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幼兒園文明習慣養成教育,闡述阻礙教育推進的難點,如幼兒自身特性、家庭教育環境及幼兒園教學側重等問題。為此,本文提出系列策略并付諸實踐。通過強化一日生活課程教育,融入各環節;加強家園社合作,形成教育合力;實施長期持續的心理暗示和指引;開展文明習慣主題教育,構建多維度教育體系,幫助幼兒養成文明習慣,提升教育效果。
幼兒園階段是幼兒文明習慣養成的關鍵期。在當前社會環境下,幼兒文明習慣的培養愈發重要。然而,由于幼兒自身特點及家庭、幼兒園等多方面因素,幼兒園文明習慣養成教育面臨諸多挑戰。為了有效提升幼兒文明素養,教師有必要深入研究其難點,并探尋切實可行的教育策略與實踐方法。
一、幼兒園文明習慣養成教育的難點
幼兒園文明習慣養成教育,需要幼兒教師對教育細節、方法等進行不斷調整改進,帶動幼兒參與適應性學習。然而,幼兒因年齡小、自控力弱,難以長時間專注并堅持某一行為,導致在養成文明習慣過程中容易出現反復與波動;同時,幼兒社會適應能力和理解能力較差,無法充分理解文明習慣的重要性與必要性,從而影響其學習和實踐。
此外,家庭教育環境也阻礙了文明習慣養成教育的有效推進,部分家長自身缺乏文明習慣,無法為孩子樹立良好榜樣,導致孩子在模仿學習時難以養成正確的行為習慣;部分家長過于溺愛孩子,忽視對孩子文明習慣的培養,或在教育方法選擇上缺乏科學性和系統性,使孩子難以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部分幼兒園在課程設置和教學方法選用上過于側重知識傳授,忽略了傳統文明習慣養成教育,導致幼兒在園期間未能充分學習和實踐傳統文明習慣。在教育過程中,部分教師未能充分發揮榜樣形象作用,難以成為幼兒學習的榜樣,影響文明習慣養成教育效果。總體而言,幼兒園文明習慣養成教育是一個持續且深入的過程,需要幼兒教師、家長和社會各方持續不斷地對幼兒進行價值引導、思想啟發和行為指引,以幫助幼兒達成知行合一的完美閉環。
二、幼兒園文明習慣養成教育的策略與實踐
(一)強化一日生活課程教育
幼兒園文明習慣養成教育,不僅要依托專題課程教學,幫助幼兒加深對文明習慣的理解和認知,還要引入碎片化教學,引導幼兒將相關文明習慣付諸實踐,從而將文明習慣內化為幼兒的能力和深層次認知。為此,幼兒園應在一日生活課程中融入文明習慣養成教育內容,在不同環節、不同領域強化對幼兒文明習慣的培養。
在入園環節,幼兒教師要將文明禮儀教育融入其中,引導幼兒主動向教師和同學問好,使用禮貌用語,借此培養幼兒的禮貌習慣,讓其感受集體的溫暖與歸屬感;在此環節,家長和教師要以身作則,展現良好的文明禮儀行為,成為幼兒模仿的榜樣。
在晨間活動期間,教師要引導小朋友有序排隊,遵守游戲規則,培養其秩序感和規則意識,并鼓勵小朋友在游戲活動中相互幫助、分享玩具,培養其合作意識和分享意識。
在幼兒園的五大領域內容中,幼兒教師可以嘗試以遷移教學的方式,將文明習慣教育融入語言、社會、健康、藝術、科學等課程,幫助幼兒進行融合性、遷移性學習,從多元學科視角深化對文明禮儀習慣的理解和認知。
在生活環節,幼兒教師也要加強文明禮儀習慣教育,引入餐前禮儀教育、洗漱環節的禮儀教育以及午睡習慣的培養,引導小朋友在不同區域、不同場所遵守文明禮儀習慣,并做好有效的研學探究。
在離園環節,也要引導小朋友向教師和同學表達感謝和告別。
總之,幼兒教師要在幼兒園教學的方方面面滲透文明禮儀習慣教育內容,將幼兒園打造成一個完整的文明禮儀空間,讓小朋友在各個場所、各個區域都能接受文明禮儀習慣的引導,從而幫助小朋友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以幼兒園入園環節文明問好禮儀實踐為例,在幼兒園一日生活課程中,入園環節的文明禮儀教育通過立體化場景構建形成了生動實踐。在晨曦初露時,值班教師會提前十分鐘站立在教室門口,以挺拔的身姿和溫暖的微笑迎接每位幼兒,同時當幼兒怯生生地躲在家長身后時,教師會主動蹲下身輕聲問候“早上好”,此時家長會配合著輕推幼兒后背鼓勵道“快和老師問好呀”。這種多主體協同引導使入園禮儀形成了完整的教育閉環,特別是在教師發現某幼兒連續三天未開口問候時,特意在其入園前準備了他最喜愛的卡通貼紙作為互動媒介,這種個性化引導策略顯著提升了幼兒的參與意愿。
