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高等教育普及化及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的背景下,作為區域高素質人才培養的主陣地,河北省本科院校正經歷著生源結構的歷史性變革[1]。2024年河北省統計年鑒數據顯示,2023年河北省普通本科招生規模突破28萬人,其中中職對口升學群體較2018年增長4.28萬人,2019年《高職擴招專項工作實施方案》頒布后,退役軍人、新型職業農民等特殊類型生源逐年增加。這種生源構成的多元化趨勢,既是教育理念的實踐映射[2,也是雄安新區建設催生產業能級躍遷帶來的必然需求[3]。已有研究表明,本科生源差異化的客觀存在與傳統“標準化流水線”培養模式的結構性矛盾,已成為制約地方本科院校轉型發展的關鍵梗阻[4]。一方面,跨區域生源存在文化適應障礙[5];另一方面,同質化的教學模式不能滿足區域產業升級對人才的多元化需求[7]。
河北省作為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要支點,其本科院校承載著服務雄安新區建設、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的雙重使命[8],但現有研究多聚焦于高職院校或經濟發達省份,針對區域本科院校生源特質的系統性研究尚存空白。本研究揭示河北省本科院校實施差異化培養的內在必然性,提出優化策略體系,可為區域高等教育與產業經濟的協同發展提供理論支撐,為新時代地方本科院校轉型發展提供河北方案。
一、河北省本科院校生源差異化特征
(一)學習基礎
河北省本科院校生源的學習基礎差異與省內教育情況緊密相關。普通高中生源以衡水、邯鄲等地的重點中學為主,普通高中生經過系統化的學科教育,在數學推理、語言表達等認知維度具有明顯優勢,其知識獲取方式更傾向于理論推演與邏輯建構;中職生源則集中于職業教育發達地區,如石家莊工程技術學校等輸送大量中職生源,中職生長期的專業技能訓練使其在設備操作、工藝流程等實踐領域表現突出,但學科知識體系存在碎片化特征;社會生源群體作為特殊教育對象,其學習基礎呈現顯著兩極分化。學習基礎差異的形成是教育生態系統多重因素耦合作用的結果,教育者必須建立精準的學情診斷機制,為差異化教學提供科學依據。
(二)學習動機
河北省內高校生源動機受區域升學競爭與就業導向雙重影響。生源結構的多元化直接導致學習動機的復雜分層。普通高中生源中,復讀生占比顯著,其目標高度集中于考研或考公,這與河北省高考報名人數常年高位所形成的升學壓力密切相關;中職生源的學習動機則呈現顯著的工具理性特征,他們更注重職業資格認證與崗位勝任力培養;社會生源群體的學習訴求則具有鮮明的現實指向性。動機差異不僅影響學習投入強度,更決定著個體發展路徑的選擇方向,這要求培養方案必須具備多維度的目標引導功能。
(三)學習態度
學習態度作為教育過程的重要中介變量,在不同生源群體中呈現顯著差異。普通高中生源受傳統教育模式影響,更適應結構化知識傳授方式,但在自主探究與創新實踐方面表現保守;中職生源在技能實訓環節展現高度積極性,卻對理論推導與學術寫作存在畏難情緒;社會生源群體能夠快速識別知識要素與職業發展的關聯性,但工學矛盾與家庭負擔常導致學習持續性不足。因此,需要構建兼顧規范性與靈活性的教學管理體系,通過差異化的激勵策略調動各類生源的學習潛能。
(四)認知能力
認知能力的差異性深刻影響著知識建構的有效性。普通高中生源擅長符號化信息的加工處理,其抽象思維能力在理論課程學習中具有明顯優勢,但實踐遷移能力相對薄弱;中職生源則更傾向于具象化認知模式,他們能夠快速掌握操作規程卻難以理解技術原理,這種特征在機電類、醫護類專業中尤為突出;社會生源的認知方式呈現經驗導向特征,例如,退役軍人善于將軍事化管理經驗轉化為團隊協作能力,農民工群體則習慣通過案例類比解決實際問題。認知能力的差異性要求在教育過程中要創新教學策略,建立多元化的知識轉化通道。
二、河北省本科院校差異化培養的必然性
(一)教育公平理念的深化演進
隨著高等教育普及化及進程的持續加快,教育公平的關注重點已發生深刻變革,從入學機會轉向教育過程的質量公平。河北省作為教育大省,在此背景下,其本科院校生源構成復雜,然而這些生源的前期教育具有明顯差異,若采用標準化的教育模式進行培養,實際上是對教育過程公平的一種忽視。
新的教育公平觀強調差異化的資源分配。對于基礎薄弱的學生,需要通過強化基礎課程、延長學習周期等方式彌補前期教育缺失;對于實踐能力突出的中職生源,應創造更多技術研發與創新實踐機會。這種差異化培養并非降低教育標準,而是通過精準的教育供給,使每個學生都能在原有基礎上獲得最大程度的發展,真正實現教育公平從形式到實質的跨越。
