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泉州永春一都山歌歷史悠久,是當地一種重要的音樂文化形式,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一都山歌的形成與發展主要依靠當地的民俗文化,結合當地的發展特色,通過人們不斷傳唱得以延續。當前,人們的生活節奏不斷加快,難免忽略對地方民俗文化的傳承。本文將結合一都山歌的傳唱背景,探討其分類、表現形式和音樂特征,以期對永春一都山歌的傳承與發展有所幫助。
一、永春一都山歌的傳唱背景
一都鎮具有濃郁的閩南文化氣息,當地的居民大多數為閩南人且都講閩南語,此外還包括一些少數民族在此居住,如畬族、回族等。田野調查顯示,“福建泉州永春一都山歌傳唱至今已有幾百年的歷史,其傳唱背景與當地的民俗文化及語言習慣有很大的關聯”。
文化來源于生活,是對現實生活的生動反映,一都山歌正是這樣一種代代傳唱的文化形式。一方面,一都山歌是由當地村民所創作的。當地城市化發展水平不高,居民依靠農業經濟,在此環境下衍生而來的山歌文化,經一代代人傳承。另一方面,一都山歌形式簡單,易學易唱,傳唱難度不大,故而傳唱程度也較高。一都山歌所傳承的不僅僅是人們口中的山歌曲調,更重要的是當地人們的文化情感,人們通過傳唱山歌,能夠表達自己的內心情感,傳達當地特有的民俗文化。
二、永春一都山歌的傳承方式
(一)文字流傳
一都山歌的傳承方式之一是文字流傳,即通過文字將音樂記錄下來,傳承給后人詠唱,包括對旋律和歌詞的記錄,如手抄本等,使得優秀的山歌能夠供后人學習和模仿。一都山歌內容簡單,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關,所以歌詞沒有嚴格的形式定義,這也是其能夠不斷被人們所傳唱的原因之一。相比其他音樂,一都山歌具有通俗易懂、傳承簡易的特點,因其內容較少,在文字流傳的表現形式上較為便捷。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寶貴的精神財富,是無形的軟實力。一都山歌已于2020年列入泉州市第六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至今留存一百多首山歌,如《手巾歌》《艱苦歌》《唐仙記》《陳三歌》等。這些至今仍被保留的山歌主要是以文字的形式流傳,記錄了一個個動人的故事。文字流傳的傳承方式具有記錄性強、流傳時間長等特點,人們在學習一都山歌的過程中能夠借助文字內容進行思考,有助于山歌的傳承與發展。
(二)口頭流傳
口頭流傳也是一都山歌的傳承方式之一,是中國民歌普遍具有的特征。歌唱是當地居民抒發生活情感的方式,通過歌唱能夠更好地展現其情感與音樂特征,比如在勞作過程中或者茶余飯后隨意進行對唱,居民都能隨口唱出具有當地特色的山歌,一都山歌便是以這種形式不斷流傳。與當下流行的搖滾音樂、民謠音樂等相比,一都山歌所體現的是當地民風淳樸的音樂特征,具有貼近生活、與民俗關系密切等特點。因此,在傳唱過程中,口頭傳唱的表現形式較為常見。當人們每天都能隨口傳唱山歌時,就會不斷加深對山歌的印象,當地群眾甚至將傳唱山歌作為生活的一部分,在不知不覺中通過口頭流傳的形式實現傳承。
三、永春一都山歌的分類
一都山歌的題材眾多、內容豐富,種類劃分也與當地人們的生活習俗、地域文化息息相關。其分類較為細致,按內容主要劃分為生活歌、勞動歌、情歌和歷史傳說歌。以下逐類進行闡述。
(一)生活歌
一都山歌種類繁多,具有濃郁的地域色彩,藝術特征十分鮮明,深受當地勞動人民的喜愛。生活歌便是其中一類,生活歌意味著更加貼近生活,如《安全歌》《五更鼓歌》等。此類山歌中包含大量關于日常生活相關的歌詞與句式,涵蓋日常的家常便飯、生活瑣事、每日所見所聞等,生動地傳達出當地人們對生活的熱愛。比如,人們每日茶余飯后都會到村子附近轉悠,與鄰里相遇時便會自然地對唱出幾句帶有生活“味道\"的山歌:“后頭一叢桂花樹,糖蜂飛來費千秋。哥你生來白甲幼,親像竹紙包紅綢。\"這段歌詞生動展現了人們對生活場景的細致觀察,從這類生活歌中,能夠真切感受到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二)勞動歌
