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興安縣位于廣西東北部的湘漓走廊①,古時地處楚越之交,中原文化與百越文化在這里交匯,形成以漢族為主,瑤族、壯族、苗族等多民族聚居的結構,其中瑤族在當地少數民族中人口中占比最高。關于瑤族,目前可考的最早文獻見于《梁書·張傳》中:“州界零陵、衡陽等郡,有莫徭蠻者,依山險為居,歷政不賓服。③”其中的“莫徭”指的就是瑤族,也曾被稱為“蠻”“徭”或是“搖”。隋唐時期,瑤族的居住地主要集中在南嶺山脈周圍,也就是現在湖南和廣西、廣東等地的部分地區;宋元時期,已有關于少許瑤族人民遷徙至桂林興安縣的明確記載,如《文獻通考》中載:“徭之屬桂林者,興安、靈川、臨桂、義寧、古縣諸邑,皆迫近山。③”此后,瑤族逐漸散布于桂林、柳州、慶遠、平樂等地,《明史》對其有詳細記載:“廣西瑤、僮居多,盤萬嶺之中,當三江之險,六十三山倚為巢穴,三十六源踞其腹心,其散布于桂林、柳州、慶遠、平樂諸郡縣者,所在蔓衍。而田州、泗城之屬,尤稱強悍。④”
在遷徙分散的過程中,不同地區不同支系的瑤族為更好地適應當地的生活環境,逐漸形成了風格各異的服飾文化體系,各支系瑤族服飾上的紋樣也存在著較大的差異。本文的主要研究對象為廣西桂林興安縣瑤族服飾紋樣,筆者團隊曾數次進入興安縣下轄華江瑤族鄉進行田野調查,收集了當地瑤族服飾相關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資料,通過口述歷史和文獻資料梳理了當地瑤族服飾的文化變遷過程,并從紋樣色彩、構成和工藝技法等多個維度進行系統的研究,從而應用于現代設計中。
一、瑤族服飾文化變遷
瑤族傳統服飾歷史悠久、款式豐富多彩,是瑤族傳統文化最直觀的表現。據當地人所說,瑤族信奉盤瓠為始祖,其后裔模仿盤瓠的造型和色彩制作服飾,作為紀念盤瓠的主要方式之一。史載盤瓠“其毛五彩”“狗頭人身”,《后漢書》中曾記載瑤族先民,“織績木皮,染以草實,好五色衣服”。興安縣瑤族至今仍保留成人穿戴“五色服”、兒童佩戴“狗頭帽”以及刺繡“盤王印”等傳統,傳承著瑤族先民歷史文化和服飾審美。
瑤族聚居地區多為山地、丘陵,為了方便狩獵和采集,瑤族先民形成了“椎髻跌足,衣斑斕布褐”等服飾習俗。而實際上,早在漢朝及漢朝之前,瑤族先民就已經開始使用樹皮作為制衣原材料,同時以天然植物果實作為染劑,制作出色彩斑斕的服飾。隋唐時期,《隋書·地理志》中注有:“長沙郡又雜有夷蜒,名日莫徭,自云其先祖有功,常免徭役,故以為名。其男子但著白布輝衫,更無巾褲;其女子青布衫、班布裙,通無鞋屩。婚嫁用鐵鈷莽為聘財。武陵、巴陵、零陵、桂陽、澧陽、衡山、熙平皆同焉。其喪葬之節,頗同于諸左云。”此時男女服飾已經有了明顯分化,男子身穿素色的輝衫,即上著短衫下著及膝短褲,服飾款式較為單一。而女子有青布衫、斑布裙等多種款式,且面料、配色和紋飾更為豐富、艷麗。到了宋朝時期,由于經濟空前繁榮,推動了各民族之間的交流。關于瑤族的蠟染工藝,在《嶺外代答》中有相關記載:“徭人以藍染布為斑,其紋極細。③”說明當時的瑤族可以熟練掌握織布和蠟染技術,能夠設計并繪制繁復的紋樣,其服飾的面料、形制和紋飾等已經發展較為成熟。




