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互聯網絡、人工智能、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技術已經深度融入社會各個層面,徹底改變了人們的生產、生活和思維方式,廣泛而深刻地引領著思想潮流,也給軍隊院校教學模式帶來了全新的挑戰和機遇。習主席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指出:“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這不僅為高校思政課改革提供了遵循,也同樣為軍隊院校戰時政治工作教學創新指明了提質增效的新方向。要積極用好新媒體新技術,不斷提升課堂吸引力和能力轉化率,更好地滿足和回應新時代青年學員成長成才的需求和期待。
一、VR技術用于戰時政治工作沉浸式教學模式的優勢
VR(虛擬現實)技術是一種以計算機技術為核心,通過創造與現實世界相似甚至超越現實的虛擬空間,讓用戶能夠進行身臨其境的感知、操作和體驗的技術,具有沉浸、互動和實時的特點。VR沉浸式教學模式,是指運用虛擬現實技術開展互動實訓的一種教學模式。運用VR技術開展戰時政治工作教學,有助于解決教學中存在的理論和實踐有脫節、主導與主體相對立、成本跟效益難匹配等問題。
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從“知識傳遞”到“知行合一”。教學既是一種認識過程,也是“主觀見之于客觀”的能動的實踐過程。軍隊院校承擔著立德樹人、為戰育人的重要任務。戰時政治工作教學鮮明的向戰指向,決定了課堂組織實施必須緊扣作戰實踐活動,提升學員分析、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傳統課堂教學中,通過案例、戰例的講授,雖然可以呈現一定作戰實踐情況,但難以讓學員在較為逼真、多維的作戰場景中,深刻感悟理論知識、直觀感受戰場環境、現實感知戰場行為。而“知行合一、突出實踐”正是VR沉浸式教學模式的核心價值所在。通過VR沉浸式教學,運用虛擬現實技術建立實踐場景和交互機制,將抽象的理論知識即時轉化融入具體的作戰實踐場景,為學員提供情境化學習條件,使學員在沉浸式環境中通過嵌入性實訓完成“從理性認識到革命實踐”的“第二次飛躍”,完整再現“實踐一認識一再實踐\"的螺旋上升過程,為戰時政治工作課堂教學的理論與實踐結合提供新路徑。
主導與主體有機統一 從“效果隨機”到“動態平衡”。傳統戰時政治工作課堂,往往容易因對教學理念和實施要求把握偏差,難以精準把控效果,甚至會出現兩種極端情況:一種是以教員單向教學為主要形式,陷人“教員絕對主導\"的誤區;一種是一味追求學員主體作用體現,走向“學員盲目探索”的極端,課堂呈現“虛假表面熱鬧”和“放羊式\"無序狀態。而VR沉浸式教學模式則通過技術設計實現了二者的動態平衡。首先,教員的主導性得到規范強化。教員可通過后臺設定學習目標、嵌入知識線索,甚至實時調整難度,確保教學框架的科學性。其次,學員主體性得到有序釋放。在VR實訓中,學員可在教員設定的框架內自主選擇探索路徑、操作方式,甚至能夠創新戰時政治工作想定作業。再次,二者通過數據驅動實現統一。教學過程中,教員通過VR系統追蹤學員行為數據,動態調整主導策略;學員則通過即時反饋自主優化學習路徑,最終形成“教”與“學\"的閉環,實現教員主導與學員主體的有機結合。
教學成本的有力降低——從“望洋興嘆”到“普惠接入”。戰時政治工作課程,由于案戰例教學、想定作業以及模擬實訓場景的不可復制性和高成本性特點,往往較難實現模擬實踐和虛擬作業。VR沉浸式教學模式,運用虛擬現實技術,突破時空限制,為學員提供現實院校課堂中難以實現的作戰實景,實現了資源復用的邊際成本趨零、高風險實踐的無隱患組織以及長尾需求的普遍滿足,大大降低了嵌入性實訓的人力、時間、費用、安全等教學成本。通過成本結構重構和資源利用效率革命,從“實踐第一\"的基本觀點出發,實現了戰時政治工作教學從“高消耗一低覆蓋\"向“低邊際成本一高可及性\"的轉變,可以使技術杠桿撬動院校教學“生產力\"的躍升,推動戰時政治工作課程教學效果的有效提升。
二、運用VR技術開展戰時政治工作教學存在的現實問題
VR技術用于教學中的優勢給戰時政治工作課程的教學改革帶來了機遇,具有巨大的推廣價值。但是作為一種新興教學模式,在教學實踐中也發現了一些問題。
