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系統論法學下環境法的整體系統觀及其實現路徑

2025-08-02 00:00:00歐陽恩錢
法治研究 2025年4期
關鍵詞:環境法整體法律

整體系統觀是基于對整體系統性的認識而形成的觀念。我國學界將之作為環境法的指導理念,在此之下,一方面環境法應當與刑法、民法、行政法等相協調,也應當與經濟制度、政治制度和社會制度等相協調;另一方面在環境法各單行法之間,以及環境立法、執法、司法和守法之間應當完成“一體化”建設。①如果環境法滿足了這兩方面的實踐要求,就意味著它具有整體系統性,環境法的整體系統觀就是對這種整體系統性認識的結果。有學者歸納出整體系統觀的定義,認為包括整體性和系統性,整體性強調從整體角度看待問題,全面認識問題;系統性強調在解決問題時,尊重事物本身的客觀規律與運行方式,動態關聯地構建行動體系。但并未闡明如何才能整體看待、如何才能動態關聯,因而,環境法的整體系統觀到底是如何形成的還是不得而知,這樣,其實并未實現對環境法整體系統觀的完整理解。也有學者認為,環境法的整體系統觀是生態整體主義催生的環境法理念革新,既然如此,整體看待和動態關聯就必然要求主客一體化,但是,能否在認識和實踐層面做到主客一體化呢?因為環境法旨在保護整體的生態環境系統,人們往往理所當然地接受環境法整體系統觀的命題,但如何完整地理解命題還需要認真思考。尤其正在制定的《生態環境法典》傾向于將“系統治理\"增設為環境法的基本原則,對該命題的完整理解已然成為環境法學不可繞過的基本問題。

一、理解環境法整體系統觀的困境與系統論法學“脫困”的方法

(一)理解環境法整體系統觀的兩大困境

可以看到,對環境法整體系統觀的理解在基礎層面存在兩大困境:一是事實與規范兩分造成的張力;二是主客一體帶來的矛盾。我國學界將整體系統觀作為環境法的指導理念,源于對生態環境系統整體存在的事實的認識,環境法的整體系統觀建立于這種生成邏輯之上:即從生態環境系統整體存在的事實出發,推出環境法應當具有整體系統性的結論。這里,環境法的整體系統性是規范性陳述,自休謨以降事實與規范的區分一直被認為是保健性思維,必須回答規范性陳述何以可能的問題。我們語言中的“事實\"有三種基本用法;一是作為研究對象的事實;二是作為認識結果的事實;三是對事實陳述反向規定、挑選甚至重構的事實。因此,也可以認為生態環境系統的整體存在屬于第二或第三種意義上的事實,也即自然規律意義上的事實或作為決策依據的事實。然而,這并沒有改變從事實到規范的推導路徑,依然需要回答何以可能的問題。就如布蘭頓說的,事實的核心用法是真的主張、真的斷言,事實斷言與其推論結構緊密相關,當某人說出一個事實斷言時,他需要接著說明該事實斷言是如何被推論出來的,支持該事實斷言的理由是什么。“只有在結構性的給予和索取理由的社會實踐語境中,一個舉止才可能被認為具有斷言的意味。斷言本質上是既可以充當理由同時又需要理由的舉止”。

批判主客兩分而主張主客一體在我國環境法學界有著深厚的積淀,在整體系統觀的語境之下,主客一體更是被認為是“當然”的思維范式。有學者明確將生態整體論作為環境法的認識論,認為主客一體和生態整體論在本質上具有一致性,生態整體認識論是主客一體思維范式的理論基礎和哲學依據,主客一體思維范式是生態整體認識論的演繹、發展和體現。然而,認識到自然的內在價值或者認識到人與自然的整體性主要指人類的自我反思,和主客一體的認識圖式有著重要的差別。認識總是針對特定對象的認識,反思性認識也是將自我作為對象的認識。鑒于主客一體在認識論意義上解釋的困難,學者主張從認識論向實踐論轉向,然而,實踐論轉向帶來的矛盾更加突出:首先,割裂認識與實踐。實踐需要以認識為基礎,尤其對生態環境保護這種復雜問題,不可能罔顧認識而徑直采取行動,如果對環境法的認識不是主客一體圖式,實踐也難以遵從主客一體圖式。其次,主客一體圖式也即環境法學界主張的整體論方法論,如同其它學科中的整體論,欠缺操作性。

顯然,上述兩大困境也是整個環境法學面臨的困境,對此學者們也有察覺。比如,有學者批評環境法學界直接將科學知識作為法律的基礎,依據科學概念或術語進行籠統的立法呼呼,從而,將法與規律混淆犯下“自然主義”的謬誤。主客一體或生態整體主義沒有考慮德法之別,機械地把環境倫理學的道德話語照搬到法學之中,導致與傳統法理格格不人。為此,有學者在區分“事理”和“法理”的基礎上,指出環境立法要“從事理到法理\"的思維轉變,也有學者指出,生態環境法治需要不斷填補制度與現實、規范與事實、實然與應然之間的鴻溝。不過,學者們并未闡明如何轉變?如何彌補鴻溝?

(二)事實建構論:系統論法學解決事實與規范之間的張力

盧曼和托依布納主張的系統論法學提供了思路。系統論法學堅持一種事實建構論,因之能夠較好地消解事實與規范之間的張力。盧曼從社會復雜性出發,認為在以復雜性和功能分化為特征的現代社會中,傳統哲學試圖尋找世界的“本質內核”,用“存在/不存在\"以及“原因/后果\"圖式來認識世界是徒勞的,所有存在和因果假設都應該理解為建構。在盧曼看來,任何兩個因素之間都不存在一個固定的因果關系。任何一個因素,既不能看成是某個其他因素固定的“因”,也不能看成是某個其他因素固定的“果”。一個“因”可以是許多“果\"的\"因”,也可以是許多“因\"的“果”。對于事實或實在,盧曼指出,傳統的社會學將研究對象界定為社會事實,在涂爾干那里稱作“諸社會事實”,在韋伯那里稱\"社會行動”,學科的界限被設定為“實在”,這么一來,社會學如何還有其他的可能性?所以,盧曼認為,觀察(認識)就是將一個區分當作自己特有的意義圖式來使用,這個區分對被觀察者來說不是必然的,而且常常是不可及的。我們必須將觀察和被觀察者區別開來。

