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是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然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生態文明建設高度重視,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同場合多次發表重要講話、作出重要指示。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推進綠色發展。高中生物是一門以生命為主題的學科,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滲透生態文明教育對于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和健康的價值觀具有重要意義。
一、采用多種教學方法,滲透生態文明教育
高中生物新課程標準中,倡導教師在教學中要以學生為主體,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如:創設情境法、討論法、發現法、案例分析法等,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例如在學習“光合作用”時,教師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光合作用是如何進行的?”通過這一問題的提出,可以讓學生充分思考,調動他們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對于光合作用的原理、作用和意義等知識可以通過討論來講授,使學生對相關內容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時,可以讓學生在課前搜集與光合作用有關的資料和圖片,課堂上相互交流、探討。在學習“基因工程”時,教師可以創設情境讓學生進行“基因工程”實踐活動。學生通過完成實驗報告和實驗操作等任務,體會到實驗活動帶來的樂趣。通過這樣的活動來培養學生環保意識和創新精神。
二、結合學科特點,進行專題教育
在高中生物課程中滲透生態文明教育,可以結合生命科學的學科特點,進行專題教育。比如,在講到“細胞的結構和功能”時,可向學生介紹人體細胞中的細胞器。人體的細胞在新陳代謝過程中會產生代謝廢物,而代謝廢物不能被排出體外就會對環境產生污染,也可以通過介紹人類細胞中的線粒體和葉綠體,說明這兩種細胞器對于維持生命系統正常功能是非常重要的;在講到“植物對環境的適應”時,可以向學生介紹植物葉片氣孔的作用和原理,以及植物如何通過調節氣孔開閉來適應環境。在講到“遺傳變異”時,可以向學生介紹人類基因組計劃,引導學生理解遺傳信息如何在生物體內傳遞和利用。在講到“生態系統”時,可以向學生介紹生態系統的組成、功能和組成生態系統的各種生物之間的關系;在講到“基因工程”時,可以介紹基因工程的概念和原理,并以“基因工程在生產上的應用”為題進行分析講解。通過這樣一些專題教育活動,可以使學生對生物知識產生濃厚興趣,樹立保護生態環境、愛護地球家園的意識。
三、利用新媒體技術,增強學生環保意識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新媒體技術已經成為現代教育的重要手段。在高中生物課程中,我們可以充分利用新媒體技術,如多媒體課件、網絡教學資源、互動式教學平臺等,來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新媒體技術具有直觀、生動、互動性強等特點,能夠將抽象的生態環保知識以形象、具體的方式呈現出來,使學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例如,在講授“生物多樣性”這一章節時,我們可以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各種生物的圖片、視頻和動畫,讓學生直觀感受到生物多樣性的魅力和重要性。我們還可以通過網絡教學資源,引導學生了解當前生物多樣性面臨的威脅和保護措施,激發他們的保護意識和責任感。
我們還可以利用互動式教學平臺,組織學生進行在線討論和交流,讓他們就生態環保問題發表自己的看法和見解。比如,在學習“生態系統”時,我們可以設置一個關于生態系統保護的討論主題,讓學生圍繞這個主題進行思考和探討,通過觀點的碰撞和交流,進一步加深他們對生態文明的理解。利用新媒體技術來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它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還能夠培養他們的環保思維和行動能力,為未來的生態文明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
四、開展課外活動,將生態文明教育與社會實踐相結合
生態文明教育是一項長期的工作,需要通過實踐來檢驗教育效果,因此學校要組織開展各種形式的課外活動,將生態文明教育融入社會實踐。例如,可以組織學生到校園周邊的河流、湖泊等進行實地考察,通過觀察和測量等活動來了解河流、湖泊的水文特征,分析河流、湖泊污染的原因;也可以組織學生到街道社區、公園等地進行參觀考察,了解生活垃圾分類處理等環保知識;還可以組織學生參觀各類自然保護區或生態環境建設項目,實地感受生態文明建設成果。通過開展課外活動,既能鞏固課堂知識又能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保護生態環境的情感,進而培養學生愛護自然環境的意識。
總之,在高中生物課程中滲透與實施生態文明教育,是響應國家生態文明建設號召、培養新時代環保人才的重要途徑。通過采用多種教學方法、結合學科特點進行專題教育、利用新媒體技術增強環保意識以及開展課外活動與社會實踐相結合,我們可以有效地將生態文明理念融入生物教學之中。這不僅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環保意識,還培養了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未來,我們將繼續深化生態文明教育在高中生物課程中的滲透與實施,不斷探索新的教學方法和手段,為培養具有生態文明素養的未來公民貢獻更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