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響音樂作為音樂藝術殿堂中的瑰寶,不僅承載著深厚的藝術內涵,還融合了豐富的傳統音樂文化特征。在當代,交響音樂作品在繼承古典精髓的基礎上,不斷汲取各民族傳統音樂的營養,展現出獨特的魅力和多元的風格。為此,應挖掘交響音樂作品中的傳統音樂文化,不斷挖掘文化養料,為傳統音樂文化的繼承與發展夯實基礎。
一、當代交響音樂作品基本概述
(一)創作風格與音樂語言
交響音樂作品的創作風格比較多元化,在具體的創作中,作曲家沒有局限在固定的音樂流派層面,而是以個人的藝術追求和思想觀念進行交響音樂作品的創作。相關的多元化創作風格使得交響音樂作品更具表現力與吸引力,還為交響音樂藝術的發展提供了支持。同時,交響音樂作品中有著音樂語言的應用優勢,運用新的作曲技法、和聲結構和旋律線條,全方位突破傳統交響音樂的制約,創造頗具獨特風格的音樂作品。以豐富的音樂語言形式為基礎演奏音樂作品,使得其在聽覺方面有更強的沖擊力[11。例如,19 世紀浪漫主義時期是管弦樂創作的繁榮階段,柏遼茲、瓦格納等作曲家在這一時期發揮了重要作用,作曲家通過豐富的配器手法、突出的音樂色彩及發展的和聲語言,使得管弦樂作品在體裁上更為多樣化。以挪威作曲家格里格的《培爾·金特》組曲為例,其融人民族風格,特別是銅管樂器組在高潮部分通過濃郁的和聲配置,增強了音樂的震撼力。同時,此曲目使用了民間音樂語言,淋漓盡致地給大眾提供了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交響音樂作品。
(二)技術手段與跨文化交流
如今,現代音樂技術在日益發展與創新,當代交響音樂作品也存在著技術手段的融合形式,作曲家通過電子音樂及合成器等,巧妙地實現了傳統交響音樂、現代音樂元素的互相結合,打造出獨具內涵的音樂效果。一方面延伸了當代交響音樂作品的表現力,另一方面吸引聽眾深入傾聽與思考。此外,目前社會處于全球化的發展背景,當代交響音樂作品也有一定的跨文化交流性質,作曲家能夠巧妙地對多個國家的音樂文化元素進行結合,凸顯出作曲家的藝術才華,逐步實現音樂文化之間的融合[2。比如,西方管弦樂器與中國經典民樂相結合,創作出《瑤族舞曲》《茉莉花》等中國傳統曲目。還有華人青年音樂人武修平的原創作品《時逝》,融入了先進的數字化技術,體現內在傳統文化元素,展現出當代交響音樂作品獨特的魅力色彩。
二、當代交響音樂作品的傳統音樂文化特征的體現
(一)樂器配置與編制
在當代交響音樂作品的傳統音樂文化中,樂器配置與編制是其核心組成部分,二者共同塑造了交響樂的豐富音色和宏偉氣勢。西洋管弦樂器作為交響樂的主要構成元素,其配置與編制不僅體現了音樂作品的風格與情感,還承載了深厚的音樂文化傳統。首先是交響樂隊的發展,追溯交響樂隊的形成時期,尤其是在近幾百年內,特別是維也納古典樂派興盛的時期。之前交響樂隊相關的組成結構不夠完整,更多呈現出編制不全的管弦樂隊。以海頓和莫扎特的創作為例,相關管弦樂編制與規模僅僅以小規模的樂隊呈現出來,隨后在貝多芬的創作中逐步完善了交響樂隊的組成形式,提出雙管的交響樂隊或者三管編制的交響樂隊[3]。此后便進人浪漫主義音樂時期,全面完善了交響樂隊的編制體系,產生了大型四管交響樂隊,使得交響樂隊的音樂表現力更強。其次是西洋管弦樂器的配置,一般而言將其劃分為五種類型,即弦樂組、木管組、銅管組、打擊樂組和色彩樂器組。其中,弦樂組涉及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音色有高度統一的特征,歌唱性較強。弦樂組往往是與旋律及和聲存在關聯的:小提琴具有明亮的音色,擔任旋律聲部;木管組涉及短笛、長笛、雙簧管,作為旋律的支持聲部,以獨特的音色彰顯出音樂作品的色彩,長笛音色比較柔美,更多用來支持優雅抒情的旋律;銅管組涉及小號、短號、圓號等,其更多的作用是凸顯音樂作品的氣勢,若將其應用在輝煌壯麗的場景中,可以充分地渲染管弦樂的氣氛;打擊樂組涉及大軍鼓、小軍鼓、鑼、鑲等,以節奏和力度完善音樂作品的旋律,促使音樂更加富有節奏感;色彩樂器組涉及鋼琴、豎琴、木琴等,具有獨特的音色,特別是豎琴,其應用在音樂作品的表現上,能夠點綴及裝飾音樂作品的演奏效果。