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綜合運用CNKI和CiteSpace可視化軟件,從現狀、熱點和趨勢三個方面對2008-2024年CNKI期刊庫中以“智慧農業”為主題的文獻進行計量分析。結果表明:國內關于智慧農業研究的文獻量呈明顯的規律性增長趨勢,且大致分為三個發展階段并具有較強的政策導向;熱點論域主要集中在智慧農業、大數據、數字經濟、物聯網、信息化、互聯網+、農業4.0、數字技術、作用機理以及云計算等板塊;未來研究主要側重于智慧農業與AI、數字經濟和人工智能等關系的探討。
關鍵詞:智慧農業;研究領域;研究趨勢;CiteSpace
2009年,“智慧農業”被國內學界首次關注。2016年,“智慧農業”一詞被正式寫入中央一號文件,引起國內學界廣泛關注。2021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在中央一號文件中明確指出,數字鄉村建設在推進鄉村振興過程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近年來,數字鄉村建設成為學術界研究的熱點議題,產生了大量成果,為推動智慧農業縱深發展提供了寶貴經驗。因此,對國內“智慧農業”的相關文獻進行計量分析就顯得尤為迫切、必要。
一、數據來源與研究方法
進入CNKI高級檢索頁面,設置檢索類型為“期刊”、檢索條件為“主題”、檢索內容為“智慧農業”,文獻來源類型包括“核心期刊”“SCI”“EI”“CSSCI”“CSCD”,共檢索到樣本文獻601篇,剔除無作者、書評、咨詢報道等非學術性文獻后,保留557篇有效文獻(檢索時間為2008年12月31日)。在此基礎上,采用CiteSpace.6.3.R1軟件進行文獻計量分析。
二、智慧農業研究現狀
(一)發文年度變化
運用CNKI文獻計量工具,繪制國內智慧農業研究的年度發文趨勢圖。如圖1所示,發文量總體呈穩步上升態勢。2009年,學者周國民的《淺議智慧農業》一文在該領域影響力較大。2012年,學者李道亮發表《物聯網與智慧農業》一文,集中闡釋物聯網與智慧農業的科學內涵,為學界推進智慧農業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提供了關鍵指引。自此,國內關于智慧農業研究的文獻數量持續增長,研究持續升溫,智慧農業成為國內學界研究“三農”問題的突破口和切入點。
(二)學科分布分析
采用CNKI文獻計量工具,分析智慧農業相關的研究學科分布情況。據普賴斯定律,學科發文量M=0.749(Nmax)1/2。計算出M≈13.08,故選發文量≥14篇的學科為研究樣本。如圖2所示,智慧農業研究主要分布在農業經濟、通信經濟、作物學三個學科領域,其余學科占比均小于10%,這說明智慧農業在多學科交叉合作方面仍有較大研究空間。
(三)作者合作分析
運用CiteSpace.6.3.R1軟件,設置節點類型為合作作者,繪制2008-2024年間國內智慧農業研究文獻作者合作網絡圖譜。如圖3所示,圖譜中共有節點336個,連線385條,作者合作網絡密度僅為0.0068,說明當前國內智慧農業研究呈現分散格局,尚未形成穩定的核心科研團體。
(四)來源期刊分析
據CNKI檢索可知,《農業經濟》是智慧農業研究領域發文量最多的刊物,共發表19篇。采用布拉德福定律核心區數量計算公式R0=2ln(eE×Y),R0為核心區發文量,E為歐拉系數取值0.5772,Y為最大發文期刊的載文量,計算得R0為20.52,取整R0=21。據此可知《農業經濟》《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江蘇農業科學》《農機化研究》等期刊雜志在普及智慧農業知識和提高公眾對智慧農業認知度方面起著關鍵作用。
三、智慧農業研究熱點論域
(一)關鍵詞共現圖分析
在CiteSpace.6.3.R1中設置節點類型為關鍵詞,繪制關鍵詞共現圖譜。如圖5所示。其中,“智慧農業”一直是領域熱點話題。同時,“物聯網技術”“數字鄉村”等也備受青睞,是技術創新和經濟進步的關鍵因素。2017年,黨的十九大報告首次提出鄉村振興戰略,并將“三農”問題視為重中之重。智慧農業向數字技術產業化和農業產業數字化兩個方向發展,為鄉村振興貢獻了強大科技力量。
(二)關鍵詞聚類圖分析
繪制關鍵詞聚類圖譜。如圖6所示。其中,Q值為0.8619gt;0.3,說明該聚類結構顯著;S值為0.9702gt;0.7,說明該聚類具有說服力。