明朝時期,《赤雅》一書中曾記載瑤族發展出的織錦工藝:“錦有鵝頭錦、花蕊錦。蛇濡錦,以蛇膏澤之,辟毒霧,入水不濡,亦名龍油錦。簇蝶錦,以熟金為之。③”而到了清朝時期,由于多次遷徙,瑤族部落被分成了很多不同的支系,同時在遷徙途中通過與周邊其他民族的交流,在瑤族服飾中逐漸融入了“短衣繡領”“以繡緣領”“婦人加折裙”“窄擺長裙”等新元素。在李來章的《連陽八排風土記》中有對瑤族服飾風俗有這樣的描述:“少年男女歌唱山坳,其歌,男炫以富,女夸以巧,相悅訂婚,宿于荒野,或會度衫帶長短相同,遂為婚。③”在瑤族婚俗中,男女雙方對山歌、度量服飾長短,成為判斷兩者是否般配的標準,從側面也可以體現出瑤族同胞獨特的審美情趣和婚配擇偶觀。
總的來說,瑤族先民在與其他各民族人民之間交流的過程中,逐漸掌握蠟染工藝、織錦工藝和刺繡工藝等,通過將這些傳統工藝相結合設計出了別具匠心的瑤族傳統服飾,并且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當地服飾文化。從現存的興安縣瑤族服飾來看,一方面既保留著部分瑤族傳統服飾的特征,如“五色服”“狗頭帽”;另一方面又凸顯瑤族人民的智慧,在不同的自然和人文環境生活中,當地巧手的瑤族婦女通過將日常生活中的植物或動物形象抽象的概括為一些極具特色的幾何紋飾,造型簡練但卻十分的生動形象。她們將這些紋飾繡制在服飾上,使內心抽象化的情感轉為確切的實物,形成了該地區瑤族同胞獨特的審美意識。然而無論瑤族服飾的外在表現怎么變化,其所蘊含的民族底蘊卻從未改變,這是瑤族服飾文化能源遠流長、一直存在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興安縣瑤族服飾的紋樣特征
(一)興安縣瑤族服飾紋樣的工藝技法
早在我國隋朝時期,瑤族的繡花裙就已經出現了,直至后來的明清時期,瑤族刺繡工藝技法發展到頂峰。正因為瑤族人民對于傳統服飾的熱愛和圖騰文化的信仰,以至于瑤族刺繡技法能一直流傳至今。廣西桂林作為瑤族主要聚居地之一,擁有著不同支系,隨著時間的推移,各支系慢慢發展出具有不同特點的刺繡工藝,包括平繡、鎖繡、反面繡等。
興安縣瑤族傳統服飾的裝飾風格,大多也是利用傳統刺繡工藝體現出來的。該地區的服飾紋樣制作主要采用的是反面刺繡的工藝,當地瑤族同胞將這種刺繡工藝稱為“縛花”,而縛花又可以分為“縛結縛花”和“縛重縛花”。通過運用多個類似于“X”型的結構來組成各種精美圖案的便是“縛結縛花”,如圖1;而通過采用不同顏色的棉線緊密整齊的排列,從而形成各種圖案的則被稱為“縛重縛花”,如圖2。興安縣瑤族刺繡和其它地區的刺繡有所區別,運用的是反面縛花技藝,即從反面進行繡制。此種刺繡技法沒有限制性,在整個繡制過程中不需要起形描繪出圖案的外輪廓,繡娘可以根據自己喜好,結合多種針法繡出獨具瑤族民俗文化特點的圖形紋樣。在整個工藝過程完成后才能在正面看到具體的紋樣圖案形象,在織物的反面是無法看到明確圖形的。此外,在反面縛花工藝中,對布料的選擇十分嚴格,主要以細而結實的棉線和麻線縫制的土棉布、土布為主,布的顏色采用黑色和藍黑色兩種。完成后的繡片被縫制到服裝的胸襟、衣領、袖口和褲腳部,因為這樣既可以達到固定邊角的效果,同時也使整體顯得比較美觀大方。
(二)興安縣瑤族服飾紋樣的色彩特征