托依布納從一個古老的猶太教故事開啟他對系統論法學的論述——當伊列策拉比對法律意見正確性的證明不為其他多數拉比們接受時,他聲稱外面的樹將移動一二尺以資證明,當外面的樹確實移動了,但其他拉比們還是無動于衷時,他宣布將用河水倒流、教堂的墻壁彎曲來證明他的正確性,可是這些拉比們仍然不為所動,最后他說上天將證明他的正確性,當一個天堂的聲音的確確認了他的觀點時,那些拉比們搖著頭說:“我們一點兒也不想聽那從天堂來的聲音,因為你自己在西奈山上的《五經》里說一個人必須服從多數人的意志。”于是上帝笑了,說:“我的兒子們打敗了我,我的兒子們打敗了我。”…托依布納認為這是關于法律自創生和自我關聯最好的例子,法律意見的正確性只能在自我循環中得到證明。法律現實自身被循環地構造,這將是解釋故事“于是上帝笑了”的最后方法,不僅是拉比們關于法律自我關聯的推理,而且是論題本身。④

事實建構論是西方哲學語言學轉向之后,在批判事實本體論中發展起來的認知理論。早期的維特根斯坦、羅素都是主張事實本體論的哲學家,雖然他們的觀點存在一些差別,但都承認命題圖像論和在此基礎上的真理符合論。命題圖像論將命題看作描述事實的圖像。羅素將語言或命題與事實對應起來,語言之于實在類似圖像之于實體,并且,不僅命題對應事實,命題的組成部分也對應事實的組成部分。早期的維特根斯坦稍有不同的是他認為事實是對象的組合,在他看來,由于事實是對象的組合,因此也具有某種結構性特征。一個基本命題是由諸名稱組成的,命題中的名稱對應著事實中的對象,名稱之間的關聯對應對象之間的組合,命題是事實的邏輯圖像,圖像與事實具有相同的邏輯結構,進而語言與世界也存在同構性。這樣,維特根斯坦不需要借助羅素的“親知原則”就可以確定命題的真假,因為我們不能用語言表現任何“與邏輯相抵觸”的東西,正如我們在幾何學中不能用坐標表現一個違反空間規律的圖形,或者確定一個不存在的點。事實本體論對于破除傳統的形而上學有著重要的貢獻,但無論是關于事實的組成,還是關于事實與命題之間的邏輯同構關系都具有神秘性。羅素后來也意識到這點,說到命題的結構復制了它所斷言的事實的結構,盡管是合乎常理的,卻似乎非常難以置信。后期的維特根斯坦對事實本體論的批判從此開始,他意識到命題只是一個家族相似性的概念,我們無法給出命題的本質性定義,命題就像語詞一樣是一種表達工具,而“語詞恰恰只在生活之流中才擁有意義”,于是,通過命題抓住作為實在的事實也就不再可能。而在維特根斯坦對現象學語言的批判中,事實本體論以及命題圖像論徹底破產,維特根斯坦認為日常語言的意義不在于描述實在,而在于語言中的語法規則,它與經驗、現象可以沒有任何關聯。即便我們通過語言描述外部的世界,語法規則仍然居于優先地位。“每一種描述都是以語法規則為前提的”。這里,維特根斯坦完成了語言與實在關系的“哥白尼式\"反轉,不是因為用語言去描述實在因此和實在共享相同的邏輯結構,而是因為語言本身就有語法規則使得描述實在時具有意義。從而,既不存在也不需要事實本體論,語言中的事實都是語法規則下建構的事實,一種事實建構論就此生成。

差不多在同一時期,金岳霖先生也提出他原創性的事實建構論。不同于維特根斯坦,金岳霖先生的事實建構包括意念接受所與和概念范疇所與兩種形式,一方面事實是意念接受的所有,“事實是所與和意念的混合物”,另一方面事實也是概念范疇的所與。這里的意念不同于休謨說的意象,指抽象的思維。意念無法言說傳遞,因此也就解釋了為何不同個體對相同的作為實在的事實會有不同的認識。而概念具有公共性和規范性,概念范疇的所與相當于事實的社會建構,也能解釋麥考密克說的“制度事實”。金岳霖先生的事實建構論和維特根斯坦相比還有一個最大的不同,就是將事實知識化。他區分知識類的知識和知識者的知識,從前者角度,不存在不知道的事實,從后者角度,“可以成為事實的材料當然不會都已經在知識類的經驗中”,“求知不僅是被動地知道事實,而且是主動地發現事實,事實是可以增加的,并且無時不在增加”。這樣,一方面作為實在的事實客觀存在,另一方面作為認知建構的事實既是主觀的也是客觀的,不僅存在于認識之中也存在于實踐之中。

系統論法學的事實建構論和金岳霖先生的事實建構論有著類似性,盧曼承認客觀存在的事實,托依布納的認識論也是一種面向實踐的認識論。正如金岳霖先生說的,“我們不但能從事中發現理而且能從理中發現事。”因此,事實本體論因為堅持命題圖像論,語言與實在具有相同的邏輯結構,必然將不可言說的價值、規范、倫理等排除在外,事實與規范或價值截然兩分。而事實建構論堅持對事實的認識總是以不同的方式與規范、慣例、概念等規范性內容密切聯系,事實與規范或價值必然纏結在一起,盡管事實與規范或價值的區分仍然存在,但事中含有理,理中能夠發現事,“事理”和“法理”不再緊張對立,事實與規范或價值之間不再有不可逾越的鴻溝。從生態環境系統整體存在的事實到環境法的整體系統性,仍然需要闡明理由,但建構的事實本身也是重要的理由。當然,事實建構論也承認作為認識對象的、客觀存在的事實,那么,建構的事實是否符合這種客觀存在的事實,也必須回答。拋棄了事實本體論中的命題圖像論和真理符合論之后,必須有一種新的符合論。對此,系統論法學在解決主客一體帶來的矛盾中一并給出了答案。

(三)溝通的匿名性:系統論法學解決主客一體帶來的矛盾

事實的建構離不開主體,但系統論法學的系統概念以及作為其核心的溝通的匿名性巧妙地避開了在主客兩分和主客一體中做出選擇,因之也就不再有主客一體帶來的矛盾。盧曼在建構系統論社會學和系統論法學時,正逢系統理論在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各個領域蓬勃發展,其中,一般系統理論和控制論給予他很大的啟發,盧曼認為,一般系統理論和控制論在傳統系統理論基礎上,附加上一個新的模式去強調系統和它的環境的區分,這種新的模式使得系統的結構,包括區分的形式,連同系統的過程一起,都同時和環境相關。這樣,系統的存在和發展演化就始終在環境之中。并且,盧曼從生命系統理論中借鑒了“自我參照\"的概念,認為在一個高度復雜的社會中,必須有一個能夠說明系統如何在區分基礎上存在的理論,而“自我參照理論”或“系統自創生理論”斷言,一個系統的區分只能通過自我參照,系統只能通過自身不斷建構其組成要素及其基本運作程序而存在。為了使系統成為可能,系統必須顯示和利用其自我生產的過程。