最后是當代交響音樂作品的配置與編制選取,其往往受到音樂作品情感的因素影響,渲染宏偉壯麗的氣氛時,可以首選大型四管編制,以銅管及對應打擊樂器為主,凸顯音樂的獨特氣勢。在細膩柔美的情感傳遞上,以弦樂組和木管組樂器來營造溫馨浪漫的氛圍[4。以德沃夏克的《b小調大提琴協奏曲》為例,這是一部充滿浪漫情感的管弦樂作品,其樂器配置與編制情況十分豐富。銅管組以法國號(圓號,三部)、小號(兩部)、長號(三部)和大號(一部)等進行演繹,渲染宏偉壯麗的氣氛,同時發揮木管組長笛、短笛、雙簧管的優勢,依托純凈的音色提高音樂作品的情感深度。
(二)音樂結構與形式
當代交響音樂作品是傳統音樂文化的瑰寶,相關的音樂組成形式承載著藝術內涵,還與西洋管弦樂互相組合,呈現出別具一格的音樂魅力。
首先,當代交響音樂作品的結構。一般情況下,將當代交響音樂作品劃分為四個樂章,任何樂章都存在獨特的情感,打造存在層次化的結合體。
第一樂章以奏鳴曲式結構為主,體現出快速和活潑的特點,當代交響音樂作品中的主調具備一定戲劇性,充分表現了人們的創造性精神。其包含呈示部、展開部和再現部,有著主題及副題二者的差別,相關音樂內容比較豐富。以西洋管弦樂器為例,弦樂器組實施的大提琴和小提琴演奏過程,基于細膩的弓法深入表現,或者木管樂器組以雙簧管和大管為主進行呈現,彼此之間互相作用,為觀眾營造了富有張力的音樂氣氛。
第二樂章以抒情特征為主,天多數情況以慢板的速度進行呈現,屬于當代交響曲的核心點[5。其包含大調或小調的關系調,打造當代交響音樂作品的悠揚旋律,傳遞人們的真摯情感。對于西洋管弦樂器,可以靈活地以弦樂器組創造柔和的音色,融入細膩的演奏技巧,營造深情的音樂氣氛。
第三樂章以舞蹈性為主,涉及中速或稍快的速度,以小步舞曲或諧謔曲為基礎,具有舞蹈性。絕大多數情況下呈現出人們的休息時間,以及提供休閑娛樂的生活場景,帶有一定活潑幽默的情緒。在西洋管弦樂器的表現中,打擊樂器組包含定音鼓及小軍鼓等,充分增添了當代交響音樂作品的節奏色彩;木管樂組有輕快的旋律,營造良好的音樂氣氛。
第四樂章以終曲為主,主調的編制上采取回旋曲式或奏鳴曲式結構,為觀眾展現出風俗特點和節日的狂歡場景,甚至將全部樂器均運用在西洋管弦樂器中,配合強烈的節奏感,營造觸動人心的音樂效果。
其次,當代交響音樂作品的音樂形式。西洋管弦樂隊由弦樂器組、木管樂器組、銅管樂器組和打擊樂器組等組成,每個樂器組都有其獨特的音色和演奏技巧。將多種樂器組的優勢進行充分發揮,可以提高音樂演奏的效果。以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為例,作曲家引入交響樂隊編制的形式,納入合唱部分及獨唱部分,賦予《第九交響曲》極強的表現力,進一步將《第九交響曲》的內在情感進行充分傳遞。在演奏階段,弦樂器組以音色的細膩性彰顯出《第九交響曲》的表現力,木管樂器組以其音色及強奏效果體現出《第九交響曲》的層次性,打擊樂器組以節奏感增強《第九交響曲》的表現力,在全部樂器組的一同協作下,給觀眾提供了飽含歷史韻味和價值的作品。
(三)音樂風格與傳統音樂文化
當代交響音樂作品的音樂風格與表現方式豐富多彩,深受歷史背景、文化傳統和作曲家個人風格的影響。以西洋管弦為例,能夠了解到音樂風格的魅力色彩,巧妙地融人傳統音樂文化[。首先,分析以西洋管弦為主的當代交響樂的歷史風格演變,不管是古典主義、浪漫主義,還是現代主義,當代交響音樂作品都有著一定的音樂風格,由起始表現為以奏鳴曲和序曲為基礎,發展為樂器組合的形式,對應的音樂風格更加具有華麗性,將旋律和節奏互相融合。同時,對當代交響音樂作品進行形式化的規范,海頓、莫扎特和貝多芬等人進行當代交響音樂作品的創作時,和聲比較豐富,思想性及藝術性極強。柴可夫斯基、勃拉姆斯等人的作品存在明顯的音樂風格韻味,充分傳遞出傳統音樂文化的色彩。以莫扎特的《第41交響曲》為例,該作品在結構和風格上都展現了古典主義時期交響曲的典型特征,同時也融入了深厚的傳統音樂文化元素。此曲目的結構比較嚴謹,融入四樂章結構,將快板-行板-小步舞曲-終曲的快板進行有機結合,作為音樂交響曲的獨特標準形式,巧妙地對傳統文化進行繼承。同時,此曲目旋律優美,作曲家追求流暢的音樂旋律,在一定程度上和歐洲傳統音樂中的旋律美學相吻合。具體而言,第二樂章如歌的行板,其深情的表達傳遞出作曲家對旋律美的個人理解與感悟。由此,作曲家在曲目的創作中靈活調整轉調、模進和變和弦等,賦予音樂作品更多的表現力和創造力。
