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食育活動中規(guī)范幼兒的飲食行為,不僅能培養(yǎng)幼兒珍惜糧食、勤儉節(jié)約的好習慣,還能培養(yǎng)幼兒感恩的情感。下面筆者基于“三尋\"模式,分別從幼兒食育活動的實施原則、實施路徑、實施策略及評價進行闡述。
一、食材種植地尋食材來源的實施路徑
(一)食材種植地尋食材來源的實施步驟
1.基于日常餐桌,激發(fā)幼兒對食物來源的好奇 與猜想
在進餐前,教師向幼兒介紹午餐,比如問幼兒:“蘿卜是從哪里來的?”A幼兒回答:“超市里買來的。\"教師追問:“超市里的蘿卜從哪里來的?\"B幼兒回答:“蘿卜樹上長出來的。\"隨即教師引導幼兒對面包、大米、胡蘿卜等食物的來源展開猜想。這些餐桌上的食物是幼兒熟悉的,教師利用幼兒常見的食物引導幼兒進行猜想,激發(fā)了幼兒對食物來源的好奇心。餐后散步時,幼兒總是喜歡去班級種植園地察看照顧的菜苗。一次,幼兒發(fā)現青菜葉上有很多大大小小的窟窿眼,紛紛討論起來。果果著急地說:“青菜寶寶是不是生病了呀!\"“好像是的,都沒有前兩天看的健康了,應該是生病了!”豆豆著急回應。細心的果果發(fā)現有棵青菜上面有一只蠕動的蟲子,這一下又引起了幼兒的注意。由此,幼兒展開了一系列的活動。通過簡單的餐后散步活動,幼兒對青菜的情感進一步加深,并知道了自己種植的是健康的有機蔬菜。
2.資料搜集,了解食物來源,驗證前期猜想
在前期活動中,幼兒猜測很多蔬菜的來源后,教師發(fā)動家長和幼兒一起進行食物來源的驗證,如通過采訪身邊的“種植師傅\"和查找相關資料、圖片、繪本、視頻等。部分幼兒在查找資料后發(fā)現蘿下是長在地下的,藕是長在淤泥里的,茭白是長在水里的。為了進一步驗證資料的準確性,師幼一起種植蘿卜,并查詢了種植蘿卜的方法。幼兒在經歷了猜想、查詢資料后,發(fā)現原來種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3.種植活動中尋找食物來源,體驗勞作的辛苦
在種子種植后,幼兒要定期對種子進行養(yǎng)護,如種植蘿卜前先進行催芽,并觀察種子發(fā)芽的過程。催芽成功后師幼動手整理菜地(用鏟子翻土、刨坑)、種蘿卜(牙孔朝上)、封土(將蘿卜種子進行掩蓋),后期進行拔草(區(qū)分雜草和菜苗)、施肥、定期澆水、收獲等。在經歷了動手勞作后,幼兒感受到食材的生長過程及勞動的艱辛,進而形成珍惜食物的情感。
(二)食材種植地尋食材來源的實施策略
1.滲透式探尋,促進幼兒進一步了解食材來源
教師應充分利用幼兒園現有資源和各種食育活動,將“三尋”目標滲透在一日生活中,促使幼兒主動去了解相關食材知識。
2.項目式探究,培養(yǎng)幼兒珍惜食物的意識
食育項目活動是指幼兒在教師的支持、幫助和引導下,圍繞某個大家感興趣的食育內容進行探究和學習。這樣的深入學習對食育活動的推進有著較大的理論和實踐意義。本文以我園中班組開展的食育項目活動“嗨,蘿卜\"為例進行展開說明。
本次項目活動緣起于餐后散步時,幼兒在菜地旁發(fā)現了一個和鶴鶉蛋一樣小的“迷你”小蘿卜,這引起了幼兒的極大關注和興趣。經過前期觀察和調查,幼兒了解了蘿卜的名稱、基本特征、種植方法,并進行種植;在觀察蘿下的生長過程中,幼兒發(fā)現需要一些觀察工具,如放大鏡、尺子、繩子、觀察記錄表等等,于是幼兒根據自己的觀察需要用符號、數字、表情等做好了觀察記錄。經過3個月的照顧,蘿下終于成熟了,師幼在將蘿下從地里挖出來時又有了新的發(fā)現:一根蘿卜苗下面有好多蘿卜,分布是塊狀的,長出地面并暴露在陽光下的蘿卜不能吃,會中毒。收獲蘿卜的師幼進行了一系列的探究活動,如蘿卜營養(yǎng)大揭秘、蘿卜沉浮實驗、尋找淀粉活動、蘿卜印畫等。
在這個項目活動中,幼兒收獲很多:在種植的過程中,了解了蘿下的生長方式及來源;在后期觀察中,發(fā)現很多的蘿卜奧秘,知道了蘿卜的營養(yǎng)價值;在實踐操作和深人探究中,不僅知道這些食材的來源、營養(yǎng)價值,還通過種植活動感受到農民伯伯的辛苦,形成感恩的情感。
(三)食材種植地尋食材來源的活動評價
1.蔬菜大采摘之食物大收獲