興安瑤族服飾顏色豐富,飽和度高,對比鮮明,視覺沖擊力極強。早在史籍中就有關于瑤族先民“好五色衣服”“衣裳斑斕”的記載,至今這種獨特的色彩搭配方法仍然在使用。早在周朝時期,我國古人就已經對色彩有了超強的感知力,他們建立了有關“五色”的觀念,即藍、紅、黃、白、黑,通過將“五色”與其他中國傳統元素相結合而慢慢發展起來,并延續至今。在興安瑤族服飾紋樣上同樣也繼承了古人的這種五色觀,瑤族服飾紋樣色彩主要包括紋樣底部的面料色彩和紋樣的裝飾色彩,瑤族人民在服飾紋樣配色上通常以黑色或深藍色為紋樣底部面料的顏色,以彩色棉線在黑色面料上繡制出形狀不同、色彩斑瀾的圖案,使得整體具有較強的對比性,同時這些圖案紋樣主要集中在衣襟等一些容易引人注目的部位,當人們穿著這種傳統服飾行走時,紋樣也會隨著衣服的擺動帶有運動感,從而使得整體更生動活潑,如圖3。

以衣襟處的“太陽花紋”為例,采用藍黑色作為圖案紋樣底色,紋樣刺繡則采用將紅、黃、白、藍四種顏色相結合,其中以紅色調為主色調,黃色、白色和藍色作為輔色,紋樣中不同的顏色所蘊含的內涵不一樣,例如紅色象征瑤族人民的勇敢和熱情,如圖4。五種顏色的和諧搭配能夠很好地詮釋出瑤族的民族情感以及視覺審美情趣。
(三)興安縣瑤族服飾紋樣的構成特征
不同民族關于美的觀念是有很大區別的,這是由于不同民族信仰和生活習慣所造成的。興安縣瑤族的服飾紋樣色彩較為鮮艷、飽和度高,其獨特的構成特征使得這些紛亂的色彩趨于和諧。瑤族人民對神靈十分崇拜,他們通過以大自然中的動物、植物作為靈感,將輪廓進行抽象化設計,運用重復構成的形式,將一個紋樣進行多角度和位置的變化,使得興安縣瑤族服飾紋樣既和諧統一,又存在一定的節奏感,獨具民族特色。
興安瑤族服飾的紋樣構成方式主要有適合紋樣和連續紋樣。適合紋樣外部有一定的限制性,具有特定的外輪廓,整體不具有延展性,而連續紋樣與適合紋樣有所區別,連續紋樣指的是通過以一個單一或多個基本元素單體由多個不同方向進行無限循環、連續不斷的排列所形成的圖案,整體具有一定的延展性。以興安瑤族傳統頭帕為例,頭帕的中心是八角花適合紋樣,花紋外側以方形單一線條為輪廓線來限制紋樣的裝飾范圍,從內部的布局上看,八角花適合花紋呈對稱形式,而從骨骼上分,八角花紋屬于旋轉式,通過以兩兩對稱的三角形組成一個單位元素,圍繞中間的正方形做圓周運動,最后形成一個十字形的八角紋樣,同時在邊緣和中間正方形內部點綴五朵小的八角花,大小花紋形成對比,使得整體更具有層次感;頭帕的周邊是萬字紋連續紋樣,萬字紋是在瑤漢交流中發展而成的紋樣,興安地區頭帕上的方字紋與八角花紋的構成方式不一樣,萬字紋是以不斷重復的方式進行水平或垂直重復排列,呈現出一定的韻律感,使得整體既具有靜態美又具有動態美,如圖5。
這些形狀不同的抽象紋樣極大反映了瑤族先民的生活環境狀態,以及本民族的文化觀念,雖然史籍中記載到瑤族沒有本民族特有的文字,但他們的民族服飾上一個又一個獨具特色的抽象紋樣卻勝過文字,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瑰寶。

三、興安縣瑤族服飾紋樣在文創設計中的應用實踐
(一)瑤族服飾紋樣的現代轉化