三、在交響音樂作品創作中保留傳統音樂文化特征的思考
西洋管弦樂器屬于音樂交響樂的一個組成元素,有獨特的音色特點,新時期下進行音樂作品的創作,要全面注重保留傳統音樂文化的特征,充分促進傳統音樂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一)深層次挖掘傳統音樂文化
作曲家應該全身心研究傳統音樂文化的精髓,尤其是古典主義時期和浪漫主義時期的音樂作品。每一個交響曲目都有獨特的音樂風格和旋律走向,所以應充分研究交響樂結構的規范性,追求個性表達,利用音樂作品表達內心的情感[8。同時,巧妙地融入傳統音樂元素,在交響音樂作品的創作中,應以傳統音樂元素充分展現出傳統音樂文化的特點,比如在交響音樂作品的結構框架的設計上融入奏鳴曲式或自由曲式,在交響音樂作品的旋律創作中融人裝飾音或寬廣的旋律線條,在交響音樂作品的和聲運用中落實傳統和聲學的理念,尤其是功能性。再配合傳統音色的表現,以小提琴演奏的形式傳遞歡快的情感,以大提琴演奏的形式傳遞深沉且憂郁的情感,以銅管樂器演奏的形式傳遞莊嚴且輝煌的氣氛,以木管樂器演奏的形式傳遞作曲家對自然景色的贊美之情等,促使交響音樂作品的創作更多地吸引觀眾的自光與注意力。
(二)融合傳統與現代技法
在交響音樂作品的創作中,作曲家應充分融合傳統技法和現代技法,打造具有時代內涵的音樂作品。例如,引進十二音技法、無調性音樂,增添音樂作品的色彩。將傳統文化元素融入其中,保留傳統音樂文化,凸顯音樂作品的內涵。考慮到交響音樂作品不僅僅是音符和旋律的組合,更是文化內涵和情感表達的載體,此時作曲家要選擇具有歷史文化象征的元素豐富音樂作品內容,理解和尊重傳統音樂文化,生動地進行音樂作品節奏及曲式創作。例如,充分學習貝多芬、勃拉姆斯等大師的交響音樂作品,引進傳統音樂元素優化音樂作品的結構,注入全新活力。
四、結語
當代交響音樂作品作為音樂藝術領域的一個重點組成部分,不單單涵蓋古典傳統元素,還融入大膽的想象,相關音樂作品可以從創作風格、民族風格等層面進行研究。新時期,每一位作曲家都要借鑒大師的交響音樂作品,挖掘西洋管弦樂的結構和節奏精髓,融人傳統文化元素,切實提升音樂作品的創作效果。
【參考文獻】
[1]強巍昊.頌樂華章:主旋律交響樂中的歷史認同與民族情懷——從《紅旗頌》到《中國頌》[].人民音樂,2024(12):29-32.
[2]張倩.蒙古族風格交響音樂的主題運用:以琵琶協奏曲《草原小姐妹》為例[].民族藝林,2024(04):112-122.
[3]唐榮.中國革命歷史題材交響音樂曲式結構形態的創新與拓展[J].音樂研究,2024(06):90-107,141.
[4]駱迦淇,李藝湘,陳思堯.音樂與科技的交響:探索技術在多元文化音樂教育中的應用與影響.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24,8(23):111-115.
[5]張倩.試析音樂語言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以《萬物生長—二十四節氣交響套曲》為例.中國編輯,2024(06):77-82.
[6]蔣河.交響組曲《瀏陽河之光》成功傳播的三個關鍵維度].音樂教育與創作,2024(04):4-5.
[7]孫曉燁.跨文化語境下的音樂北京:周龍交響組曲《京華風韻》的音響形態及其結構原則分析.中國音樂學,2024(02):135-144.
[8]葉松榮.論中國交響音樂“情感范式”的當代性言說[音樂研究,2023(01):125-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