那么,系統的自創生又是如何可能的呢?其中的關鍵概念就是溝通。溝通也有交往、互動的意思,但既是一個程序性的概念,也是一個實體性的概念。對法律系統的生成和演進,盧曼特別重視程序的作用,尤其是說到實證法的創制時,他認為“立法的功能并不在于創制和生產法律,而在于將社會規范選擇為約束性的法律并賦予其象征性的尊嚴。法律形成的過程與整個社會相融。在此有一個程序性的過濾器被運用,所有的法律思想必須通過此裝置才能成為適用于整個社會的約束性的法律。”同時,信息和告知、理解三階段的\"綜合\"構成溝通,其中,信息不同于思想,是思想經由表達,跨越心理系統邊界的社會顯現;告知也是社會的存在,可表現為語言、文字、手勢等各種形式,指信息對系統開或暴露于系統;理解并非是主觀內在的領會,而是指現實的表達。信息一旦告知,即不受告知者的控制,其意義取決于接收者的“理解”。所以,對盧曼而言,溝通純粹是系統自身選擇和運作的過程。系統由溝通組成,一旦在幾個行動者之間發生任何一種溝通,社會系統就出現。

正是在這種溝通的實體性概念中,盧曼避免了在主客兩分和主客一體中選擇。既然系統由溝通組成,而不是由人組成,系統論法學也就沒有主體和客體之分。當然,盧曼也不是忽視“人\"或人的作用。盧曼一方面看到帕森斯的社會系統理論將個體行動作為系統構成要素的缺陷,另一方面依據他自己從事行政管理的經驗以及對現代社會組織的考察,發現現代社會的溝通或交往與互動越來越采取“匿名\"的形式或者說“非個人化\"的形式。在一個高度分化的現代社會,個人不再單純地活動在單一的系統中,因而,當我們從系統的角度理解社會時,將個體人的人格或個性作為中心就不再合時宜。當然,溝通總是人與人之間的溝通,盧曼認識到人的生命和意識是溝通不可或缺的前提,但意識只是思維的創造物,它不是社會事實,意識這種心理系統只是社會系統的環境,因而,意識不是溝通,溝通本身可以獨立于人。托依布納針對法律系統的溝通,準確概括出盧曼的觀點,“在法律系統的自創生中,人的力量發揮著雙重作用,他們作為法律系統的語義構成物并且作為獨立的自創生(心理)系統在法律系統的環境中發揮作用。\"

由此,也可以看到系統論法學處理符合問題的方法——“溝通符合”。盧曼認為,生態危害的概念指稱任何形式的溝通,這種溝通試圖引起全社會這個系統的溝通結構變化,它所關乎的完全只是社會內部的現象,石油儲存量減少、森林損壞、海洋污染等客觀事實可能的確如此,也可能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只要社會不對這些現象進行溝通的話,它們就無法在社會中發生影響。社會只能透過溝通來進行觀察。它所能做的一切,只是以意義的方式進行溝通,并且以溝通來調節溝通。這也就是說,建構與實在之間的符合同樣可以獨立于人,它在動態的溝通中符合,溝通不斷生產出新的溝通,維持著系統的存在和發展,一方面使得符合一直呈現動態性,另一方面持續的溝通本身就意味著符合。

這種處理符合問題的方法看起來很“吊詭”,但卻是事實建構論在哲學上的“必然”。如上文提到的,事實本體論堅持命題圖像論和真理符合論,命題或語言與實在之間因為共享相同的邏輯結構,就如鏡面反射一樣符合。但是,這種符合論無法說出為什么符合和如何符合。真理符合論的貧乏和空洞,后期的維特根斯坦在批評事實本體論而走向事實建構論時,就已經深刻地意識到,指出符合只存在于語言游戲中,根本不存在統一、固定不變的符合關系,“思想和實際之間的和諧要到語言的語法規則中去尋找。”金岳霖先生也說,“符合不必是照相式的符合”,也有“目錄式的符合”,符合有程度的問題。概言之,由于語言與實在的差異那種鏡像式的符合是不可能的,事實建構離不開概念、慣例等規范性內容,離不開人的主動選擇和規定,也就只可能是動態的符合。

二、從系統論法學視角理解環境法的整體系統觀

(一)系統與環境的差異統一:理解環境法整體系統觀的基點

解決了理解環境法整體系統觀在基礎層面存在的困難,也就可以在系統論法學視角下闡明具體如何理解了。很顯然,環境法的整體系統觀是一個知識論的命題,知識論不同于認識論,它不是指導人們去認識對象,更不直接回答認識對象是什么,而是旨在闡明人們如何認識對象進而形成關于對象的知識。按照前文援引學者對整體系統觀的定義,這里就有兩個任務,一是闡明如何整體看待問題;二是闡明如何動態關聯地構建行動體系。事實建構論是一種實踐認知理論,那么,第二個任務也就是闡明如何認識動態關聯的行動體系。在我國的學術語境下,動態關聯的行動體系是一種應然的陳述。金岳霖先生說,沒有未來的事實,人們可以規劃未來如何,但只有規劃是事實,未來不是事實。因此,準確地說,第二個任務是闡明如何認識對動態關聯行動體系的應然陳述。

不難發現,我國學界對整體系統性的認識主要遵循\"整體/部分\"模式,認識到\"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個有機的生命共同體,也就是對生態環境系統的整體性認識;認識到環境法與其他制度之間的協調、環境法各部分之間的聯系,以及環境立法、執法、司法和守法之間的關聯,也就是認識到環境法的整體系統性。對動態關聯行動體系的應然陳述和對動態關聯行動體系的認識緊密結合。這種認識模式將整體視為部分之和,整體認識就是認識到各部分之間的矛盾與沖突,著眼于在認知建構中消除它們。嚴格來說,這種認識并未認識到整體。任何具有獨立意義的“整體”,如果作為實在,必然獨立于部分也不是部分之和;如果作為語義的構造物,對它的解釋無法沿用部分之上的理論和術語,也無法依據部分來預測整體。換言之,必須有不同的方法和術語對整體認識進行描述。