興安縣瑤族服飾紋樣以其獨特的圖案紋樣向人們展示了瑤族的歷史文化,也讓人們更加了解瑤族人們的生活習俗。前期通過對興安縣瑤族服飾的田野調查發現,服飾上常用的紋樣主要包括“萬字紋”“動物紋”“八角花紋”“幾何紋”“人物紋”和“太陽花紋”等,組合方式多以重復排列為主。為了推動瑤族文化的傳播發展,將傳統服飾上的文化符號進行現代轉化是一種十分必要的手段。因此,在進行瑤族服飾紋樣文創設計時,不僅要保留瑤族原本的特色,還需融入現代設計理念。其中具體的設計思路主要包括三個步驟:首先,將調研收集的相關資料進行整理,以“方字紋”“八角花紋”“幾何紋”作為此次設計的主要樣本,探究其形態和構成方法;其次,對上述提及的紋樣進行初步簡化提取,以單線條形式概括出圖形外輪廓,使在勾勒的過程即保留了民族特色又體現了現代設計的美感;最后,運用多種構成法則對圖形進行二次重組設計,如表1。

(二)瑤族服飾紋樣的色彩提取
設計不像寫生繪畫那樣注重物象色彩的客觀性,而是講究色彩的平面性、裝飾性和主觀性⑩。色彩作為一種重要的視覺元素,它能夠產生強大的視覺沖擊力,是人們評定優劣設計十分重要的一個依據。隨著世界的多元化發展,一些例如基本色、前衛色、話題色等的流行色不斷出現在大眾的視野中,但是由于長期處在一個不變化的環境中,隨之而來就產生了審美疲勞。在這種情況下,人們逐漸發現民族服飾上的色彩能沖破流行色的范疇,帶給人與眾不同的視覺效果,因此,在目前的很多大型國際時裝秀和展覽上,能夠看到許多具有民族色彩的服飾、平面設計作品、紡織品、家具等。
興安縣瑤族的服飾圖案,顏色的搭配非常獨特,在整體上主要表現出紅色調,但除去紋樣部分其余位置全部采用黑色的面料,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極為醒目,給人以深沉而莊重的感覺,瑤族服飾的這種獨特性,可以為我們現代的文創產品提供一定的色彩靈感。根據前文對瑤族服飾紋樣配色的具體分析,此次設計是以“方字紋”“八角花紋”“幾何紋”作為研究樣本。通過一系列的調查研究發現,幾何紋、八角花紋、萬字紋在興安瑤族服飾上的使用頻率最高,因此筆者選擇對這三種傳統紋樣進行色彩一次提取,對比分析不同紋樣提取出的顏色之間存在一定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基本上都包括黑色和紅色,然后在保持興安瑤族服飾紋樣的基本色相基礎上,運用顏色分析法,改變色彩的明度和飽和度,將一次提取色進行二次提取,最終形成具有漸變效果的色階,如表1。
(三)瑤族服飾材質工藝的綜合運用
隨時間的發展,近些年我國旅游業迅速發展起來,同時人們對于具有少數民族特色的旅游路線變得更加喜愛,間接對于帶有民族文化獨特內涵的產品需求量也在逐步增多。桂林市作為瑤族的主要聚居地之一,民族旅游產業潛力大,同時興安縣華江瑤鄉地處紅色旅游資源豐富地區,風景優美,物質資源豐富。旅游文創產品作為旅游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能大力推動旅游產業的快速發展,在當今市場上民族文創產品的種類雖然豐富,但是在款式、配色和制作工藝等方面都較為單一,產品同質化嚴重。因此,增強民族文創產品的文化屬性,提高民族文化產品的市場價值,創新民族文創產品的設計形態,既是后期民族文創產品發展的必然趨勢,同時也是帶動少數民族特色旅游業發展的必然措施。


