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減”政策下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的提質增效,需要教師實施以下措施:一是轉變教學觀念,以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為導向,設計教學目標;二是豐富教學內容,注重跨學科知識的融合,降低學生的學習理解難度;三是優化教學方式,引導學生自主思考與合作探究,豐富其學習體驗與情感收獲;四是優化教學評價體系,將評價貫穿教學全程,實現以評促教、以評促學。
一、明確教學目標,重視學科核心素養培養
“雙減”政策下的初中歷史課堂教學,需拓展學科的育人價值,讓課堂教學回歸育人本質,將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任務貫穿教學全程,重視學生全面發展,從而滿足新課改與素質教育的要求。初中歷史課堂教學雖能有效培養學生的唯物史觀與歷史解釋能力,但不能全面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
以人教版歷史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教學內容為例。該單元介紹了中國早期的元謀人、北京人等原始居民生活情況,并補充了古代神話與古代傳說。此課時教學旨在培養學生的實證意識,讓學生學會通過化石證據推斷原始人類的存在,運用考古發現佐證史前人類的生活。然而,有限的課時難以讓學生系統掌握“中國人類的起源發展”“世界人類起源發展中中國人所占據的地位”等知識。這就需要教師合理設計單元教學目標:一是引導學生基于世界發展背景,構建更多與中國早期人類發展歷程相關的線性規律;二是組織神話與傳說故事競賽、創設模擬原始人類生活情境活動;三是引導學生通過多渠道搜集并整理與社會發展相關的歷史知識,運用辯證的觀點去思考和解決問題,并嘗試用不同方法解決同一問題。
因此,在教學設計中,教師不僅要設計知識與技能方面的教學目標,還要合理設計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目標,以素質教育為基礎、以發展學生的創新與實踐能力為核心,注重指導學生的自主學習,并傳授有效的學習方法,如資料搜集、歷史表述等,提升學生的問題分析與解決能力,培養歷史辯證思維與實證思維,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二、豐富教學內容,開展跨學科融合教學
教師應挖掘教材中的德育與美育元素,通過整合多學科知識,實現學生智力與非智力因素的綜合培養。當學生構建跨學科知識體系后,對所學內容就會有個人獨到的見解,這有利于激發他們的創新潛能,實現個性化發展。
(一)跨學科融合教學原則
在開展初中歷史跨學科融合教學時,教師應遵循以下幾點原則。
一是綜合性原則。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學生的學情和素質培養需求,深入挖掘初中歷史教材與語文、地理、政治、藝術、道德與法治等學科的融合點,巧妙融入其他學科知識,打破學科間的壁壘,引導學生構建綜合性知識體系。以人教版歷史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史前時期:原始社會與中華文明的起源”教學為例。這一單元主要分為三個章節“遠古時期的人類活動”“原始農業與史前社會”“中華文明的起源”。在講解這三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開展跨學科融合教學,將地理學科中的地形地貌、氣候特點等知識融入遠古時期人類活動的講解中,幫助學生深入理解人類選擇特定的地點定居的原因,以及這些地理條件對人類社會發展的影響。
二是自主性原則。在歷史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將多學科知識融入教學內容,還要有效融入其他學科的學習思想與方法。如引導學生將數學中的轉化遷移學習方法,運用到不同歷史事件的對比中,加深對歷史事件社會影響的認知;將思維導圖的學習方法融入初中歷史單元教學,布置制作單元知識思維導圖課前預習任務,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和能力,使其能夠根據所學歷史知識,自主調動和融入其他學科知識的學習思想及方法,積極調整學習策略,從而降低學習的難度與壓力。
三是生活化原則。教師應在教學中貫徹“生活即教育”的理念,通過合理引入生活中的實例,拉近歷史知識與學生實際生活的距離,增強學生對教學內容的親近感。如教師在歷史教學中,引導學生對比中國古今社會制度及中外社會發展方針的差異,加深學生對歷史規律的理解,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拓寬他們的國際視野,這有助于他們直觀理解抽象的歷史概念與理論。以人教版歷史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夏商周時期:奴隸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會的過渡”教學為例。教師在講解這一單元中的“百家爭鳴”章節時,可以將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學派的核心思想,與現代社會中的管理理念、人際交往、環境保護等話題相結合,引導學生思考古代智慧在現代社會的實際應用價值。學生通過這種方式能夠深入理解歷史知識,學會將歷史學習與現實生活緊密相連,從而建立系統的歷史知識框架。此外,教師還應注重開發與運用本土歷史資源,通過挖掘地方史料和文化遺產,有效印證和補充教材內容,鼓勵學生關注身邊的歷史文化,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熱愛家鄉和祖國的情懷,提高他們的探究能力與思維能力。