教師在實施禮儀教育時應注重循序漸進,當幼兒主動向教師鞠躬問好時,教師不僅用溫暖的笑容回應,還會蹲下身與幼兒保持平視交流,同時細致觀察幼兒的儀態并及時進行調整。例如,當發現某幼兒問好時手指緊張地絞著衣角時,教師便可以示范將雙手自然垂放身體兩側的標準姿勢,更有家長志愿者自發組成禮儀示范小組,在晨間接待時段輪流展示規范的握手禮與擁抱禮,這種多維度的行為示范使抽象的禮儀規范轉化為可觸摸、可模仿的具體行動。
在實踐過程中,教師創新運用了漸進式強化策略,初期在教室墻面設置“問好小明星”互動墻,每當幼兒完成問好禮儀后即可貼上專屬星星貼紙,中期引入角色扮演游戲讓幼兒輪流擔任“禮儀小使者”,后期則組織幼兒用繪畫記錄自己“最有禮貌的一天”。這種從物質激勵到角色體驗再到情感內化的教育路徑,成功將簡單的問候行為升華為情感表達方式。教師通過觀察記錄發現,實施兩個月后幼兒主動問好率從63%提升至92%,且問候時的眼神交流持續時間平均增加1.8秒,這些量化數據印證了嵌入式禮儀教育的顯著成效。
(二)加強家園社合作
文明習慣養成教育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家庭、社會、幼兒園緊密配合,形成教育合力,以鞏固幼兒的學習成果。具體來講,小朋友在幼兒園養成的文明習慣,如果在家庭和社會環境中得不到拓展延伸,將不利于其形成更深刻的認知,而且可能因家庭或社會不良習慣的影響,使幼兒對已經建立的文明習慣產生認知動搖。因此,幼兒園需要定期召開家長會,向家長匯報幼兒園的文明習慣養成教育計劃和內容,進而引導家長在家庭教育中延續幼兒園文明習慣養成教育方法和教育細節,為后續開展深層次研學奠定基礎。
在這些環節中,家長要將幼兒園文明習慣養成教育中的理論說教部分,通過家庭實踐方式進行融合互動,幫助幼兒基于家庭實踐建立起對文明習慣教育內容較深刻的認知;同時,鼓勵社會主體營造良好的社會文明習慣禮儀環境,使幼兒能持續受到社會環境的熏陶感染。
家長、社會和幼兒園三方還應共同制定文明習慣教育計劃,明確目標方向以及短中長期的合作事項,以便各方主體都能在文明習慣養成教育方面達成共識,基于三全育人思想,增強教育效果。
例如,在家園社協同構建垃圾分類文明習慣教育體系中,三方通過建立“三維聯動機制”形成了教育閉環。當幼兒園開展“環保小衛士”主題活動時,同步向家長發放定制版家庭實踐手冊,其中包含家庭垃圾分類記錄表和趣味貼紙;同時社區則在公共區域增設童趣化分類垃圾箱。這種立體化教育環境使幼兒無論在園所游戲區進行“可回收物投擲賽”,還是在社區廣場參與“垃圾分類大轉盤”互動裝置操作,都能獲得連貫的行為指導,特別是當某家庭連續三周上傳分類實踐視頻至家園共育平臺后,教師特意在班級電子屏設置“環保之星”展示專欄,這種即時反饋機制顯著增強了幼兒的實踐動力。
值得注意的是,三方協同建立了“行為強化矩陣”,幼兒園每月舉辦的家長工作坊不僅演示如何將果皮制作酵素的科學活動融入家庭教育,還組織家長實地考察社區垃圾中轉站。幼兒在社會實踐日跟隨家長參與社區清潔活動時,社區工作者會指導他們使用特制夾鉗分類撿拾垃圾。在后續課程中,教師則引導幼兒將實踐經歷繪制成“垃圾分類故事書”。這種從認知建構到行為實踐再到情感升華的教育鏈條,成功將垃圾分類從單一技能轉化為生態價值觀。三方聯合開展的追蹤數據顯示,實施季度后幼兒家庭垃圾分類準確率提高47%,社區兒童游樂區垃圾錯投率下降32%。
(三)長期持續的心理暗示和指引
在幼兒園文明習慣養成教育中落實長期持續的心理暗示和指引,有助于幼兒逐步樹立正確的行為觀念,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為此,幼兒教師要明確文明禮儀習慣教育的目標,如培養幼兒講文明、懂禮貌、守規則的品質,據此制定心理暗示計劃,涵蓋具體的暗示內容、方式、時間和頻率等要素;同時引入相應的獎勵機制,做好對幼兒的持續鼓勵。
在這一教育過程中,教師要靈活運用正面語言進行暗示。例如,當幼兒表現出文明行為時,給予表揚和鼓勵,這些暗示語能增強幼兒的自信心和積極性,使其更愿意遵守文明規范。接著,家長和教師要樹立良好榜樣,通過規范控制自身言行舉止,引領幼兒持續學習,借助榜樣的示范引導作用,讓幼兒直觀理解文明行為的重要性和正確性。在這個過程中,幼兒園要創造有利于文明習慣養成的良好環境,如在教室內設置文明行為宣傳欄,展示文明行為的圖片、標語;或在樓梯、走廊等公共區域設置提醒標識,借助環境的暗示引導,使幼兒的行為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影響,逐步養成良好的文明行為習慣。
