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非遺活態傳承的媒介間性理論建構
(一)物質考古與符號轉譯的雙重維度
只有當非遺的物質與意義處于流動和變化的過程中,才能稱之為活態的存在。媒介考古學看來,非遺的媒介不僅是“是什么”,還是“是什么過程”。以藍印花布為例,非遺媒介的物質性指代的是靛藍與棉布的化學反應,雕版刮漿的肌理痕跡;非遺媒介的符號性指代的是“百子千孫”“連年有余”等紋樣的隱性意義。水彩的跨媒介中介性為非遺媒介特性提供了物質痕跡轉化實驗。在《南潯古鎮窗榻肌理圖譜》課堂項目中,學生將藍印花布雕版刮漿的凹凸肌理轉化為水彩紙本上的鹽粒結晶、酒精噴灑等特殊技法語言,實現了非遺媒介的觸覺可視性轉換。其邏輯進路可歸納為:首先運用顯微鏡觀察竹編經緯、漆器胎骨等非遺物質的細節,建立物質檔案(物質性);其次運用水彩的通透明晰,疊加、暈染等技法重構物質痕跡的視覺語法(符號性)。龍泉青瓷“開片”是對轉化理性的實驗:學生控制水彩紙的濕度和顏料的濃度,疊加出冰裂紋的隨機性和秩序感,非遺的工藝轉化為可感知的視覺語言。水彩的媒介轉譯不僅保留非遺的物質基因,更激活其當代闡釋空間。
(二)認知語言學框架下的圖像敘事機制
圖畫故事書中的圖像敘事機制是一個基于認知語言學理論探討的視覺敘事模式。非遺符號的當代轉譯不能正于表層形式的臨摹,而應建立深層的對應關系。課堂嘗試了非遺符號與水彩語言的雙域碰撞。苗族蠟染的窩妥紋 (螺旋紋),是先民繁衍生息的印記;輸入空中,水彩的透明、流動是獨特的語素。選擇性投影與融合,生成層產生具有延續性和差異性的混合意象。教學中,以《重構方勝紋》為例,首先解構方勝紋中“同心相連”的原始語義,分析其幾何構成中的關系;其次引導學生用水彩罩染法,在保留菱形骨架的情況下,引入當代城市中線的構成元素。學生的作業將傳統吉祥符號轉譯為表現當代人際連接的視覺隱喻。這證明了“符號調和”的轉化機制,即非遺符號脫離原有語境后,水彩的物理屬性(如水的隨機滲入)成為調和傳統語義和當代表達的變量。進一步研究發現,水彩的透明度控制具有特殊的認知引導功能。持續的創作中,學生用分層渲染的方法,將商周青銅器上的獰厲紋樣轉化為具有空氣感的漸變結構:底層濃墨表現紋樣的原始力量感,上層淡彩薄涂產生時空蒙太奇效果。歷史符號聚焦媒介特性探索重構后的三階段模式,表明了跨媒介敘事對深度認知的助推作用。
二、情境化教學框架下的跨學科課程重構
(一)課程模型的生成邏輯
縱觀人類社會的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命力在于其物質載體的活化和精神內涵的承傳。課程模型的建構,是以物質層面為起點,以符號層面、場域層面為螺旋上升的終點,將靜態的文化遺存轉化為動態的教育產品。物質載體的轉化。以非遺本體的考古為起點,將非遺物質載體轉化為教育產品的邏輯起點。以《南潯古鎮窗榻肌理圖譜》課堂為例,要求學生運用水彩媒介的實驗性探索,捕捉藍印花布雕版的肌理。學生用鹽粒結晶模擬雕版的凹凸感,用酒精噴灑表現靛藍染液的滲透軌跡。這不是簡單的模仿,而是將考古學的探究精神貫穿于學習過程之中,讓學生沉浸在非遺造物的密碼中,體悟蘊含其中的科學和人文。透明性與流動性是水彩媒介的重要特征,通過它可揭示非遺物質載體中的科學原理和社會現象。本文所談的符號重構,不是指形式上的臨摹拷貝,而是指符號層面上的轉換創新,是對文化隱喻的當代闡釋。