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數字技術的不斷發展,鄉村建設面臨著新的機遇與挑戰。在此背景下,本文分析了數字鄉村建設的價值體現,詳細論述數字鄉村建設的主要內容,并在此基礎上,闡述數字鄉村建設的困境,以政策支持與制度保障、技術支撐與平臺建設、人才培養與能力建設、協同發展與創新機制等為切入點,提出推動數字鄉村建設的對策建議,強調社會工作在鄉村數字轉型的作用,推動鄉村朝著數字化方向實現轉型與升級。
隨著數字技術的飛速發展,數字經濟在全球經濟增長中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從2018年由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的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首次提出實施“數字鄉村戰略”,到2024年中央網信辦秘書局、農業農村部辦公廳等六部門聯合印發的《數字鄉村建設指南2.0》,我國構建起了數字鄉村建設的四梁八柱,旨在大力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在數字化時代的宏大背景下,鄉村建設必須緊隨時代的步伐,積極擁抱數字化浪潮。
數字鄉村建設的價值體現
數字鄉村是鄉村振興的戰略方向,也是建設數字中國的重要內容。第一,在數字鄉村建設背景下,借助大數據分析,能夠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鄉村的實際需求,并精準描繪鄉村面臨的主要問題和群眾訴求,從而優化資源配置、提高服務針對性。第二,數字化手段能夠創新鄉村服務模式。通過搭建線上服務平臺、開發移動客戶端等,可以突破時空限制,拓展服務半徑,提高服務可及性,使得鄉村居民足不出戶就能享受到專業便捷的服務。第三,數字技術的應用,如可視化、智能化技術手段的利用,可為鄉村治理賦能,推動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進程。第四,積累的海量數據是決策的重要依據,通過對鄉村經濟社會運行數據的分析應用,可以準確研判鄉村發展形勢,及時調整工作思路,推動決策民主化、科學化。
數字鄉村建設的主要內容
“智慧鄉村”是指以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為支撐,通過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賦能鄉村,從而促進城鄉要素自由流動、資源優化配置,最終實現鄉村全面振興的發展理念和模式。在“智慧鄉村”建設中,數字技術是底層邏輯和關鍵支撐。
數字化基礎設施建設
數字鄉村建設,基礎設施先行。重點實現鄉村光纖網絡和4G/5G網絡的全覆蓋,讓鄉村居民享受高速互聯網帶來的信息紅利;同時,加快布局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如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為鄉村數字化轉型提供堅實底座。通過完善信息基礎設施,打通數據采集、傳輸、存儲、計算、應用的全鏈條,讓數據要素在城鄉間高速流動,為智慧應用創造條件。基礎設施建設要堅持需求導向、應用牽引,聚焦鄉村產業發展、公共服務、社會治理等重點領域,分類施策、持續推進,讓“信息高速路”越走越寬。
在線服務平臺運營
借助數字化平臺,打造惠及全村的在線服務體系,是智慧鄉村建設的重要內容。依托互聯網,建設集便民服務、遠程醫療、在線教育等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服務平臺,讓鄉村居民足不出戶就能享受優質高效的服務。例如,通過遠程問診、在線復診,讓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基層;名師課堂通過直播面向鄉村學生開放,讓鄉村孩子也能享受優質教育。數字化平臺可打破時空界限,拓寬服務渠道,提升服務質量和便捷性,增強鄉村居民的獲得感。平臺建設和運營要堅持共建共享、開放賦能的原則,積極吸引更多社會力量參與,不斷拓展服務內容,優化服務流程,充分發揮平臺效能,以更好地滿足群眾需求。
智慧農業與產業轉型升級
