人物描寫是許多文體的核心要素,其內在描寫與外在描寫相輔相成,如同“鮮花”與“綠葉”。本文從人物描寫的角度出發,闡述其方法與作用,并結合類型化塑造等技巧,分析其在寫作中的具體運用及注意事項,以提升學生的寫作水平。作為文本藝術構建的重要拼圖,人物描寫直接影響文本藝術的表達效果。所以,作者需在寫作中精心設計,方能凸顯人物描寫的價值。
一" 樹立意識,人物描寫類型化
在記敘文的創作過程中,人物描寫是不可或缺的環節,其目的在于增強事件之間的過程性和反轉性。在人物描寫中融入聲音、情感、動作、靜態等符號元素,可以構建一個多通道的感知體驗,從而放大信息對人腦的沖擊力,增強人物形象的生動性和真實性。鑒于人物之間的差異性,人物類型化寫作成為一種必要手段。群像刻畫可以使寫作情境顯得更為真實,更有利于推動記敘文事件的發展,賦予寫作內容層次感。在閱讀過程中,讀者能夠感知到人物之間鮮明的個性化差異,與文本產生共鳴。
因此,在人物描寫教學中,教師應指導學生掌握不同的人物類型特征,如勤勞質樸型、剛直勇敢型、機靈聰慧型、刻薄勢利型等,并通過修辭手法的運用,實現人物的類型化描寫。以五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習作《我的同桌》為例,小學生在進行人物描寫時,往往僅限于簡單的外貌描寫,如“一雙明亮的眼睛”“高高的鼻子”“小小的嘴巴”等,往往采用自上而下的觀察順序來描述同桌的外貌特征。然而,這樣的描寫方式缺乏深度和區分度,導致人物形象扁平化,難以彰顯個體間的內在獨特性,從而使得人物描寫趨于臉譜化。因此,在人物描寫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重引導學生發揮聯想能力,學會挑選能夠體現人物整體特征的關鍵元素,使具有代表性的外在“特征”成為人物形象中最引人注目的部分,幫助學生掌握類型化的人物描寫方法,從而突破傳統“紀實”寫作的局限。
以命題作文《我的同桌》為例,如果學生能夠精準捕捉“同桌”個體的某一顯著特征,并進行類型化描述,便可以讓人物形象顯得更為生動和立體。例如,通過描寫同學“大嘴白牙”的特征,來塑造自已的同桌的形象:他笑時,嘴角勾勒出一輪新月的弧度,兩顆潔白的門牙如恒星般閃爍著耀眼的光芒…此外,在人物描寫過程中,教師可鼓勵學生運用豐富多樣的表情變化,采用鮮明的色彩體系,配合具有辨識度的動作描寫。這樣能夠使人物外在形象更加突出,內在性格特征也更為鮮明且立體化。
鑒于此,為了進一步激發學生對人物類型化寫作的興趣,教師應采用“觀察法\"進行教學活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注重引導學生觀察并分析寫作中人物的外在個性化特征。教師可通過引導學生將喜愛的動漫人物形象與人物特征相結合,并以自身熟悉的卡通形象為藍本進行創作實踐,從而加深學生對人物特征的理解,幫助學生掌握人物類型化描寫的方法。這種方法并非對現實人物進行簡單的“1:1”復制,而是一種藝術性的形象再創造。這種再創造可以使人物的個性更加鮮明,提高人物的辨識度。
二. 逐幀提取, 人物描寫信息化
人物描寫作為視覺語言的一種形式,通過多樣化的文字表達塑造人物形象,能夠直觀地向讀者傳遞信息,實現表意達情和傳達觀念的功能。此外,它還具有超越議論的視覺“解讀”作用,使讀者能在文本的“留白”之外,獲取文字之外的深層含義。一般情況下,人物描寫是對人物動作、神態、語言等特征的詳細描述,具有明確的表意功能,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寫作內容的信息密度,增強文字的直觀表達力。同時,在敘述性文體的創作中,恰當地融入細節描寫能夠更直接地傳達作者的想象力。不同的描寫手法能夠表達出不同的情感和畫面,例如,外貌描寫追求客觀性、真實性和準確性;語言描寫揭示人物的性格和內心世界;動作行為描寫反映人物的個性特征。綜合運用這些描寫方法,能夠全面反映一個人的精神狀態和思想情感
