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7164(2025)17-0189-04
一、研究問題
2016年5月17日,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提出,要\"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1]構建、創新和發展中國特色的經濟學體系,是中國經濟學研究者的光榮使命。構建中國特色經濟學體系的關鍵在現代經濟學教學和研究過程中,應該重點倡導“研究中國問題、講好中國故事”。
自經濟學成為一門獨立的社會科學以來,其研究范式和方法歷經演變,從早期以歷史分析、定性分析為主,到現在以數理分析和因果識別為主。上述研究范式轉變對現代經濟學研究的科學化、精準化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義。然而,在經濟學教學和研究過程中過度數學化、夸大數理模型,甚至玩弄數學技巧的“數學濫用\"現象也同樣存在。[2數學在經濟學研究中的應用愈加普遍,3經濟學教學和研究應該反思過分沉溺于數學技巧的弊端,倡導回歸經濟問題本身,拒絕將數學視為科學標志的科學主義觀念。[4]
在經濟學本科專業人才培養中,“去問題化、重形式化\"的趨勢同樣明顯。經濟學專業人才培養沒有擺脫科斯“黑板經濟學”的批判。必要的數學化和形式化,是研究和教學過程中所必需的,而過度的“去問題化、重形式化\"帶來后果則是學生對所學知識只能掌握基本的概念,無法運用基本的學科范式理解和分析具體的問題,也無法有效地提出問題。
基于上述分析,本研究主要探索如下問題:如何在經濟學本科專業培養中,培養學生走出“黑板經濟學”,走向“真實世界的經濟學”,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讓學生理解經濟、理解國情,讓經濟學回歸人文經濟學,培養學生“研究中國問題、講好中國故事”。本研究將克利福德·格爾茨在《文化的解釋》提出的“深描”理念引入課堂教學。[5]本研究強調,“深描\"教學方法在本科經濟學教學的運用,可以有效緩解教學過程中“去問題化,重形式化\"問題。通過“深描\"教學方案,可以挖掘經濟學知識背后社會、經濟、文化等深層次的歷史因素,增加課堂的思政元素,讓學生真正做到理解中國、理解中國經濟問題。
下文將結合“經濟學原理\"課堂中的“囚徒困境”知識點的講解,說明“深描\"方法在“經濟學原理\"課堂的具體使用,指出如何在傳統的經濟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并將思政元素融入教學過程。
二、“深描”教學方法的具體說明
(一)教學中的“深描\"概念
“深描”(ThickDescription)概念最早由英國思想家賴爾提出,賴爾在解釋這一概念時,使用一個生動的例子一一眨眼。在不同的情境下,眨眼這個簡單的動作可能傳遞完全不同的意義。比如,一個人可能是因為眼睛進了沙子而眨眼,也可能是出于某種隱秘的交流信號而眨眼。表面上看起來相同的動作,在不同的情境下有著完全不同的解釋。這種差異表明,研究人類行為時,必須深入到具體的情境中,了解背景信息,才能真正理解行為的意義。文化科學正是在這種情境與語言的深描中呈現其解釋的意義,而非通過現象探尋普遍的規律。[5]美國文化人類學家克利福德·格爾茨將“深描\"概念引入人類學研究中,對其進行了系統地闡述和應用。格爾茨認為,社會科學的知識具有地方性特征,必須通過深人具體的場域,了解詳細的文化和社會背景,才能準確解釋行為和社會現象。即表面的描述往往無法揭示行為背后的深層次原因和動機,只有通過深描,才能真正理解人類社會的復雜性。[6]
