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儀關乎人格,關乎國格。如何讓禮儀文明與家風文化真正深入人心,是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必須面對的新課題。在此背景下,“大思政課”理念應運而生,強調統籌各類資源、調動各方力量,將“思政小課堂”延伸至“社會大課堂”,以更好地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基于此,創設了“習禮傳家”特色課程,圍繞“一核、兩翼、三徑、四維”的系統架構,構建了聚焦明確、系列化推進的中華文化全景式育人體系,實現了禮儀育人與家風傳承的有機融合,為新時代禮儀教育提供了有益經驗,也為“大思政課”背景下的德育創新注入新動力。
一、聚焦“禮”之核心,夯實德育根基
學校將“禮”確立為“習禮傳家”特色課程的核心,賦予其統領課程目標、內容、方法與實施的頂層價值地位。
在課程目標設定上,學校以“禮”引導學生明德守則、崇善向美;在課程內容選擇上,圍繞“禮”整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德育資源,豐富課程內容;在課程實施方式上,依托“禮”的實踐性特征,通過多樣化、情境化的活動,幫助學生實現“知行合一”
在新時代“大思政課”育人格局下,“禮”超越了對行為規范的表層認知,是培根鑄魂的重要載體。學校提出“習禮儀,傳家風,育美德少年”的核心育人目標,既著眼于學生文明行為的養成,又強調通過文化浸潤和實踐創新,提升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與歸屬感,進而提升文化自信、涵養家國情懷。這一“以禮化人、以禮導行”的整體設計,實現了德育目標、課程內容與實踐路徑的高度統一,體現了“以禮潤德、以禮育人、以禮啟志”的教育價值。
二、拓展“雅禮” “節俗”雙翼,豐富育人內涵
圍繞核心育人目標,“習禮傳家”特色課程以“中華禮儀課程”與“家國節慶課程”為兩翼,推動“以禮立德、以禮樹人”。
“中華禮儀課程”將“中華禮儀”作為日常禮儀教育的重要內容,確立了“以禮修身、以禮優能、以禮啟志”的總目標。學校系統開設“大雅·中華禮儀課”,課程內容隨年級遞進,從“個人行為規范”延伸至“社會文明交往”,再拓展至“中華文化習俗”,形成了清晰的禮儀學習進階路徑。在教學實施中,學校依托“學禮一習禮一達禮”的三階段學習路徑,注重沉浸式、體驗式育人。例如,學校組織學生誦讀《禮儀歌》等傳統經典,讓他們在誦讀中體悟“禮”的內涵;推出“禮儀銀行”積分制,將日常禮儀行為與成長評價相結合,實現禮儀規范與內在認同的雙重引導。學校通過這一系列生動有趣的活動和形式,有效推動禮儀教育從“認知”走向“實踐”,從“規范”轉化為“品格”。
“家國節慶課程”以“家國節慶”為文化載體,以二十四節氣為主題,系統開發了“時光里的中國禮”主題課程。學校深挖節氣中的文化內涵與實踐價值,在每一個節氣組織相應的主題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例如,學校在驚蟄開展“校園開耕節”,讓學生在親身參與中體驗農耕文化的魅力,感受生命成長的力量。
三、貫通“三徑”,實現全景育人
秉持“大思政課”理念,“習禮傳家”特色課程注重課程整合、資源統籌和活動融合,形成了“三徑并進”的實施路徑,即課程思政一體化、校本課程特色化和主題活動融通化。
(一)課程思政一體化
