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心兩主線四結合”的雙模塊化課程思政教學體系設計
(以下簡稱教學團隊)根據自動化專業課程實踐性強的特點,將專業內每一門課的內容按照“一中心兩主線四結合”的原則進行模塊化整合,化整為零,逐層滲透,實現從專業到多個課程思政結合點的全面覆蓋?!耙恢行摹奔篡`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兩主線”即增強學生民族自信,激發愛國主義精神的思政教育主線;堅持綠色創新驅動,發展綠色生產力的專業主線?!八慕Y合”即低碳綠色的環保精神、一絲不茍的工匠精神、不拘一格的創新精神、同心協力的團隊精神四個方面的思想政治元素相結合。
在原有授課教師的基礎上,塔里木大學聘請學校周邊企業專家及學校輔導員組成聯合教學團隊,重構教學內容,對教學素材涉及的課程思政元素進行精準提煉,從而充分發揮“學校、企業共同授課,思政與專業齊頭并進”的優勢,為模塊化教學分工提供專業的團隊基礎,實現專業課教師為主、企業專家為輔、輔導員為保障的模塊化教學小組,促進小組內成員共享資源、共同研究、共同授課。
在集體備課過程中,教學團隊對自動化各學科教學內容進行模塊化設計,形成“理論知識學習—實習實訓訓練一實際場景教學一課程思政融人”四個教學環節。根據課程思政的要求和教學小組成員的特長,教師主要負責理論知識講解和實習指導,企業培訓師和教師一起負責實際場景教學,兩者在兼顧教學的同時,使思政元素有效滲透到提前準備好的教學內容中。
二、將課程思政教學目標融入課程標準
塔里木大學機械電氣化工程學院教學團隊于2024年修改了自動化專業課程教學大綱,在大綱中明確了每一門專業課程、每一個知識點需要達到的課程思政教學目的,并把立德樹人、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思想理念融人專業課教學標準,使專業課程教學過程轉化為愛國主義教育和核心價值觀立體化、形象化的主戰場。在專業課程的知識學習中,教師為學生提供正確的精神指引和強有力的價值支撐,并結合電路、電力電子技術、電機學、數字電子技術等專業課程內容,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幫助學生正確認識當代世界發展格局和中國的國際地位,認清當代青年的時代責任和歷史使命,培養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加深學生對祖國的熱愛。
三、構建層次遞進的課程思政體系
在授課中,塔里木大學機械電氣化工程學院教師將思政元素、職業素養與安全意識納入課程考核標準。該考核標準既可以作為評定學生最終成績和評價專業課教師課程思政教學質量的依據,又有助于構建層次遞進的課程思政體系。結合自動化專業課程特點、課程思政教學自標以及授課經驗,各個課程組修訂了原有的課程標準,增強了學生的安全意識、團隊精神、社會責任意識、環保意識,并強化對學生職業素養的考查,增強學生的工匠精神,培養學生認真嚴謹的學習風氣。具體到每一門專業課的授課過程,教師讓學生對理論知識做到學懂、弄通、做實,培養學生的責任感、奉獻精神。教師還緊密聯系自動化學科與國家政策,從“智慧物流和倉儲”“人工智能 + ”“云計算”“物聯網”等多方面介紹自動化行業的發展現狀與前景,讓學生多層次、多角度了解自動化行業的發展現狀與發展前景。
四、結合課程改革,深挖課程思政元素
教學團隊修訂了本專業的教學大綱,如表1所示。大綱確立了價值塑造、能力培養、知識傳授“三位一體”的課程目標,并結合本專業課程教學內容,明確課程思政的融人點、教學方法和實施途徑,以及如何有效評價德育滲透的教學成效,注重思政素材與專業課程的有機融合,并建立自動化專業課程思政庫。


五、校企聯合建立高水平教學團隊
根據教學內容,教學團隊安排理論教學、課程設計和實習調研三類教學環節。由專業教師、企業專家、思政教師共同組成課程團隊,協同開展課程建設、教學設計,并承擔部分教學內容的授課及指導工作。建立教學團隊校企雙方思政要素、課程理論、技術專題研討機制,共同商定課程設計題目,采用實際、新穎的工程案例。
在課程開發的初期,教學團隊走訪周邊相關企業,確立本專業所對應的職業崗位群及崗位能力要求,歸納總結出典型工作任務,經充分討論后制訂自動化課程體系及每一門專業課的授課內容。在專業課程教學設計初期,針對所要教授的專業課程的教學目標,教師整理相應的行業標準、具體生產要求,以及在教學中可能用到的圖片、視頻、文字等,并與企業具有豐富一線生產經驗的工程師聯合編寫校內本土化特色教材。在具體授課時,除了學校自備的實驗器材外,可以由學校周邊的自動化企業提供場地作為實訓、觀摩場所,并且由其提供一部分測試儀器及樣品,以擴展學校實驗室的實習內容和實習體驗。在課程結束后的反饋階段,學校可以根據時代的發展對專業課的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教學方法、實施路徑進行再次修訂,如圖1所示。近年來,塔里木大學機械電氣化工程學院自動化專業與周邊5家企業簽訂了校企合作協議,700多名學生到廠觀摩,企業專家到校開展講座10余場,為學生提供實習崗位100多個,為畢業生提供就業崗位80余個,校企聯合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圖1所示。
六、設計多元化的課程思政考評體系,強化基于學習數據的過程性考核
為了能對教學過程中的課程思政教學內容進行考核,教學團隊利用學習通App和雨課堂,在課堂實踐與期末考試題目中加入了與課程思政相關的題目,并制訂量化考核標準,從而實現了多元化的考核評價體系。學生為了更好地應對考核,更加注重知識的積累和拓展,形成更加完善的知識體系。學生不再只追求高分,而是更加注重自身能力的提升。學生在學習態度與動力、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思維方式的轉變與創新、團隊協作與溝通能力等方面都發生了顯著的變化。這些變化不僅有助于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和競爭力,還有助于培養他們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為他們未來的學習和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馮靜,李侃侃,羅西子.“園林藝術”教學改革與課程思政協同建設研究[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20(3).
[2]李擎,崔家瑞,楊旭,等.自動化專業實踐類課程思政育人教學模式的構建與實施[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23(5).
[3]皮琳琳.“一核心雙主線四維度”課程思政模式構建:以“新能源發電技術與利用”課程思政改革為例[J].教育教學論壇,2021(39).
[4]羅繼東,劉媛杰,鄒夢麗,等.《電力系統繼電保護》課程融入思政元素的探索[J].科技視界,2020(7).
[5]袁娜,曹勝敏,張紅娟.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院校自動化專業課程思政體系建設研究[J].現代農村科技,2024(7).
基金項目:2024年塔里木大學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新時代自動化專業‘課程思政’資源開發與實踐路徑探索”,項目編號:TDGJSZ2402。
(作者單位:塔里木大學機械電氣化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