幼兒教師還要設立一個長期性的評分管理系統,記錄幼兒文明行為習慣的具體表現并進行評分。通過記錄小朋友得到的五角星或小紅花數量,評選出最優的文明小標兵。每周或每月進行一次評選,讓幼兒在良好的暗示和指引下持續學習。
在幼兒園輕聲禮儀養成體系中,教師通過構建“三維暗示網絡”形成長效引導機制,當教室閱讀區墻面安裝可視化分貝監測儀時,跳動的聲波圖案會立即吸引幼兒注意,而窗臺擺放的“安靜小精靈”毛絨玩偶成為輕聲交流的具象化符號。特別是當地面鋪設吸音絨布地毯并在邊緣縫制“小腳輕輕走”刺繡標語后,幼兒們自發模仿圖示動作踮腳行走,這種環境暗示與行為引導的有機融合使聲控禮儀具象可感。更值得注意的是,教師開發的分階段強化策略——初期在過渡環節播放《森林悄悄話》音頻故事,中期設置“靜音小偵探”互動游戲,后期則引導幼兒設計專屬安靜手勢,這種遞進式干預使幼兒聲控能力呈現階梯式提升。
獎勵機制創新采用“雙軌記錄系統”,教師既在墻面設置可觸摸的星星攀爬榜,當幼兒累計輕聲行為達標的次數,就能移動專屬星星攀登“靜音峰”。又在電子平臺創建聲波能量池,通過智能手環采集幼兒日常交流分貝數據并自動換算能量值。當某幼兒連續三日保持午睡區耳語交流時,教師特意在集體活動時展示其能量池綻放的虛擬煙花,這種虛實結合的激勵方式使幼兒將輕聲禮儀內化為愉悅體驗。追蹤數據顯示實施季度后各活動區域平均分貝值下降12分貝,沖突事件發生率減少41%。
(四)開展文明習慣主題教育
文明習慣養成教育,除了依靠上述零散化及持續性教學幫助幼兒踐行并深化認知外,幼兒教師還應在基礎教學中引入專題活動,幫助幼兒建立起對文明習慣的認知和理解,為后續深入的實踐探索以及碎片化教學筑牢基礎。
基于此,教師要從生活自理能力、個人衛生習慣等多個角度提煉出文明習慣相關知識內容,助力幼兒深入學習。在家庭與幼兒園禮儀教育模塊,教師應整合家庭禮儀、幼兒園禮儀等專題教育資源,幫助幼兒系統學習與文明禮儀相關的知識技能,初步構建起對文明禮儀習慣的理論認知。
教師還可以在公共場所行為規范板塊引入公共場合禮儀、社交禮儀,引導小朋友分專題在不同模塊區間學習正確的交際方式,建立起對不同場所禮儀習慣的價值認同。
幼兒園可在主題日開展特色活動和實踐體驗,主要通過角色扮演、社會實踐體驗等方式,讓幼兒感受文明行為的重要性;同時通過理實互動,加深其對文明行為的深刻認知,為幼兒形成文明習慣意識提供有力支持。
例如,在餐桌禮儀專題教學中,教師通過開發“三維課程架構”實現認知深化與實踐轉化,當生活自理模塊開展“餐具小管家”課程時,幼兒使用特制重力感應餐盤練習端平碗具;而科學角陳列的仿真食物模型則用于演練夾取技巧,特別是當教師將《小熊用餐記》繪本改編成軌道游戲,讓幼兒通過操控磁吸餐具完成故事闖關。這種將抽象禮儀轉化為具象操作的教學設計,使幼兒在游戲化場景中自然習得核心技能。
在進階教學中,教師可以構建“全場景禮儀矩陣”,家庭禮儀模塊設計“家庭餐桌劇場”,提供可旋轉的情景轉盤供幼兒抽取“為長輩盛湯”或“咳嗽轉向肩肘”等情境卡。而幼兒園模塊則鋪設智能感應餐墊,當幼兒正確使用公筷時觸發悅耳音效。更有社區合作單位開放實踐基地,組織幼兒在真實餐廳觀摩服務員擺放刀叉的45度標準角度。這種從虛擬演練到現實觀察的漸進式學習,使幼兒在不同空間維度建立禮儀認知,追蹤數據顯示參與專題教學組的幼兒在家庭用餐時主動使用禮貌用語的頻次增加1.7倍。
三、結語
幼兒園文明習慣養成教育意義重大且任重道遠。通過對難點的剖析以及策略與實踐的探索,使教師認識到多方面協同合作的重要性。未來,教育工作者需要持續優化教育策略,強化家園社聯動,創新教學方法,以更有效地引導幼兒養成文明習慣,實現從認知到行為的轉變,為幼兒的健康成長和未來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注:本文系第十期漳州市中小學德育研究專項課題“幼兒園文明習慣養成教育的策略與實踐研究”(課題編號:zdy24143)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