第0#聚類側重于智慧農業方面的研究,且主要圍繞其實現路徑與關鍵技術中的核心問題展開深度剖析。就實現路徑而言,應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培養相關人才,通過“三支一扶”“村村大學生”等人才幫扶政策及鼓勵轉業退伍軍人回鄉創業,并在財稅、信貸方面制定針對性措施。
第1#聚類側重于大數據方面的研究,大數據,即憑借先進的技術手段與分析方法從海量多元的數據集合里精準萃取出對管理實踐極具價值的信息,進而將這些信息轉化為一種切實可行的能力,為管理決策、執行、監督等各個環節提供有力支撐。
第2#聚類側重于數字經濟方面的研究。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峰會上明確指出,世界經濟邁向數字化轉型乃大勢所趨,新一輪工業革命必將深度重塑人類社會格局?;仡櫸覈r業數字化轉型之路,在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快數字中國建設和大力發展數字經濟的重要論述的科學指導下,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技術磅礴發力,國內外精準農業應用實踐發揮示范引領作用。精準農業作為數字農業的基石,既是現代農業的具象呈現形式,更是推動農業綠色、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力量與根本依托。
第3#聚類側重于物聯網方面的研究。如今,我國農業物聯網頗具規模,標準化技術日益成熟。發達農業地區借助農業物聯網實現精準監控,實時將數據傳至相關部門,輔助科學決策,有效提高了農業決策的整體水平。
第5#聚類與第6#聚類高度融合。依托大數據、“互聯網+”、物聯網以及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構建的農業4.0模式,憑借其高度智能化、精準化與協同化優勢,已然嶄露頭角,勢必成為引領現代化農業前行的主流趨勢,驅動農業產業發展邁向全新高度。
“一圖譜春秋,一覽無余;一圖勝萬言,一目了然”,本文繪制的聚類圖譜已經直觀展現了2008-2024年間我國學界對于智慧農業板塊的熱點論域,且各聚類亦有相通之處,故此處僅選取5個聚類展開論述。
四、智慧農業研究趨勢演變
在突發性探測窗口中設定γ=0.4,Minimum Duration=2,生成關鍵詞突現圖譜,如圖7所示。
通過圖7分析,發現我國智慧農業的研究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2009年智慧農業概念首次被國內學界關注,到2016年“智慧農業”一詞被正式寫入中央一號文件。該階段的研究論域主要是農業與“互聯網+”相結合、大數據、物聯網等,即農業信息化。李瑾等人認為,農業與互聯網融合充滿機遇與挑戰,要以體制創新為前提、網絡互聯互通為基礎、提升信息素養為保障,以此三點來促進互聯網+農業的發展。許嬋等人結合電子商務的內涵與縣域電子商務的發展概況,創造性地提出了三種“互聯網+”農業的發展模式,為外部資金引進來和農產品走出去提供了借鑒意義。
第二階段,2016-2020年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召開,該階段的研究論域主要是精準農業、戰略對策。劉麗偉等人認為我國智慧農業應借鑒美國經驗,即利用物聯網科技發展農村電子商務、運用大數據分析,實現數據共享和智能決策的發展方式。周斌等人則認為我國要發展智慧農業需先解決農業領域高素質人才缺乏、基礎設施落后和科研體系不健全等問題。蔣璐聞等人從不同農業發達國家根據其自身國情的不同所采取的策略,總結出我國在不同地區應因地制宜地借鑒這些農業發達國家所采取的成功經驗。
第三階段,以2020年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數字經濟賦能鄉村振興”為主要時間節點展開,該階段以數字經濟、人工智能、AI為主要研究對象。王琴梅等人創造性地將新質生產力概念與農業發展相結合,提出將數字技術貫穿農業生產全過程。黃卓等人把數字普惠金融這一嶄新的金融業態與農業相結合,提出了強化鄉村區域數字基礎設施投建、強化數字人才培養、強化數字風險控制體系、提高村民金融素養等一系列業態融合措施。羅錫文等人認為,無人農場是解決當下及未來農村勞動力短缺問題及實現智慧農業的關鍵方法與主要途徑。