四是趣味性原則。教師在設計教學內容時,應緊扣教學目標,根據教學的重難點、學生的學習經驗與認知規律,以及課程標準要求,科學合理開發有教學價值的課程資源,通過提升教學內容的趣味性,消除學生對歷史學習的抵觸情緒,幫助學生了解單元主題和所學內容,從而高效實現教學目標。
(二)豐富資源融合方式
教師應利用線上、線下課外教學資源,從跨學科融合教學視角出發,合理融合多學科知識,完善課程體系,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
以人教版歷史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秦漢時期: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和鞏固”教學為例。首先,教師可以圍繞秦王朝統一過程,以及統一后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脈絡,整合相關歷史事件和文學作品,引導學生從多角度、多層次學習秦漢歷史。其次,教師可以結合地理學科知識,引導學生分析秦漢疆域變遷、民族分布與自然環境的關系,以此加深學生對秦漢歷史的理解。最后,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參觀歷史遺址、博物館、科技館、美術館、文化館等場所,讓學生在與講解員的互動中,學習更多的課外知識。由此可見,教師通過整合課內外教學資源,能夠幫助學生從多角度、全方位分析并理解歷史知識。
三、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
(一)情境教學法
教師合理創設教學情境,能夠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以人教版《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第十三課“宋元時期的科技與中外交通”教學為例。這一課內容涉及活字印刷術、指南針、火藥、中外交通等內容,教師可以結合美術學科中的浮雕技藝,指導學生制作雕版橡皮章,使其加深對雕版印刷術的認識,通過比較雕版印刷術與活字印刷術的特點,讓學生直觀感受活字印刷術的革新意義。此外,教師還可以利用AR與VR虛擬現實技術,構建虛擬化的歷史場景,動態且直觀地展現古代科技發明,并讓學生使用智能眼鏡或手套親身體驗這些發明的使用過程,從不同視角了解古代科技產物的特點,增強學習的參與度和樂趣性。
(二)問題教學法
教師應圍繞教學內容合理設計問題鏈,不斷拓展學生的學習思路,幫助學生打破思維定勢,使其緊跟教學進度,這種教學方式符合自主建構主義理論的育人要求。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應根據學生的理解能力、認知水平等個體差異,實施分層設計問題鏈:面對后進生應降低問題難度,以基礎類問題為主,旨在幫助他們鞏固知識,夯實理論基礎,提高學習自信心;面對中等生應適當提高問題難度,選擇中等難度問題和半開放進階性問題,確保他們在學習時能夠做到觸類旁通,構建完整的知識結構;面對優等生應布置具有開放性、拓展性的高難度問題,引導他們將新舊知識相結合,解決問題。這種以培養學生創造力與跨學科思維能力的教學方式,符合層次化、因材施教等教學理念。此外,教師還應鼓勵學生質疑,了解學生的學習難點,通過提出啟發性與引導性的問題,點撥學生的學習思路,幫助學生查漏補缺,有效培養學生的問題分析與解決能力。
(三)項目式教學法
項目式教學法契合以學生為主體、陶行知的六大解放思想等教學理念,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思維能力、團隊合作精神和溝通能力、知識應用能力,以及信息的收集、分析與總結能力等。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根據課程標準、教學內容和學生學情,設計歷史人物角色扮演、探究本地歷史文化等學習項目,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搜集并整理與項目相關的資料。在項目實施階段,教師首先向學生介紹項目主題、目標及預期完成的成果,要求各學習小組分工協作,合理劃分資料搜集、信息整理、設計歷史情境的對話內容等學習任務;其次,觀察學生的任務完成情況,及時給予啟發和引導,解決學生提出的個性化問題;再次,派小組代表以PPT、視頻等形式匯報項目研究成果,或進行課本劇表演等,其他小組給予評價、支持及鼓勵;最后,整理學生的項目資料與成果,歸納于資料庫內,為后續的復習鞏固學習活動的順利開展提供參考依據。
