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數字化浪潮席卷各個領域的時代背景下,雜技藝術這一傳統表演形式正站在變革的十字路口。數字技術的迅猛發展,如同一股強勁的東風,為雜技藝術的創新發展帶來了全新的機遇與挑戰。從舞臺空間的構建到服裝藝術的表現,從地域文化的傳達到整個行業的轉型進程,數字技術正以全方位、深層次的滲透,重塑著雜技藝術的方方面面。
一、數字技術重構雜技舞美設計邏輯
(一)從物理空間到虛擬場域的審美轉向
當代雜技藝術正經歷著從物理空間向數字場域的美學遷徙。這種轉變并非簡單的技術疊加,而是通過數字媒介重構舞臺的感知維度,在保留雜技本體語言的基礎上,催生出虛實相生的新型審美范式。當全息投影技術如同魔法般打破物理邊界時,舞臺空間開始獲得多維延展的可能。例如,高空綢吊演員與虛擬海洋生物的共舞,地面投影與空中懸浮裝置的視覺呼應。傳統雜技的垂直空間敘事由此獲得橫向延展。
(二)動態視覺系統的構建策略
動態視覺系統的構建需要超越技術應用的表面邏輯,建立與雜技動作美學的深度對話。舞臺機械裝置的升降軌跡與數字影像的流動節奏,正在形成新的時空語法:旋轉飛人裝置的圓周運動與投影粒子的離心擴散形成視覺和弦,高空蹦床的拋物線軌跡牽引著光影粒子的引力場重構。這種機械運動與數字影像的時空交響,本質上是對雜技本體語言的技術轉譯。燈光編程作為動態視覺系統的重要維度,其價值不僅在于營造氛圍,更在于構建動作的視覺修辭。
(三)傳統文化符號的數字化轉譯
數字技術在解構物理空間的同時,為傳統文化的現代表達開辟了新路徑。閩南建筑的燕尾脊元素經過參數化處理,轉化為動態投影的視覺母題,在《海峽印象》劇目中形成虛實交織的文化場域。這種數字化轉譯的關鍵在于把握文化符號的視覺基因與數字媒介的表現特性之間的平衡點。例如,當惠安女服飾中的傳統紋樣通過投影映射技術轉化為流動的舞臺背景時,實物道具與虛擬影像形成的視覺對位既延續了地域文化記憶,又創造出了超越物質載體的意境空間。
二、智能管理系統重塑服裝藝術表現
(一)數字化服裝設計流程革新
數字技術的介入正悄然重構雜技服裝的設計范式與管理體系。當3D建模技術穿透織物表面進入運動力學的深層結構時,服裝設計已從經驗主導轉向科學預判。例如,通過模擬演員 720° 轉體時的布料應力分布,設計師得以在虛擬空間中預演服飾與動作的共生關系。這種數字化預演不僅突破了傳統設計的試錯局限,更通過與材料數據庫的智能匹配,實現了創意構想與技術實現的精準對接。在福建省雜技團新創劇目中,基于閩南傳統扎染工藝開發的數字化紋樣庫,使設計師能夠快速調取具有文化辨識度的視覺元素,在保留手工溫度的同時完成藝術表達的迭代升級。
(二)智能化服裝管理實踐
智能化管理系統的構建正在延伸服裝的藝術生命周期。將RFID芯片嵌入服裝內襯,可以使每件戲服都獲得獨特的數字身份,服裝管理人員能夠實現對服裝的全流程追蹤。這不僅優化了資源配置效率,還有助于建立藝術檔案系統。這種管理革新將演出過程中的動態數據轉化為設計改良的決策依據,例如,高空類節目服裝的磨損熱力圖、水下表演面料的形變記錄等,這些曾經隱形的信息如今成為優化服裝機能的關鍵參數,使藝術創作始終與表演實踐保持動態平衡。
(三)功能性美學的升級路徑
功能性美學的進化在智能織物時代呈現出了新的可能性。記憶合金與柔性傳感器的復合應用,使服裝在確保高空安全防護的同時,仍能保持傳統絲綢的飄逸質感。更具革命性的是動態光影材料的引入,當溫敏變色面料隨著演員體溫變化而呈現色彩漸變時,服裝本身便成了光的容器。在《碧海銀絲》水下雜技中,通過光導纖維與流體動力學的結合,服飾的流光軌跡與演員的肢體語言形成視覺和弦,這種超越物質載體的光影敘事,是對角色塑造維度的拓撲重構。
三、閩派雜技的數字化轉型實踐樣本
(一)福建省雜技團代表性案例解析
1.《等雨來》的數字化舞美創新
