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作為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承載著詩人們的情感與哲思,而且蘊含著豐富的智慧。為充分發揮詩詞的育人價值,鄭州市二七區春暉小學以經典誦讀、非遺傳承特色為基礎,積極構建詩詞育人體系,通過開發多角度、全視域的詩詞學習內容,深入培養學生的文化感知力。
以言啟智,蘊育“善思”。一是強化語言積累。依托經典詩詞誦讀,學生在積累語言數量、聯想詩歌意象、體悟人物情感的基礎上,逐步形成文化認知。首先,夯實詩詞誦讀的序列化推進。學校依托已有課程資源“詩風詞韻”,將詩詞誦讀活動納入日常教學計劃,形成序列化、系統化的推進機制。其次,堅持實施學校傳統活動課程。低年級常態化舉辦書寫詩詞大賽,培養學生正確的書寫習慣和初步的審美能力;中年級開展吟誦詩詞大賽,強調語音語調與情感表達的結合;高年級組織詩詞大會,學生深入研究詩詞背景,領悟語言內涵。二是體悟文化內涵。各學科教師積極挖掘教材中的詩詞元素,開展詩詞主題跨學科學習活動,以文化感知為統領,引導學生探索并發現詩人與詩歌背后的文化世界。首先,聚焦詞句,品味意境。通過關注、解析并闡釋詩歌中的具體語句,發現詩人所處的特定文化場域,充分體悟詩歌作品的內涵。其次,跨界融合,啟迪智慧。詩歌是人類觀察自然、世界、宇宙的產物,其中蘊含著豐富的數學和科學知識。教師將古詩詞與其背后的文化世界聯系起來,激活學生認知,在詩詞構建的豐富情境中幫助學生長識增智。
以情潤心,滋養“善行”。一是強化反觀內省,培養美好德行。古詩詞是思想的產物,深植其中的“反觀內省”觀念,有利于促進學生理想人格的形成。學習古詩詞中蘊含的美德故事,可以幫助學生建立起正確的社會角色意識,做有自信、懂自尊、能自強的春暉學子。二是注重服務體驗,提升行動意識。學校以詩歌為抓手,在一、五年級開展“友恭”課程,通過高年級學生幫扶低年級學生,促進同學間的互幫互助與和諧共處。同時,秉承“感恩”校訓,積極組織學生參與敬老孝親、慈善義賣等詩詞實踐活動,以此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以勞修身,砥礪“善為”。一是挖掘勞動內涵。古詩詞中有很多關于勞動生活的描繪,諸如農忙、種植、采摘等。學生通過不同學科、多種形式的古詩詞課程學習,可以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及勞動生活的有趣和艱辛。二是培養勞動習慣。學校完善“二十四節氣中的詩意勞動”系列課程,帶領學生品讀與二十四節氣相關的經典詩詞,并開展種植、養殖等農事類體驗活動,以此培養學生的勞動習慣。
體藝固本,積聚“善創”。師生站在作者角度還原意境,把握景與情的內在關聯,在對詩詞意境的領悟中,感受畫面美、韻律美,體驗探索樂趣。學校扎實開展古詩新韻社團活動,將相同的題材通過詩詞誦讀、音樂欣賞和歌唱結合起來,不斷提升學生的文化感知力。學生跟著詩詞去研學,參與社會實踐,在探索中創新、在實踐中創造。
【本文系2025年度河南省哲學社會科學教育強省研究項目“素養導向的中小學詩詞育人實踐路徑研究”(項目編號:2025JYQS1475)的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鄭州市二七區春暉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