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中國初期,時為全國各省中棉花產量第一的河北省在國家的統購統銷政策指導下,農產品價格日益穩定;同時供銷社以低價供應、技術指導及打擊投機的舉措,配合愛國增產運動與農民自身的驅動力,共同形成了一股促使民眾購肥的內外作用力,從而實現了河北供銷社化肥銷量的增長。上述動因不僅反映了國家是如何通過經濟手段調控商品價格,推動化肥普及與農業增產的情況,而且還展現了國家治理下地方與基層民眾的能動性發揮情況。
關鍵詞:購買化肥;供銷社;河北??;新中國初期
新中國初期,時為全國各省中棉花產量第一的河北省內出現了化肥供應量增長的情況[1]。如河北省秦皇島市所轄部分縣的化肥銷量在1952—1956年實現了總體性上漲[2]。但受舊思想的影響,早期河北省的部分農民并無施用化肥的習慣。在解放初期,秦皇島地區的不少農民仍然沿襲著舊的生產方式,習慣施用有機肥,主要是糞肥、綠肥、草木灰等肥料。到新中國成立后,不少農民對化肥認識程度仍相當有限。河北供銷社民眾究竟因何購買化肥?或許以下幾大因素可以解釋一二。
1 農產品價格與收購政策的調整
河北棉花的價格會受國家收購政策的影響。1953年國家暫時取消了對棉花的統購統銷,致使該年河北省內的棉花價格出現了一定程度的下跌;而后國家在1954年實行了對棉花的統購統銷后,河北省棉花的價格在53年后出現了回升并日益穩定[3]。
而河北棉花的價格會影響該地民眾的思想及生產行為。在解放前據武安縣委會報道:四區發現群眾對種棉花有怕沒利、沒糧、坰小的三種思想顧慮[4]。新中國成立后,類似現象仍舊存在。如邯鄲專區肥鄉縣的老植棉區天臺山等26村在解放前因棉價沒有保障,植棉面積忽多忽少[5]。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此時河北省為棉花主產區,而追施化肥對于棉花的增產有較大的增產效果,因而上述價格和收購政策會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化肥的供應和購買,故秦皇島市所轄部分縣的化肥銷量在1953—1956年出現了數量增長幅度較前些年大的情況[2]。
綜上,農作物價格和收購政策的調整對河北農民購買化肥的驅動力可見一斑;同時,這也從側面反映了國家計劃指導下的農業生產模式,對于引導基層農民遵循國家生產計劃進行耕作,確保國家糧食及農產品供應的穩定,推動農業社會主義改造進程有著積極作用。
2 化肥價格與投入占比的降低
價格往往是影響人們購買產品的重要因素之一。新中國初期的化肥作為極其依賴進口的商品[6],在關稅影響下價格往往較高。為此國家制定并實施了相應政策。
2.1 實行低價薄利的政策
早在解放前,河北地區就針對化肥實行了免稅政策以降低其價格。1946年,冀中稅務局通知:查肥田粉要作軍用需原料,故準予特許免稅進口[7]。1949年解放前夕,中共冀中區黨委也在開展農村大生產運動時指出:農民供銷社的目的為協助社員生產,保護社員利益,減少商人的中間剝削,盡可能廉價地供給社員所需的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8]。新中國成立后,化肥的低價薄利政策被繼續貫徹執行。在1964年之前,經外貿部門進口的化肥,其進口關稅、工商統一稅和到達國內口岸以后的進口費用,均由全國供銷合作總社負擔。加之為支持農業生產,硫酸銨在1952年銷售價格每噸從424元降低為356元,1954年又降低為330元。硝酸銨從1953年才開始生產,1954年出廠價格由590元/t降低為459元/t,這兩種化肥降低后的價格一直穩定到1957年[9]。
2.2 投入占比的降低
對于農民而言,化肥價格及效用是其購買的重要考量因素。為此,我們可以將供銷社主要供應的化肥與豆餅的價格進行比較。1954—1956年硫酸銨的銷售價格在關內的全國統一零售價為每市斤0.165元;硝酸銨每市斤0.208元;尿素每市斤0.330元;以1954—1956年唐山的豆餅零售價格為例,分別為每百市斤9.43元、8.6和8.1元[3],若是對價格加以換算, 并按照“一斤化肥(硫銨)的效能大約等于三斤豆餅”[10]計算,不難得出化肥的性價比相較豆餅更高。其次是包含化肥和豆餅在內的細肥在河北民眾生產資料中的支出占比情況,對此以1952年石家莊專區的藁城、束鹿、井陘三縣的四種農作物平均生產成本來分析。在這三個縣份的四種農作物中,細肥平均生產成本占比區間約為14%~20%[11],雖然此時期化肥的價格較高,但化肥是農作物生產的重要物質費用之一,直至20世紀90年代,四種農作物(水稻、小麥、油菜、棉花)的化肥費所占成本比例均在30%以上[12],并且據有關資料統計,在農作物增產的因素中,有40%左右是靠投入化肥取得的。