數字技術的應用為傳統農業的發展插上騰飛的翅膀。運用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農業生產智能化水平加速提升。通過數字化改造,融合數字感知、智能控制、精準管理等先進理念,構建覆蓋農業生產全過程的現代農業體系,實現減員增效、提質增收。圍繞特色農產品,積極發展數字農業產業鏈,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加快農產品電商平臺建設,創新營銷模式,讓農產品觸網進城。大力發展休閑農業、鄉村旅游等新業態,用數字技術串聯資源,創新產品,提升體驗,讓農民就地、就近實現就業增收。產業數字化轉型要立足當地資源稟賦,培育特色產業集群,走差異化、高質量發展之路。
智慧鄉村治理體系
數字化時代,鄉村治理也要煥發“智慧”光芒。通過搭建鄉村綜合治理服務平臺,匯聚各類涉農數據,打造基層治理的“數字大腦”,集成便民服務、應急管理等功能,實現“一張網”辦事,讓干部群眾辦事不求人。大數據分析讓村情民意了然于胸,輔助科學決策;可視化管理讓村務曬在陽光下,自覺接受群眾監督。加強鄉村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智能化建設,運用可視化、大數據等技術手段提升鄉村治理智能化水平,做到隱患早排查、矛盾早化解、風險早預警。智慧治理要堅持黨建引領,推動政治、法治、德治、自治、智治“五治融合”,不斷提升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
智慧鄉村生活服務
民生連著民心,讓智慧應用惠及千家萬戶,是智慧鄉村建設的落腳點。利用移動互聯網、物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推出系列生活服務類應用,讓鄉村居民生活更加智能便捷。例如,建設智慧健康養老服務平臺,通過可穿戴設備實時采集老人生命體征數據,輔以遠程診療、主動關懷等功能,為鄉村老人提供貼心的健康守護。再如,發展智慧教育,利用在線學習平臺開展網上家校互動,推動優質教育資源共享,讓山里娃也能享受公平且高質量的教育。智慧鄉村生活服務要堅持需求導向,圍繞鄉村居民普遍關心的就醫、就學、就業、養老等領域,量身定制、持續優化服務供給,提高服務精準度和有效性,讓數字化成果惠及更多群眾。
數字鄉村建設面臨的困境
技術基礎薄弱困境
鄉村的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嚴重滯后,光纖網絡、移動網絡等建設不到位,許多偏遠村莊仍是“信號盲區”,難以滿足智慧應用需求。統一的技術標準和應用平臺缺失,導致信息系統“煙囪林立”、數據壁壘嚴重、集約化程度低,不符合數字鄉村發展理念的實際。鄉村的數字化應用水平總體不高,線上服務能力薄弱,數字化改革的基礎動力不足。技術基礎薄弱,使得數字鄉村建設面臨嚴峻挑戰。
人才匱乏困境
數字鄉村建設人才隊伍普遍存在數字素養不足的問題,難以適應信息化發展要求。優秀人才引進困難,高校畢業生基于薪資待遇和發展空間的考慮,不愿意到鄉村工作?,F有人才培養體系不健全,缺乏系統的數字技能培訓,專業能力提升渠道有限,難以為鄉村數字化轉型提供有力支撐。
創新動力不足困境
數字鄉村建設創新機制不健全,缺乏持續創新的內生動力。服務模式創新步伐緩慢,難以適應數字化發展需求;高校、科研院所、社會組織、企業等主體的力量未能有機整合,創新鏈條不暢,協同力度不足,創新成果的轉化應用進展緩慢。
推動數字化賦能鄉村建設的對策建議
政策支持與制度保障
數字鄉村建設是實現鄉村全面振興的重點任務,是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抓手,需要加強戰略謀劃和頂層設計。要研究制定專項支持政策,加大財政投入力度,為數字鄉村建設夯實物質基礎。同時,加快體制機制創新,成立工作專班或領導小組,加強跨部門、跨層級的統籌協調,形成齊抓共管的工作合力。各地也要成立相應議事協調機構,搭建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工作格局。同時,以社會工作的專業理念和標準優化人才培養體系,將人文關懷、社會服務等素養融入數字化人才培育中,助力構建更具溫度、更可持續的政策支持與制度保障體系。
技術支撐與平臺建設
一是大力實施數字鄉村發展行動,加快補齊鄉村信息化短板。完善鄉村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農村4G/5G、光纖網絡等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向鄉村地區的縱深覆蓋,打通服務鄉村居民的“最后一公里”。二是政府要發揮引領作用,整合各方數據資源,建設鄉村振興大數據中心,搭建集便民服務、農業生產等功能于一體的鄉村綜合治理服務平臺,實現跨部門、跨領域的數據共享和業務協同,讓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要建立健全數字鄉村標準規范體系,夯實數字鄉村發展的技術基礎。