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23.71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4110(2025)07(a)-0120-04
Exploration of the Value and Significance of Integrating Sunan Folk Songs into l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Music Majors in Universities
GUO Yanlong (Music College,Nanjing Xiaozhuang University,Nanjing Jiangsu, , China)
Abstract:Sunanfolk songsareanimportant memberof theChinesefolksong family,andalsoanimportantcarierandrepresentatieoftraditioalCineseulture.Integratingthintodeologicalandpoliticalducationinusicmajorsinniversiissed onthetheoreticalandpracticalnedsofideologicalandpoliticalducationfromtheperspectieofimplementatiostrategisand significance,willexplaintemasapracticalarierforteprotectionndinheritancef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aniovatie pathfortelocalzationof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abeneficialatempttointegateastheticducationandoalduca tion,andaninovativeparadigmforservinglocaldevelopmentandculivatingcompositetalents.Researchsuggeststhatbycostruct inga\"music+tangibleculuralritage\"teacingmodel,ihritingdgesandpatrismoatingmmesiveideologicaland political classroom forms,and cultivating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 \" cross-border talents,integrating Sunan folk songs into 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formusicmajorsinunivesitisisofgeatsignificancefortedynamicinheritaneofSunanocalculture,cultivatingcuuralconfidenceandawarenessoftheChinesenationscommunityenhancingstudentsaestheticliteracyand moral perception, promoting cultural tourism integration and industrial innovation.
Keywords:Sunanfolksongs;Integation;Ideoloicalandpoiticaleducation;Aestheticeducation;Moraleducation; Strategs; Significance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是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的題中應有之義。蘇南民歌作為中國民歌大家族中的重要成員,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代表,將其融入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既有其必要性,又有其重要意義。蘇南民歌之謂不是自古有之,自前見諸出版物的最早記載是路行在《江蘇南部的山歌》一文中開宗明義講到的“蘇南民歌\"。后續有多位學者對蘇南民歌進行了音樂本體、演唱與傳承等方面的研究,如方跌的《蘇南民歌的歌唱藝術及其繼承與發揚》,筆者的《“遺傳\"與“環境\"的交響—高淳民歌<五月栽秧>當代流變解析》,但對于其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研究較為欠缺,特別是對其實施策略和意義等的實踐探究,亟待加強。本文以思政教育理論與實踐需求為基礎,從實施策略和意義的角度,對蘇南民歌融人高校思政教育,作為非遺保護與文化傳承的實踐載體、思政教育本土化的創新路徑、美育與德育融合的有益嘗試、服務地方發展培養復合型人才的創新范式進行詳盡闡釋。
1蘇南民歌融入高校音樂專業學生思政教育的意義
1.1非遺保護與傳承的實踐載體