(二)區域經濟轉型的客觀驅動
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對河北省本科院校人才培養提出了多層次需求。雄安新區的高速建設不斷推動高新產業集聚發展,傳統產業逐步向智能化改造發展,這些產業變革要求人才呈現多層次、多類型的特征。例如,先進制造業需要既了解技術操作又擅長管理的復合型人才;現代服務業要求人才具備數字、智能化服務的創新型人才;鄉村振興領域則需要懂技術、會經營的農業技術人才。
現有培養體系與各產業需求尚未形成結構性適配,尤其是部分院校專業設置及技術標準遠落后于產業發展,導致畢業生技能結構與產業需求脫節。通過差異化培養促使人才培養緊密對接區域經濟發展需求,既是高等教育服務社會的本質要求,也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三)個體發展訴求的多元化轉向
《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提出構建服務全民終身學習體系,傳統以學歷教育為中心的培養模式,難以滿足學習者個性化、階段化的發展訴求。
學習型社會建設催生了多元化的個性化教育需求。河北省傳統生源以應屆高中生為主體,其學習目標相對單一;新型生源中,退役軍人側重職業技能認證、新型職業農民關注農業技術創新、在職人員尋求職業轉型支持。這些差異化的學習訴求,要求教育供給方式發生根本轉變。
三、河北省本科院校差異化培養的實踐困境
(一)目標定位同質化
河北省內本科院校高度依賴傳統文科、理科專業,學科專業設置趨同化嚴重,且與區域產業結構契合度不足。教育供給側未能有效對接生源結構多元化、產業需求動態化與個體發展差異化的復合型需求,導致培養目標與社會期待、學生特質之間產生系統性錯配。
目標同質化的形成具有多重誘因。首先,部分本科院校在遵循國家教育改革綱領時,未能結合生源特質進行適應性調整;評價機制層面,行政化的評估導向促使院校過度追求就業率、升學率等量化指標;院校治理層面,教學管理部門沿用模板化方案制定流程,加劇了自標定位與學情實際的脫節。這種定位同化已產生教育資源分配低效、優勢生源發展潛力未能充分發揮、弱勢群體的需求得不到充分滿足等負面影響。
(二)課程體系剛性化
河北省本科院校的課程體系普遍以學科知識邏輯為主導,理論課程與實踐環節比例失衡,難以適應生源差異化需求。當前課程體系面臨的核心矛盾在于組織結構缺乏彈性,這種剛性體系難以適應生源差異化的發展需求,導致中職生源理論課程掛科率偏高,而普通高中生源對實踐課程滿意度較低。
深層分析來看,該問題產生的原因主要是課程更新機制的滯后,尤其是在人工智能、新能源等前沿領域,課程更新速度顯著低于技術迭代速率,部分高校必修核心課程仍沿用幾年前的標準,致使教學內容與產業技術發展存在明顯代際差。
(三)教學實施單一化
傳統教學方式在生源多元化的背景下顯露出明顯局限性。以教師講授為主導的課堂模式仍占據主流地位,案例教學、項目式學習等互動性較強的教學方法應用比例較低。絕大多數的課堂仍采用講授法主導的教學模式;學習支持單一化,混合式教學覆蓋率不足;教學資源同質化,個性化學習資源占比較低。河北省教學資源配置的同質化問題突出,缺乏針對不同生源群體設計的個性化學習支持方案,導致跨省生源的文化適應過程缺乏系統指導,社會生源的工學矛盾難以有效緩解。
四、差異化培養模式優化路徑
(一)目標定位分層化
目標定位分層化是應對生源差異化的首要突破口,要構建與多元生源特征、區域產業需求及個體發展訴求深度適配的分層目標體系。
基于成果導向理念,構建包含發展類型、能力維度與成長階段的三維目標體系。根據生源差異,設置學術型、技術型與復合型培養路徑;其次整合核心素養框架,形成文化理解、專業能力與職業發展三大能力集群,實現學生能力的漸進式發展;同時開發學情診斷工具,從認知基礎、職業傾向等維度建立生源特質分析模型,建立校企協同的目標校準機制,定期根據產業人才需求調整培養指標。
(二)打造彈性課程結構
打造彈性課程結構主要是通過模塊化設計,把握基礎性和發展性的平衡,并實現基礎性、方向性及特色性的有機統一。重構彈性課程的核心在于打破學科之間的壁壘與束縛,建立可拆解、可重組的課程體系,聚焦于跨學科核心素養的熔鑄。基于不同生源學生特征進行彈性課程設計不是簡單的課程割裂,而是將課程進行靈活組合,賦予學生自主選擇學習路徑的權利,且課程結構應和區域發展相連接,真正實現教育服務于發展的功能。