系統論法學的思考正從這里切人。法律始終在社會之中,和社會共同進化。盧曼在20世紀60年代初跟隨帕森斯學習時,注意到帕森斯的社會系統理論雖然以“系統/環境\"之分取代“整體/部分\"之分,但系統是開放的。并且,帕森斯為解決“社會秩序何以可能\"的問題,強調共識的作用,因為\"對于行動的概念來說,重要的是規范性取向”。盧曼意識到在高度復雜和功能分化的現代社會,盡管共識是重要的,但期待那種全社會普遍意義上的“共識”是不切實際的。“全社會系統的統一在于其運作方式和其分化的形式類型”。全社會的統一正體現在制造差異上。有差異就可能產生信息,“當有意義的內容進入意識并引起驚訝和結構變化時——也就是說,它們預想不到地出現或者呈現一個不確定的期望,這就是我們所指的信息。”所以,差異是溝通的起點,有差異就有溝通的可能性,溝通也不斷產生新的差異,使得溝通具有連續性。溝通產生的差異就是溝通過程中將之排除在外的“噪音”,構成系統的環境。由溝通構成的系統自己界定自己的界限,將環境建構成它界限之外的東西。因此,所謂整體就是系統與環境的差異統一,借助兩者的分割線,看到了整個世界。

這樣,盧曼建構起全然不同的“整體系統觀”。那么,如何描述這種對整體的認識呢?盧曼從生命系統理論借鑒而來的“自我參照”概念,在此發揮重要作用。盧曼認為,我們必須假設意識系統與社會系統無法消除自我觀察。這種社會的自我觀察需要和社會內部的異已性觀察區分開來,盧曼認為全社會系統的分化使一個子系統能被另外的子系統觀察,但這只是系統與環境關系的化約技術被轉移到子系統之間的觀察中,而全社會系統的自我觀察,指觀察不與對象保持距離。這也就是說,全社會系統通過自我觀察將自己與環境區分開來,進而一起構成全社會這個整體。自我觀察就是認識這個整體的方法。

法律系統是全社會系統分化出來的一個子系統。盧曼認為,在法律與社會的共同進化中,形成“古代法”\"前現代高級文明的法律”與“現代實證法\"三種法律形態。現代法學產生的一個非常基本的歷史背景,就是社會的分化從階層分化向功能分化轉變,以及與此相伴隨的\"前現代高級文明的法律\"向“現代實證法\"轉變。這個過程即“法律系統的分出”,其所產生的一個重要后果,就是社會通過功能分化產生可能性剩余,從而使所有的法律都呈現出偶聯性。偶聯性是盧曼從帕森斯那里借鑒過來的概念,帕森斯把個體行動看作“完全偶聯性”,同時個體不可避免地要面對的社會環境也充滿偶聯性,這種\"雙重偶聯性”是需要通過社會共識而消解的消極因素。不同于帕森斯的是,盧曼認為這種“雙重偶聯性\"不僅是系統生成的基礎,也是系統存續的條件,一方面法律系統從全社會系統分化出來意味著對“雙重偶聯性\"或復雜性的化約,另一方面法律系統將同樣從全社會系統中分化出來的其他各子系統,如政治、經濟、教育、道德等建構為它的環境,并且將全社會系統也視為它的環境,這樣,法律系統勢必面臨更大的偶聯性和復雜性。

對于環境法,盧曼認為它不是一個“新\"的法律系統,在《生態溝通》中他指出,當生態環境問題的提法開始流行時,早就不存在像從未發現過的新大陸那樣的無法律的空間,社會只存在一個法律系統,它已經存在。“環境法”借著新的問題提法而逐步滲人到既有的法律系統中,但僅僅是關于問題的理念而已。盧曼也注意到環境法對傳統權利的限制,理論研究和環境立法引入許多自然科學或人文社會科學的概念、賦予自然物以權利等新的現象或特征,但他認為從社會學角度衡量——這只是在與環境有關的法律決策上,恣意的成分增加了。當然,這也意味著全社會系統和社會各子系統就生態環境問題對法律系統施加的壓力,達到一個新的強度。從此角度,我們也可以認為環境法就是隨著生態環境問題的社會建構,或者說在全社會系統的“生態溝通”中從法律系統中分化出來的子系統。

那么,環境法的整體系統性在宏觀層面,“整體性\"就是指環境法作為子系統與它的環境的差異統一。環境法的環境包括從法律系統中分化出來的刑法、民法等其他部門法,政治、經濟、教育、道德等各子系統,也包括全社會系統。總之,環境法的環境就是在它界限之外的一切事態“系統性”指環境法與這一切事態之間的動態關聯。環境立法、司法、執法和守法是環境法系統分化的產物,它們之間的“動態關聯”包括它們之間互為系統與環境的關系,也包括它們的每一個和它之外的其他一切事態的關系。

(二)符碼、綱要與共振:理解環境法整體系統觀的理論工具

那么,具體如何理解這些復雜的關系呢?系統論法學提供的基本理論工具是符碼、綱要與共振。前文述及,有差異就有溝通的可能性,而溝通組成系統。這樣的話,為何系統與環境不能通過溝通組成一個統一的系統呢?其中的原因就是符碼與綱要。溝通需要媒介,就如在自然界兩個溫度不同的物體或一個物體兩個部分之間的熱傳遞需要形式和條件。盧曼區分三種溝通媒介,一是語言;二是擴展性媒介,對應溝通中的告知要素;三是成就性媒介,即象征性普遍化溝通媒介,它在系統內部傳遞意義,比如,貨幣是經濟系統溝通的媒介、權力是政治系統溝通的媒介、法律是法律系統溝通的媒介。所有媒介都有一個普遍性和象征性的二值符碼,如法律系統中的“法/不法”,政治系統中的\"有權/無權”,科學系統中的“真理/非真理”,經濟系統中的\"支付/不支付”。@