上述邏輯可以嵌入教學場景,教學過程中的“深描”意味著持續追問,闡述原因背后的原因,而不是淺嘗輒止、輕描淡寫的\"淺描\"教學。傳統教學設計中,大多數內容和案例以“淺描”為主。而本研究提出的“深描\"教學強調,針對重點案例,重復開發,二次利用,持續追問,抽絲剝繭,在層層遞進分析中,讓學生對問題,問題的答案,問題答案的答案,有一個全面、系統的認識。具體深描教學邏輯如圖1所示。圖的上半部分對應的是傳統的淺描教學,以知識點和知識體系的講解為主。圖的下半部分對應本文的深描教學,這部分中,講充分利用知識點的相關聯知識,形成以點帶面,激活知識鏈條。通過對具體案例的分析,引入歷史和文化知識,增加課程的思政元素。具體參見下一節教學案例。
(二)教學中的“深描”過程一以“經濟學原理課程為例
“經濟學原理\"課程授課對象為大一學生。在該階段,學生剛剛結束高中的教學模式,對專業課程缺乏了解。傳統的“淺描\"式教學方法,雖然能夠幫助學生快速入門,但往往局限于表面的概念,簡單的理論講解,缺乏深入分析和系統性學習。這種方式不利于學生對經濟學專業形成系統、完備、正確的認識,導致學生缺乏充分的理論基礎和獨立思考能力。通過“深描”方法詳細講解核心概念和理論,結合實際案例分析和互動式教學方法,可以使學生能夠在理解基本原理的同時,學會運用經濟學思維方式解決實際問題。
本研究以“經濟學原理\"課程中“市場失靈\"部分內容為例,展示教學中的由“淺描\"到“深描”的過程。教學過程中,大致步驟如下。
步驟1:回顧市場經濟運行邏輯,簡單回顧價格的調節機制及市場的運行邏輯。
步驟2:建立學生問題意識,指出上述運行邏輯的不自洽之處。即“如果市場如此完美無缺,為什么政府干預比比皆是?\"帶領學生進入一個新的話題—“市場失靈”。
步驟3:進一步激發學生興趣,引入市場失靈的其他表現:經濟危機、失業、檸檬市場、囚徒困境等。
步驟4:幫助學生形成知識點基本框架,介紹市場失靈基本概念,分析市場失靈背后的主要原因。
步驟5: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通過案例討論,讓學生探索,市場失靈在經濟社會和生活等領域中的表現。
步驟6:進人“深描\"教學階段,持續追問,市場失靈之后呢?結合具體場域,說明社會如何通過制度、組織、文化和傳統等方式制約市場失靈。譬如,一個社會如何走出“囚徒困境”?強調具體的社會文化實踐中,“鄉土社會\"的重復博弈可以避免“囚徒困境”,強調歷史社會文化、制度、組織等因素“嵌人\"市場,同樣可以有效避免市場失靈。
三、案例分析和說明
上述案例包括\"淺描\"\"深描\"兩個層次。
(一)案例的\"一階分析” 淺描
“教學過程\"中的步驟1至步驟5,屬于傳統教學方式的“淺描\"階段。選擇適當的案例,對市場失靈的原因進行講解,引入政府干預的必要性。上述教學過程中,比較系統全面地介紹了市場失靈的概念,講解了市場失靈的原因,對每一種原因做比較深入的分析。但是這一講解是“淺描\"的一階分析可能產生的教學效果有兩種。一是學生理解:市場會失靈,政府要干預。學生碰到任何和“完美市場\"不一致的地方,自然反應就是“這是市場失靈”。這導致學生對市場膚淺、教條式的認知。二是學生無法理解:學生無法形成對市場運作邏輯的“深刻感知\"和“深刻理解”,市場失靈之后經濟和社會系統將會如何運作?
(二)案例的“二階分析” 深描
按照“深描\"教學方式,“深描\"教學要求對上述問題進一步分析。市場失靈之后不同社會、文化,如何應對?以“囚徒困境”為例,在講解“囚徒困境\"案例時,教師都會強調每個囚徒都會選擇“背叛\"對方,而獲得更高的收益,個體的“理性\"選擇帶來的是集體的非理性結果。但是在這個案例教學過程中,學生明顯是不滿意的。學生會疑問:現實世界中,我們看到很多“合作”,囚徒們并不一定會背叛對方,而是選擇守口如瓶。直覺和課堂上講授的并不一致,背后的邏輯到底在哪里?