苗族蠟染的窩妥紋與族群的長途遷徙息息相關,教學中引導學生用水彩罩染法分層著色,打破程式化的平面構成,用解構主義的思維分析其關系。在保留螺旋紋原始骨架的基礎上,加入城市交通系統的線條,使古老的符號變成表達現代人之間聯系的隱喻。在這個調和認知沖突的過程中,體現的是文化基因在媒介對話間的變異規律,說明藝術符號是具有自我更新的。水彩媒介在此過程中是文化轉譯的控制參數,水的通路參數改變著紋樣的封閉結構,水性媒介的透明度消減著符號的確定性,從而形成一個延續傳統基因,又富含當代語義的混合象形。在場域層面,再生注重的是文化生態的整體性轉換。《徽州馬頭墻》系列作品中,運用增強現實技術將學生水彩作品投射到實體建筑立面,虛擬與現實交織的空間敘事重新激活了傳統聚落的文化生態。技術的介入并不意味著替代物質實體,而是開啟另類通道以促成跨時空對話,在凝望水彩渲染的粉墻黛瓦時,同時感受徽商文化的倫理規范或當代城鄉的空間博弈。學生在參與蘇州園林虛擬現實寫生時,既可以運用水墨速寫觀察與分析光與影的物理規律,又可結合文學文本解構與探討造園法則的觀念,最終用水彩長卷重組“移步異景”的空間線索,實現科學與藝術的深度融合。
(二)問題鏈驅動的跨學科節點挖掘
跨學科學習需要基于具體的“真問題”,防止簡單嫁接的碎片化傾向。課程結構采用三層問題鏈:基礎性問題解決美術學科本領域的問題,如水彩的透明度與建筑的光影關系;進階性問題解決與文化矛盾關聯的問題,如氣候變遷對于傳統建筑色譜的影響機制;高階性問題解決促進創新轉化的問題,如何運用設計語言表達微派美學基因在當代城市空間中的轉化策略,不同層次的問題既保持美術學科本領域的核心地位,又為多學科交互提供結構化切入點。在徽派民居水彩再生計劃任務中,先解決水彩繪畫語言如何表現馬頭墻的幾何秩序,進而解決濕度變化對于墻體顏色的影響機制,最后解決傳統建筑語言在現代城市中的轉化策略,每一類問題都形成一個學習模塊,又通過文化主線形成一個完整的學習鏈。設計教育中跨學科學術融合的案例反思:科層節點的挖掘依賴于文化符號的解碼。微州三雕中的方勝紋樣,幾何秩序可經分形數學解讀。教學中分析其遞歸規律,引導學生用水彩漸變法生成無限遞歸的裝飾圖譜。美術、數學的知識被創造性逾越,學生不僅掌握跨學科的方法論,更體悟傳統如何基于科學發現而創新。這是一種基于文化本體的學術融合,它超越了知識嫁接的表層模式,生成了育人實踐的深層意義;江南水鄉生態色譜,學生將分光儀測得的色彩數據繪制成曲線圖,建立污染程度與色彩明度的對應關系,進而用水彩表現藍藻爆發的色彩隱喻。跨學科學習被轉化為社會美育,在社區展覽引發居民對生態焦慮的集體共鳴。
(三)雙主體協作的課程實施路徑
師生共創新型教學關系,教師不再是單一的知識傳授者,而是融合文化生活策劃與教學技術主導的復合型角色。跨學科教研組的建立,語文老師講授紋樣背后的禮樂文化,美術老師講授古人染織背后的化學反應,多種視角共同涵養藝術文化厚度。學生在水彩創作調色時可以比對實體建筑顏色變化,技術升級為文化學習的生長之木。非線性的創作流程允許學生在傳統技法失敗后轉向數字媒體再創作,容錯機制不僅降低了學生的學習焦慮,更孕育了迭代創新的思維韌性。在二十四節氣色彩檔案項目中,學生將植物染實驗的失敗經歷,轉向對于數字水彩算法調色原理的研究,最終產出傳統工藝與數字技術對話的藝術作品。身體化的學習機制將學生個體面對文化傳承的“創造性轉化”具象化、微觀化。評價方式創新注重于學生文化理解質的突破。評價方式改革摒棄單一量化的測量,文化理解維度設置符號表征、矛盾解構、現代重構三個層級標準,技術應用維度包括工具應用、問題解決、技術倫理反思等階梯能力指標,情感態度維度運用協作貢獻、文化認同等參數反映學習者的精神變化。在《戲曲臉譜水彩創作》創作性評語中,除了作品技法分以外,對不同行當顏色的象征意義進行文化解讀的評分,使評價過程成為第一課堂的第二課堂。