八角花紋在興安瑤族的服飾上多次出現,整體成一個八角形,色彩對比鮮艷,為興安瑤族服飾、頭飾上的裝飾圖案,常用于衣襟、褲腳、袖口等部位。瑤族服飾紋樣在色彩上極具本民族特色,善于采用紅、黃、藍等較為鮮艷的色彩,同時還運用黑色或藍黑色為主的面料,兩者上下形成鮮明對比,使得整體既具有光彩奪目的效果,又具有素雅深沉的特點。因此在此次系列文創產品設計中,經過多次實地調研,不斷深入了解興安瑤族文化內涵,仔細分析瑤族服飾上的多種傳統紋樣,最終決定選取八角花紋作為主要的設計靈感。通過將傳統紋樣進行現代轉化和多次色彩提取,融入現代設計手法,在配色方面采用將紅、藍、綠三種顏色分別與白色搭配,在材料上選用絲綢、雙銅紙、塑料等,設計了絲巾、包裝袋、鼠標墊、沙發、首飾包裝盒等一系列文創產品,既符合當代大眾的審美需求,又充分蘊含了瑤族傳統的文化內涵,市場前景良好,如表2、圖6。
此外,筆者以傳統八角花紋為設計靈感,通過運用現代設計原則和設計方法,對傳統服飾紋樣的現代轉化和多次色彩提取,提煉出簡潔而又不失瑤族文化特點的符號元素作為設計靈感,并運用符合當代人審美的現代設計手法進行當代首飾設計,創作出具有瑤族風情的首飾系列作品《瑤·共生》,展示了瑤族獨特的服飾藝術魅力,如圖7。
四、結語
廣西桂林興安縣瑤族傳統服飾上的紋樣種類繁多,色彩豐富、造型獨特,是興安瑤族傳統文化最直觀的表達方式。通過對民族服飾紋樣的現代轉化和多次色彩提取,提煉出簡潔而又不失瑤族文化特點的符號元素作為設計靈感,并運用符合當代人審美的現代設計手法進行文創產品設計和當代首飾設計,創造出具有興安瑤族風情的產品,展示了興安瑤族獨特的服飾藝術魅力。簡而言之,將興安縣瑤族服飾上的傳統紋樣進行再設計,應用到現代文創產品設計和首飾設計中去,對于推動瑤族服飾文化的傳播具有良好的促進作用。
注釋:
① 唐娟.廣西興安華江瑤鄉非物質文化的保護與傳承[D].廣西:廣西師范學院.2012:23.
② 姚思廉.梁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3:502.
③ 馬端臨.文獻通考[M].北京:中華書局,1986.
④ 張廷玉.明史[M].北京:岳麓書社,1996:4686.
⑤ 范曄.后漢書[M].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823.
⑥ 魏征.隋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3:898.
⑦ 周去非.嶺外代答[M].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1996:127.
⑧ 鄺露.赤雅[M].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1995:13.
⑨ 李來章.連南八排風土記[M].中山大學出版社,1990:57.
⑩ 吳紅梅,陳若茜.廣西瑤族地區傳統服飾紋樣特征分析[J].中國民族博覽,2016,24(9):192-193.
① 覃會優.白褲瑤族服飾元素在現代平面設計中的應用[J].美術教育研究,2012,2(2):91-93.
注:本文系桂林理工大學2024年創新創業教育理論與實踐專項研究課題(GUT2024CY22);桂林理工大學2024年本科專業建設項目課程思政示范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