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職業院校英語教學中需貫徹職業素質教育的理念,這樣才能使英語教學與職業院校人才培養要求相契合。隨著英語教學改革的不斷推進,當前在教學中需重視融入中國傳統文化。中國傳統文化可分為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前者可通過與工匠精神相聯系,來幫助職業院校學生形成正確的勞動觀和職業觀;后者則可以與技藝、流程相聯系,進而幫助職業院校學生拓寬自己的崗位視野。
當前,圍繞“職業院校英語教學問題”形成的觀點和措施大量涌現,筆者將同行的部分思考歸納如下:羅林芳認為,加強職業院校英語教學中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對于提升中等職業人才綜合素質具有重要作用,這也有利于“一帶一路”倡議下中國職業人才對外輸出、參與國際人力資源競爭。沙原、徐穎認為,職業院校教師應充分利用大賽平臺,通過職業英語技能大賽項目與職業院校英語教學內容對接、職業英語技能大賽比賽方式與職業院校英語教學方法的對接、職業英語技能大賽評價方式與職業院校英語教學評價的對接,實現大賽與職業院校英語教學的融合。徐慶霞分析了將形成性評價應用到職業院校英語教學的意義,探討了形成性評價在職業院校英語教學中的應用策略。王翠芳認為,將思政教育融入職業院校英語教學中,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英語,還可以培養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提高他們的公民素質。洪小亮分析了情境教學法的優勢。
基于以上觀點和措施,筆者指出以下幾點: ① 在突出英語閱讀訓練的同時,還需就閱讀素材的選擇進行提煉和把握,這樣才能起到培育職業院校學生職業素養的作用。對閱讀素材的選擇,可以充分挖掘我國傳統文化中與工匠精神、工程技藝相聯系的元素,這樣便能使得中國傳統文化的融入與職教環境相融合。 ② 在融入中國傳統文化時,需以職業院校英語教學改革為驅動力,以此來為傳統文化的融入提供師資和教學運行等方面的支持。
1中國傳統文化融入職業院校英語教學的內在要求
1.1理清中國傳統文化的結構
在英語教學中融入中國傳統文化,首先需理清中國傳統文化的結構,不同的文化結構就其融入的方式而言,則存在一定的差異。筆者將中國傳統文化結構區分為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且這兩類文化系統間存在著自然和社會聯系。這里的物質文化包括:可視化的歷史文化景觀,以及我國在農耕社會時所建造的各類公共工程等。這里的非物質文化包括:以文本記錄、技藝傳承等方式所保留的各種技藝和流程,如烹飪技藝、歌舞技藝等。由于物質文化更為具象化,所以在英語教學中融入該文化類型能夠有效激發出學生的興趣。從中職生的認知偏好來看,他們對于那些具象化和新奇化的知識信息更為關注,進而增強其在英語學習中的課堂參與度。與此同時,非物質文化主要由技藝、流程等要素構成,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教學融入的難度,而且這些技藝和流程因其非具象化的特點,在激發出學生興趣方面還有待觀察。如民間制糖技藝,該技藝因具有小眾化的特點,這就可能超出大多數中職學生的前置性知識儲備,而難以激發出他們的學習興趣,且在與英語教學相融合時也相對缺失有效的中介。
1.2選擇中國傳統文化的素材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且諸多中國傳統文化都以漢語作為文化推廣的語言形式,所以基于職業院校英語教學所蘊含的職教要求,需對中國傳統文化素材進行選擇。由于本文將中國傳統文化解構為“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所以在文化素材選擇時也需進行分類處理。另外,物質文化與非物質文化之間又存在著社會和人為聯系,畢競物質文化是古人通過社會實踐來改造所產生的文化,進而在文化素材選擇中更應關注那些能兼顧兩類文化交融的內容。例如,職業院校人才培養突出職業觀和職業理念教育,且“工匠精神”構成了職業觀和職業理念教育的內核。這就要求,在選擇中國傳統文化素材時,需盡可能地挖掘有關“工匠精神”的文化元素,并能兼顧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間的融合需要。因此,以歷史人物“魯班”為“工匠精神”的化身,將其流傳于世的中國傳統文化元素融入英語教學之中,便能滿足上述要求。另外,歷史傳承而來的制茶技藝等,都可作為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的來源。