《等雨來》作為福建省雜技團在數字化轉型中的重要實踐,其舞美設計巧妙融合了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在舞臺呈現上,借助數字化技術手段,突破了傳統雜技舞臺的局限性,構建出一個多維度、沉浸式的表演空間。例如,通過全息投影技術,將非遺油紙傘的精美圖案與海峽兩岸的地理人文景觀動態融合,形成流動的視覺意象,與演員的雜技動作相呼應,營造出虛實相生的舞臺效果。這種創新不僅拓展了雜技舞臺的視覺維度,更賦予了傳統雜技以現代的審美魅力,使觀眾在欣賞雜技的同時,能夠身臨其境般地感受海峽兩岸文化的交融與兩岸人民情感的共鳴。
2.技術與文化元素的深度融合
《等雨來》的數字化轉型并非單純地堆砌技術,而是將技術與閩臺文化元素進行了深度的融合與創新。在雜技表演中,利用數字技術對閩臺地區的傳統建筑、民俗風情等文化符號進行提取與再創造,使其以更加生動、鮮活的形式呈現在舞臺上。比如,利用數字化建模與投影技術,提取并在舞臺上重現閩南地區的古厝建筑元素,形成動態的舞臺背景,與演員的表演相互映襯,既展現了傳統建筑的獨特韻味,又體現了數字時代的美學特征。同時,在音樂創作上,利用現代音頻技術對閩臺地區的傳統音樂進行采樣與加工,使其與雜技表演的節奏和情感相契合,營造出濃厚的文化氛圍,讓觀眾在視聽盛宴中深刻感受兩岸文化的同根同源與獨特魅力,從而激發其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與自豪感。
(二)地域文化表達的數字化解決方案
1.繩技藝術的數字化演進路徑
福建省雜技團在繩技數字化轉型過程中展現出了清晰的迭代軌跡。早期繩技受限于物理道具的束縛,表演空間呈線性延展特征。隨著軸承裝置應用的突破,表演維度實現了從平面轉向立體的巨大轉變,這種機械原理的創造性轉化,使“三節人晃五繩”等高難度動作的表演成為可能。數字化階段的突破性進展體現在《古韻新聲一一繩技》的創作中,全息紗幕與動態投影構建的虛擬空間,將傳統繩技的物理運動軌跡轉化為可量化的數據流,形成實體技巧與數字影像的實時交互系統。
2.文化符號的拓撲重構范式
在保留傳統繩技核心技巧的基礎上,數字媒介又賦予了其文化表達的延展性。舞臺機械的升降軌跡通過算法編程與光影粒子形成動態映射,傳統戲曲元素的數字化解構尤為典型:將武生動作的剛勁風范通過運動捕捉技術轉化為矢量數據,與花旦身段的柔美曲線形成參數化對比。這種數字轉譯并非簡單地復制傳統,而是通過粒子系統的重力模擬技術,使傳統元素在虛擬空間中實現形態變異,創造出具有時空穿越感的視覺敘事。
3.虛實共生的美學場域構建
在雜技劇《等雨來》的舞臺革新中,數字技術不再局限于視覺輔助功能,而是深度介入表演本體,構建出具有東方氣韻的虛實共生場域。通過環境傳感系統與實時渲染引擎的協同運作,江南水鄉的氤氬意象被解構成動態的數字化劇場語言一演員騰躍時的氣流擾動觸發水面漣漪的光影擴散,高空綢吊的旋轉軌跡實時生成雨幕粒子特效。這種具身化的交互設計使技術要素成為表演敘事的有機載體。值得注意的是,數字水墨的渲染算法特別采用了非確定性參數設置,虛擬雨景的疏密變化始終與演員的肌肉張力形成微妙呼應,在技術理性與身體感知之間建立起獨特的審美通感。當倒立頂技演員的汗珠滴落觸發水面投影的墨色暈染時,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哲學觀念獲得了數字時代的轉譯路徑。
(三)“演員一技術一觀眾”的交互關系重構
1.動作捕捉技術對表演質量的提升
動作捕捉系統的介入正在重塑雜技技藝的傳承范式與表現精度。通過記錄優秀演員的肌肉記憶軌跡,有助于構建動態的表演基因庫,例如高空轉體時脊柱的屈伸角度、綢吊擺動中核心肌群的發力時序等,這些原本依賴口傳心授的隱性知識被轉化為可視化的數字訓練模型。在《碧海銀絲》水下雜技的創排過程中,慣性傳感系統捕捉到的肢體運動數據,經算法處理生成三維動作糾偏圖譜,使演員能直觀審視動作軌跡與理想模型的偏差值。這種技術賦能不僅提升了技巧傳授的標準化程度,更在集體節目中建立起了動作美學的一致性參照系:當群體疊羅漢的每位參與者都能通過實時運動反饋調整發力點,傳統雜技的個體技藝便升華為精準協同的視覺交響。