每個系統的溝通都有自己獨特的符碼,符碼的二值化排除了第三種可能。因而,溝通能夠對環境的偶聯性和復雜性進行化約,也使得系統在自我指涉中呈現封閉性,始終保持著差異性和獨立性。符碼意味著信息在溝通過程中受到評價,并且按照某種標準將之歸人符碼的正值或負值。這里的標準即符碼的判準,綱要是關于這種選擇的條件,系統的綱要意味著條件的固定化,它一方面使得環境對系統所提出的要求“具體化”成為可能;另一方面系統因此也必須保持可變性或彈性,也即保持對環境的開放性。符碼和綱要的分化使得系統既是封閉的,又是開放的。所以,雖然有差異就可能產生信息,但信息具有純粹系統內的性質;綱要使系統能夠連接環境,但綱要從屬于符碼。符碼和綱要意味著系統對信息的處理能力,它們對構成環境的“一切事態\"進行\"意義性\"把握,借助意義的溝通,不斷重構系統與環境的界限。這樣,也就不存在從環境引入到系統里的信息,在系統和環境之間不存在溝通,溝通是系統關于環境的溝通而不是系統與環境之間的溝通。系統與環境的關系用“共振”這個概念來描述。共振是物理學的概念,指分化出來的系統在自己的特有的頻率范圍內產生振動。它類似于生命系統理論中的“耦合”,意味著系統與環境之間絕不存在點對點的相互一致。因此,盡管系統總是處于環境之中,環境時刻對它形成激擾,但系統總是憑借自己的界限而使自己盡可能地免受環境的影響,始終使自己與環境僅有選擇性的關聯。

對于法律系統的符碼、綱要和共振,盧曼將綱要分為條件性綱要和目的性綱要,認為把法律重構為綱要的形式,是法律實證化的一個重要特征,它的基本形式是:事實構成和法律結果形成一個可期望的“如果/那么”的語境。盧曼認為這種條件性綱要不同于邏輯一致性,它的作用是在行為事實的偶聯性和法律后果的偶聯性之間建立起語境聯系,并因此實現一個結構的功能。因而,條件性綱要在原則上能夠容納合理變化的可能性,擺脫法律適用的機械性。盧曼認為法律系統正是因為這種條件性綱要,使法律和法官不會束縛于一個面向未來的行動安排,從而,司法獨立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律原則得以確立。

不過,盧曼認為環境法也適用目的性綱要。目的性綱要意味著環境法接受環境對它施加“目的-手段”形式的影響,如前文提到的,系統論法學堅持事實建構論,因果關系是偶聯性的。所以,盧曼強調環境法的“恣意”成分,“恣意\"不是任意,而是指不確定性下的決策。從而,使得環境法中的所有決策問題都具有了開放性質。盡管環境法注重利益的均衡、風險的評估以及運用市場法則進行成本效益估算,但是,只要環境法從一種建構論的視角來回應生態環境問題,在目的與手段之間的偶聯性面前,“恣意\"就始終是環境法的基本特征。不過,盧曼也指出,盡管法律系統的開放性使其擁有學習的能力,法理論仍然無法消除這里的差異,因為系統中對于溝通的調制不同于系統對環境中的變化所做出的反應,就如任何系統一樣,法律系統也只有根據它自己特有的結構才具有共振能力。

綜上,在系統論法學視角下,整體是系統與環境的差異統一。全社會系統分化為經濟、政治、法律、教育等子系統,并不意味著它們是全社會系統的部分。同樣地,環境法從法律系統中分化出來,并非指環境法是法律系統的部分,環境立法、司法、執法和守法也不是環境法的部分。系統與系統之間彼此互為環境,既沒有包含關系,也沒有上下層次或等級之分。系統的分化意味著每一個功能系統與它的環境一起重構這個社會。所以,環境法與刑法、民法、行政法等相協調,環境法與經濟制度、政治制度和社會制度等相協調,環境法各單行法之間以及環境立法、執法、司法和守法之間的“一體化\"雖然都是環境法整體系統性的基本體現,但卻是置于“系統/環境”框架下的理解,它們彼此互為系統與環境,它們之間的動態關聯就是通過各自獨特的綱要與符碼相互做出回應,偶聯性和差異性是\"動態關聯\"的基本特征。這樣,生態環境系統整體存在的事實可以看成是科學系統構建的圖像,全社會系統在此基礎上的“生態溝通\"構建出生態環境問題,持續對法律系統施加影響使之分化出環境法,環境法作為法律系統的子系統其內部的溝通分化出環境立法、執法、司法和守法,系統論法學的視角不僅讓我們具體看到如何“整體看待”,對于“動態關聯”也能夠看到既不存在那種理想的完全一致,也不存在某種主導性或支配性下的統一。

三、環境法整體系統觀的實現:系統論法學的解釋

(一)“共生式\"環境法治

系統論法學以系統自創生和區分為基礎,系統是“唯我論”的,系統在自我指涉、自我生產中自己界定與環境的差異。換言之,整體是由系統設定的。這樣,整體就可以得到具體的界定,從而能夠保證整體系統觀的實踐可能性。在生態溝通理論中,盧曼認為在全社會系統層面只是籌措了太少的共振,而在全社會系統內部的界限那里,分化而來的各功能子系統則可能是太多的共振,因為在生態環境問題這件事上,每一個功能子系統都想宣稱自己的符碼的普遍效力。然而,分化原則設定了系統功能的等值性,任何子系統都無法取代其他子系統,任何子系統都只是在自己特有的符碼和綱要上對環境做出回應。這也就是說,法律系統與政治系統、經濟系統、社會系統等始終是“共生\"的存在。

說到“共生”,盧曼明確指出:任何溝通媒介都不只是由一系列普遍化的符碼構成,在溝通過程中,它們還服從在生理有機體存在基礎上的共同條件和選擇的限制。這些條件和限制對所有溝通參與者都是共同的,所有溝通媒介都存在共同的共生基礎,任何調節符號和共生層面的關系就是共生機制。那么,法律系統和其他各子系統的“共生\"具體是如何可能的呢?其中的關鍵是“共同進化”。盧曼參照達爾文的進化論,但認為達爾文過分強調環境在選擇中的作用,進化的三機制—“變異/選擇/穩定\"的重點是區分,變異是系統相對于它固有模式的變異,選擇是系統對變異所導致的新的可能性進行選擇,穩定是系統接納了選擇的變異并再次穩定于系統之內。因此,“法律是由自身演化出來的,全社會的環境提供了一些偶然的沖擊,這些偶然沖擊引發了變異,以及可能具有革新作用的選擇”。這樣,共同進化\"的作用就是生成和強化系統與系統之間的區分。盧曼對進化論的改造能夠解釋人們直觀的“進化現象”,毫無疑問,在相同或相似的環境下進化的結果也具有差異性。所以,對于“共生”,我們需要將之理解為區分基礎上的\"共存”,它不是指系統之間趨同,更不是指\"同構”。