1.3契合職業院校英語教材的體例
在英語教學中融入中國傳統文化,需遵循“產出/投入”最大化原則。這里的“投入”是指,在英語教學中對教材體例的調整與再造所產生的資源投入。從學校組織資源投入的角度,在對教材體例進行調整和再造時,需產生人力資源投入(師資團隊需在課后完成相應的調整和再造任務)、物力資源投入(在教材調整與再造中,需利用到文本資源和各類設施設備)、財力資源投入(學校將因人力和物力資源投入的需要,而相應的配套專項經費)。顯然,為了融入中國傳統文化,各職業院校為此編寫校本教材,這在當前并不實際,也非必要。因此,契合職業院校英語教材的體例便成為內在要求之一。在不影響正常教學進度的前提下,可重點以閱讀訓練、寫作訓練來融入中國傳統文化,且這兩類訓練之間可以相互融合,而打破傳統教學中的壁壘,并在混合式教學模式下以學生小組為單位,完成相關資料的查詢、整理和課堂宣講任務。當前,混合式教學模式、學生合作學習模式都已推廣,這就為降低“投入”創造了條件。
1.4突出學生職業素養的培育
職業院校學生的職業素養作為個體的主觀因素,需由外界對其進行思想教育和心理干預。突出學生的職業素質培育,這不僅契合了職業教育的內在要求,也意味著需擺脫將英語課程理解為公共基礎課程的傳統認知。在英語教學中,教師可利用中國傳統文化內在的“共情”元素,使學生能夠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勞動精神,進而在自省和反思中將這種精神內化為自身的職業觀和職業理念。學生之所以具備產生“共情”的條件,主要根源于他們作為在中國傳統文化熏陶下成長起來的一代,其所擁有的文化基因和思想情感,能夠與英語教學中所呈現出的中國傳統文化元素保持共鳴。有同行也提出了需在英語教學中以課程思政來培育學生的職業思想。筆者在認可這一觀點的同時也指出,在課程思政的素材選擇和整合中,應以技藝性和流程性的非物質文化為線索,從深層次的視角來為學生呈現出“工匠精神”的實踐表現。課程思政在英語教學中應成為“點晴之筆”,其所發揮的育人作用應建立在學生獲得了對中國傳統文化具象化的感召之后,所以需從深層次以非物質文化為線索。
2中國傳統文化融入職業院校英語教學需思考的問題
2.1中國傳統文化分結構融入的問題
已知中國傳統文化可以被分類為“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這兩大類,那么在將這兩類文化元素融入英語教學之中時,應秉持怎樣的原則和策略呢?對原則的探討,意在為融入中國傳統文化規定內在的價值取向;對策略的探析,則著眼于對融入手段的建構。在前面的論述中筆者已經指出,物質文化元素具有具象化的特點,而非物質文化元素則在表達上更有內涵。面對前者具象、后者抽象的特點,顯然應結合職業院校英語教學周期分類融入其中。這里的“教學周期”是指職業院校英語教學以三年為周期,隨著英語教學周期性地展開,則應先側重于對物質文化元素的融入,然后再加大對非物質文化元素的融入力度。因為物質文化元素所擁有的特點,能夠更好地滿足新生的英語學習需要,隨著他們英語應用能力的提升和學習能力的增強,逐步增大對非物質文化元素的引入便顯得更為合理。另外,在英語教學周期中的前半段主要以詞匯、句型結構、閱讀等知識講授為重點,所以物質文化元素在這里更具融合度。
2.2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知問題
在英語教學中固然需根據職教要求對中國傳統文化素材進行選擇,但在素材選擇中還需關注學生的認知問題。筆者在與部分職業院校學生的交談中感知到,他們中的諸多個體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認知水平,仍停留在課本知識和各媒體對通識性文化知識的推介之中。這一現狀的形成并不奇怪,學生在相對封閉的學習環境中,他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知更多來自語文課、文化鑒賞課中的習得。再者,當前學生群體偏好于使用智能手機來獲得外界資訊,這就自然導致他們會被動地從各媒體的文化知識推介(推送)中來獲取相關文化信息。特別對于后者而言,其通識性文化知識又聚焦于旅游景點、傳統美食等方面。之所以會聚焦于以上兩個方面,筆者認為這與各類媒體的商業化運營導向不無關系,而且也與學生群體的關注度存在聯系(大數據推送)。這就要求英語教師在文化素材選擇中需遵循兩項約束條件: ① 滿足職教要求; ② 滿足職業院校學生的認知水平。