蘇南地區作為吳文化的發源地,較為完好地傳承了吳地傳統民俗、方言、民間文學、民間歌曲、民間器樂等地方文化。蘇南民歌作為吳歌重要組成部分,在長期的歷史積淀中孕育且承載了蘇南地區方言、風俗、民樂等獨特地方文化,形成了以白茆山歌、蘆墟山歌、河陽山歌為代表的蘇州吳歌、無錫吳歌和南京高淳民歌等民歌類國家級、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蘇南民歌歸屬吳歌范疇,而蘇州和無錫以及上海申請的非遺“吳歌”,分別被列入第一批和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各族人民在長期生產生活實踐中創造的豐富多彩的文化表現形式,具有重要價值。在高校音樂專業學生思政教育中融入蘇南民歌,不僅是在傳承蘇南地方文化,更是對民歌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具體實踐。從根本上來說,吳歌是文化傳承與非遺保護的實踐載體。
蘇南民歌因其用吳語方言演唱,唱詞獨具吳語特色,又因其在勞動或者風俗性活動中得以演唱,故其對蘇南地方文化的傳承獨具優勢。將蘇南民歌融入高校音樂專業學生思政教育中,可激活并加強學生對蘇南地方文化的認知,實現蘇南地方音樂文化和吳文化的活態傳承。例如,2024年暑期,組成的“蘇南民歌調查實踐團”,對蘇南地區的蘆墟山歌、高淳民歌等進行了田野調查。通過采風實踐,與民間歌師面對面,學生更加直觀地感受到吳語方言的韻律美、蘇南民歌的音韻美和農耕文化的音樂詩性表達,形成傳承與保護蘇南傳統文化的意識。通過整理和學唱蘇南民歌,形成對吳語方言、民間音樂、民俗活動等蘇南地方文化的活態傳承。
1.2 思政教育本土化的創新路徑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樹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立德樹人是教育根本任務的戰略定位,要求高校要為落實這一根本任務提出更加務實有效的實現路徑。將蘇南民歌作為重要內容融入江蘇高校音樂專業學生思政教育,是思政教育本土化的有益嘗試和創新路徑。
1.2.1傳承紅色基因與家國情懷
從題材來看,蘇南民歌不僅有勞動類、儀式類、民俗類等傳統歌曲,也不乏紅色歌曲。例如,蘆墟山歌《來了救星毛澤東》《從軍歌》,白茆山歌《桂花白酒送北京》《口唱山歌心里甜》,高淳民歌《組織起來生產忙》《鬧紅燈》8,南京江寧民歌《軍民魚水情意深》等。這些民歌唱詞蘊含紅色基因和愛國主義精神,充滿了對中國共產黨、祖國和人民的無比熱愛和對生活的無限憧憬,蘊含濃濃的家國情懷和深深的戀鄉之情。同時,蘇南民歌中不乏對江南水鄉山秀水美之自然美景描寫的民歌,如白茆山歌《春風吹綠江南田》《春季里來萬物新》,高淳民歌《五月栽秧》《一粒下土萬擔糧》等,這些民歌在新時代可以被賦予新的內涵一一自然生態環境保護,有助于引導和幫助學生理解“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態文明理念。
1.2.2 培養文化自信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將蘇南民歌置于中國民歌大家族中進行觀照,其風格與特色極為鮮明,不僅有著柔婉清麗之風,還有高亢悠揚之韻。一般來說,柔婉清麗系學界對蘇南民歌或者江南民歌風格特色的經典描述用語,也成為蘇南民歌在中國民歌大家族中獨樹一幟的文化符號。這充分體現了蘇南地方文化或吳文化的基本審美特質。而蘇南民歌除了柔婉清麗風格外,還存在“高腔\"演唱特色,特別是在蘇南的山歌體裁中,如蘆墟山歌《五姑娘》中開始所唱“山歌勿唱忘記多”,高淳民歌《十二月和姐說私情》等,均為高亢的山歌調。將這些山歌與蒙古長調、陜北信天游等不同地域民歌進行比較,既能傳承蘇南地方特色文化,培養和增強文化自信,又可以讓學生體會和理解中華文化的多樣性和多元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1.3美育與德育融合的有益嘗試
高校是美育與德育的主要陣地和重要場所,而美育是落實高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途徑,在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2023年12月20日,教育部印發的《教育部關于全面實施學校美育浸潤行動的通知》中明確指出,“發掘在地文化,利用公共文化資源提供充足保障,推進有條件的地區、學校與公共文化藝術場館、文藝院團交流合作與雙向互動,推動基本公共文化服務項目和各類社會資源為學校美育教學、實踐活動服務\"。毫無疑問,高校以在地文化發掘與資源利用為支點,將美育與德育進行融合創新后,開展沉浸式思政課堂教學,提升學生審美素養與道德感知力,這是高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得以落實的有益嘗試。
在世界文化多樣性和多元化背景下,當代大學生對“真\"“善\"“美\"的理解踐行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公民個人層面的要求存在一定距離或者偏差,他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審美情趣、審美能力、審美理想和審美經驗等素養亟待提高,在通過道德感知來辨別事物的善惡、美丑和對錯產生自己的情感和態度方面也需要提升。從蘇南民歌的唱詞內容來看,其最為重要的特點就是“真”。明代文學家馮夢龍認為,山歌乃民間性情之響,雖俚卻真,情真而不可廢也,無論是“桑間濮上\"還是“鄭衛之音”,被孔子收錄于《詩經》登上大雅之堂的原因正是“情真\"這一獨特的美學價值[0]。從蘇南民歌唱詞藝術手法來看,多用比興,如《月子彎彎照九州》:
月兒彎彎照九州,幾家歡樂幾家愁?
幾家骨肉團圓敘?
