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民融合發展戰略是構建一體化國家戰略體系和能力的必然選擇,也是實現黨在新時代強軍目標的必然選擇[]。隨著軍民融合戰略的深入推進,紅色檔案資源的整合與共享成為構建國家記憶體系的關鍵環節之一。然而,當前我國紅色檔案管理仍面臨軍地分割、資源分散、利用低效等現實困境,亟需探索協同發展的創新路徑。
石家莊市作為“開國第一城”,紅色檔案資源豐富,現存革命遺址400余處,涵蓋軍事單位的珍貴戰時文獻、地方機構的革命檔案珍藏,以及大量散存民間的抗戰史料,具備開展軍地協同建設的典型性與示范性。本文以軍民融合戰略為理論框架,通過實證分析石家莊市軍地紅色檔案管理現狀,系統探討軍地紅色檔案資源共建共享的實現路徑,從而為全國軍地紅色檔案資源整合提供參考借鑒,助力新時代紅色文化傳承與創新。
一、軍地紅色檔案協同發展的價值分析
(一)筑牢意識形態根基
軍地各單位開展紅色檔案協同建設具有深遠的政治價值,通過建立協作關系,可以系統性整合所藏革命歷史資源,逐步建立起權威的、完整的紅色檔案教育體系。從歷史認同方面看,軍地紅色檔案資源的整合可以形成相互補充、相互印證的黨史國史、近現代革命史,能夠以實物、文獻、影像等多種形式還原革命戰爭時期的真實場景,進一步抨擊歷史虛無主義,強化黨史記憶的完整性與連續性。從意識形態建設方面看,建立紅色檔案協同機制可以將軍隊檔案管理的制度化、規范化與地方檔案管理的完備性有機融合,為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兼具理論深度與情感溫度的紅色歷史資料。更為重要的是,軍地協同開發的紅色檔案資源體系能夠確保歷史事件的權威性、準確性和完整性,為維護意識形態安全構筑堅實屏障。
(二)深化軍民融合的戰略突破口
軍地各單位開展紅色檔案協同建設具有深層次的戰略價值,可以為軍民融合發展戰略提供制度創新路徑和實踐支撐。軍地各單位通過建立紅色檔案資源共建共享機制,可以有效破解軍地單位管理體制壁壘,構建“安全可控、高效利用”的資源整合模式。從制度建設層面看,軍地單位探索包括紅色檔案分級管理、權限控制、激勵機制等協作制度,可以打破軍地體制壁壘,為其他領域的軍民深度融合提供參考借鑒。從技術創新方面看,探索區塊鏈存證、智能合約等關鍵技術如何應用于紅色檔案建設,既能夠保障紅色檔案的安全與保密,又能實現軍地紅色檔案資源的利用效率。從國家安全層面看,軍地通過開展紅色檔案協同建設,既能夠培育軍民融合專業人才,也能夠積累跨體系協作的寶貴經驗,同時為構建一體化國家戰略體系和能力提供重要支撐。這種以紅色檔案協同建設為切入點,探索逐步向制度、技術、人才等多維度拓展的融合發展路徑,對實現“寓軍于民、軍民兼容”的戰略思想具有深遠的示范意義。
(三)賦能紅色文化傳承與共同體意識培育
開展紅色檔案協同建設具有重要的文化意義,能夠通過系統性整合與創新性開發紅色檔案資源,達到傳承紅色基因的效能。從資源整合層面看,軍隊檔案的專業性、系統性特征與地方檔案的群眾性、多樣性特點形成互補優勢,二者的有機融合能夠構建更為完整、立體的歷史敘事體系,使抽象的革命精神獲得具象化的物質載體。從創新開發層面看,數字人文技術引入檔案領域,突破了傳統檔案利用的時空局限,通過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技術手段,實現了革命歷史事件的多維再現與沉浸式體驗,增強了紅色檔案的傳播力與感染力。更為深遠的是,紅色檔案協同建設可以有效推動紅色文化傳承模式的轉型,從單向灌輸轉向雙向互動,從分散敘事轉向整體建構,從而增強紅色文化認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紅色檔案文化價值的實現,既是守護紅色根脈的歷史責任,更是培育文化自信的時代要求。
二、石家莊軍地紅色檔案資源現狀分析
石家莊市紅色檔案資源具有鮮明的歷史特色與地域特征,其存量呈現“軍地互補、多元分布”的特點。
(一)資源分布情況