教學理念滯后,VR技術優勢發揮較難。當前,在戰時政治工作教學中利用VR技術組織嵌入性實訓雖然有了一些探索,但教育范式變革與傳統思維慣性仍在博弈,教學理念滯后制約技術優勢發揮。這是技術賦能教育過程中普遍存在的結構性矛盾,導致大多數教員普遍存在“技術工具論\"的誤區,僅僅將VR技術手段視同于幻燈片、沙盤等傳統意義上的教學輔助道具,沒有意識到VR教學資源實質上已經是一種全新的教學生態。這種認知導致技術應用停留在“場景遷移\"層面(比如用虛擬戰斗場景替代幻燈片中的視頻),未能觸及“認知重構\"核心。在這種教學理念影響下,教學實施過程無法適應VR沉浸式教學模式的要求,容易抑制學員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導致VR技術在教學中技術優勢難以充分發揮,教學效能釋放不夠。
教學設計偏差,VR實訓作業低層徘徊。在VR技術應用于戰時政治工作教學實踐中,由于教學目標設定上與技術特性發生錯位,學員有時會關注VR技術所呈現的炫酷技術、逼真畫面和視覺沖擊,甚至使實訓有“游戲化\"傾向,影響教學效果實現。再加上,虛擬實訓環境大都由一個個獨立場景組成,場景之間時間線不連貫、地理信息不繼承、資源數值無累積,如果教學內容設計上缺乏系統化,學員難以在碎片化交互中形成戰場中系統思維和戰場指揮員“觸一點而動全局”的認知。這些VR教學異化表現,深刻揭示了VR技術在應用上容易出現“教育性缺失”現象,反映出技術工具與教育規律之間的斷裂,由技術異化導致教育失焦的問題本質。解決不好,會導致學員在虛擬戰斗場景中更熱衷于“探索地圖”和“NPC對話闖關”,忽視了戰場宣傳鼓動、心理攻防等戰時政治工作的策略分析,直接將實訓體驗變成游戲體驗,背離教學初衷。
教學資源不足,VR生態建設任重道遠。近年來,不少院校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財力精力積極開展智能化教學條件建設。但就戰時政治工作課程的VR實訓教學現狀來看,現有教學資源與實際需求還存在較大差距。一是政工專業資源較稀缺。現有VR內容大都偏向于裝備操作和戰術訓練,專門構設場景開展政治工作訓練的十分稀少。二是統一規范籌劃有缺位。院校在進行教學資源條件建設時,基本都是單獨立項、單獨開發、單做一套,雖然克服了多頭重復建設的問題,但也導致了技術標準不統一、資源共享難的現狀。三是部隊資源利用率低。近年來,各部隊圍繞政治工作特別是戰斗精神培育,有不少VR資源開發,且與各自使命任務相關度高,內容建設質量較好,但目前院校教學中對此部分資源運用還較少,沒有充分發揮資源育人功能。
三、提高運用VR技術開展戰時政治工作教學質效的對策思路
新形勢下,著眼院校育人目標,需要立足VR技術優勢,系統籌劃教學理念、教學設計、生態建設等方面,切實提升運用VR技術開展戰時政治工作教學質效。
進行VR教學認知革新與范式重構。更新教員教學理念,組織教員參與沉浸式教學認知重構工作坊,通過親身體驗VR技術對認知、行為、情感的三維影響,打破“技術工具論\"的思維定式。引入神經教育學理論,解析VR環境重塑大腦認知網絡的機制,建立“技術即生態”的新理念。重構課堂教學范式,構建\"虛擬教官 + 現實教員\"雙軌制教學模式,利用AI虛擬人實現戰時政治工作的情境化引導。開發“認知腳手架”系統,在VR環境中實時生成教學干預策略。建立多維評價體系,在戰時政治工作教學中引入腦電波監測、眼動追蹤等技術,量化教學效果,驗證VR技術對高階認知能力的提升作用,推動教學理念從“場景遷移”向“認知重構\"躍升。
突出VR教學目標內容的設計導向。一方面,開發“戰時政治工作認知圖譜”,構建涵蓋“判定處”的能力矩陣,設計“決策樹 + 神經網絡\"復合交互模型,確保每個VR交互節點對應教學自標。建設動態敘事系統,基于軍事想定開發政治工作補充想定智能引擎,使戰場態勢與政治工作決策形成因果聯動,并設計“蝴蝶效應”反饋機制,讓學員的每個決策觸發連鎖戰場反應。另一方面,建立“數字孿生戰場”,實現虛擬角色屬性、戰場態勢、資源儲備的跨場景繼承,并通過政治工作決策影響指數量化學員決策對虛擬戰局的影響權重。同時,采用動態焦點引導技術調控學員注意力,結合認知負荷監測系統優化場景信息密度,避免技術炫酷對教學目標的干擾。
打造共建共用共享的VR教學生態。首先,建設全軍統一的VR教學資源區塊鏈平臺,支持模塊化資源組裝,打破院校間重復建設壁壘,實現資源確權與智能分發;成立跨軍種戰時政治工作VR資源研發中心,開發“要素解構一重構\"工具包,快速生成針對性訓練場景。其次,建立“軍地產學研\"協同機制,打通部隊需求、企業開發與院校應用的閉環,推行“資源開發學分銀行”激勵政治干部參與建設。同時,部署AIGC(人工智能生成內容)系統自動化生成典型場景,開發戰場環境語義理解引擎,支持自然語言指令快速構建虛擬環境。通過標準化建設和季度評估迭代機制,逐步完善戰時政治工作VR教學的生態系統。
【作者單位:國防大學政治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