學校高度重視課程思政建設,致力于“育德養志”的落地實施。學校深挖學科中豐富的思政元素,以“五雅素養體系”為抓手,進一步強化學科課程“禮儀雅行”的育人導向。其中,“五雅素養”具體包括:雅德(高尚的品德)、雅智(博雅的學識)、雅言(文雅的言談)、雅行(儒雅的行為)和雅趣(優雅的情趣)。例如,在語文課上,教師講授《論語》中的“不學禮,無以立”,開展“禮儀故事會”,讓學生講述古今知禮故事,撰寫“校園禮儀倡議書”,在語言訓練中滲透“雅言雅德”;在美術課上,教師引導學生描摹《韓熙載夜宴圖》中的傳統禮儀場景,并創作“現代禮儀”主題漫畫,用藝術方式展現“雅行雅趣”;在校本足球課上,教師引導學生討論并制定“團隊君子規”,設計“足球五德”,即仁(不故意傷人)、義(扶起對手)、禮(賽后握手)、智(戰術協作)、信(服從判罰),在競技中弘揚禮儀精神。
(二)校本課程特色化
二十四節氣中蘊含著豐富的禮儀習俗,是連接傳統文化與現代教育的重要紐帶。“習禮傳家”特色課程以節氣文化為切入點,開發出“玩味·中國節”和“探秘·萬物生”兩大系列課程,致力于培育傳家美德。以“玩味·中國節”為例,該課程為節氣1.0體驗課程,主要圍繞“學、做、玩”三個核心環節展開,并有機融入班會課、綜合實踐課、勞動課等課程。學生在“節氣小課堂”中讀古詩、知農事、包春卷、腌臘八蒜,體會傳統習俗的獨特魅力,培養對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進而讓文化“活”起來。
(三)主題活動融通化
學校通過建立“家校共同體”“山海教共體”“博物研學基地”“數字智慧平臺”等載體,拓展教育空間,形成覆蓋課堂內外的“全息育人”格局。以“博物研學基地”為例,學校開展了“茶園采青”“白鷺生態保護”等勞動實踐活動,讓學生撰寫《閩南物候筆記》,并開發相應的草本文創產品,以提升學生的觀察力與創造力。
四、深化“四維”課程建構,推進智慧育人實施
學校堅持“大思政課”育人理念,構建起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三位一體”的育人體系,從“禮儀傳家”“節慶傳家”“耕讀傳家”“共育傳家”四個維度,系統開發系列課程并扎實推進實施。
(一)禮儀傳家
學校圍繞“大雅·中華禮”主題,開發“四禮四儀”文明禮儀課程。其中,“四禮”課程包括個人禮(儀表、儀態、言談)、公共禮(場館、交通、游覽)、交往禮(交談、接待、宣講)、民俗禮(節慶、風俗、儀式),旨在培育知書達禮的“禮儀少年”。“四儀”課程包括入學儀式、開學儀式、入隊儀式、畢業儀式,旨在借助成長節點中的儀式教育,貫通一年級到六年級的成長通道,讓學生懂感恩、明責任、樹志向,為未來的人生道路奠基。例如,在2024年1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愛國主義教育法》正式施行之際,學校開展了“踐行愛國主義教育法”主題實踐活動,通過升國旗、唱國歌、上一堂愛國主義教育課、參觀紅色基地等環節,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與民族自豪感。
(二)節慶傳家
依托中華傳統禮俗,學校設計了“玩味·中國節”特色校本課程,涵蓋24個節氣、7大傳統節日、90項體驗活動。一是“激活·文化傳統”系列。該系列課程通過“節氣小課堂”“說三候”“誦詩文”等方式,探究節氣文化,用兒童視角展現傳統文化生命力。二是“勞動·創意表達”系列。該系列課程通過“品嘗節氣美食”“動手做節氣食物”等活動,讓學生創意表達生活智慧。三是“游藝·匠心手藝”系列。該系列課程通過“踏春游”“剪春花”“節氣樂運動”等實踐活動,讓學生感受節氣的魅力,提升實踐技能與審美素養。豐富多彩的主題教育實踐活動貫穿全年,涵蓋所有節氣與傳統節日,將禮俗體驗全面融入師生的日常生活。
(三)耕讀傳家