彈性課程的實施需結合動態機制作為保障。一方面完善學分體制,允許學生通過實踐、項目等方式積累學分,以達到破除傳統教學的壁壘;再者,需要教師進行身份轉變,由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學習的引導者,幫助學生構建符合個性發展的學習體系。
(三)教學模式多元化
教育模式多元化是破除傳統課堂教育模式困局、實現差異化培養的關鍵所在。通過重構教與學之間的關系來使教學活動從標準化流程向個性化發展轉變。針對不同生源采用不同的教育模式。
分層教學打破了傳統班級的物理邊界,加之數字技術的推進為教育模式多元化提供了新的可能。當課堂不再是整齊劃一的知識傳輸車間,而是允許不同學習風格、學習節奏和發展訴求自由生長的托盤,每個學習者才能真正成為自我建構的主體。這種從控制到解放的范式轉換,不僅回應了生源差異化的現實挑戰,更指向未來因勢而變、因人而育的教育本質。
五、總結與展望
本研究系統探討了河北省本科院校在生源多元化背景下實施差異化培養的必然性和優化路徑。研究發現,生源結構的差異性和現行教育模式形成尖銳矛盾,千篇一律的同質化教學方式不再適應新時代及生源結構差異化背景下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基于此,研究提出建立分層目標體系、彈性結構課程以及多元化的教學模式,以此來構建更具彈性和適應性的教育供給體系。然而,本研究仍存在局限:(1)樣本局限于河北省內院校,對京津冀跨區域生源流動機制分析不足;(2)數字化探索僅聚焦工具應用,未能深入解構人工智能對教育倫理關系的重塑維度。
面向未來,河北省本科院校的轉型發展需要把握以下幾個關鍵方向:(1)追蹤區域建設中人才需求的動態演變規律;(2)開發智能學情診斷與個性化學習支持平臺;(3)深化校企課程共建,精準實現產業需求向教育供給的轉化。差異化培養不僅是破解教育焦慮的路徑,更是回歸人的全面發展本質的必然選擇。唯有推動教育全要素的系統性變革,才能實現由規模擴張向質量提升的根本轉型,為區域及國家可持續發展提供核心人才支撐。
結語
研究表明,河北省本科院校生源結構多元化對傳統培養模式形成挑戰。差異化培養是實現教育公平、對接產業需求和滿足個體發展的必然選擇。通過構建分層目標體系、彈性課程結構和多元教學模式,可推動人才培養質量提升。未來需深化跨區域協同與智能化支持研究,為區域高等教育改革提供持續動能。
本文系2022年河北省教育科學規劃教育決策咨詢專項課題《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基于職普協調的河北省普通本科院校人才差異化培養模式研究》(項目編號:2204007)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胡楊峰.城鎮規劃背景下河北省高校及生源畢業生流向探析[J].河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21(03):66-71.
[2]徐文苓,周鎖英.河北地方本科院校本科人才培養服務區域經濟的必要性及問題分析[J].時代金融,2011,(09):147-148.
[3]楊漠.生源結構多元化背景下高職院校分層分類培養教學創新研究[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中旬刊),2024,(02):53-56.
[4]馬正瑞,周春玲,姚瓊.基于區域高校生源差異定位的批判性思維培養機制探析[J].創新創業理論研究與實踐,2021,4(02):93-94+97.
[5]牟蓮新.新時代高職院校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途徑研究[J].公關世界,2025,(10):60-62.
[6]張保龍,黃海燕.生源多元化背景下的高職生差異化培養路徑研究[J].電腦與信息技術,2021,29(06):95-97.
[7]董紅燕,孫久文.高標準、高質量推進雄安新區建設:內涵、思路與路徑[J].城市問題,2024,(11):24-32.
[8]焦鍵,鄭雪嬌.生源多樣化背景下高職分層分類培養探索實踐一一以重慶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湖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3,23(01):76-81.(作者單位:1.河北農業大學國土資源學院2.河北經貿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責任編輯:宋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