三、跨媒介敘事的教學實踐
(一)問題導向的主題生成機制
選定的教學主題應當具有現實挑戰性,非遺的當代危機天然地賦予該課程議題張力。生成式學習主題以“水彩可以見證技藝的消逝和重生”為總問題,下設三個子問題:較低階問題解決物質載體的消逝,如植物染料的褪色探究;中階問題指向技藝傳承的當下困境,如傳統圖樣在都市語境中的解碼與再編碼;高階問題指向文化價值的拷問,如非遺基因的算法思維。這些問題并非線性排列,而是形成一個知識網絡,使學生在不同學科中游刃有余。以江南藍染再生案例為例,學生通過對菘藍色素氧化實驗的探究,以及社會學田野調查記錄藍染傳承人口述史,最終采用水彩多層次疊加表現技藝消亡與重生的時空交響。較高階問題鏈的設計為知識學習提供了延展性,使獲取成為主動建構的過程,形成具有厚度的學習共同體。在生成式學習主題的設計中,預設與生成處于動態平衡,采用“文化種子”拋錨策略,提供適切的議題框架,如以“消逝的匠音”為例,引導學生自主尋找子問題。在徽墨制作技藝教學中,學生從墨錠煙膠配比(材料成分)探究延伸到制墨歌訣的聲紋采集,最終轉化成水彩作品中的肌理。預設與生成的動態平衡,既保證了知識方向性的傳遞,又彰顯學生認知個性,使課堂成為意義生產
工廠。
(二)雙通道交互的創作實踐模式
實體場域的具身體驗通過身入其中的實體勞動,使非遺轉化成認知的物質基礎。組織學生走進涇縣宣紙的作坊,通過撈紙、曬紙的親身體驗,感受其中纖維交織的物理性。學生將撈紙、曬紙的殘存物帶回,通過拓片、拼貼等方式轉化為水彩創作中的生成基礎。從身體的物質參與轉向藝術的生成轉化,使非遺不只是知識上的研究對象,而是可觸、可感、充滿生命運動的實體。龍泉青瓷基地的實踐,鼓勵學生用手觸摸未上釉的素胎,感受窯變過程中的色彩轉化。當身體參與到感知之中,使得學生成就從文化認知到造物哲學的轉化,這種多感官的參與也成為水彩創作的情感支點。通過介入數字媒介,使數據轉化成文化的新知。建立非遺的紋樣統計,通過學習解鎖傳統紋樣的生成規律。學生在數字平臺嘗試紋樣的畸變實驗,通過對參數的調節尋找生成規律,之后將數據規律轉化回水彩創作。在《云錦紋樣的數字轉生》的課題項目中,先通過生成對抗網絡解鎖傳統紋樣的組合規律,之后用水彩表現通過算法無法生成的偶然性筆觸,形成人機共生的創作模式。虛實共生的方式,既突破了技術理性的冷酷,又保留下了手工創作的溫情,成為連接傳統與當代的橋梁。在二十四節氣色彩的課題研究中,一方面學生使用分光儀對自然物候的色彩數據進行客觀記錄,另一方面用水彩寫生表達對色彩的主觀知覺,兩種方法在數字平臺上疊加生成最終的色譜圖。從客觀記錄到主觀表達的周而復始,使得學生理解文化認知中的主客體矛盾,多元視角的切換。
(三)文化認知的評價轉向
