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的跨境使用與商業銀行貿易金融業務密不可分。在人民幣“走出去”的初級階段,我國選擇了與實體經濟最密切相關的跨境貿易為起點,推進人民幣的全球流通。商業銀行通過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貿易融資、擔保等貿易金融業務為人民幣“走出去”開辟跨境使用渠道,成為人民幣國際化的主要推動者和參與者。但是,商業銀行跨境人民幣業務目前正面臨著國際清算體系依賴度較高、匯率風險管理滯后等現實挑戰。對此,商業銀行應該以服務實體經濟為導向,通過創新跨境人民幣投融資產品并加強與金融市場領域的合作,健全跨境合規風險機制,以此來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發展,提升跨境金融服務的質量及效果。
商業銀行發展跨境人民幣業務的挑戰與機遇
從發展挑戰的角度出發,商業銀行在開展跨境人民幣業務時,確實面臨著不少難題,比如說包括跨境清算體系對于SWIFT(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的過度依賴。據2023年國際清算銀行報告統計,CIPS(中國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系統處理的業務占比還不到30%。商業銀行因受到沖擊,自主清算能力逐漸降低。匯率風險管理工具供給不足的問題也很嚴重,目前涉外企業匯率避險的覆蓋率只有20%左右,現有期權和遠期這些產品很難滿足中小微企業的“短頻急”需求。除此以外,商業銀行的跨境業務合規成本也在不斷增加,由于反洗錢審查標準的差異,單筆業務處理時效持續延長,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商業銀行跨境人民幣業務的服務效率。
從戰略機遇角度出發,區域經貿合作越來越緊密,這給業務拓展帶來了新的動力。特別是在RCEP(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模式下,商業銀行有效帶動了跨境供應鏈金融等需求的深度擴容。同時,隨著數字化的逐步轉型,傳統的服務模式也在發生變化。而且政策紅利的持續釋放,一定程度上為財富管理業務創造了更多的發展空間。
商業銀行發展跨境人民幣業務的具體策略
商業銀行要構建多層次同業合作機制,通過業務協同、戰略聯盟和資源共享的方式,提升跨境人民幣業務的競爭能力。在實施過程中,銀行要建立常態化的溝通機制,聯合境內外金融機構定期召開市場研判、政策解讀和風險預警專題會議,確保信息對稱和行動協同。在此基礎上,深度探索聯合產品創新機制,針對跨境貿易結算、風險管理以及投融資等場景,整合各方的技術優勢和客戶資源,定制化開發金融解決方案。與此同時,銀行還要加強基礎設施的互動聯通,利用區塊鏈技術搭建跨境支付清算信息共享平臺,動態核驗交易背景的真實性,從而降低合規風險。另外,還需要主動對接監管機構,和同業一起參與跨境人民幣業務規則的制定,在自由貿易試驗區先行試點新型業務模式,形成可復制的推廣經驗。在人才培養方面,可以通過聯合培訓、跨境輪崗等方式,打造一支精通產品設計、熟悉國際規則的專業化團隊,為各項業務可持續發展提供充足的支撐。例如,銀行可通過實施“三步走”策略深化同業合作,與同業銀行簽署互通協議,明確雙方在清算渠道、客戶互薦等項目中的具體條款。在實際操作時,雙方可針對企業“走出去”的需求,聯合開發“工程承包+項目理賠”的服務方案,通過優化結算流程縮短基建企業項目的回款周期。此外,商業銀行還可聯合上海票據交易所創新“人民幣信用證+電子商業匯票”組合工具,利用智能合約實現跨境貿易款項的自動清算,進而縮短結算周期。為了防控風險,合作方可以共同制定風險評估手冊,建立客戶畫像共享數據庫,對重復融資等多個風險設置雙向核查機制。這樣一來,既能通過機制化安排實現優勢互補,又能在提升服務效能的同時構筑風險防火墻。
商業銀行應以市場需求為核心導向,搭建多層次跨境人民幣投融資產品體系,圍繞企業全球化布局中的資金配置、風險對沖以及成本優化需求進行創新。在實施過程中,商業銀行需要建立產品研發動態響應機制,通過分析行業趨勢、客戶畫像和政策變化,找準跨境產業鏈上下游企業融資痛點的差異化產品。對于那些“走出去”的企業,可增設“匯率期權+跨境并購貸款”的組合產品,在提供人民幣中長期融資的過程中用上套期保值工具,減少匯率波動對項目收益的影響。而對于那些“引進來”的外資企業,最好能夠開發出“人民幣資金賬戶+跨境雙向資金池”的服務方案,方便他們高效歸集和劃撥境內外資金。此外,銀行還要強化科技賦能,利用大數據構建企業跨境信用評估模型,整合跨境支付、稅務以及海關等數據源,動態預測企業真實的融資需求和償債能力,提高授信審批效率。還可以利用區塊鏈技術創建跨境融資信息存證平臺,精準核驗貿易背景的真實性,避免虛假融資的風險。除此以外,還要持續加強和監管機構的同步創新,在自貿試驗區試點引入“綠色債券跨境直投”“跨境人民幣資產證券化”等新型工具,探索標準化的產品備案流程。商業銀行還要完善配套服務體系,通過組建跨境金融專家團隊,為企業提供涵蓋方案設計、法律合規以及稅務籌劃的一站式咨詢服務,讓創新產品能真正落地見效。
健全跨境風險控制機制需要構建覆蓋事前預警、事中監控和事后處置的全流程管理體系。在實施過程中,商業銀行要完善跨境業務風險評估框架,根據《跨境人民幣業務管理辦法》要求,將交易對手信用風險、匯率波動以及國別風險等核心要素納入量化模型,參考國際清算銀行的跨境資本流動監測指標,設定動態風險閾值。同時,還要進一步優化風險緩釋工具,通過套期保值合約、跨境擔保和多幣種流動性池等組合工具管理敞口,還要依據《商業銀行資本管理辦法》中的相關規定,持續加強資本充足率管理。另外,要以信息系統為支撐,將海關數據、跨境支付平臺信息和SWIFT(國際資金清算系統)報文整合在一起,利用人工智能動態追蹤異常交易,借助區塊鏈技術充分確保每個交易鏈條都能夠動態追溯。為了保證能夠及時響應風險,商業銀行還要進一步完善應急預案,針對外匯管制和地緣政治沖突等極端情景開展壓力測試,明確風險報告路徑和處置權限劃分。尤其要促進業務部門和風險控制機制深度協同,通過定期提升基層工作者風險識別能力,在分支機構的KPI體系內加入風險考核指標,從而動態平衡業務拓展和風險管控的矛盾。
探究商業銀行跨境人民幣業務的發展挑戰與機遇,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商業銀行開展跨境人民幣業務,是服務國家戰略的核心舉措,也是參與國際金融競爭的有效路徑。然而,在當前全球經貿格局深度調整的大背景下,金融機構既要應對地緣政治風險加劇、對SWIFT等國際清算體系依賴等實際挑戰,也要抓住人民幣儲備貨幣地位提升、區域經貿合作不斷深化等戰略機遇。因此,在實際發展過程中,商業銀行需要重視加強金融市場領域的同業合作,創新跨境人民幣投融資產品,健全跨境風險控制機制。這樣一來,不僅能為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增添金融動力,還可以推動商業銀行跨境人民幣業務實現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