幾家飄零在外頭?Ⅲ
首句以自然意象“彎月\"起興,既描繪了夜晚的靜謐場景,又通過月光的普照引出九州大地上的人間百態。后三句通過連續反問,將社會矛盾轉化為具象的生活場景,通過“團圓敘\"與“飄零在外頭”的對比,暗喻戰亂時代普通家庭的命運無常。《月兒彎彎照九州》通過比興隱喻、“魚咬尾\"音樂形式和以月亮意向建構團圓文化符號的集體敘事,將儒家“樂教”思想中“觀風俗”“正人倫\"“和民心\"的核心訴求轉化為具體的藝術實踐,既繼承了《詩經》的諷喻傳統,又以民歌特有的感染力實現了倫理教化的民間落地。這種藝術與倫理的雙向互動,彰顯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文以載道\"的深層生命力。通過將蘇南民歌融入高校學生思政教育,不斷提升當代大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審美素養,以詞樂結合演唱的方式提升學生的道德感知力,實現“以美育德\"的目標。
1.4推動文旅融合與產業創新
蘇南地區作為吳文化的發源地和核心區,具有以吳歌為代表的豐富地方文化資源。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充分挖掘和保護基礎上,展開吳地文化促進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研究,特別是蘇南民歌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培養復合型人才研究,培育“非遺 + ”跨界人才、推動文旅融合與產業創新,無論是對地方發展,還是對高校人才培養,都具有重要意義。
蘇南民歌地域風格與地方特色獨特而鮮明,清麗柔婉又不失高亢明亮,與其地理環境、方言特點與北方移民及其文化融合密不可分。然而,相較于北方民歌的跳進式旋律和豪放風格,蘇南民歌最顯著的差異在于其曲調以級進為主,呈現出細膩婉轉的音樂形態。此種音樂本體及其形態的特點造就了其獨特的風格。而此種風格正是蘇南民歌文旅融合和文旅價值呈現的基礎。作為高校,可以通過校地合作、校企合作的方式開設“音樂文旅策劃\"實踐項目,引導學生參與民歌主題旅游線路和民歌民俗實景演出設計,如設計蘆墟山歌融入蘇州吳江蘆墟古鎮旅游項目、高淳民歌與民俗結合融入南京市高淳區旅游項目、以《茉莉花》為主題結合南京市域的民俗表演打造《茉莉花·南京印象》等。蘇南民歌融人高校學生實踐項目,將推動賦能本土文化空間魅力的提升,使蘇南民歌融入文脈延續,堅守本土特色,符合時代審美的文化場域和文旅場景,進一步提升南京、蘇州、無錫等蘇南城市的文化內涵,凸顯其作為歷史文化名城的辨識度。這在充分發揮高校智力支持和進一步推動文旅融合、產業創新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2 蘇南民歌融入高校音樂專業學生思政教育的策略
2.1構建\"音樂 + 非遺\"教學模式
在高校開設“蘇南民歌演唱\"“蘇南民歌鑒賞\"等課程,將經典蘇南民歌作為教學內容,結合蘇南歷史文化背景解析其社會功能,構建“音樂 + 非遺\"教學模式。該教學模式的構建,為蘇南民歌類非遺的保護、傳承和發展貢獻力量,為蘇南地方文化的傳承、傳播和傳揚添磚加瓦。例如,將蘇南婚俗儀式中的哭嫁歌、勞作中的打夯號子、端午節賽龍舟的龍船號子、栽秧時的栽秧歌、風俗活動中的“送春”小調等引入課堂,實現民歌類非遺資源向教學資源的轉化。
2.2 創新沉浸式思政課堂形式
教育有諸多手段,但在生活中完成教育是較為自然且入心入腦的方式,正如陶行知所言:“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2]。帶領學生走進蘇南民歌的田野,與民間歌師面對面交流,在對其進行錄像建檔、記譜記詞的同時,沉浸式體驗蘇南民歌的“聲”“調”“情”“韻\"“味”,進一步感悟蘇南吳地文化的博大精深與獨特魅力。在此基礎上,進行蘇南民歌主題音樂會的設計編排,引導學生將搜集整理的蘇南民歌進行改編加工:在了解吳語方言的基礎上進行唱詞改編,在了解蘇南民歌音樂本體特征的基礎上進行曲調改編。在唱詞和曲調改編基礎上,還可以對某些民歌進行多聲部合唱的改編。對學生來說,全程參與搜集、整理、改編蘇南民歌,并呈現蘇南民歌主題音樂會的沉浸式課堂形式,勢必會增加對蘇南民歌音樂本體、風格、韻味及文化背景的了解,進而在吳地文化了解的基礎上增強文化自信和文化認同。
2.3培育\"非遺 + “跨界人才