石家莊駐軍單位數量眾多、歷史悠久,紅色檔案資源底蘊深厚。其中,陸軍軍醫大學士官學校是我黨領導創建的現存最早的軍隊醫學院校,其前身為晉察冀軍區衛生學校,該校藏有白求恩手稿及教材等珍貴文獻,是研究白求恩精神的重要原始資料。聯勤保障部隊第980醫院內的白求恩柯棣華紀念館珍藏有國家一級文物32件(套),二級文物2件,三級文物10件,包括白求恩、柯棣華生前使用過的部分手術器械、生活用品和親筆書信、文稿等228件文物。國防大學聯合作戰學院軍史長廊通過照片、實物等展陳形式,生動展現了學院從1927年井岡山教導隊成立至今,在傳承紅色基因、堅持為戰育才方面的光輝歷程。
石家莊地方單位紅色檔案資源覆蓋面廣,呈現出“總量豐富、主體多元”的顯著特征。據統計,全市革命遺址數量有400余處,包括黨的重要機構舊址,重要黨史人物故居、舊居、活動地,革命烈士事跡發生地、墓地,重要事件、重大戰役戰斗遺址等,以及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的重要歷史活動遺跡[2。西柏坡紀念館、華北軍區烈士陵園等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國具有重要影響。這些革命遺址和文博機構珍存著數量可觀的紅色檔案,兼具重大歷史意義與教育意義。
此外,石家莊市還有大量紅色檔案散存在民間。如民間收藏家王律收藏了百余件抗戰珍貴文獻,其中不乏抗日戰爭時期出版的《晉察冀畫報》《晉察冀日報》等。這些民間收藏的紅色檔案與官方檔案文獻形成有效互補。
總體而言,石家莊軍地紅色檔案資源形成“一核多極”的空間分布格局。“一核”指以西柏坡為核心的檔案資源聚集區。西柏坡紀念館收藏、陳列了當時中共中央重要文獻資料;“多極”指市、縣、民間三級,具體為市區紅色檔案密集區,主要集中在陸軍軍醫大學士官學校、聯勤保障部隊第980醫院、河北省檔案館(省方志辦)等軍地單位;縣區紅色檔案集群區,主要集中在平山、井陘等革命老區;民間紅色檔案分散區,主要集中于資深收藏家手中。這種分布格局既反映了革命歷史事件的時空脈絡,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資源利用的地理障礙。例如,研究白求恩事跡需要同時查閱分散在兩個軍隊單位和多個地方館藏的紅色檔案,顯著增加了研究成本。
(二)管理現狀評估
石家莊軍地紅色檔案資源的管理體系呈現出典型的二元分立特征,軍隊與地方在管理體制、技術標準和人才結構等方面存在顯著差異。
1.管理體制方面,軍隊系統嚴格執行《軍隊檔案條例》,實行垂直化、保密型管理模式,而地方檔案館遵循《中華人民共和國檔案法》,實施開放服務導向的管理。這種體制差異導致軍地檔案工作存在“三重壁壘”:政策層面,軍隊檔案解密周期與地方開放要求存在矛盾;業務層面,軍用標準與行業標準在著錄規則、數據格式等方面不兼容;操作層面,軍隊的閉環管理與地方的公共服務導向難以協調。
2.技術標準方面,軍隊在信息安全領域優勢突出,紅色檔案管理系統把安全保密放在首位,這也導致系統封閉性強,共享共用性低。地方在信息技術方面經驗豐富,系統開發性強,但保密安全方面弱于軍隊單位。保密、安全、共享等技術標準不統一導致軍地單位未開展紅色檔案數據交換工作。
3.在人才結構方面,軍隊檔案人員中絕大多數具有軍事背景但缺乏檔案專業知識,地方檔案人員具有檔案專業知識,但并不熟悉軍隊檔案工作的流程與要求。這導致軍地檔案工作人員知識結構的互補性缺失,在聯合編研、開發等工作中會出現協作效率低下等情況。這種“體制雙軌、標準分立、人才單能”的管理現狀,不僅造成重復建設和資源浪費,更嚴重制約了紅色檔案價值的充分釋放。破解這一困局,亟須構建兼顧安全與效能的協同管理新機制。
(三)利用效能評估
石家莊軍地紅色檔案資源的開發利用整體效能偏低,呈現“三高三低”特征。
1.資源分散度高而整合度低。軍隊紅色檔案未對地方單位或個人開放,地方紅色檔案雖已完成數字化但利用率低,民間收藏多以個人鑒賞為自的,通常不對外提供利用。
2.保管投入高而產出效益低。近些年軍地雙方每年均投入大量經費用于檔案建設,但紅色檔案獲取困難的問題仍然較為突出。
3.用戶需求高而服務供給低。當前社會各界對紅色檔案資源的利用需求持續增長,特別是黨史研究、宣傳教育等領域需求強烈,但紅色檔案實際供給能力嚴重不足。這種資源沉睡與不能滿足需求的矛盾格局,反映了現有管理模式的局限性,亟待構建軍地協同利用機制,打破體制壁壘、統一技術標準、培育復合型人才,充分釋放紅色檔案的政治價值、戰略價值和文化價值。
三、石家莊軍地紅色檔案協同建設路徑