當然,法律系統與政治系統、經濟系統、社會系統之間也是存在聯系的,“共生”也指這種聯系。并且,環境法整體系統觀中的“動態關聯”指的就是這種聯系。按照前文,系統與系統之間互為環境,彼此通過綱要相互聯接。那么,在系統共生的層面,有必要對此做進一步的說明。對法律系統而言,和它聯系最緊密的就是政治系統,盧曼認為兩者是一種交互寄生的關系。在法治國圖式下,一方面法律源于政治,法律是政治貫徹其目標的工具;另一方面法律對政治構成約束。盧曼認為前者是政治系統對法律系統的觀察;后者是法律系統對政治系統的觀察。因而,兩個命題并不是真正的對立,只是法治國圖式下的觀察錯位。具體而言,政治系統與法律系統這種交互寄生的關系通過“結構耦合\"實現,一方面兩者在時間維度通過立法而達到\"共時化”;另一方面從法律系統的內部結構角度,司法是其中心,立法是邊緣,處于法律系統和政治系統的結構耦合地帶。

環境法是法律系統分化出來的子系統,環境法的環境和法律系統的環境并不相同。因而,環境法與政治系統的關系具有共性,必然也有著特殊性。在生態溝通理論中,盧曼注意到政治系統在生態環境保護中的特別作用,“不論何時何地,只要生態環境保護的迫切需求在個人意識中以及在全社會的溝通中形成,政治就會被當作助跑器及動力傳輸系統來利用,或者作為一種持續的加熱器發揮作用”。并且,在關于“生態—政治\"的討論中,一種受歡迎的方式就是政治需要借助法律來執行那些經濟系統不能達成的功能,那些以價格的語言無法表達的東西必須以規范的語言來表達,由此而產生的結果就是生態環境問題的解決成為政治的“兜底\"責任或“總體\"責任。盡管在系統論法學視角下,對政治系統的這種過高要求是違背分化原則的,也可能因此導致全社會內部的太多共振進而帶來消極后果。但這無疑也說明環境法與政治系統之間現實存在的特別關系。所以,我國學者指出,現代政治的趨勢是政府的許多政策直接采用立法的形式,或者至少成為立法的依據,這在環境法中表現明顯。此外,政府發布的規范性文件,也被普遍承認具有法律效力,被包含在“環境法規\"的概念中。不僅如此,在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的實踐中還存在眾多具有規范性效力的黨內法規,形成生態環境“政黨法治\"現象。這也引出政治系統與法律系統交互寄生關系在我國環境法執行層面的一個基本特色,即政治或行政權力與法律在生態環境保護實踐中的“雙軌平行”運作。

權力是政治系統溝通的媒介,盧曼注意到政治與法律統一論所建構的主權概念,有兩種不同的權力概念在交互作用,一種是國家使其指令得到服從的一般化能力;另一種是關于法律的權力。后者主要指裁判的執行,在環境法中也包括行政執法,不過,在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的實踐中還存在另一種與法律相關但獨立的權力運作方式,即政治或行政權力依據環境法律所規定的環境保護目標責任制和考核評價制度以及黨內法規,在政治系統內部追究責任。這種權力的運作雖然也依據環境法律的規定,但權力本身并非法律賦予,法律也不為其規定程序性規則,也不受司法的約束。有學者認為政治系統內的追責存在主體擴張、責任標準不一、追責實效提升緩慢等問題,而這些問題又由規范邏輯沖突、價值標準不一、規范指引功能不足等原因導致。如果從系統論法學的角度,這也就是法律系統對政治系統的觀察——觀察到一種獨立的權力運作方式。當然,“雙軌平行\"的運作也存在銜接,政治系統內的追責能夠促進行政執法。從此角度,環境執法顯然也是環境法與政治系統的結構耦合地帶。

總之,盡管任何法律系統都和政治系統“共存”,任何類型的法治都是“共生式\"法治,但環境法和政治系統之間的聯系顯然更加緊密,不僅表現在立法層面,也表現在執法層面。由此,理解環境法整體系統觀的實踐指向——動態關聯的行動體系,也就有了具體的依據。當然,我們也必須始終意識到環境法與政治系統之間現實存在的區分。環境法與政治系統之間更加緊密的聯系也只是系統與環境之間的“有限”聯系。有學者主張將生態環境保護黨的規范(包括黨內法規和黨的規范性文件)全部納入環境法典,其實,即使能夠納入它們也不一定都是法律規范。我國關于生態環境保護的政府規范性文件、黨內法規以及黨的規范性文件,可以分兩大類:一類效力指向全社會,比如生態環境保護規劃、機制體制改革的規定;另一類效力指向政治系統內,只在系統內適用,比如關于環保督查和問責的規定。前者經過立法程序可以轉化為法律,即使不轉化通常也具有“法律效力”,這正是環境法與政治系統在立法層面結構耦合的特殊性;后者始終都是政治系統內的規則,即使納入環境法也不改變性質。如前文提到的,現代實證法“分出\"的基本背景是社會分化從階層分化向功能分化轉變,所以,作為法律必然突破階層的限制而得到普遍適用。僅在政治系統內適用的規則和環境法取得聯系唯有通過“雙軌平行\"權力運作的銜接,而這也就是環境法與政治系統在執法層面結構耦合的表現。

哈貝馬斯肯定法律系統自主性概念的批判性價值,但認為在盧曼那里,“超政治化\"必須被理解為當法律形式主義被權力盤算所弱化、最終被它們吸納時會出現消除分化的危險。而法律系統的自主性是以它反思性地自我導控,并且與政治和道德劃清界限的能力作為基礎的。這里,哈貝馬斯只說到了事情的一面。法律系統與政治系統之間的區分不僅因為法律系統的自主性,也因為政治系統的自主性。政治系統同樣是自創生系統,它通過自己特有的符碼和綱要封閉運行,必然將自己與社會其他子系統區分開來。事實上,只有政治系統和法律系統都具有自主性,法治國圖式才能形成。并且,對環境法而言,也因為這種相互的自主性,盡管環境法與政治系統之間有著更密切的聯系,卻不至于因為全社會內部太多的共振摧毀系統的邊界進而導致系統崩潰。

“共生式\"環境法治是系統功能分化的產物,系統的功能指向自身。系統對環境的回應稱為“功效”,它指向系統的環境。對于一個自創生的法律系統而言,它的功效就是托依布納說的,通過反身法的社會調整。不過,環境法的功效還需要將生態環境系統考慮進來。前文指出,環境法的整體系統觀是從生態環境系統整體存在的事實推導而來的結論,那么,環境法治的運行能否和這種事實相勾連也就必然成為整體系統觀實現的一個判準。