利用“深描\"教學邏輯,可以非常方便地將這個案例進行“二次開發”,譬如:其一,傳統鄉土社會中,“生于斯、長于斯”,長期交往,長期博弈有效地避免“相互背叛”。通過這一闡述,引導學生思考“長期穩定的鄉土社會\"如何維護社會治理,讓學生理解傳統社會合作的邏輯。其二,傳統宗族組織,引入類似傳統社會的“徽商”“晉商”,強調利用“宗族”的血緣或者地緣關系,建立強關系紐帶,避免“囚徒困境”,讓學生理解傳統社會組織功能。其三,傳統文化。文化也是治理“囚徒困境”的重要手段,傳統社會文化強調“仁義禮智信”,人無信則不立,通過共同的文化塑造,形成共同的意識形態,降低“背叛”的可能性,讓學生理解傳統文化功能。上述簡單羅列的三種場景,清楚地闡述了社會如何通過多種可能緩解“囚徒困境”。通過上述市場失靈案例的分析,引導學生思考現實世界如何避免市場失靈,這樣的教學才能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傳統社會、傳統組織重要功能的思考。讓學生認識經濟學基本概念是歷史的、實踐的,而不是空中樓閣。
通過強調上述教學中“深描\"教學,結合具體的“歷史場景”“具體國情”層層遞進,抽絲剝繭,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幫助學生建立問題意識。更重要的,在具體教學中,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思政教學目的。圖2是本研究強調的深描教學的運用。淺描教學中,對市場失靈以知識點的介紹為主,如壟斷、外部性、信息不對稱和公共物品等傳統經濟學原理中市場失靈知識點。在深描教學中將持續追問,市場失靈之后呢?社會、組織和文化在其中起到什么作用?
四、教學思考
(一)深描教學法的意義
“深描\"教學法依托具體案例,抽絲剝繭,層層推進,對具體案例進行持續“深描”,實現從“黑板經濟學\"到“真實世界經濟學\"的轉變。具有以下意義。
第一,讓知識變活:第5到第6步,可以激發學生興趣點,如果教學停留在死的知識點上,很難和學生形成“共鳴”。而這個“共鳴\"的過程,就是教學\"深描\"的過程。
第二,為知識尋根:通過上述“深描”,學生將文化自覺建立在對“根\"的找尋與繼承上。社會科學是有“根”的,科學無國界,但是科學的運用有國界,尤其社會科學,其背后的文化、制度的約束是社會科學知識體系運用的\"底層邏輯”。
第三,潤物細無聲:現代大學生思維靈活,知識豐富,信息獲取渠道多元化。只有在課堂上講“真東西”,才能真正塑造學生的知識和信仰體系。
(二“深描”教學法實施難點
深描教學法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也存在一定的困難,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其一,對教師的知識體系要求較高。如果教師無法對相關知識有一個全面把握和理解,自然無法“深描”,也就無法和學生一起探索未知。
其二,只能選取重點案例進行“深描”。本研究無法對全部案例和知識點進行“深描”,否則無法保證正常教學任務的完成。在理論學時相對有限的情況下,需要教師能夠適當取舍,保證課程深度和教學任務之間的平衡。
本研究認為“深描\"理念在部分課程中具有非常大的推廣價值。尤其是類似“經濟學原理”“管理學原理\"等大類基礎課程中,這一類型課程寬口徑,適合精選案例進行“深描”\"深耕”,持續追問、抽絲剝繭,帶來學科之間知識的融會貫通。對問題的持續“深描”,可以激發學生興趣、培養學生問題意識,進而形塑學生“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
需要強調的是,本研究提出的深描方法的使用,不是機械的,而是具體的,靈活的。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需要結合課程的具體屬性。同樣,文中強調的“去問題化,重形式化”,并不是要去經濟學教學過程中的數學,數學作為經濟學教學的基本形式化工具是必須的,合理地使用數學可以有效地促進經濟學基本思維和能力的提升。
參考文獻:
[1]習近平.論黨的宣傳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0:226-236.
[2]陸蓉,鄧鳴茂.經濟學研究中“數學濫用\"現象及反思[J].管理世界,2017(11):10-21.
[3]王慶芳,杜德瑞.我國經濟學研究的方法與取向:來自2012至2014年度1126篇論文的分析報告[J].南開經濟研究,2015(03):140-153.
[4]賈根良,徐尚.經濟學怎樣成了一門“數學科學”:經濟思想史的一種簡要考察[J].南開學報,2005(05):114-121.
[5]王鑒.深描是一種什么樣的方法?兼論深描在教育研究中的應用[J].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45(02):123-130.
[6]格爾茨.文化的解釋[M].南京:譯林出版社,2014:6-7.
(責任編輯:陳華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