蔬菜成熟后,教師和幼兒共同開展采摘活動,有的拔菜、有的拿籃子裝菜,最后將一筐筐菜抬回教室。經過討論,幼兒決定將采摘回來的青菜進行義賣。放學前,師幼一起把青菜整理好,幼兒自主規(guī)定價格在1一5元,并且有分工,愿意叫賣的小朋友負責叫賣,愿意收錢的小朋友負責收錢。通過此次收獲青菜的活動,幼兒不僅體驗到收獲的喜悅和辛苦,也感知到農民伯伯種地的辛勞。
2.餐前一秒之感恩活動
通過一系列的菜地親身體驗活動,幼兒萌發(fā)了感恩的情愫。如A幼兒說要感謝幼兒園的菜地,有了它們才能種出美味的菜。B幼兒說要感謝農民伯伯,沒有他們就沒有米飯吃。C幼兒說要感謝幼兒園的廚師,參觀廚房后發(fā)現他們真的很辛苦。
大家的感恩意識越來越強,于是師幼一起提議進行“餐前一秒鐘\"的感恩活動。每天的餐前感恩成了幼兒餐前活動的一部分,很多幼兒在家里也養(yǎng)成了餐前一秒感恩的習慣,還有的幼兒帶動家長一起參與餐前感恩活動。
二、食材制作地尋食物營養(yǎng)的實施路徑
(一)食材制作地尋食物營養(yǎng)的實施步驟
1.“食物營養(yǎng)大調查”,了解食物的營養(yǎng)
通過游戲、兒歌、繪本等形式了解了食物的各種營養(yǎng)后,教師實施了一系列的活動,比如食物營養(yǎng)大調查活動,請幼兒說出明目護眼的食物、補血的食物、補鈣的食物等;又如營養(yǎng)知識大PK,請幼兒說出常見蔬菜的營養(yǎng)價值,獎勵說得多的一顆營養(yǎng)星,營養(yǎng)星多的小朋友可以開辦班級“營養(yǎng)講臺\"節(jié)目;再如“我的營養(yǎng)餐\"活動,讓幼兒根據食物的營養(yǎng)進行合理的搭配。
2.“食物營養(yǎng)大揭秘”,探究食物的營養(yǎng)
幼兒對食物營養(yǎng)有了深人的認識和了解后,教師組織一些幼兒感興趣的、易操作的食育操作活動,比如在包五彩餃子時,讓幼幾擔任小廚師,在清單上畫下需要購買的五花肉、面粉、菠菜(綠色)、南瓜(黃色)、紫甘藍(紫色)等食材。此外,教師還鼓勵幼兒參與制作活動,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在這樣的動手探究中,幼兒對食物的營養(yǎng)有了更深入的認識,知道均衡營養(yǎng)的攝入能促進身體健康,從而能改善一些不良的飲食行為。
(二)食材制作地尋食物營養(yǎng)的實施策略
1.“小小知識家” 教學認知式
幼兒園“食育\"課程,是指圍繞“食育\"這一主題,將與之相關的課程組織編排在一起,然后對幼兒展開系統(tǒng)性教學,幫助幼兒全面了解食材和飲食,促使幼兒認識了解食材的來源及食物營養(yǎng),幫助幼兒養(yǎng)成健康的飲食習慣。
如中班食育課“飲食金字塔”,教師通過故事《鬼鬼盯著你》引入活動,告訴幼兒挑食是不好的行為,只有不挑食才會讓自己更健康、強壯。接下來,教師出示“食物金字塔”,讓幼兒分析、討論,理解“食物金字塔\"的含義及飲食營養(yǎng)結構。幼兒發(fā)現,金字塔自下而上慢慢變小,身體各類營養(yǎng)的需求也隨之變少。通過學習幼兒了解了各種食物的營養(yǎng),知道不同食物提供不同的能量,營養(yǎng)全面才能使自己的身體更健康。
2.“小小幫廚家” 實踐體驗式
在食育工坊里,教師鼓勵幼兒進行幫廚活動或是制作美食,體驗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趣味感和成就感。如我園幼兒有幫廚活動的經驗,中班的幼兒午飯后會在班級食育區(qū)域進行幫廚活動,通常是幫忙做下午的點心,在老帥的帶領下包餛飩或是餃子,或是幫小班的弟弟妹妹剝花生、剝鶴鶉蛋等等;每周五上午,幼兒還會幫食堂的阿姨擇菜、剝豆等。通過勞動鍛煉,幼兒學會了擇菜,認識了不同的蔬菜及特征、氣味、功效、營養(yǎng)等。
幼兒通過實踐幫廚活動,體驗了勞動的樂趣,在體驗勞動過程中感知了食物的來之不易,養(yǎng)成了良好的飲食習慣。
3.“小小營養(yǎng)師” 家庭融入式
每天午餐前,班級會有一名“小小營養(yǎng)師\"對菜譜進行營養(yǎng)講解。“小小營養(yǎng)師\"會提前在家長的指導下通過書籍、網絡等收集好本周食譜的相關營養(yǎng)知識,再通過形象的語言講解健康的飲食習慣,或將健康飲食習慣編寫成簡單易學的小兒歌,或改編成生動有趣的小故事,或創(chuàng)作成引人人勝的廣告語等等。教師將幼兒自編兒歌或繪本故事整理成健康飲食手冊布置在食育工坊長廊,家長可通過健康飲食手冊上的二維碼探秘我園開展的食育活動。