(二)目標導向的環境法治實踐

在我國環境法治的運行中,勾連的方法就是“目標導向”。系統論法學反對目的主義和支配論,但系統的無目的性并不意味著環境的無目的性,其實,環境對系統施加的影響總是有目的的。“目標\"需要理解為政治系統對環境法施加的影響,或者說是政治系統通過環境法實現生態環境保護目的的手段選擇。在此意義上,“目標導向\"首先也是\"共生式\"環境法治運行的機制。目標是目的的具體化,但是,目的-手段\"是階序體系,當目標的實現還需要選擇手段時,目標相對于目的就是手段。生態環境保護目的可以看成是全社會系統施加于環境法的影響,它在“太少共振\"的情況下就可能發生,因此,自環境法誕生以來就可以認為有著保護生態環境的目的;而目標被選擇為實現生態環境保護目的的手段,是“太多共振”的結果。換言之,“目標導向”作為\"共生式\"環境法治運行的機制,是政治系統在“選擇壓力\"下的選擇。這點從我國環境法治運行以目標為導向的生成歷史可以清楚地看出。

我國對生態環境保護的目標管理開始于1986年,當年原國家環境保護委員會在《關于防治水污染技術政策的規定》中首次提出“對污染物排放要實行總量控制”,1996年國務院批準實施《\"九五\"期間全國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計劃》是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正式啟動的標志。相應地,1996年修訂的《水污染防治法》首次在立法層面規定“總量控制制度”。盡管“九五\"期間的目標基本完成,但環境污染依然嚴重、生態惡化的趨勢仍在加重。為此,“十五計劃\"將生態環境保護的目標拓展到包括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工業污染防治、城市環境保護、生態環境保護、農村環境保護、重點地區環境保護等六大方面。到2005年,“十五\"期間的目標僅完成兩項。鑒于這種情況,“十一五\"規劃只提出五項重點污染物減排目標,要求“把污染防治作為重中之重,切實解決危害人民群眾健康和影響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突出環境問題”。“十一五\"規劃目標完成較好,化學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總量分別下降 12.45%.14.29% ,但我國環境狀況總體惡化的趨勢尚未得到根本遏制,環境矛盾凸顯,壓力繼續加大。因此,“十二五\"規劃增加氨氮排放總量和氮氧化物排放總量分別下降 10% 的目標。黨的十八大報告確立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總布局,設專章闡述生態文明。在2013年3月召開的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下決心解決好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大氣、水、土壤等突出環境污染問題,改善環境質量,維護人民健康,用實際行動讓人民看到希望”。正是在此政治和社會條件下,2014年修訂的《環境保護法》明確規定國家實行環境保護目標責任制和考核評價制度,2015年制定的《黨政領導干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辦法(試行)》等黨內法規對責任追究做出具體規定。

從環境法治以目標為導向的運行機制生成過程,還可以看到兩個重要信息:一是韌性;二是整體性。目標導向相對于行為導向,明顯體現韌性。目標導向是我國環境法與政治系統在立法層面結構耦合的典型體現。法律對目標僅作形式性的規定,目標的具體內容由國家的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確定,目標的完成依據黨內法規、通過政治系統內的責任追究而得到保證。由此,政治系統面臨的偶聯性、不確定性和風險能夠在系統內得到管理。從系統的功能角度,正是韌性使得目標導向被選擇為\"共生式\"環境法治的運行機制:一方面能為地方政府選擇生態環境保護手段以及企事業單位和公民個體遵守環境法律提供自主性的空間,也能兼顧到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穩定;另一方面能夠適應生態環境問題的復雜性、變化性和地域性特征。不過,由于環境法和政治系統在執法層面的結構耦合,環境法也必須發展出“免疫\"的能力,以此消除\"共振太多”帶來的消極后果。盧曼認為,可行的方案就是進行檢驗與再檢驗,找出現代社會法律系統諸多可能的固有值。盧曼的見解對我國的實踐顯然也有啟示意義。比如,針對地方黨委和政府在政治系統內的環保壓力下急功近利、濫用權力損害企事業單位和公民個體合法權益的現象,2018年生態環境部發布《禁止環保“一刀切\"工作意見》,要求各地方黨委和政府“依法依規、加強政策配套”。目標導向相對于行為導向所體現出來的整體性,首先在于目標本身,無論是排污總量的控制目標還是資源利用的限制目標,如學者指出的,都是一種“總行為控制主義”,因而,當目標的設定全面覆蓋生態環境保護的領域時,也就完成了環境法治的運行與生態環境系統整體存在的事實的勾連。

當然,這種勾連只是事實建構論意義上的動態符合。目標導向/行為導向”的區分也無法消除環境法在功效層面和生態環境系統整體存在的事實之間的偶聯性。因此,目標導向的“共生式\"環境法治在本質上是社會內部的溝通調節。不過,正是在溝通調節中,我們能夠最終看到“動態關聯的行動體系”。從我國環境法治的實踐來看,主要有兩個方面:

其一,環境法圍繞目標設計可替代性制度。比如,減排目標的實現可以通過環境管制,也可以通過建立在市場激勵之上的排污權交易和碳交易制度。可替代性制度意味著選擇的可能性,是環境法在法律系統內與刑法、民法、行政法等相協調,以及環境法在全社會系統內與經濟、政治和社會等相協調的具體舉措。可替代性制度也是環境法通過自身調整增強“免疫\"能力的實踐舉措,如托依布納說的,法律實踐把完全不確定性轉變為相對確定性。可替代性制度意味著制度的交叉和重疊,但并非矛盾與沖突。自創生的法律系統在對環境復雜性的化約中會自動放棄矛盾和沖突的“冗余信息”,比如,《生態環境行政處罰辦法》規定“同一個違法行為違反多個法律規范應當給予罰款處罰的,按照罰款數額高的規定處罰”。環境法實踐對“冗余信息”的放棄,也就是系統論法學視角下環境單行法之間的協調。