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可采用“逐幀提取”策略以提高學生對文學描寫技巧的掌握。該策略借鑒電影播放技術,逐幀解析作品中的靜態圖像與動態信息。例如,在講授過程中,教師可展示電影《放牛班的春天》中主人公馬修的靜態圖像,引導學生觀察其外貌與神態(靜態特征),隨后播放電影片段,讓學生進一步觀察人物的行為與語言表達(動態特征)。在此基礎上,教師可布置寫作任務,要求學生結合所觀察到的電影畫面,找出揭示主人公馬修的內在品質的四種描寫方法。通過“逐幀提取”法,學生能夠逐步掌握不同描寫技巧的應用能力。此外,“逐幀提取”法有助于學生理解人物描寫中靜態與動態元素間的差異,并認識到敘述與描寫之間的動態聯系。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適時引導學生集中注意力進行觀察,例如,在播放視頻前提出問題:“觀察畫面,人物的表情如何?”隨后,教師開始播放視頻,并在人物表情發生變化時暫停視頻,提出探究性問題:“當前畫面中人物的表情與先前有何不同?導致這種變化的原因是什么?”通過思考事件前后人物表情的差異,學生能夠從細微的表情變化中洞察故事發展的脈絡,并進一步理解事件與人物描寫之間的動態聯系。在寫作時,學生亦能更準確地通過人物描寫來表達主題。此外,“逐幀提取”法還涉及視頻媒體的運用,是一種形象化的教學工具。教師可利用此法培養學生的色彩感知,使其了解不同色彩運用對人物描寫的影響。例如,通過選擇不同的色系來增強人物形象的視覺沖擊力。這種基于“逐幀提取”的寫作技巧有助于展現人物行為的演變,從而間接地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三、內外兼修, 人物描寫真實化
在敘事文學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涉及外在特征與內在性格的相互映襯,二者相輔相成,共同構建出具有鮮明個性與思想的人物形象。這種形象的構建既受作者主觀意圖的引導,也受到人物自身特質的制約。換言之,在人物敘事文本中,內在形象的描述可視為“鮮花”,而外在性格的刻畫則可比作“綠葉”。同時,人物內在與外在的描述在文本中的比重必須與讀者的感知預期相匹配。在敘事文本中人物描寫過于簡略,會削弱文本的核心意義。
在撰寫作文過程中,學生應以主題為核心,一旦決定對人物進行刻畫,就必須保證外在描述要服務于人物的內在特質。內在性格的展現又能夠映襯外在形象,進而使讀者得以洞察“該人物的外貌、行為、語言等所彰顯的思想與精神實質”。通過人物形象的塑造,讀者能夠自然推斷出“該人物采取特定行動的動機與出發點”。人物描寫不僅是內容表達的組成部分,更是構成文本畫面的關鍵要素。在某種程度上,人物描寫是文本中視覺畫面的深化與完善。敘事通常呈現線性結構,而人物描寫則為敘事提供了縱向的深度拓展。因此,在敘述過于直白時,可在故事的特定節點適當融入多樣化的人物描寫,以增強文本的趣味性和可讀性。在情感表達方面,恰如其分的人物描寫能夠使文本中的情感表達變得淡雅如清茶,亦或濃烈如烈酒。
四、結束語
人物描寫不僅能夠精確傳達人物信息,表達人物情感,還有助于構建文本的整體基調,增強感官效果。學生只有深刻理解人物描寫的功能,才能夠創作出更高質量、更具個性的文章。作為語文教育工作者,亦應不斷創新教學方法,為培養學生的寫作意識提供更有價值的幫助和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