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ffect of Standardized Sedation Protocol on Neonatal noninvasive Ventilation (NIV) and Its Influence on Neurodevelopmental Outcomes
TENG Fan JIANG Jie (TheSecond People'sHospital ofBaiyin, Gansu Province)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fect of standardized sedation protocol on neonatal non-invasive ventilation (NIV).Methods: A total of 120 newborns treated in the 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 (NICU)of the Second People's Hospital of Baiyin, Gansu Province from July 20l9 to July 2024 were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experimental group,with 6O cases ineach group.Thecontrol group received routine nursing and testing,and the experimental group received standardized sedation. Results: 89% of neonate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successfully received non-invasive ventilation support, accounting for a relatively high proportion (Plt;0.05) . The proportion needing to switch to invasive mechanical ventilation of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lowerthan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Plt;0.05) The average score of short-term neurodevelopment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inthe control group ( (Plt;0.05) . At follw-up, the neurodevelopmental scores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continued to maintain the superiority (204號 (Plt;0.05) .Conclusion: Standardized sedation protocol can improve the success rate of neonatal noninvasive ventilation, reduce the need to switch to invasive ventilation,and improve the short-term and long-term neurodevelopmental outcomes of newborns.
Keywords: neonatal non-invasive ventilation; standardized sedation protocol; neurodevelopmental outcome; respiratory management
0 引言
新生兒無創通氣(Non-invasiveventilation,NIV)作為一項重要的呼吸支持技術,在新生兒尤其是早產兒的臨床治療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它通過提供額外的呼吸支持來幫助維持適當的氣體交換,從而避免或延遲有創機械通氣的需求,進而降低并發癥的發生率[。然而,在實施NIV的過程中,由于新生兒對于外部刺激的敏感性較高,不適感可能導致他們難以配合治療,這不僅降低了治療的有效性,還增加了治療失敗的風險。為此,制定并實施標準化鎮靜方案成為提高NIV成功率的關鍵策略之一。理想的鎮靜方案應當能夠有效減輕新生兒的不適,同時確保其生理穩定,避免不必要的生理應激反應。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任何干預措施都可能對脆弱的新生兒產生深遠影響,尤其是在神經系統發育方面。因此,評估標準化鎮靜方案在NIV過程中的應用,及其對新生兒神經發育結果的影響顯得尤為重要。本文旨在探討其在提高無創通氣成功率的同時,能否促進或至少不損害新生兒的短期及長期神經發育。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7月至2024年7月期間在新生兒重癥監護病房(NICU)接受治療的新生兒120名,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各60名。實驗組,男嬰35名,女嬰25名,平均出生體重為( (1750±230)g ,年齡范圍從出生后立即至出生后48小時內,平均年齡為 (24±12)h 對照組,男嬰34名,女嬰26名,平均出生體重為 (1730±225)g ,年齡范圍從出生后立即至出生后48小時內,平均年齡為 (25±11)h 。兩組新生兒在性別、出生體重、年齡等方面無顯著性差異( Pgt;0.05 ),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出生體重 ?1500g ;需要無創通氣(NIV)支持;年齡范圍從出生后立即至出生后不超過 48h ;家長同意參與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出生體重 lt;1500g ;存在嚴重的先天性疾病或其他需立即進行手術的情況;具有遺傳代謝性疾病或其他已知會影響神經發育的疾病;家長拒絕簽署知情同意書或中途退出研究。
1.2干預措施
對照組新生兒在進行無創通氣(NIV)時,僅接受常規護理和監測,包括心率、呼吸頻率、血氧飽和度監測等。若出現呼吸困難加劇或其他需要加強鎮靜的情況,則按照常規臨床指南給予必要的處理。
實驗組新生兒在接受無創通氣治療時,將采用標準化鎮靜方案。該方案包括以下關鍵步驟:(1)鎮靜藥物的選擇。實驗組使用的鎮靜藥物為短效、可逆性強的藥物,主要包括苯巴比妥鈉(初始劑量為 10~20mg/kg ,維持劑量為3\~5mg/(kg?d) ,根據臨床反應和苯巴比妥鈉血藥濃度進行調整),或者咪達唑侖(初始劑量為 0.1~0.3 mg/kg ,維持劑量為 0.05~0.2mg/(kg?h) ,根據臨床反應和鎮靜深度進行調整)。(2)鎮靜深度評估。使用新生兒鎮靜量表(NeonatalSedationScale,NSS),每4h評估一次新生兒的鎮靜深度,以確保鎮靜水平適中。NSS評分為0\~5分,目標維持在2\~3分,以保證患兒舒適且能夠響應基本刺激。(3)個體化鎮靜管理。根據新生兒的臨床表現(如呼吸模式、心率、血氧飽和度等)調整藥物劑量,并密切監測可能出現的副作用,如呼吸抑制、血壓波動等。一旦發現異常,即刻采取相應措施,必要時減少或停止給藥。(4)持續監測與記錄。在整個治療過程中,持續監測新生兒的生命體征,包括心率、呼吸頻率、血壓和血氧飽和度等,并記錄每次評估的結果,以便及時調整治療計劃。(5)撤離計劃。當新生兒狀況改善,不再需要NIV支持時,逐步減少鎮靜藥物的劑量直至完全停用,并密切觀察停藥后的反應,確保平穩過渡至無鎮靜狀態
1.3觀察指標
(1)呼吸支持成功率。定義為無創通氣(NIV)成功支持至少 ?48h ,并且在此期間不需要轉換為有創機械通氣的比例。(2)機械通氣需求率。指需要從無創通氣轉換為有創機械通氣的新生兒比例。(3)短期(出院時)神經發育評分。采用標準化神經發育評估工具對新生兒在出院時的神經發育情況進行評分。(4)不良事件發生情況,包括但不限于呼吸暫停、氧飽和度下降等。
1.4統計學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26.0軟件進行數據分析。(
為計量方式,予以t檢驗, [n(%) ]為計數方式,予以 χ2 檢驗。 Plt;0.05 ,表明差異對比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呼吸支持成功率與機械通氣需求率情況
實驗組成功接受無創通氣支持的新生兒比例高于對照組 (Plt;0.05) 。此外,實驗組需要轉換為有創機械通氣的比例低于對照組( Plt;0.05 ),詳細數據見表1。

