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25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1588(2025)06-0083-03
1背景
《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以下簡稱《條例》)賦予圖書館享有數字化傳播作品版權例外的權限,旨在協調公共利益與著作權人利益之間的沖突,發揮圖書館傳播文化、傳承文明和服務社會的功能,確保著作權人及其他權利人享有的合法權益不受非法侵害,使公私利益在數字環境下相容共存并達到合理的優化狀態,以實現社會效益最大化的終極目標。圖書館在其館舍內對處于版權保護狀態的相關作品享有合理使用權,通過信息網絡向到館用戶提供這些作品,既無須經權利人許可,也無須向其支付報酬,即可成為侵權責任的豁免事由。自《條例》實施以來,圖書館在行使這項權利時因超出法定的權限范圍,被法院判定構成侵害作品信息網絡傳播權行為的糾紛案件不時發生,值得業界人士反思。圖書館數字化傳播作品版權例外,不能超越法定的對象范圍、作品范圍和服務范圍,否則就會構成侵權行為。
2圖書館數字化傳播作品版權例外的對象范圍
為順應網絡與數字技術發展趨勢,發揮圖書館信息服務功能,貫徹落實《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版權條約》和《世界知識產權組織表演和錄音制品條約》的立法精神和具體規定,自20世紀末開始,一些國家相繼在立法中允許圖書館、檔案館等通過信息網絡向到館用戶提供相關作品,以確保其在數字環境下履行公共服務職能
從歷史淵源看,對圖書館數字化傳播作品實行版權例外的立法,始見于美國1998年生效的《數字千年版權法案》(Digital Millennium Copy-rightAct,簡稱DMCA)。該法案在修改《美國版權法》第108條關于非營利性圖書館、檔案館免責條款時將版權例外的規定延伸至網絡環境,在全球范圍內率先以立法形式準許非營利性圖書館等通過信息網絡向館內用戶提供一定數量的數字化復制件[1]。其后,2001年生效的《歐盟信息社會版權指令》第5條對各成員國的圖書館、博物館、檔案館等出于滿足個人學習和研究需求的目的,在不違反購買或許可使用作品的前提下,通過指定的終端向館內的用戶提供其擁有的作品,也賦予其合理使用權[2]。《條例》借鑒上述立法經驗,立足我國基本國情,將圖書館、檔案館、紀念館、博物館、美術館等數字化傳播作品版權例外的對象范圍,明確界定為“本館館舍內服務對象”,即到館用戶。在網絡環境下,圖書館用戶分為到館用戶與館外用戶,對到館用戶與館外用戶進行區分,一般以用戶是否親身進入某圖書館館舍內作為界定標準,與用戶類型無關。近年來,移動通信技術與互聯網技術的深度融合,為圖書館拓展服務空間、開展多元服務創造了條件。為給用戶提供閱讀便利,有些公共圖書館在主體建筑范圍以外的若干區域打造新型閱讀空間,如城市書房、農村書屋等24小時自助圖書館。這類新型閱讀空間是公共圖書館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從廣義上講屬于“本館館舍”范疇,因此對進入這類新型閱讀空間的用戶,也屬于到館用戶。《條例》規定,圖書館數字化傳播作品版權例外的對象范圍僅限到館用戶,如果超出法定的對象范圍,就會構成侵害作品信息網絡傳播權行為。
3圖書館數字化傳播作品版權例外的作品范圍
數字時代,作品分為數字作品與非數字作品。其中,數字作品是能被計算機讀取、加工、存儲、傳輸的具有獨創性和可復制性的智力成果,既包括作者利用電腦等設備將文字、圖形、音頻、視頻、動畫等內容以數字代碼形式固定在硬盤等有形載體上形成的作品,也包括以紙張、膠片等為載體的傳統作品被數字化轉換后形成的作品。圖書館依據《條例》規定行使信息網絡傳播權,通過網絡能向到館用戶提供哪些數字作品,不能提供哪些數字作品,必須審慎行事,謹防侵權風險。