故此時期河北農民的化肥負擔處在可承擔范圍之內,加之化肥的價格不斷走低,進而化肥投入占比的降低構成了河北農民購買化肥的驅動力之一。
3 供銷社干部的宣傳與動員
新中國成立后至1953年6月底,隨著全國合作化運動的開展,河北全省已有2 250個基層供銷社,社員達1 000多萬人。這就為河北供銷社干部的化肥推廣工作提供了群眾基礎。
3.1 對化肥功效和施用的指導
新中國成立后,華北供銷合作總社要求各級合作社耐心說服群眾使用肥田粉,組織對使用肥田粉的技術指導。基于此,河北省供銷社積極開展了化肥的宣傳和技術指導。如玉田縣供銷社就積極地對化肥進行宣傳。資料顯示:“他們為了打開化肥銷路,采取了‘技術在先,推廣在后’的辦法。印發技術資料進行宣傳,組織觀摩和現場參觀,總結施用化肥獲得豐產的經驗,積極向群眾推廣,逐漸得到了農民的信任與自覺使用,化肥銷售量逐年增加。1950年供應化肥635 t,1953年增加到5 510 t”[13]。
3.2 積極收購和推銷農產品,打擊奸商行為
1950年河北省模范供銷社——王蘭莊供銷社根據社員新的要求,大力幫助群眾推銷土豆、白菜、棉花和土藥等農產品,換回了12萬kg肥田粉,及時地供應了農民生產上的需要。為保護農民的利益,供銷社干部把買肥田粉的社員召集起來,揭穿了奸商的陰謀,告訴他們肥田粉很快便會運到;由于供銷社只收運費、手續費和合理利潤,比私商便宜600~800元/t,進而打擊了私商的投機行為。
3.3 加快棉花收購以適應農時
供銷社干部董盛任于1953年秋收棉花時,以符號對應村名組名,提升了收購效率,很好地適應了繁忙季節工作的需要,獲得了當地村民的好感。
正是因為河北省基層供銷社的干部樹立了為社員民眾服務的思想,采取了耐心教育農民用肥、積極購銷農產品以及打擊奸商行為等舉措,才在情理上為農民購買供銷社的化肥增添了助力。
4 愛國增產運動的激勵
在新中國初期各種口號的宣傳作用下,愛國增產運動的激勵也日漸成為了河北農民購買化肥的動因之一。
4.1 愛國增產運動的激勵
華北全區農民積極響應毛主席“增加生產,厲行節約,以支持中國人民志愿軍”的偉大號召,1952年在愛國增產運動中,施肥量大大增加了,全區共推銷了各種細肥3億多kg,肥田粉已為廣大農民所喜愛”[14]。
4.2 愛國增產模范稱號的激勵
河北遵化縣老莊子村的農民在1953年得到了“愛國增產售糧模范”錦旗后,在1954年生產勁頭更大,全村農民積極把賣余糧的錢買了農具、牲口、肥田粉等,爭取多打糧食,賣給國家[15]。
愛國增產運動的激勵,正是國家宣傳政策作用在農民個體身上的良好體現,反映了國家與民眾之間的交織,使得新中國初期河北乃至全國范圍內的基層民眾被逐步納入國家基層管理體系之下。
5 河北農民自身的驅動力
內因是影響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因此河北農民購買化肥的自身驅動力或許是其購肥的主要動因,大致包含物質和精神驅動力兩種:
5.1 自有土地增多的物質驅動力
在新中國成立前,中共領導的土地改革使得廣大農民,特別是貧雇農的土地擁有量大為提高。在河北省內,據冀中區32縣4 195村統計,中農占總人口的82.46%。據冀東12縣統計,1946年11月前的初步土改獲益農民即占解決土地地區人口總數的80%,有110 453戶貧雇赤農上升為中農。太行區新區15縣又27村統計,貧農由土改前占全部耕地的15.34%,增至土改后的38.28%。[16]這就為河北農民在土地中增加生產資料投入提供了扎實的物質基礎。
5.2 冒險精神等內在精神驅動力
河北部分地區的民眾就曾受此精神驅動力購買化肥。1952年馬寬供銷社的成員大膽使用化肥,向供銷社貸了1.5 t美國象牌肥田粉、6 000 kg豆餅[17]。1952年西鋪村的王悅跺著腳怨氣沖天地說:糞沖走咱不怕、進城買肥田粉、看他們還有啥高抬兒”。王悅果真買上35 kg化肥,往他玉米地描上了[18]。
5.3 愛國主義宣傳等外在精神驅動力