“非遺 + ”是指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現代科技、文化創意、商業活動等相結合的一種非遺保護創新模式。通過此種模式,非遺項目能夠以更現代、更時尚的方式呈現,吸引更多年輕人的關注和參與,從而促進非遺的傳承和發展。作為非遺的蘇南民歌與昆曲、蘇州評彈、南京白局等姊妹藝術,以及與賽龍舟、舞龍燈、跑馬燈等民俗活動進行結合,以“非遺 + 科技”“非遺 + 文創”\"非遺 + 影視”“非遺 + 農業”\"非遺 + 節慶\"等形式開設跨學科工作坊,培養學生對包括蘇南民歌在內吳地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能力。
以上相關“非遺 + “項目或者工作坊的開展,必須以開展深入的蘇南民歌田野調查為基礎,建立蘇南民歌數據庫,將蘇南民歌最為原始或原生的DNA留下來,以供后來者研究、發展或者創新。以南京市域民歌為例,根據南京六合民歌《鮮花調》改編的《茉莉花》擁有較大影響力,已經成為南京以及江蘇甚至是中國的文化名片。目前,充分挖掘《茉莉花》的傳統內質和文化內涵,打造包括原生南京民歌、南京紅色民歌、改編南京民歌音視頻和南京民歌人物、南京民歌教學、南京民歌交流等數字化資料在內的南京茉莉花民歌數字博物館,將文獻、音頻、視頻、圖片,以及傳承和學術成果進行數字化編輯整合后全公益展示。另外,隨著現代傳播途徑的快速發展,以短視頻傳播媒介(直播)為代表的傳播方式開啟了快速傳播的新天地。因此,培養熟悉科技手段、具有創新傳播能力的“非遺 + \"跨界音樂人才,助力蘇南地方文化IP開發,不僅有助于保護和傳承蘇南民歌等非遺,還能促進蘇南地區文化產業的發展,提升文化軟實力。
3 結束語
蘇南民歌是中國民歌大家族中的重要成員,更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將其融入高校音樂專業學生思政教育,以思政教育理論與實踐需求為基礎,從文化傳承與非遺保護的實踐載體、思政教育的本土化創新路徑、美育與德育融合的有益嘗試、服務地方發展培養復合型人才范式四個維度,對其策略與意義進行了較為深入的探究。蘇南民歌融人高校音樂專業學生思政教育不僅是音樂專業課程的內容拓展,更是“大思政”育人格局的重要探索和實踐。從文化角度來看,它可以激活作為非遺民歌的生命力;從教育角度來看,它可以實現思政與美育的深度融合;從社會角度來看,它可以服務地方經濟文化發展。高校需進一步構建“田野考察—課堂教學—社會實踐”三位一體的育人模式,推動蘇南民歌從文化資源向育人資源轉化。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 (2014年10月15日)[J].新疆新聞出版廣電,2015(6):14-20.
[2]路行.江蘇南部的山歌[J].人民音樂,1954(4):34-40.
[3]方映.蘇南民歌的歌唱藝術及其繼承與發揚[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02(4):64-71.
[4]郭燕龍.“遺傳\"與“環境\"的交響:高淳民歌《五月栽秧》當代流變解析[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與表演),2022(1):74-81.
[5]張爍.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1).
[6]金煦,等.中國·蘆墟山歌集[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4.
[7]江蘇省常熟市文化局,江蘇省常熟市文化館.中國·白茆山歌集[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2
[8]高淳縣文化館.高淳民歌[M].南京:高淳縣文化館,1957.
[9]教育部關于全面實施學校美育浸潤行動的通知[EB/OL].(2023-12-22)[2025-05-06].http://www.moe.gov.cn/srcsite/A17/moe_794/m0e_628/202401/t20240102_1097467.html.
[10]馮夢龍,王廷紹,華廣生.明清民歌時調集(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269-270.
[11]《中國民間歌曲集成·江蘇卷》編輯委員會.中國民間歌曲集成·江蘇卷[M].北京:中國ISBN中心,1998:702.
[12]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3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5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