3.1版權例外的作品范圍限定為法定的數字作品法定的數字作品主要包括以下內容:一是館藏的合法出版的數字作品。二是圖書館為陳列或保存版本的需要以數字化形式復制的作品
3.1.1館藏的合法出版的數字作品。合法出版的數字作品是指具有復制、發行電子出版物資質的出版單位,依法對著作權人交付出版的稿件內容審核后,利用數字技術編輯加工而形成的在市場上發行的數字作品,主要包括:圖書館合法采購的數字作品、有關出版機構向圖書館呈繳的數字作品、有關權利人向圖書館捐贈的數字作品。雖然合法出版的數字作品與未出版的數字作品都受我國著作權法保護,但根據我國有關規定,后者不能在市場上發行,同時還可能涉及作品的發表權問題,因此,《條例》未將其納入圖書館數字化傳播作品版權例外的范圍。對于圖書館來說,其并非能向到館用戶傳播所有的合法出版的數字作品,只有館藏的合法出版的數字作品,即經過驗收、編目、登記、分類、著錄等環節進人館藏文獻體系的合法出版的數字作品,圖書館才有權傳播。如果圖書館向到館用戶提供非館藏的合法出版的數字作品或未出版的數字作品,就會構成侵權行為。
3.1.2圖書館為陳列或保存版本的需要以數字化形式復制的作品。《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第二十四條規定,圖書館為陳列或保存版本的需要復制本館收藏的作品,屬于合理使用作品行為。《條例》第七條第二款對圖書館通過信息網絡向到館用戶依法提供為陳列或保存版本的需要,以數字化形式復制的作品進行了嚴格限定,必須同時滿足兩個條件:一是館藏作品已經損毀或者瀕臨損毀、丟失或者失竊,或者其存儲格式已經過時。這里說的館藏作品既包括以紙質材料、感光膠片等為載體的非數字作品,也包括數字作品。其中,何謂已經損毀或瀕臨損毀的作品,何謂存儲格式已經過時的作品,由于立法用語的抽象性,圖書館在具體操作中可能不易精準把握。從實踐看,前者主要是指承載作品思想內容與表達形式的物質載體出現破損狀況并達到一定程度的情形。例如,以紙質材料為載體的某種作品,由于紙張酸化變脆,館藏復本的正文頁面都出現了多處破損狀況,圖書館已不能繼續向到館用戶提供該種作品借閱服務,此類情況被視為“已經損毀或者瀕臨損毀”。目前,由于我國有關機構對不同載體作品的損毀狀況未出臺相應的國家標準或行業標準,每個圖書館在具體確認某一作品的損毀程度時,必然缺少可供遵循的規范性依據和統一標準。在此背景下,有關法院作出的已經生效的判決或裁定對作品損毀程度的認定,就有重要的借鑒價值。后者主要是指存儲數字作品的物質載體已不再被生產或正在被淘汰的情形。當圖書館收藏的某種作品出現了“已經損毀或者瀕臨損毀”“丟失或者失竊”,或者其“存儲格式已經過時”的情形之一時,即可成為圖書館通過信息網絡向到館用戶依法提供為陳列或保存版本的需要以數字化形式復制的作品的條件之一。二是圖書館收藏的作品已在市場上無法購買或者只能以明顯高于標定的價格購買。前者即為絕版作品,通常是指出版商已沒有存貨,且沒有再版計劃,又不能從正規的市場渠道購得的出版物[3;后者即為瀕臨絕版的作品,通常是指某一作品雖然可從正規的市場渠道購得,但由于存世量非常有限,其市場價格明顯高于其標定價格,且僅能以市場報價購得的出版物。如果圖書館通過信息網絡向到館用戶提供其館藏作品的數字化復制件不能同時滿足以上兩個條件,就會超出數字化傳播作品版權例外的范圍,構成侵權行為。
3.2權利人與圖書館有約定不允許通過信息網絡傳播的作品除外