學校開發了“探秘·萬物生”校本課程,聚焦“五育融合”,探索跨學科深度學習。學校以“校園節氣公社街區開發”項目為驅動,通過“主題聚焦、項目架橋、學科聯動、學研同構、家校協同、評價融通”等路徑,系統落實學生核心素養培育。該項目匯聚師生與家長力量,開展了6場專題研討,圍繞6大主題進行項目化研究。經過一個學期的深度實踐,學校產出了50余項學習成果,并成功舉辦1場成果專場展示活動。學校還票選出了最佳作品“童玩日·二十四節氣游戲卡牌”,并將其作為“六一”兒童節禮物贈送給學生。
(四)共育傳家
一是弘揚“微家訓”,建設好家風。作為廈門市示范家長學校,學校注重家校協同,組建“家長成長共同體”,開設“家長課堂”,圍繞“好家風秀出來”這一主題,定期開展“微家訓漂流日記”“好家風微視頻評選”等活動,把優秀家教、家風、家訓送到千家萬戶,進而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細、落小、落實。
二是三全育人,網格推進。學校從“城市生長”的視角出發,以“節氣天時”為線索,開發“追尋·情思長”主題課程。此外,學校與廈門市園博苑、陳嘉庚紀念館等機構建立合作,邀請非遺傳人、能工巧匠授課,開設“旅讀·循雅人間四季里的節氣煙火”“品閱·尋美時代氣韻中的文化薪火”等12門研學場館課程。該系列課程以非遺項目為核心,聚焦讀冊歌、谷物畫、竹編、踩街、閩茶、龍舟等項目,引導學生在感受鄉土禮俗魅力的同時領悟愛國愛鄉、勇立潮頭、勇毅前行的奮斗精神,錘煉傳家品格。
三是信息賦能,創新助力。在“習禮傳家”特色課程實施過程中,學校依托“互聯網 + ”強大功能,探索數字化資源推送、線上交流互動、成果展示評價等智能化育人新路徑。學校依托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的九大應用場景,積極探索線上學習交流新模式;組建教師研修群,推動云備課、個性化學習與教學互動;創設“跨越時空山海班”,與幫扶共建的武平縣巖前中心學校聯動開展節氣活動,打造智能化、個性化、泛在化的教育新形態。學校的相關案例榮獲“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應用典型案例(創新場景應用)”競賽省級一等獎。
主題繪畫作品入選“中美繪畫巡回展”
二是教師教學成果與品牌影響力日益彰顯。學校組織教師開發的“做中國故事傳講人”課程獲評全國第四屆書香校園閱讀教育教學成果典范優秀案例。教師團隊以“大思政課”理念引領課程設計,深入推動禮儀教育與學科教學的有機融合,促進了課堂教學與德育實踐的雙向提升。
三是學校文明創建與社會美譽度持續提升。學校在市級文明校園創建考評中榮獲全市第一,并被評為區級思政示范校。學校的多個優秀案例被央視、學習強國等平臺專題報道10余次,總閱讀量近十萬人次。“習禮傳家”品牌以“全景式 + 創新性”育人模式賦能學校育人體系建設,助力學校打造培根鑄魂、立德樹人新樣態。
“習禮傳家”特色課程通過禮儀實踐、民俗探究和文化傳承等多元方式,引導學生在學習禮儀中感悟家風力量,在傳承家風中深化對禮儀的理解,逐步成長為具備鄉土情懷、生態智慧與勞動品格的新時代少年。未來,學校將繼續以“大思政課”理念為引領,持續深耕“習禮傳家”特色課程,探索全景式且具有創新性的育人實踐路徑,讓禮儀文化潤澤童心、滋養心靈,讓民族精神薪火相傳、代代延續。
五、“習禮傳家”特色課程的建設成效
經過三年的實踐,學校依托“習禮傳家”特色課程,構建起“課程一師生一社會”良性互動的育人生態,育人成效日益顯現。
一是學生禮儀素養與文化自信顯著提升。問卷調查顯示,學生在對中華禮儀文化的理解、文化感知與文化自信方面均有顯著提升。近三年,學生圍繞禮儀民俗主題創作的繪畫、習作和科創作品屢獲佳績,近兩百人次在各類比賽中獲獎,百余幅禮俗
責任編輯|喬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