其二,能動的環境法實施。環境法使用目的性綱要,從而能夠承載生態環境保護的目的,但盧曼說到環境司法時又有保留。事實上,環境司法雖然不是環境法和政治系統的結構耦合地帶,但無疑也使用目的性綱要。環境司法的基本要義在于保護生態環境,實現環境正義,但司法背后是政治與社會雙向互動、規范與道德相互交織的復雜社會系統,環境司法由這些因素共同塑造。這種形態的環境司法也就是人們通常說的\"能動司法”,其要點在于以合法為基本要求,以積極為工作風格,以公正和效率為價值追求。能動的環境司法既能堅持法律的自治性,同時也能在司法層面回應社會各功能子系統對生態環境保護的要求。我國的環境執法具有“準司法”的性質,實踐中許多的變化同樣體現“能動性”,比如,根據生態環境部2022年發布的《關于深人優化生態環境保護執法方式助力穩住經濟大盤有關情況的通報》,江蘇、重慶和黑龍江等地落實生態環境監督執法正面清單制度,對守法企業“無事不擾”;浙江、安徽等地制定健全“輕微違法不予處罰\"清單制度;江西、廣西和河南等地推行推進“執法 + 服務”的執法理念。執法的“能動性”明顯也沒有放棄法律的自治性,比如,輕微違法不予處罰還是需要按照法律的程序和條文的規定確認是否違法。

必須特別注意的是,能動的環境司法和執法將社會各功能子系統對生態環境保護的要求轉化為\"法/不法\"的二值符碼,只有在目標導向之下且在環境法的功效層面才具有合理性。而如前文提到的,它們根本上只是社會內部的溝通調節。這樣,能動性也能起到協同立法、司法和執法的作用。并且,能動性所彰顯的實質合理性,也有利于促進守法。

四、結語

可以看到,在系統論法學視角下,完整理解環境法整體系統觀的要旨是摒棄將整體性等同為整齊劃一的線性思維,以及放棄將系統性簡單理解為相互關聯的樸素觀念。就環境法旨在解決生態環境問題而言,如學者指出的,只有社會各功能子系統具有越來越大的自主性時,它們關注生態環境問題的能量才會增加,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的可能性才會增大。自主性意味著獨立性和封閉性,與開放性相互支撐,越是體現出自主性,越是顯示出系統與環境的差異,而這又是溝通的結果,理解這里的辯證關系是理解環境法整體系統觀的關鍵。系統論法學強調法律系統的自創生和自我關聯,這在方法論角度,也就是在全社會層面堅持法律的自治性和獨立性,我國環境法學界對此也有一定的認識,如有學者區分環境法中的現實問題和法律問題,指出:將環境與資源開發、利用和保護社會實踐中的現實問題不斷轉化為環境法學所需要思考和解決的法律問題,既是環境法從理論研究到實踐運用的一個動態過程,也是環境法形成、發展和成熟的一個遞進過程。那么,系統論法學也就是描述現實問題具體如何轉化為法律問題。很顯然,從生態環境系統整體存在的事實出發,還有一個價值層面規范證明為什么環境法應當堅持整體系統性的問題,但系統論法學作為一種描述性法理學,僅在于描述如何認識。

Abstract:The holistic system view of environmental lawisa concept based o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holistic system of environmental law.Environmental law isa subsystem diferentiated from the legal system,and the wholeness refers to the diffrence and unity between the environmental law as asubsystem and its environment, and the systematization refers to the dynamic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nvironmental lawand its environment. Environmentallegislation,judicature,law enforcement and complianceare the productofthe diffrentiationof the environmental law system,which is the system and the environment of each other.Coincidence and diffrentiation are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dynamic association',and there is no ideal perfect consistency or integration.The practice of the holistic system view of environmental law presents a'symbiotic'environmental rule oflaw,and the goal orientation is itsoperating mechanism,which also links theoperation of environmental ruleof law with the fact that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system exists as a whole.

Keywords: the holistic system view; environmental law; systematics jurisprudence

猜你喜歡
環境法整體法律
生態文明法治視域下中國環境法學的轉型需求與重構理路
江淮論壇(2025年4期)2025-08-13 00:00:00
整體思想在初中數學解題中的應用
高中物理解題中整體法的應用探究
Cu2+ 、 Zn2+ 固載硅膠整體柱對8-羥基 -2′ -脫氧鳥苷固相微萃取性能研究
事業單位整體績效目標編制提升研究
今日財富(2025年13期)2025-07-29 00:00:00
法律解釋與自然法
法律方法(2021年3期)2021-03-16 05:57:02
讓人死亡的法律
山東青年(2016年1期)2016-02-28 14:25:30
“互助獻血”質疑聲背后的法律困惑
中國衛生(2015年1期)2015-11-16 01:05:56
讓法律做主
浙江人大(2014年5期)2014-03-20 16:20:27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综合一区国产精品| 日韩毛片基地| 亚洲无码在线午夜电影| www.99在线观看| 国内精自线i品一区202| 国产成人AV综合久久| 99视频精品在线观看| 婷婷六月综合网| 中文一级毛片| 亚洲无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成年女人a毛片免费视频| 国产va在线| 欧美亚洲欧美| 在线a视频免费观看| 中文字幕首页系列人妻| 久久精品国产电影| 午夜毛片免费观看视频 | 亚洲一级毛片在线观| 在线观看91香蕉国产免费| 99久久精品免费看国产免费软件| 亚洲综合色婷婷| 成人午夜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女主播|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av| 中文毛片无遮挡播放免费| 狠狠色综合网|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影视| 国产产在线精品亚洲aavv| 国产乱子伦视频在线播放| 91视频区| 亚洲IV视频免费在线光看| 国产91精品久久| 久操中文在线| 九色综合视频网| 国产高清毛片| 亚洲手机在线| 在线视频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国产女人在线视频| 日本在线欧美在线| 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三区电影| 青青草原国产av福利网站| AⅤ色综合久久天堂AV色综合| 国产视频你懂得| 亚洲高清无码久久久| 久久久亚洲国产美女国产盗摄| 伊人色综合久久天天| 亚洲三级a|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成AV人片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日韩精品无码免费专网站| 永久免费精品视频| 2021天堂在线亚洲精品专区| 免费视频在线2021入口| 又黄又爽视频好爽视频| 一级毛片免费观看不卡视频| 日韩在线观看网站| 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欧美一区| 无码av免费不卡在线观看| 国产你懂得| 22sihu国产精品视频影视资讯| 黄色国产在线| 欧美日韩中文国产va另类| 台湾AV国片精品女同性| 国产h视频免费观看| 色九九视频| 国产成人调教在线视频| 亚洲 成人国产| 日韩区欧美国产区在线观看| 亚洲国模精品一区| 亚洲精品制服丝袜二区| 国产精品网曝门免费视频| 久久亚洲AⅤ无码精品午夜麻豆| 欧美一级黄色影院| 2020国产精品视频| 国产精品人人做人人爽人人添| 91色在线观看| 热九九精品| 日韩激情成人| 深夜福利视频一区二区| 国产 日韩 欧美 第二页| 免费一极毛片| 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综合试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