在通常情況下,圖書館向到館用戶提供館藏的合法出版的數字作品和依法為陳列或保存版本的需要以數字化形式復制的作品,都屬于合理使用作品行為。如果權利人與圖書館事先有約定,對圖書館收藏的其作品不準通過信息網絡傳播的,應視為圖書館對其作品自動放棄了信息網絡傳播權,圖書館在約定范圍內對其作品不享有合理使用權。雙方當事人通過約定,在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等強制性規定,不違背公序良俗的前提下,即可達成有效合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四百六十五條規定,依法成立的合同,不僅受法律保護,還對當事人具有法律約束力。如果圖書館違反雙方約定內容,擅自將權利人的作品通過信息網絡向到館用戶傳播,就會超出合理使用范圍,構成侵權行為。需要強調的是,雙方約定不同于權利人單方發表的聲明。圖書館對權利人單方聲明不允許任何組織和個人通過信息網絡傳播的作品,是否享有版權例外的權限,應以其作品是否屬于《條例》第七條規定的以合理使用的作品為界定標準,而與權利人單方發表的禁正使用作品的聲明無關。
4圖書館數字化傳播作品版權例外的服務范圍
為防止到館用戶擅自行使權利人對作品享有的信息網絡傳播權,有效控制作品傳播范圍,避免權利人的可得利益受損,圖書館數字化傳播作品版權例外的服務內容是為到館用戶提供閱讀和視聽服務。《條例》第十條規定,圖書館通過信息網絡向到館用戶提供法定的數字作品時,應采取技術措施,防正到館用戶復制作品,防正到館用戶以外的其他人獲得作品。從廣義講,復制即以印刷、復印、拓印、錄音、錄像、翻錄、翻拍、數字化下載等方式將作品制作一份或多份的行為。由于復制是傳播的基礎,涉及權利人的核心利益,圖書館向到館用戶提供法定的數字作品時,除不能為其提供復制服務外,可提供包括檢索、瀏覽、閱覽、觀賞、聆聽在內的所有服務,這些服務內容被稱為閱讀和視聽服務。圖書館通過信息網絡向到館用戶提供文字作品等閱讀服務,在滿足用戶個性化閱讀需求和提升其個體素質的同時,有效促進了知識普及與文化傳播。如果圖書館向到館用戶提供法定的數字作品時,未采取有效的技術措施,超出閱讀和視聽服務范圍,使到館用戶能夠復制作品或館外用戶能夠獲得作品,就構成侵害作品信息網絡傳播權行為。
為協調權利人對相關作品享有的信息網絡傳播權與圖書館對相關作品享有的合理使用權之間的沖突,不影響權利人對相關作品的正常使用,避免不合理地損害權利人的合法權益,圖書館數字化傳播作品版權例外的服務性質被限定為非營利性服務。圖書館向到館用戶提供閱讀和視聽服務,不得直接或間接獲取經濟利益。首先,圖書館不能以營利為自的或以追求投資回報為借口,通過向到館用戶提供合理使用作品的方式獲取利益,損害本應由權利人享有的作品傳播利益。其次,圖書館不能把有償服務項目與為到館用戶提供閱讀和視聽服務暗中掛鉤,從而變相獲取經濟利益。由于數字化傳播作品版權例外是圖書館全面履行公共服務職能的先決條件,公共服務所具有的公益性決定了圖書館在其館舍內數字化傳播作品不能直接或間接獲取經濟利益,僅能為到館用戶提供非營利性服務,否則就會構成侵害作品信息網絡傳播權行為。
參考文獻:
[1]數字千年版權法[EB/OL].[2025-04-10].https://wenku.baidu.com/view/2e6a9b5f18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bd. html.
[2]2001年《歐洲議會和歐盟理事會關于協調信息社會中版權和相關權若干方面的第2001/29/EC號指令》[EB/OL].[2025-04-10]. http://ipr.mofcom. gov.cn/index. shtml.
[3]圖書館·情報與文獻學名詞審定委員會.圖書館·情報與文獻學名詞[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9:54.
(編校:孫新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