(三)食材制作地尋食物營養(yǎng)的活動評價
1.“美食積分卡” 一 美食節(jié)上品美食
為培養(yǎng)幼兒良好、健康的飲食習慣,我園每學期都會開展一次“享美食之樂,成良好習慣\"的美食節(jié)活動。幼兒通過猜謎、繪畫、食材擺拼、營養(yǎng)知識問答等多種方式獲得美食積分卡,隨后帶著美食積分卡到美食街去兌換制作、品嘗自己最喜歡的美食的機會。
2.“營養(yǎng)大PK” 營養(yǎng)知識大比拼
為了給幼兒提供展示平臺,促進幼兒之間相互學習及教師和幼兒一起討論,班級每周五餐后會舉辦“營養(yǎng)大PK\"活動,提供 3~5 種蔬菜供幼兒參考。幼兒可以自制食譜繪本,也可以繪制食材營養(yǎng)集,還可以以圖文的形式講解某種食材的營養(yǎng)價值。同伴之間可以互相學習、互相評價,以更好地促進食育活動的開展。
三、食材享用地尋食育禮儀的實施路徑
(一)尋食育禮儀的實施步驟
1.禮儀征集 尋找文明進餐禮儀
禮儀征集是指教師及家長以不同的形式記錄幼兒進餐時的行為。如禮儀征集月是教師發(fā)動家長以表格的形式記錄幼兒的禮儀行為;禮儀征集周是教師或家長用照片的形式記錄幼兒進餐時的現狀;禮儀征集日是教師或家長以視頻的形式記錄幼兒進餐情況。
2.禮儀學習 踐行文明進餐禮儀
通過禮儀的征集,幼兒對進餐禮儀有了一些認識和了解。教師再通過繪本、故事演繹、兒歌創(chuàng)編等方式組織幼兒進行進餐禮儀的學習。
3.禮儀展示 鞏固文明進餐禮儀
一段時間下來,幼兒的進餐行為有了一些改善,教師通過表格、圖文、視頻等方式展示幼兒文明進餐行為。
(二)尋食育禮儀的實施策略
1.“禮儀征集令” 禮儀征集尋禮儀
在禮儀征集令的活動中,教師搜集了大量的幼兒進餐行為。幼兒從這些進餐行為中找出哪些行為是文明的和哪些行為是不文明的;教師引導幼兒學習文明的禮儀行為,并摒棄不好的禮儀行為。
2.“食育劇場” 繪本演繹習禮儀
繪本學習既符合幼兒年齡特征又富有趣味性,我園食育園地投放了很多食育相關書籍,如《孔融讓梨》《漏嘴巴的小弟弟》《憫農》等,供幼兒餐后學習。食育享用地還有食育劇場,鼓勵幼兒對一些經典的情景劇或是繪本故事進行簡單的改編,然后在“食育劇場\"進行表演,以便幼兒更好地學習進餐禮儀。通過這樣的繪本學習及情境表演,讓幼兒更好地鞏固文明的進餐禮儀。
(三)尋食育禮儀的活動評價
1.榜樣學習之“禮儀征集照”
榜樣學習是幼兒學習的一種重要的手段,禮儀征集令活動后,師幼一起篩選出一些文明的進餐照片張貼在“禮儀欄”上,供幼兒之間學習和參考。這種積極的評價方式,能夠讓幼兒明白進餐禮儀的重要性。
2.師幼評價之“文明禮儀星”
食育享用地里有一面\"進餐禮儀墻”,“進餐禮儀墻\"通過文字或圖片記錄幼兒進餐時刻的閃光點。在“進餐禮儀墻”公布“文明進餐禮儀之星”。每周通過教師投票、幼兒投票選出“文明禮儀星”。“三尋”模式下食育活動的設計與實施,不僅能激發(fā)幼兒珍惜糧食的情感和意識,還幫助幼兒改善一些不良的飲食行為和習慣。在種植養(yǎng)護的過程中,幼兒進行了科學的觀察和測量活動;在食育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中,幼兒的藝術素養(yǎng)得到提升和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李季湄,馮曉霞.《3一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解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解讀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50-51.
[3]馮芳等.幼兒園環(huán)境創(chuàng)設[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0:67-96.
[4]張欣.先秦飲食審美研究[D].天津:南開大學,2010:102-108.
[5陳瑞春.開展“食育\"課程弘揚民族膳食文化探析[J」成才之路,2018(5):33.
責任編輯:黃大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