2.3傳統文化融入的教學創新問題
職業院校英語教學需以能動的姿態來完成融入中國傳統文化的任務,這就需要在融入中推動英語教學創新。正如在上文所反復強調的那樣,在思考教學創新問題時,需從提高教學創新的產出和投入比來尋找答案。顯然,職業院校英語教學創新難以如同核心專業課程那樣獲得學校資源,所以其創新的出發點應是“教法”,以及利用已有的混合式教學成果,來幫助學生內化中國傳統文化中所孕育的工匠精神和勞動精神。具體而言: ① 在教法創新中不能過度增大教師的“學習成本”,應在教師隊伍的集思廣益下對已成熟的教法進行優化和再造。 ② 在利用混合式教學成果時,需關注該教學成果對課后英語學習的支撐作用,而該作用則有助于融入中國傳統文化。 ③ 需認識到“工匠精神”中包含著“勞動精神”,但后者更易被學生所認知,所以可以通過對勞動精神的文化詮釋,來引導學生逐步達到“工匠精神”的彼岸。從而,在教法創新和教學組織優化下,便能為融入中國傳統文化提供機制保障。
2.4教師課程思政實踐能力養成問題
英語教學作為語言類教學,其在英語應用職業技能教育的基礎上,還應賦予學生以文化自信和歷史自信。“文化自信”和“歷史自信”對于職業素養的培育而言,將能為學生構筑起穩定的思想內核。在將中國傳統文化融入英語教學之中,并在教學中實踐課程思政來培育學生的職業思想和職業理念時,還應思考英語教師課程思政的實踐能力養成問題。從目前學界和業界對課程思政的職能定位,其與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構成了同向互促的效應。思想政治教育更關注于學生健全人格的建構問題,而與學生的專業學習聯系并不緊密。隨著對課程思政的實踐,教師在英語教學中能夠聯系專業知識開展思想教育,這樣就能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獲得一種精神力量。課程思政實踐能力主要包括:課程思政的意識敏感度、課程思政素材的選擇與整合、課程思政信息的闡發與互動、課程思政教學中的過程控制等。從筆者的教學體會與和同行的交流中可知,當前需重點在課程思政的意識敏感度上提升教師的執教能力。原因在于,教師課程思政意識敏感度的提升,將能驅動其主動從中國傳統文化中尋找可用的課程思政素材。而課程思政信息的闡發與互動、課程思政教學中的過程控制等,這些都屬于教學組織管理內容,并不構成現實難題。
3中國傳統文化融入職業院校英語教學的實踐策略
3.1分文化類屬制定整體的融入方案
中國傳統文化在融入職業院校英語教學時,需分文化類屬制定整體的融入方案。這里的“文化類屬”便是前面多次提到的,需將中國傳統文化分類為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具體而言: ① 需從觀念中將中國傳統文化分類為“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并以崗位群為單位確定文化元素選擇的方向。之所以不使用“專業群”,意在對“職教22條”精神的契合,即在“職教22條”中提出了需開展崗位群建設的要求。如對于工科類崗位群而言,可以在工程技術領域選擇傳統文化;對于文管類崗位群而言,可以在反映勞動者勤勞精神、工匠精神的傳統文化領域選擇。在一定條件下,針對這兩類崗位群學生的文化選擇可以趨同,其歸因于上文所指出的那樣,即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間存在著緊密聯系。 ② 由于是融入英語教學中,所以英語教師應賦予這些文化素材以英文表述,表述的方式可以為英語旁白,也可以為英語文本信息。在實踐中,英語教師可從央視網站中的英語欄里搜索和選擇相關素材。 ③ 在職業院校一年級的英語教學中,應重點融入物質文化元素,這樣能有助于增強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也能與他們的學習能力和認知能力相匹配。在職業院校二、三年級的英語教學中,應重點融入非物質文化元素,以將文化元素內化為他們的職業觀和職業信念。
3.2基于兩項約束條件選擇文化素材