(四)小組合作學習法
教師布置需要小組合作才能學習完成的探究性或實踐性學習任務,引導學生在完成社會問卷調查、人物訪談、歷史影響探究等任務的過程中,加深對歷史知識的理解,潛移默化地培養他們的團隊協作、信息搜集與分析等能力。教師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合理分組,為不同基礎層次的學習小組設計相應的學習目標和任務要求,營造良性競爭與開放性的學習氛圍。教師也可以將不同基礎層次的學生穿插分組,確保各小組的學習水平均衡,引導學生在合作學習中相互幫助和相互學習,積極搭建學習共同體。同時,教師應傳授學生有效的合作學習方法,鼓勵學生先自主思考,積極分享個人的獨到見解。學生在組內探究中學會傾聽、觀點梳理、信息整理等技能,并懂得尊重和理解他人,在思維碰撞中拓展學習思路、在集思廣益中獲得完整的結論、在班集體的頭腦風暴中解決問題,從而達到預期的小組合作學習成果。
四、優化教學評價方式,提高育人質量
(一)豐富評價主體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除教師評價外,引入學生自評與互評的評價方式。首先,教師應讓學生按照標準展開自評,通過回顧學習過程,反思學習表現,發現個人不足之處,進一步明確學習目標和發展方向。在互評中,教師應引導學生發現對方的長處,鼓勵他們相互分享有效的學習經驗,實現學生之間的互補。其次,教師將學生的項目成果上傳至網絡平臺,邀請社會人士給予評價與引導,讓學生獲得更多的校外指導,不斷完善項目活動方案,進一步提高他們的學習水平。例如,教師引導學生基于美術、語文等學科教師的評價,及時調整項目方案,使其學習成果更具人文性與美學特質,從而實現融合育人。最后,教師為不同基礎層次的學生布置不同的評價任務與標準,使其知識技能與素質能力在原有的基礎水平上能夠得到進一步提升。
(二)豐富評價內容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應設置以下豐富的評價內容:在教學目標設計方面,評價是否制定了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目標、目標制定是否可行、是否貼合學生學情和育人要求等;在教學方案設計方面,評價教學方案是否與教學目標保持一致、是否滲透先進的育人理念、是否保持對新教學理念的敏感性、是否利于完成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等;在教學內容方面,教師應評價教學資源是否豐富、是否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等;在教學活動安排方面,評價活動是否利于營造輕松自在的學習氛圍、探究與辯論等活動形式內容是否豐富、活動是否利于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與實證意識等核心素養,以及評價教師在活動中是否恰當把控教學紀律與話題探究方向等;在教學方法方面,評價教學方法是否適用、教學方式是否有啟發性與引導性、是否給予學生更多自主探究的機會、是否有效培養學生的自主思考與問題解決能力、是否引導學生在課堂討論中實現深度學習、是否提高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等。同時,教師應廣泛收集學生的意見與想法,及時發現教學中的問題,并改進教學模式,使教學策略更貼合學生學情,更符合學生的多元化學習與發展需求。
(三)豐富評價方式
在“雙減”背景下的初中歷史教學改革中,教師應積極采用“教學評”一體化模式,將評價活動前移,利用多種教學評價方式,全面把握學生的發展情況與學習成果。例如,教師采用診斷性評價方式,通過布置預習問題與跟蹤訓練習題等方法,結合大數據統計與分析的學生預習任務完成度等數據信息,并在課前了解學生學情,合理制定教學方案;采用過程性評價方式,觀察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與進步情況,包括是否積極參與討論、是否提出了不同的觀點、是否積極參與團隊協作等,及時給予學習方法、價值觀等方面的引導;采用結果性評價方式,了解學生的項目與報告整理情況,提出整改建議,加強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有效互動,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五、結語
在“雙減”政策背景下,教師應秉承新教學理念,采用新型教學模式開展教學活動,既讓初中歷史教學符合素質教育要求,也讓學生學有所得。教師通過實施明確素養教育目標,拓展學科的育人功能;教學資源的開發與應用,提高學生歷史認知;靈活運用現代化教學方式,提高歷史教學的有效性;教學評價方式改革,讓知識技能傳授與綜合素質培養的任務得以落地等策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注:本文系山東省青島市平度市教育規劃課題立項課題“雙減政策下初中歷史教學改革的研究”(課題編號:PDJK2024C008)的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