2.沉浸式觀演體驗的構建策略
多聲道空間音頻系統將風動綢吊的呼嘯聲轉化為環繞聲場的矢量運動,AR眼鏡使觀眾視角突破固定席位的限制,得以從高空秋千演員的俯沖視角體驗失重瞬間。更具革新性的是觸覺反饋裝置的引入:當座椅振動頻率與蹦床演員的落地沖擊形成力學共振,當溫控系統模擬出水下場景的流體壓力,傳統的視覺主導型觀演模式被顛覆為多感官聯覺體驗。在《茉莉花開》的數字化改編中,觀眾手持終端可實時選擇觀賞焦點,通過手勢交互觸發不同角度的慢動作回放,這種參與式審美拓展了觀眾的欣賞維度,使觀眾從被動接受者轉變為不同表演效果的創造者。
四、轉型進程中的矛盾調適與發展路徑
(一)技術理性與藝術本體的張力平衡
《等雨來》創作過程中顯現的技術應用悖論,深刻揭示了數字化轉型中的美學困境。當慣性動作捕捉系統開始優化空中姿態的軌跡精度,當數字預演逐漸替代傳統排練的試錯機制,創作團隊應始終保持著對技術僭越的警覺。這種自覺意識體現為多維度的平衡策略:在空間維度上,數字投影被嚴格限定于舞臺后區,為前區的本體技巧保留完整的展示場域;在時間維度上,數字特效的觸發間隔經過精密計算,確保每個技術高潮后都有純粹的身體敘事段落;在感知維度上,通過保留綢緞真實的濕潤觸感,維系雜技藝術不可或缺的肉身記憶。這種充滿思辨性的技術倫理,使作品既呈現出雨水意象的數字化轉譯,又完整保留了高空吊子、軟功造型等傳統技藝的審美內核,從而實現技術賦能與本體守護之間的動態平衡。
(二)數字資產管理體系的標準化建設
數字資產的指數級增長正倒逼管理體系的范式變革。從動態捕捉數據到虛擬場景模型,從智能服裝參數到燈光編程方案,這些新型生產要素的標準化建檔與版權確權是關乎行業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命脈。福建省雜技團試行的“數字孿生檔案庫”通過將實體舞臺元素與其數字模型進行雙向映射,不僅實現了創作資源的可追溯管理,更形成了文化資產的代際傳承機制,這種探索為構建行業通用標準提供了區域性范本。
(三)復合型人才培養的迫切需求
人才結構的斷層危機在技術迭代中愈發凸顯。傳統師徒制培養的技藝傳承者往往在數字美學理解與跨媒介創作方面存在認知盲區,而技術團隊又容易陷入工具理性主導的操作誤區。破解這種困境需要重構教育生態,例如,在福建藝術職業學院的試點中,通過設置“雜技數字人文”交叉學科,讓學生在訓練頂碗功的同時研習運動軌跡算法。這種身心并重的培養模式或將成為未來人才孵化的新常態。
五、結語
技術理性與藝術本體之間的張力平衡、數字資產管理體系標準化建設的推進以及復合型人才的培養等問題,如橫亙在前行道路上的座座險峰,考驗著人們的智慧與毅力。但正是這些挑戰,激發了人們不斷探索與創新的熱情,促使人們尋找更為有效的調適策略與發展路徑。展望未來,只要人們能夠妥善應對這些挑戰,持續在傳承與創新中砥礪前行,雜技藝術必將在數字化時代綻放出更為獨特的藝術魅力,書寫出更加輝煌燦爛的篇章,為全球文化藝術的多元發展貢獻更為磅礴的力量。
參考文獻:
[1]吳躍飛.數字化舞臺燈光設計技術的應用與研究[J]廣播電視網絡,2024(增刊1):148-151.
[2]李曉彬.淺談數字化對現代舞臺管理的影響[J].東方娛樂周刊,2024(8):56-59.
[3]韓凝.當代舞臺藝術中的數字化舞美設計[J].海外文摘,2024(4).32-34.
[4]林起明,盧博文.從銀幕到舞臺:雜技劇《英雄虎膽》的改編啟示[J].雜技與魔術,2024(3):37-40.
[5]鄭瑩.“數字化生存”與舞臺藝術多元化[J].流行色,2020(3):112-113.
[6]宗祖盼,劉欣雨.線上演播:舞臺藝術數字化傳播的新思路[J].藝術傳播研究,2023(1):114-128.
作者單位:
福建省雜技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