具體到對中國傳統文化素材的選擇方面,則需基于“滿足職教要求”“滿足學生的認知水平”這兩項約束條件來展開。具體而言: ① 在物質文化元素的選擇方面。以針對工科類崗位群的英語教學為例,處于該崗位群中的學生需具備吃苦耐勞的勞動精神,以及追求業務精進的工匠精神,所以在物質文化元素選擇中應突出“人物生平”“歷史工程”“勞動精神”等要素。這三個關鍵詞之間的邏輯關系為歷史人物參與建造了某歷史工程,在建造過程中涌現出了群體化的勞動精神。可見,這就使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相融合。如英語教師可以選擇“都江堰”這一物質文化元素,突出李冰父子的生平,都江堰對成都平原農業生產的意義,以及李冰父子在指導修建都江堰時所反映出的勞動精神。在這里筆者需要強調,教師在融入這類文化元素時需秉持歷史唯物主義觀,即“人民創造歷史”,通過詮釋勞動人民在歷史工程建造中的勞動精神,來增強學生的共情心理,并樹立他們的歷史自信、文化自信。 ② 在非物質文化元素的選擇方面。由于非物質文化的具象性不足,其主要以技藝、流程等文化元素來體現。在兩項約束條件下,英語教師可以選擇“烹飪技藝”作為非物質文化融入的內容。不難知曉,在烹飪技藝中蘊含著“工匠精神”,也離學生的日常生活更近。
3.3依托教學創新增強文化融入實效
在將以上文化元素融入英語教學時,應不得對英語教學進度和課堂教學目標造成影響。之所以提出這一觀點,歸因于以下幾點看法: ① 從對相關文獻的梳理中筆者感知到,部分同行并未客觀看待英語傳統教學模式的可行性,而試圖以“顛覆性”創新來打破傳統。顯然,這不符合前面所提出的“產出、投入”要求。 ② 在英語教學實踐中,需將融入中國傳統文化作為“錦上添花”之用,而不是以此來替代現有的教學模式。因此,當前所做的教學創新意在增強文化融入實效,進而助力增強英語教學的現實張力。具體而言: ① 在英語閱讀訓練中,英語教師可根據不同崗位群的職業素養構成,將閱讀材料設定為“反映勞動精神、工匠精神的文章”。在設計閱讀理解題目時,英語教師應緊扣“勞動精神”所蘊含的吃苦耐勞、遵守勞動紀律,以及“工匠精神”所蘊含的追求業務精進的思想元素,讓學生通過英語寫作的形式,以讀后感形式提煉出文章中所反映的勞動精神和工匠精神,并給出啟示。 ② 在應用混合式教學模式時,英語教師可要求學習小組課后在網絡搜集反映勞動精神、工匠精神的傳統文化素材,如搜集“魯班”“黃道婆”等相關信息,并在后續的教學中由各小組通過PPT展示,再使用英語口語向全班進行文化宣講。
3.4以問題為導向定期開展教研活動
將中國傳統文化融入英語教學中,其深層次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和歷史自信,并在個體層面端正他們的勞動觀和職業觀,這就需要英語教師能熟練應用課程思政。然而,英語教師在面對課程思政時往往存在著兩種狀態,即“茫然不知所措”“內心較為抵觸”。這就要求,為了使英語教師能夠在短時間內掌握課程思政的應用技巧,需發揮集體力量形成“激勵”和“鞭策”的效果,而這個集體力量需由英語教研組來提供。為了解決當前職業院校英語教師在課程思政實踐中的短板,筆者建議應以問題為導向定期開展教研活動。具體而言: ① 可以以期中、期末為時間節點,由英語教研組集體分析在融入中國傳統文化中所存在的不足,并對所存在不足的成因進行研判。經驗表明,存在的不足主要是難以使學生產生共情和共鳴,其成因可能為中國傳統文化在融入時較為生硬,且其文化內容不夠新鮮。 ② 針對問題、成因,英語教研組應集思廣益尋找解決方案,并以“教學觀摩、評課、磨課”的方式,使中國傳統文化在融入英語教學時更顯流程化和規范化。
4結語
綜上所述,隨著英語教學改革的不斷推進,當前在教學中需重視融入中國傳統文化。在融入中國傳統文化時,需以職業院校英語教學改革為驅動力,以此來為傳統文化的融入提供師資和教學運行等方面的支持。具體的融入策略包括:第一,中國傳統文化在融入職業院校英語教學時,需分文化類屬制定整體的融入方案,且這里的“文化類屬”分類便是“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第二,具體到對中國傳統文化素材的選擇方面,則需基于“滿足職教要求”“滿足學生的認知水平”這兩項約束條件來展開。第三,不得對英語教學進度和課堂教學目標造成影響,所以這就需要依托教學創新來增強文化融入實效。第四,將中國傳統文化融入英語教學中,需在個體層面端正他們的勞動觀和職業觀,這就需要英語教師能熟練應用課程思政。
(作者單位:上海商業會計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