在愛國方針政策的宣傳與鼓舞下,河北農民廣泛增加了對化肥等生產資料的投入。如遵化縣老莊子村在1953年多次大張旗鼓地宣傳社會主義改造總路線,之后該縣部分群眾賣糧后,要求將款投入生產,要求買4 000 kg肥田粉[19];滿城縣于河村生產合作社社長李洛連說:“城市節約糧食,我們努力增產,兩下齊使勁,國家的糧食就多了,建設社會主義的力量就大了?!痹撋缬媱澰谌€玉米地里施五百斤肥田粉以增產糧棉支援國家建設[20]。
綜上所述,在國家穩定化肥、農產品價格以及收購渠道,采取優惠定價、減免進口稅等相關政策下,有效緩解了河北農民的化肥購置和成本投入壓力;加之在供銷社干部積極宣傳指導、保障農民利益和愛國增產運動效應的推動下,以及農民自身驅動力的共同作用下,構成了河北民眾購買化肥的驅動力。
參考文獻
[1] 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棉麻局.中國棉花統計資料匯編1949-2000[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5.
[2] 陳志群.供銷社志[M].秦皇島:秦皇島市供銷合作社聯合社,1989.
[3] 國家統計局.中華人民共和國1950-1957年商業統計資料匯編 各種物價指數與主要商品價格統計表[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1958.
[4] 佚名.抓緊解決群眾顧慮四區搶種勁頭大[Z].河北省檔案館藏,檔號:0520-001-0105-0003.
[5] 棉花豐產調查組.旱地棉花也能提高單位面積產量———
河北省肥鄉縣天臺山等二十六個村旱地棉花豐產經驗的介紹[N].人民日報,1952-02-10(002).
[6]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計劃司.中國農村經濟統計大全1949-1986[M].北京:農業出版社,1989.
[7] 佚名.為通知肥田粉準予免稅進口由[Z].河北省檔案館藏,檔號:0005-002-0162-0026.
[8] 佚名.1949年開展農村大生產運動的方針與任務及有關生產政策問題:生產手冊之一[Z].河北省檔案館藏,檔號:0003-001-0315-0001.
[9] 成致平.中國物價五十年[M].北京:中國物價出版社,1998.
[10] 江夏.做好今年的化學肥料推銷工作[N].人民日報,1952-04-11(002).
[11] 中國人民政府財政部農業稅司.1952年農村經濟、農民負擔及農業生產成本調查資料[C]//農村經濟與農民負擔調查資料匯集第3集第1分冊,1954:114.
[12] 鄭少鋒.農產品成本核算體系及控制機理研究[D].咸陽: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02:64.
[13] 玉田縣供銷合作社聯合社,玉田縣供銷合作社.社志資料匯編[Z].內部資料,1990:90.
[14] 王謙.華北農村的愛國主義增產競賽運動[N].人民日報,1952-07-04(002).
[15] 佚名.深切體驗到國家實行糧食統購統銷的好處 河北江西農民踴躍售糧[N].人民日報,1954-11-12(001).
[16] 呂新民,彭梅花.黨領導的河北第一次大規模的土改運動[J].檔案天地,2001(S1):32.
[17] 王棟.馬寬社的始末[C]//唐山文史資料第十四輯,遵化農業合作化運動史料專輯,唐山市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1992:179.
[18] 王國藩.毛主席譽為“整個國家形象”的“窮棒子社”[C]//唐山文史資料第十四輯,遵化農業合作化運動史料專輯,唐山市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1992:77.
[19] 佚名.遵化縣老莊子村大張旗鼓宣傳總路線 全村農民覺悟提高踴躍出賣余糧[N].人民日報,1953-12-24(002).
[20] 河北日報編輯部.實行市鎮糧食定量供應后 河北農民更加努力增產糧食[N].人民日報,1955-09-3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