“山歌”,可被理解為山野中的歌曲,一都屬于永春縣的一個鎮,正位于山野之中,獨特的自然環境孕育了當地居民的生活方式與習俗文化。勞動歌是一都山歌的重要類型之一,此類山歌能夠體現出當地人們樂于勞動的積極生活態度。一都鎮目前仍保留著農村風貌,一都的勞動人民勤于耕作,常在田間口頭傳唱山歌,借此抒發勞作的愉快心情。山歌歌手與其他歌者有所不同,永春一都的歌者以大自然為依托,隨性而歌,將自身情感與大自然的情懷相結合。勞動山歌并非刻意配合勞動,而是伴隨勞動存在。比如,在勞動歌曲《勞動相設歌》中,出現關于勞作的歌詞\"挽草”“新作菜籃\"以及關于勞作對象“娘子\"的詞曲等,都是伴隨勞動而存在的,反映出當時人們在勞作時的心情。人們在田間播種莊稼,這一勞作過程并不會妨礙歌者唱山歌,反而會成為他們傳唱山歌的天然舞臺。如今山歌已經能夠從勞動的制約下解脫出來,逐漸發展為獨立的藝術創作活動。
(三)情歌
情歌是一都山歌中較為常見的種類,其歌詞簡短、抒情流暢,山歌的特點與情歌的特質相契合,因此在一都山歌中,情歌這一種類所占比例也較大。一都山歌里的情歌節奏自由、情感質樸、曲調爽朗,旋律起伏較大,內容較為豐富,時而高亢,時而低沉,能夠清晰傳達出歌手的情感變化。山里人唱情歌,與文藝片中的文雅含蓄不同,他們開口成歌、直抒胸臆,且擅長運用引用、想象和夸張等手法。夫妻或戀人在對唱一都山歌時,常伴有挑逗性的語言和動作,在互動中全身心投入,將情感盡情抒發。如采松脂的小伙子和砍柴的姑娘對唱,幾個回合唱罷,小伙子有些招架不住,想要收場,口氣軟了下來,唱道:“一條路子走又走,對面娘子叫啥名。啥名啥姓給哥說,給阮這去免探聽。\"姑娘見他想溜,便加強攻勢:“一條路子走又走,對面娘子是您娘。小漢含飯給你吃,大漢做子不識娘。”同時,人們的細膩情感,在山歌中也有明顯表現,旋律起伏較天時,婉轉細膩程度也較大;歌詞分為多段式對偶句子時,節奏便較為勻整。
(四)歷史傳說歌
歷史傳說歌被稱為“傳統的民歌”,多為對某一事件的敘事,歌體較為宏大,故事情節曲折復雜,內容生動有趣。這類歌曲主要取材于民間故事,因而一都山歌中的歷史傳說歌便屬于源自民間故事的傳統民歌范疇。在村頭,總有幾位老奶奶聲淚俱下地唱起那些《艱苦歌》,因為舊社會婦女飽受壓迫,山歌成為她們抒發反抗心理的重要載體。此外,永春縣生態環境優良,人們在勞作過程中常常傳唱一些關于民間歷史傳說的歌曲,亦能為生活增添不少趣味。
四、永春一都山歌的音樂特征
(一)歌詞獨特,自由風趣
一都山歌的歌詞種類多樣、內容豐富、韻腳悅耳、十分獨特,其內容貼近生活,不落俗套。由于一都山歌主要是在民間自然傳唱,沒有特定的歌手,對傳唱者也沒有特定要求,歌詞亦無既定范圍的限制,極天地拓寬了歌詞內容的表現形式。一都山歌多為四句,每句七個字,歌詞節拍與節奏較為自由,符合歌曲曲調的形式。其歌詞較多運用當地人們的日常習慣用語、諺語以及口頭禪等具有鮮明地方性語言特點的語句,也因此能夠被廣泛傳唱。例如四句對唱一一男:“上丘挽茶 ① 下丘青,挽茶娘子貪辭生 ② 。嫌人豬肉真小塊,嫌人面其 ③ 真厚更 ④ 。\"女:“一條路子平坡坡,人有水某 ⑤ 你呢無。你哪骨力⑥ 勤苦賺,要成親成 ⑦ 免驚無。”(注釋: ① 挽茶:采茶; ② 貪辭生:貪吃; ③ 面其:面條; ④ 厚更:小蘇打含量天; ⑤ 水某:漂亮的老婆; ⑥ 骨力:勤勞; ⑦ 親成:親戚)
一都山歌的歌詞區別于其他音樂歌詞的顯著特點在于:由于人們廣泛傳唱,其歌詞內容得以不斷豐富,受到的限制較少,較為自由,發揮空間較大。同時,一都山歌的歌詞幽默詼諧,人們在傳唱過程中不由自主地運用比喻、夸張等修辭手法使歌詞更加豐富,即便是平淡無奇的歌詞,也能令人耳目一新。
(二)音符簡潔,音調豐富
一都山歌的音符簡單明了,音調在表現上沒有明顯的局限性,如這句“風子吹來味清香,路邊定有好花叢。若通一朵來相送,歐腦阿哥肴做人。”從這首典型的山歌中我們可以看出,一都山歌的調式靈活多變,歌詞采用七言四句體的形式貫穿始終,以對偶句為主要表現形式。旋律流暢、自然、質樸,保留了本土風味,每一句的句尾“香\"(pang)、“叢\"(cang)、“送\"(sang)、“人\"(lang)用方言來演唱都發“ang\"的音(括號內容均為當地方言讀音),巧妙地起到了押韻的效果。