2.2神經發育評分情況
出院時,實驗組新生兒的神經發育評分高于對照組 (Plt;0.05) 。在6個月隨訪時,實驗組新生兒的神經發育評分繼續保持優勢( (Plt;0.05 ),詳細數據見表2。


2.3不良事件發生情況
在不良事件發生情況方面,實驗組和對照組之間的呼吸暫停和氧飽和度下降發生率沒有顯著差異( (Pgt;0.05) ),詳細數據見表3。

3討論
新生兒無創通氣(NIV)作為一種重要的呼吸支持手段,已被廣泛應用于早產幾和其他需要呼吸支持的新生兒群體中。
本研究結果顯示,采用標準化鎮靜方案的實驗組新生兒在無創通氣支持的成功率上顯著高于未接受標準化鎮靜方案的對照組( Plt;0.05 )。此外,實驗組中只有 8% 的新生兒需要轉換為有創機械通氣,而對照組這一比例為 20% C Plt;0.05 )。這表明,標準化鎮靜方案不僅提高了無創通氣的治療效果,還減少了因無創通氣失敗而導致的進一步侵入性操作的需求。標準化鎮靜方案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成效,與其使用短效、可逆性強的鎮靜藥物有關。這類藥物可以迅速起效并且易于調整劑量,從而更好地控制鎮靜深度,使新生兒在舒適的狀態下接受治療,減少因不適導致的治療中斷或失敗。
在神經發育結果方面,實驗組新生兒無論是在短期還是長期隨訪中,其神經發育評分均顯著優于對照組( Plt;0.05 )。表明標準化鎮靜方案可能通過減少應激反應、改善呼吸功能等方式,對新生兒的神經發育產生了積極影響。本研究結果與先前的一些研究結論相一致。例如,張強英的一項研究指出,適當的鎮靜管理可以改善早產兒的呼吸同步性,并可能對神經發育產生有益影響。
值得注意的是,本研究中標準化鎮靜方案并未增加不良事件的風險,2組新生兒在呼吸暫停和氧飽和度下降方面的發生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gt; 0.05)。這一點強調了該方案的安全性,表明即使在提供更好鎮靜效果的同時,也不會帶來額外的風險]。
參考文獻
[1]劉興鈴,董文斌,盧佑英,等.降低新生兒無創通氣皮膚損傷發生率的品管圈實踐[J].護理實踐與研究,2022,19(16):2397-2406.
[2]張強英.不同劑量右美托咪定對新生兒機械通氣患者鎮靜效果及蘇醒的影響[J].首都食品與醫藥,2023,30(5):63-67.
[3]柴鳳云,仝實,韓梅,等.俯臥位在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有創呼吸支持中的臨床研究[J].中國當代兒科雜志,2024,26(6):619-624.
綜上所述,標準化鎮靜方案在提高新生兒無創通氣成功率、減少向有創通氣的轉換需求,以及改善短期和長期的神經發育結果方面顯示出顯著的優勢。
作者簡介
滕帆,本科,主治醫師,研究方向為新生兒臨床。
(責任編輯:劉憲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