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雙減”政策與新課改的雙重驅動下,小學班級管理正經歷著從傳統管控向育人賦能的深刻轉型。班級管理不僅需要經驗積累,更需要融入科學理念與教育智慧。
打造有溫度的班級文化,讓教室成為“成長樂園”
環境育人:重構教室空間功能。教室不僅是上課的場所,而且是學生成長的空間。從環境心理學的角度來看,環境對人的心理和行為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為此,有經驗的班主任會巧妙設計教室布局,充分發揮環境的育人功能。例如,在教室角落設置“圖書漂流角”,精心挑選適合小學生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的各類書籍,涵蓋童話、科普、歷史等多個領域。學生們可以在這里自由分享好書、交流閱讀心得,不僅培養了閱讀興趣,還能在思想的碰撞中拓寬視野。又如,用“作品展示墻”代替冷冰冰的規章制度。繪畫、手工作品、優秀作業等,是學生創造力和努力的結晶,將其展示出來,不僅能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還能營造積極向上的班級氛圍。再如,設置“心情樹洞”信箱,為學生提供一個匿名表達煩惱的安全渠道。小學生正處于身心快速發展的階段,會面臨學習壓力、人際交往等多方面的困擾,而他們可能不善于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想法。通過這個信箱,班主任能夠及時了解學生的內心想法、發現學生的心理問題,并給予關心和引導,幫助他們解決問題。此外,班主任還可以將教室桌椅擺成便于小組合作的布局,這樣既方便課堂討論,促進學生之間的互動與交流,又能營造團隊合作氛圍,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集體意識。
規則育人:共建班級公約。傳統規則多由教師單方面制定,學生被動接受,實施效果有限。教師可以通過“情景劇PK賽”讓學生自主演繹違規行為的后果,再與學生共同討論制定《課間公約》。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們能夠深刻體會到違規行為帶來的不良影響,從而更加自覺地遵守規則。這樣制定的規則,比直接灌輸更容易被學生接受,因為它是學生自己思考和討論的結果,體現了他們的意愿和需求。教師還可以發動學生設計獨屬于本班的“班級精神圖騰”,包括班徽、班歌等,以此增強學生對班級的歸屬感和榮譽感。
放手讓學生當家,培養自主管理能力
低年級:多元崗位培養責任感。在低年級設置“綠植管理員”“節能小衛士”“圖書小管家”等豐富崗位,讓每個學生都有專屬職責并定期輪換。例如:“綠植管理員”需照顧班級植物,可以培養學生的耐心與責任感;“節能小衛士”負責檢查放學后電器關閉情況,可以強化學生的節約意識。這種做法不僅能夠培養學生的責任感,還可以讓每個學生都感受到自己對班級的重要性。當學生們看到自己的努力為班級帶來積極變化時,會產生強烈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從而更加積極地參與班級管理和各項活動。
中高年級:班級事務議會制度。中高年級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思考能力和表達能力,班級事務議會制度能夠充分發揮他們的優勢。班主任可以在每周的固定時間召開班級會議,讓學生們通過提案、辯論、投票的方式解決班級問題。
此外,班主任還可以組織“跨班協作項目”,比如年級義賣活動。在活動籌備過程中,學生們需要與其他班級的同學溝通,共同策劃活動方案、布置場地、推銷商品等。在此過程中,不僅可以鍛煉溝通和組織能力,還能培養團隊協作精神和創新思維。
搭建家校連心橋,形成教育合力
多維溝通:實時反饋學生成長。除了家長會,班主任還可以利用班級管理App定期向家長推送學生的成長報告,包括成績數據、課堂表現、社交能力、品德發展等多維度內容。通過這些信息,家長能夠更深入地了解孩子在學校的情況,及時發現問題并與教師溝通解決。此外,班主任還可以每周制作“成長周記”,用圖文記錄班級趣事和學生進步,如學生在課堂上的精彩發言、在活動中的出色表現及同學之間互幫互助的感人瞬間等。這些生動有趣的記錄不僅能讓家長感受到班級的溫暖氛圍,還能增進家長對孩子校園生活的了解和對教師工作的認可。
家長培訓:提升家校合作質量。班主任可以開設“親子溝通工作坊”,通過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形式,引導家長學會傾聽孩子的心聲、理解孩子的想法、掌握與孩子溝通的技巧和方法。此外,班主任還可以挖掘家長資源,為班級活動注入新活力。例如,邀請醫生家長開展急救知識講座、律師家長組織模擬法庭、工程師家長講解科技知識等。這些活動既能夠豐富課程內容、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又可以增進家?;バ?,讓家長感受到自己的價值和對孩子教育的參與感。
關注個體差異,讓每個孩子都閃光
個性化檔案:記錄成長軌跡。班主任可以用“五維評價體系”記錄學生的學業、情感、實踐、健康和藝術發展情況,并通過學科能力圖譜、互動觀察日志等可視化工具,全面了解學生的成長軌跡。個性化成長檔案能夠幫助班主任及時發現學生的優勢和不足,為制定個性化的教育方案提供依據。
靈活分組:激發多元潛能。除了傳統的學習小組外,班主任還可以根據學生興趣組建“科創社”“繪本團”,根據學生特長組建“互助小組”,并成立“項目式學習小組”,讓學生圍繞“校園垃圾分類”“傳統節日文化”等主題開展研究。在小組活動中,學生們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相互學習、共同進步。
創新評價:關注點滴進步。班主任可以嘗試設置“進步積分銀行”:學生每次發言、助人、進步都能獲得積分,積分可以兌換“免作業券”“當一天班長”等獎勵。這種方式讓評價不再只聚焦分數,更關注學生的點滴進步。尤其對于學習成績不太理想的學生來說,只要他們在其他方面有所進步,如積極參與課堂討論、幫助同學解決問題等,都能獲得積分和獎勵,這會極大地激發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自信心。
班級管理的本質是育人,而育人需要溫度。在班級管理過程中,班主任要以愛為基礎,用智慧引導學生成長。小學班級管理是科學性與藝術性的結合,需要教育者以科學的方法、溫暖的情懷,將班級建設成學生成長的樂園。唯有尊重教育規律,持續創新管理方式,才能實現學生全面發展與班級高效治理的有機統一,讓每個孩子在愛與包容中綻放精彩。
(作者單位:臨沂金盾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