三是針對農村老年人、留守婦女兒童等重點群體,社會工作者可以開展有針對性的數字技能培訓,提高他們運用智能手機、電腦等終端設備的能力,引導他們主動融入數字鄉村建設。同時,要充分發揮高校、科研機構、行業龍頭企業的智力優勢,鼓勵支持他們加大鄉村信息化的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研發切合農村實際、滿足農民需求的信息化應用產品,加快先進技術在“三農”領域的轉移轉化。四是持續推進智慧農業、數字農業園區、智慧水利等信息化應用,為鄉村產業數字化轉型升級賦能。五是加強鄉村數據資源整合共享,推動涉農數據向鄉村振興一線開放共享。六是要因地制宜建設一批示范性“數字村”,大膽探索數字技術在農業生產、鄉村治理、民生服務等領域的創新應用,積累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成功經驗。健全數據采集、傳輸、存儲、應用等數據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制度,筑牢數據安全防線。
人才培養與能力建設
數字鄉村建設對“三農”工作隊伍的技能與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是高校要將數字化技能納入人才教育培養體系,開設信息技術應用、大數據分析等相關課程,提升“三農”工作隊伍利用信息化手段服務鄉村的本領;支持高校加大數字鄉村實踐教學比重,培養一大批理論基礎扎實、實踐能力過硬的復合型人才。二是地方政府可搭建多元化、多層次的培訓體系,整合各方力量,針對不同層次人員分類施訓;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重點提升青年人才數字環境下的需求評估、服務設計、資源鏈接等專業化能力。三是完善薪酬待遇,拓寬發展空間,在職稱評聘、進修學習等方面給予傾斜,讓人才安心扎根、甘于奉獻。四是建立城鄉人才交流合作機制,通過項目合作、對口幫扶等渠道,促進理念、經驗、技術在城鄉間雙向流動。五是吸引各類人才返鄉入鄉創業興業,成立“人才創新創業園”,打造青年人才向往的平臺。此外,借助社會工作者的專業優勢,助力鄉村人才更好適應數字化發展需求,提升人才培養的精準性與實效性。
深化協同創新,激發內生動力
鄉村振興,數字為“筆”,改革為“章”。數字鄉村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唯有改革創新,激活內生動力,才能行穩致遠。要創新投入機制,建立健全“政府引導、社會參與、農民主體”的多元化投入格局。鼓勵社會資本以PPP、眾籌等模式參與數字鄉村建設,撬動更多資源向鄉村傾斜。要發揮高校、科研院所等主體的創新作用,深化“產學研用”結合,聚焦數字鄉村建設面臨的技術瓶頸,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應用,以創新為鄉村發展注入不竭動力。加快培育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通過構建產業聯盟、利益聯結等機制,讓農民分享數字紅利,使其在參與中增強獲得感。發揮群團組織和社會組織的橋梁紐帶作用,將數字鄉村建設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助力鄉村全面振興有機結合,為農民持續增收拓寬渠道。數字鄉村建設煥發生機的不竭源泉在于改革創新。要秉持系統觀念,開拓創新思路,于更高起點對數字鄉村建設加以謀劃推進,于更深層次展開改革創新,促使改革紅利、創新活力相互競相迸發。協同各方力量來激活各類主體,持續將服務鄉村的“最后一公里”予以打通。此外,社會工作者可通過專業的資源整合與協調,促進多元主體高效協同,運用社區發展模式激發鄉村內生動力,為數字鄉村建設注入人文關懷與持久活力。
新時代,推進數字鄉村建設,是服務鄉村振興、促進城鄉融合發展的必然要求。數字化為破解鄉村建設發展瓶頸、提升鄉村服務效能提供了新的路徑。本文通過分析數字鄉村建設的價值體現,論述數字鄉村建設的主要內容,闡述數字鄉村建設面臨的困境,并從政策制度、技術平臺、人才能力、協同創新等方面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以期為主動順應數字化發展大勢,加快數字化轉型步伐貢獻力量。社會工作者應發揮專業優勢,深度參與數字化鄉村建設,推動技術與服務融合,助力鄉村振興,彰顯專業價值。
(作者單位:貴州民族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