山歌的音調非常豐富,相同的音調可以配唱不同的歌詞,只需要演唱者在配唱過程中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進行即興發揮,即加入裝飾音或節奏的自由處理。山歌的內容主要來自勞動人民在從事生產勞動過程中的自發傳唱,語言樸素真摯,是當地人們情感訴求的真實寫照。
(三)貼近生活,樸素生動
一都山歌主要來源于人們的日常生活,具有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的特點,真切貼近生活,生動反映出當地人們樸素的生活風貌。“樹要大叢才有蔭,水要大港才會清,火要大把才會光。”從這句歌詞中,能夠清晰感受到對日常樸素生活的細致描繪,將生活中的所見所聞以山歌的形式鮮活呈現。“竹竿長長好曬絲,茶杯幼幼好吃茶。一杯好茶請人客,今日來請咱這個。”這首《吃茶歌》真實反映了人們的日常生活,描繪的是最普通、最生活化的情景,客人來了要泡茶,歌詞中提到的“吃茶\"\"一杯好茶\"\"請人客\"都是來自日常生活的事與物,與生活息息相關。
(四)結合民俗,情感真摯
一都山歌的另一顯著特點是能夠與當地民俗相結合,并在歌曲中充分展現當地民俗文化。一都當地的生態環境良好,鄉村氣息濃郁,民俗文化豐富,在山歌傳唱過程中自然而然地附帶了當地的民俗文化氣息。福建省泉州市永春縣以閩南人居多,當地人所使用的閩南語與普通話相比更具地方特色,人們在日常生活的交談中使用方言能夠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因此,一都山歌的傳唱大多采用當地方言,體現了與民俗方言相結合的特點。當地民俗文化濃郁,山歌賽已成為一都的特色民俗活動。“每年元旦,一都鎮都會舉辦山歌聯誼賽,讓素不相識的山歌愛好者以山歌表達最真摯的情感,場面激烈感人。”自從一都鎮舉辦山歌賽以來,吸引了不少外來游客到一都鎮游覽美景。一都鎮自建設開始就著力打造“山歌小鎮”,借助當地的鄉村經營項目將山歌小鎮的品牌打響,推動了當地鄉村經濟發展。因此,一都山歌與當地民俗文化相結合,不僅能夠在山歌中彰顯文化特色,也能夠促進鄉村經濟增長。
(五)與時俱進,創新發展
音樂創作完成后需要媒介進行傳播,隨著時代變遷,音樂傳播媒介也在發展變化,不同的時代傳播音樂的方式也有所不同。一都山歌的音樂特點之一是與時俱進,不受傳統觀念的限制,積極創新發展山歌。其與時俱進主要表現在隨著信息化時代的發展,為讓更多人了解一都山歌,當地人順應當前時代發展的趨勢,借助現有的時代產物,推動山歌的傳承與發揚。一都山歌已有幾百年的發展歷史,百年前的山歌音樂主要通過口頭傳唱傳播,而在現代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當下,人們已能夠借助網絡科技,通過多種方式傳播山歌音樂。傳統民居營造文化創新需要秉持“根在傳承、本在創新\"的原則,同理,入們應抓住當前機遇,積極利用互聯網技術創新發展山歌音樂,通過電視、手機、電腦等網絡平臺進行傳播,讓更多人聽到當地具有民俗風情、游蕩于山水之間的山歌,吸引更多游客前往一都\"山歌小鎮\"參觀旅游。
五、結語
時代在發展,在新時代背景下,人們對文化的傳承與發揚也有了新的方式。山歌的傳承更需結合當前時代發展特點,以創新方式實現活態延續。一都山歌的音樂特征與當地人們的生活、習俗與文化息息相關,因此在傳承與發展的過程中需遵守雙重原則,既要運用創新思維連接時代,更需注重弘揚當地傳統文化,以“守本創新\"的姿態不斷為泉州市永春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提供切實有效的實踐路徑。
(作者單位:安徽師范大學)
參考文獻:
[1]梁白瑜:《山歌飄飄一都鎮》,《泉州晚報》,2014年7月14日。[2]黃昌盛:《一都山歌》,內部資料,2017年8月版。[3]黃昌盛:《耳朵的盛宴》,《泉州晚報》,2014年7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