傳統評價習慣于用“是可以”來判斷技能達成度,而跨媒介敘事要求文化闡釋深度。建立過程性追蹤制度,用札記、影像、實物檔案記錄,還原認知發展現場。如對戲曲臉譜創作的評價,不僅看技術解決如何到位,更看文化理解深度,如對“紅忠白奸”色彩倫理的文化闡釋。引入同行評議制度,可請非遺傳承人解釋作品,從文化本真性角度給出專業判斷。質性工具的設計是文化特定的。隱喻識別量表,從符號轉譯準確性、文化矛盾尖銳度、當代價值生成度,考查深層文化生成。學生將門神造型轉化成都市守護神,《年畫重生計劃》課程項目評價,不是看形象像不像,而是能否用水彩通透明亮的特質表現傳統信仰與當代價值的沖撞。評價的轉向,提升了教學意義。
榫卯、彩繪等文化內涵;至創作后期,視點流動呈現跨層掃描特征,表明學生對侗族鼓樓建筑倫理秩序的綜合把握。從形式視點到意義視點的轉變,證明了媒介間性對文化理解的催化作用。選修實踐課程的學生在文化符號辨識的準確率和轉化維度上的得分高于臨摹教學班,說明該課程模式對學生的認知升級具有積極意義。
(二)文化轉譯的邊界意識覺醒
媒介轉化的教育意義恰在于“不成功性”。水彩的性質與非遺本體的沖突常常成為反思的契機。在漆藝轉化的過程中,當學生發現水彩無法還原漆黑的質感時,轉而用留白的方法表現漆層的剝蝕,形成一種妥協,生發了“缺陷美學”的教育理念,即傳媒的限制不是障礙,而是促使不同文化彈性詮釋與對話的張力。教學實例表明,當學習者積極面對傳媒轉換中的信息損耗時,其作品中的文化認同程度會更強烈。如青瓷冰裂紋轉譯案例中,水彩的隨機滲透打破了對工藝精確性的機械理解,使水彩的當代讀者能夠在“似與不似”之間感受傳統造物的哲學涵義。邊界的覺醒,意味著非遺教育從技術傳遞向文化思辨的轉變。
(三)技術介入的倫理尺度重構
電子工具的介入,改變了非遺的轉化生態。增強現實技術介入徽州建筑,虛擬與現實的融合拓展了觀感維度,但追求視覺奇觀會導致非遺符號的景觀化異變。一些作品迷失于賽博朋克風格的自我翻拍,放棄了徽商文化的深層精神。課程以技術層面的約束,避免文化符號的過度解構;以非遺傳承人協同入局口述史的形式,保證轉化的文化本真。例徽州馬頭墻的數字重構,部分作品迷失于賽博朋克風格的自我翻拍。(蘇州園林虛擬寫生)技術團隊在數據采集時存有意留下噪點和誤差,使數字再現時永遠帶著手工的痕跡。“不完美的數字化”也是技術理性與人文感性的交響樂章。
(四)可持續教育生態的構建路徑
非遺教育的當代轉型需在守正與創新間建立動態平衡。文化認知軸強化符號轉譯的倫理意識,避免創新對文化基因的暴力切割;技術應用軸主張工具的功能有限性,明確數字媒介作為認知延伸而非替代的定位;教育評價軸建立生長性評估體系,通過歷時性追蹤捕捉學生文化認同的漸進軌跡。在《江南古鎮》水彩活化案例中,課程既鼓勵學生用水彩表現現代商業對傳統空間的侵蝕,又要求保留原住民生活痕跡的視覺證據,這種批判性創作導向,使非遺教育成為文化生態修復的社會實踐。
四、課程模型的驗證與反思
(一)認知深化的實證性檢驗
選取《侗族鼓樓》水彩再生計劃作為研究樣本,運用眼動跟蹤技術記錄學生在創作過程中的視點流動。分析發現,當學生初識傳統建筑符號時,視點集中于形式要素,如飛檐挑角;在跨媒介轉化實驗過程中,視點轉移至結構關系,如
參考文獻:
[1]甄巍,黃夢娜.從新課標背景下美術課堂教學的變化看中國基礎美術教育改革實踐的動向[J].美術觀察,2024(6).
[2]楊華友.學生互評法在初中美術手工課堂中的應用——評《中小學美術單元教學設計指南》J].科技管理研究,2023(14).
[3]陳藹.傳統藝術手工藝品在中小學美術課堂教學中的價值分析[J].中國教育學刊,2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