2023年,時任國家檔案局局長的陸國強曾提出,要“結合國有檔案資源普查工作做好紅色檔案摸底,建設全國范圍的紅色檔案資源名錄,加快建成系統完整的全國革命歷史檔案目錄數據庫”[3]。只有加強軍地紅色檔案資源的整合,從多個維度對區域內紅色檔案資源進行開發,才能提高紅色檔案資源的共享利用程度,使紅色檔案更好地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發揮凝聚文化自信、弘揚紅色文化、拉動紅色經濟的重要作用[4。因此,針對當前石家莊軍地紅色檔案資源管理面臨的困境,提出一下四條對策。
(一)制度創新
石家莊軍地紅色檔案協同建設必須以制度創新為先導,破解長期存在的體制性障礙。首先,建立軍地聯席議事機制,由石家莊市政府和省軍區主管檔案工作的領導共同擔任召集人,設立常態化辦公機構,每季度召開一次協調會議,統籌解決檔案資源共享中的重大問題。其次,制定《軍地紅色檔案分類共享實施細則》,將紅色檔案劃分為核心保護類、限制共享類和完全開放類三級分別進行管理,配套建立“負面清單”和“豁免清單”,提升服務質效,例如,對具有國際影響的白求恩、柯隸華相關事跡檔案設置特別共享通道。再次,完善考核激勵機制,將紅色檔案協同工作納入軍地雙方年度績效考核體系,對表現突出的單位和個人給予編制傾斜、項目優先等獎勵。通過制度創新,縮短軍地紅色檔案協作審批時限,提升跨系統紅色檔案利用效率。
(二)技術引進
技術引進是打破信息孤島的關鍵。一是構建基于區塊鏈的軍地紅色檔案虛擬聯盟,采用“主權區塊鏈”技術架構,軍隊節點部署在軍隊單位,地方節點部署在政府機構,通過智能合約實現涉密檔案的“數據不動價值動”。二是引進AI輔助決策系統,運用深度學習算法對紅色檔案進行自動分類、密級判定和關聯分析,提升紅色檔案鑒定效率。三是建設數字孿生修復實驗室,引進高清掃描儀、紙張分析儀等先進設備,對瀕危紅色檔案進行非接觸式修復,尤其要開發AR可視化系統,將珍貴文獻轉化為沉浸式體驗產品。通過技術創新,提升紅色檔案數字化率,縮短紅色檔案利用響應時間。
(三)人才共育
人才共育是確保協同模式持續發展的核心。一是共建軍民融合檔案培訓機構,由石家莊市檔案館與軍區檔案管理部門聯合創辦,設置檔案保密管理、數字修復技術等專業課程,共同培養專業人才。二是打造跨界人才隊伍,每年選派軍隊檔案骨干到地方檔案館掛職鍛煉,同時安排地方業務能手到部隊跟班學習,通過崗位互換促進理念融合。三是建立能力互認體系,分設初級、中級、高級三個等級,將軍地人才培養的專業標準有機統一。特別要注重培養既懂安全保密技術,又掌握數字人文技術的復合型人才。人才共育需要政策支持,建議對推進軍地檔案工作協同建設方面有突出貢獻的人員在職稱評定、職務晉升等方面給予傾斜。
(四)價值共創
價值共創是實現紅色檔案協同利用的最終目標。一是打造“紅色記憶”數字工程,精選西柏坡會議檔案、百團大戰文獻等核心資源,構建結構化知識庫,開發線上展覽、微視頻等系列產品。二是創新文旅融合模式,設計“檔案 + 遺址”主題線路,將華北軍區烈士陵園、陸軍軍醫大學士官學校校史館等串聯整合,配套開發AR導覽系統。三是培育紅色文創產業,授權開發基于紅色檔案元素的數字藏品、紀念郵冊、紅色盲盒等衍生產品,助力黨史學習教育走深走實。四是服務決策咨詢,深度挖掘紅色檔案中的歷史經驗,為新時代軍民融合發展提供歷史借鑒。價值共創需要建立科學的評估體系,設置資源利用率、經濟效益、社會影響等多維指標,確保價值創造的可持續性。
參考文獻:
[1]王士彬,李學勇,安普忠.扎扎實實推進軍民融合深度發展為實現中國夢強軍夢提供強大動力和戰略支撐[N].解放軍報,2018-03-13(1).
[2]尚宏雁.建設共享平臺服務中心大局—河北省館藏紅色檔案異地跨館查詢利用平臺建設紀實[].檔案天地,2022 (5):7-10.
[3]方雯燦,劉越男.我國紅色檔案資源建設現狀與未來發展——基于副省級以上綜合檔案館的調查分析[J].檔案學通訊,2024 (3):45-53.
[4]李美佳,肖健.區域性紅色檔案資源整合策略研究[].蘭臺世界,2024 (2):58-61.
基金項目:河北省軍民融合發展研究課題“軍民融合背景下石家莊地區紅色檔案協同建設研究”(項目編號:HB23JMRH028)
作者單位:陸軍軍醫大學士官學校國防大學聯合作戰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