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抗美援朝展廳,八歲的浩宇突然仰起頭問我:“媽媽,那些叔叔和我差不多大就上戰場了嗎?”從孩子稚嫩的聲音里,我第一次觸摸到教育最珍貴的回響??吹秸箯d里布滿彈孔的軍用水壺,他突然踮腳指著展柜說:“這個和嘎子哥繳獲的那個一樣!”那一刻,歷史不再是教科書上的鉛字,而是穿透時空的共鳴。
在“冰雕連”的全息影像前,浩宇的呼吸變得異常輕緩。零下40度的極寒中,129名戰士凝固成永恒的守衛者。孩子忽然攥緊我的手:“他們不冷嗎?”我俯身與他平視:“他們用身體溫暖了整個民族?!闭箯d幽藍的光暈里,我看見他睫毛上凝結著細小的水珠。那些沉睡在故事里的英雄,通過展柜里的鋼槍、戰壕模型上的積雪,正化作滋養心靈的養分,將遙遠的過往化作生動的畫面。
(天津市河東區第十一幼兒園" 李志杰)
今年4月,幼兒園組織中班和大班的萌娃們開展了“行走的思政課”——黃崖關長城主題親子研學活動。在課程設計上,我們打破學科壁壘,圍繞長城主題融合多領域知識?;顒忧?,通過繪本閱讀等方式,為孩子們講述長城的歷史故事,并融入語言學科知識,引導他們用稚嫩的語言描述對長城的想象;在美工區,孩子們繪制長城的輪廓、烽火臺,將腦海中的長城具象化,培養空間想象力與創造力;在數學活動和建構區,孩子們了解長城的長度、磚塊數量,以簡單的計數游戲感知數學與生活之間的聯系。
到達黃崖關長城后,我們組織了親子徒步活動,并與孩子和家長一起攀登長城,觀察長城的建筑結構、觸摸城墻,感受歷史的厚重,在實踐中深化認知;設置“小小講解員”環節,鼓勵孩子們講述長城背后的故事,感受先輩的愛國精神,鍛煉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
(天津市北辰區歐鉑城幼兒園 元念漪)
初夏,我與孩子一同踏上一場意義非凡的研學之旅——前往北京天安門。
站在天安門廣場前,那莊嚴肅穆的氛圍瞬間將我們包圍。孩子眼中閃爍著好奇與敬仰的光芒,他輕輕地拉著我的手,仿佛能感受到那份跨越時空的莊嚴。隨著講解員的深情講述,一段段歷史故事在我們眼前緩緩展開,從辛亥革命到新中國成立,從五星紅旗首次升起到一次次的國慶慶典,天安門見證了中國的滄桑巨變。那一刻,我深刻感受到歷史的厚重,也看到了孩子眼中那份對國家的熱愛與自豪。
在天安門城樓下,我們瞻仰了人民英雄紀念碑,每一幅浮雕都訴說著英雄們的英勇事跡。孩子靜靜地站在碑前,眼中閃爍著淚光,或許他還不能完全理解那些犧牲的意義,但那份對英雄的敬仰與對國家的熱愛已在心中生根發芽。那一刻,我意識到,真正的愛國主義教育,不是空洞的口號,而是讓孩子在歷史的見證下,感受那份深沉的情感,讓愛國情懷在心中自然流淌。
(天津市北辰區榮馨小學 史福洋)
5月7日,我校組織學生來到天津市西青區楊柳青古鎮的石家大院,在這里開展了一場與古建筑的時空對話。以此為契機,我設計了一次以“探尋家鄉古建筑”為主題的課程設計,將語文、數學、美術等學科知識巧妙融合:針對語文學科,引導學生撰寫觀察日記,描繪古建筑的風貌與自己的感受;針對數學學科,讓學生測量古建筑的尺寸、計算面積;針對美術課,則啟發學生用畫筆勾勒建筑輪廓。這種多學科交織的設計,引導學生從多個維度深入了解古建筑,拓寬知識視野。
(天津市西青區小孫莊中心小學" 史愛雪)
在“挖掘各學科中的思政教育元素,帶領學生追尋歷史足跡,重走天津發展路線”這一思想的引領下,全學科教師組織全體學生眾智共創,通過創設跨學科課程、綜合實踐與實驗課程,實地走訪紅色紀念館、藝術館、古文化街、科技館等津城地標,開展真實情境下的研究性學習,打造“行走的大思政課”。
在“行走”的三天時間里,學生們經過“提出與解構問題”“確定主題與任務”“學習與創造”三個層面的深度探究,運用多種形式呈現出以時間膠囊為載體,以“序曲——探津城古今,研思政縱橫”“生命起源”“洋務烽火”“長征印記”“平津烽火照紅星”“和平印記”“走向深藍”“科學強國夢”為主題的研學成果,串聯起天津的古往今來,將思政教育融入到實地考察、研學旅行、社會調查等實踐活動中,使學生在“行走”中開闊視野、增長見識、提升素養。
(天津市東麗湖未來學校 王偉)
研學旅行如何突破“景點打卡”式的淺層模式?這是當前研學實踐活動的難點和堵點。天津科技大學生物工程學院以銀齡資源為突破口,通過整合退休教師專業優勢、構建進階課程體系、創設多元場景,推動研學從“單向輸出”轉向“雙向賦能”,形成代際共融、全域協同的育人新生態。
通過“高校—社區—企業—家庭”協同網絡破解資源碎片化:高校銀齡教師研發課程,社區搭建“科普驛站”,企業開放生產線,家庭延伸“親子實驗包”。在“傳統釀造研學”中,老教師帶領研究生為青少年講解菌群原理,企業提供車間,社區組織品鑒會,形成社會共育行動。該機制實現三大突破:平臺整合化解資源分散,銀齡與在校師生協同保質量,多元眾籌破經費困境。
(天津科技大學生物工程學院 田凱)
主持人手札
研學旅行是“行走的課堂”,通過實地考察、文化體驗與自然探索,架起知識學習與生活實踐的橋梁。孩子可在真實情境中深化認知,錘煉問題解決能力,形成批判性思維;可沉浸式體驗不同地域文化,開闊視野,培育包容心態;可身臨其境地體驗歷史與文化的現場,培養社會責任感和家國情懷。
如何以研學的“行走之力”,激活新課標的“育人之本”,讓每一次研學之旅都成為孩子成長的階梯,為未來積淀智慧與力量?本組文章從紅色研學、科技研學、鄉村研學、博物研學等不同視角,展示了跨學科研學課程設計,記錄了孩子在研學中的成長蛻變,分享了家庭教育、學校教育與研學融合的思考,以期為家長、教師開展研學實踐提供借鑒與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