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作文共有5套試卷(全國一卷、全國二卷、北京卷、上海卷、天津卷)9道題目(北京卷含2道作文和3道微寫作)。縱覽這些作文題目,我們可以歸納出高考作文的考查維度:緊扣時代脈搏,厚植學生的時代意識與家國情懷;鼓勵個性化表達,展現自我認知;強調思辨性,引導學生打開審題立意的多維空間。
《青年文摘》作為“青少年閱讀的風向標,語文寫作的素材庫”,每年都會與高考作文題目“不期而遇”。今年,《青年文摘》2023年第4期文章《你所以為的“極限”,不過是你的“極點”》直接命中北京卷大作文(1)題目“由‘第二次呼吸’說開去”,作者從自己跑1000米時出現的“極點”反應出發,延伸到學習、寫作過程中熬過“極點”,突破困難,十分切題。《青年文摘》中的很多文章也為其他題目的寫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或思路。
近幾年的高考作文命題緊扣時代脈搏,著重考查學生的時代意識和家國情懷。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80周年,全國一卷作文題引導考生在情感層面與民族魂、時代精神同頻共振,自然引出對民族精神傳承的思考。《青年文摘(彩版)》文章《作者前去拯救中華民族了,小說自此無限期停更》中周恩來結束小說連載、投身救亡圖存運動的故事,是寫作此題的有力素材。《〈青年文摘〉高分作文名師導學與真題解析(2025年高考版)》中關于“復興”主題的高分范文《回顧與展望》,立足“民族復興”的主題,在大歷史中結合小個體的人生感悟,論證豐富。
全國二卷題目“夢的贈予”,引導考生思考個人與他人、時代、社會之間的關聯。考生在寫作時要注意“夢”的個體性,又要注意“贈予”的關聯性,將個體的價值從自我的世界延伸出去。《青年文摘》中的文章《給孩子們一個夢》,講述了科幻作家通過支教、志愿活動,將自己的科幻“夢”贈予孩子,讓他們的視野越過群山,想到星際旅行,想到夢回唐朝,是一個獨特的立意角度。
天津卷的作文題以大家熟悉的車輪、輻條等為意象,引導考生思考向心力、凝聚力、承重力之于個體之成長、社會之發展的重要意義。考生可以由小見大,書寫新時代青年的責任擔當,也可以從更廣闊的主題入手,比如人民團結、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等。《〈青年文摘〉高分作文時事熱點與素材大全(2025年高考版)》中的素材《危難中的團結和互助,是文明的起點》契合這道題目的寫作。文中“愈合的大腿骨”正是人類團結和凝聚力的體現。
高考作文鼓勵考生真誠地表達自己的個性和獨到見解,因此題目貼近生活,讓考生可以從自身生活經驗談起。
北京卷大作文(2)“當數字閃耀時”要求寫一篇記敘文。“數字閃耀”既包含對寫作場景特征具象而明確的要求,也強化了數字對事件和情感的特定作用。對于此題,《青年文摘(彩版)》2024年第7期文章《落日球場,少年汗滾燙》中的故事,堪稱一份完美的答卷。籃球場上的記分牌、倒計時,數字閃耀著青春的神跡。
北京卷微寫作(1)要求為“古人的修身觀”講座撰寫宣傳語。《青年文摘》“文史微言”欄目有很多古人修身養性的小故事,“珠璣集”欄目中有不少關于自省、修身的古文名句,用在宣傳語中,既貼切又醒目。
北京卷微寫作(2)要求考生設計教師節獎項,這個作文題需從情感出發,展現學生對老師的觀察與感恩。《青年文摘(彩版)》2024年第20期文章《那些浪漫的老師》可以借鑒,文中作者給老師頒發了一個極具創意的“最佳浪漫獎”。
北京卷微寫作(3)是以“輕”為題創作小詩或抒情文字。考生可從描摹花瓣、柳絮、云朵等自然意象聯想到童年、時光等主題,也可以從抽象角度入手。《青年文摘(彩版)》2025年第2期小詩《會輕功的人》,是以母親的身體動作之“輕”寫情感之“重”,是很好的寫作思路。
高考作文不僅考查學生的語文素養,也側重檢驗考生的思辨深度。
除了北京卷大作文(1)題目“由‘第二次呼吸’說開去”具有鮮明的辯證思維特征,上海卷的作文題同樣強調思辨性。材料中提到有學者用“專”“轉”“傳”概括當下三類文章,并且設問,由“專”到“傳”,必定要經過“轉”嗎?要求考生聯系社會生活,展開思考。這個題目貼合當下文化生活,與網絡時代的文化傳播密切相關。《青年文摘(彩版)》2025年第10期文章《新媒體時代,魯迅為何成為流量大咖》可以作為寫作參考。在數字化傳播時代,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是魯迅作品(可理解為“專”)的受眾和讀者,同時也是“轉”(當代青年以新的方式向魯迅致敬,吸引大量關注)乃至“傳”(向更多人普及魯迅文學與思想)的參與者。《青年文摘》2024年第23期文章《讓魯迅和林黛玉同臺說相聲》同樣可以作為這個話題的寫作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