綜上所述,國內學界關于智慧農業研究的趨勢演變可概括為“農業信息化—發展對策—數字農業—人工智能”這一發展進程,與國家歷年頒布的農業政策息息相關,說明國內學者在智慧農業研究方面精準呼應農業政策導向,顯示出較強的時政性。
五、結論與展望
本文選取了近17年時間跨度范圍內,以智慧農業相關的核心研究領域研究成果作為數據基礎,以高頻引文、節點性文章、關鍵詞等作為研究對象,運用CiteSpace文獻計量工具,分析了智慧農業相關研究的熱點論域和演化趨勢。主要發現有:第一,智慧農業相關研究文獻的發文量呈現出逐年上升的趨勢,且具有較強的政策導向性。然而,就目前來看,我國智慧農業在多學科交叉融合方面尚存在不足之處。第二,當下學界關于智慧農業的熱點論域主要集中在智慧農業、大數據、數字經濟、物聯網、信息化、互聯網+、農業4.0、數字技術、作用機理以及云計算等板塊。第三,智慧農業相關研究具有顯著的階段性特征,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2009-2016年,這一階段學界主要論域集中在互聯網+、物聯網等農業信息化領域。第二階段是2016-2020年,這一階段學界主要論域集中在精準農業、發展路徑、戰略對策方面。第三階段是2020年至今。這一階段學界主要論域集中在數字經濟、人工智能等方面。
未來,智慧農業將呈現蓬勃發展態勢。隨著國家“鄉村振興”“可持續發展”“高質量發展”“高標準農田建設”等一系列政策的發布,智慧農業研究很可能在未來持續繁榮。本文基于大量樣本數據計量分析構建了一個理論框架,但其還需根據時間線的發展逐步完善更新。
參考文獻:
[1]周國民.淺議智慧農業[J].農業網絡信息,2009(10):5-7.
[2]李道亮.物聯網與智慧農業[J].農業工程,2012,2(01):1-7.
[3]劉海啟.加快數字農業建設為農業農村現代化增添新動能[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7,38(12):1-6.
[4]段樹謹.綠色發展背景下我國智慧農業發展問題及實現路徑[J].農業經濟,2022(05):3-5.
[5]王秉.何為數據智能:定義與內涵[J].現代情報,2023,43(04):11-16.
[6]劉海啟.以精準農業驅動農業現代化加速現代農業數字化轉型[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9,40(01):1-6+73.
[7]方廷.基于農業物聯網技術的智慧農業探究[J].農業技術與裝備,2021(10):80-81.
[8]吳麗芳.基于智慧時代的農業4.0模式及發展策略研究[J].農業經濟,2021(05):9-11.
[9]李瑾,張正,秦向陽,楊濤,馬晨.基于SWOT分析的農村三網融合發展戰略選擇[J].中國軟科學,2012(07):36-42.
[10]許嬋,呂斌,文天祥.基于電子商務的縣域就地城鎮化與農村發展新模式研究[J].國際城市規劃,2015(01):14-21.
[11]劉麗偉,高中理.美國發展“智慧農業”促進農業產業鏈變革的做法及啟示[J].經濟縱橫,2016(12):120-124.
[12]周斌.我國智慧農業的發展現狀、問題及戰略對策[J].農業經濟2018(01):6-8.
[13]蔣璐聞,梅燕.典型發達國家智慧農業發展模式對我國的啟示[J].經濟體制改革,2018(05):158-164.
[14]王琴梅.數字新質生產力與我國農業的高質量發展研究[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11):61-72.
[15]黃卓,王萍萍.數字普惠金融在數字農業發展中的作用[J].農業經濟問題,2022(05):27-36.
[16]羅錫文,廖娟,胡煉,周志艷,張智剛,臧英,汪沛,何杰.我國智能農機的研究進展與無人農場的實踐[J].華南農業大學學報,2021,42(06):8-17.
(作者單位:何崟彬,西南林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陶方移,中國海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