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圖分類號:G84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2076(2025)03-0117-10
Abstract:Since mixed doubles table tennis became anoficial event at the2O20 Tokyo Olympics,its competitive value and strategic position have undergone structural changes.Exploring the winning rules of this event is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optimizing China's Olympicpreparation system.Based on the unique \"eight-round\"structure of the mixed doubles rules,this studyconstructed a genderdynamic analysis framework and adopted amethod combining video analysisand mathematicalstatistics toconductasystematicanalysisof thetop international table tennisevents in the past five years.The research found tha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rence in competitive effctivenessbetween samesex and opposite-sex service games.The outcome of the game depends on the tactical execution eficiency of key sequenceswithin theround.Intheeight-roundtactical system,inthefemale-to-femaleround,alocaladvantage was formedthroughthe men'sthirdshot'sattack,whileinthefemale-to-femaleround,themen's fourthshot'sdefensive stabilitywas insufficient,which became a systematicshortcoming.Under thesame tactical scenarios,genderatributes haveasignificantmoderating efectontheeffectiveness ofrounds.Thisresearch breaks through thetraditional analytical paradigm of singles events,constructs a dynamic model related to genderand rounds,provides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China's mixed doubles event to cope with the Olympic\"singlecombination participation\"ruleand optimize the allcation of tactical resources,and promotes the transformation ofthe training system towards a data-driven scientific paradigm.
Key Words:table tenns; mixed doubles competition; wining paterns;eight-round system; points scored and lost; gender differences
乒乓球混雙項目自2020年東京奧運會成為正式比賽項目以來,其在競技體系中的戰略地位發生了根本性轉變,已從邊緣性“附屬項目”發展為各國奧運戰略的核心競爭領域[1]。我國選手在東京奧運會混雙決賽中的意外失利與巴黎奧運會的金牌突破,共同凸顯了“單一組合參賽”規則約束下的關鍵矛盾:傳統單打項目的技戰術理論體系難以滿足混雙項目精細化備戰的特殊需求。這一矛盾在巴黎奧運會淘汰賽階段得到集中體現,即四分之一決賽后的連續三輪險勝過程中,雖然我國組合最終奪冠,但比賽數據揭示的輪次優劣勢顯著波動現象,暴露出當前理論對混雙項目動態制勝規律認知仍存在結構性缺陷。
當前,乒乓球研究領域呈現顯著的單打主導特征。單打項目已形成了完全成熟的“三段指標評估法”等理論體系[2-5],但其分析框架建立在運動員獨立決策的基礎上,無法解釋混雙項目中性別組合動態性引發的戰術協同效應[6-8]。盡管有學者提出的“八輪次三段法\"模型為雙打及混雙技戰術分析提供了基礎框架,但其研究視角主要集中于發接發輪次的時序轉換規律,對性別組合差異如何影響輪次得失分的內在機制仍有待深入探討。例如,同性發球輪與異性發球輪在戰術選擇、擊球質量及得分率上的差異機制尚未明晰。這種理論的缺失直接導致實踐中難以精準識別優勢輪次并優化戰術資源配置。與此同時,現有混雙研究多聚焦于機器學習[10]、通徑分析[1]、圖論[12]等方法創新方面,雖顯著提升了技戰術分析的量化水平,卻普遍忽視了一個核心理論問題:性別交互作用如何通過發接發輪次的結構特征影響比賽動態?這一關鍵理論研究的缺失,導致現有研究成果難以有效轉化為實戰策略,尤其是在奧運會“單一組合參賽”規則所要求的零失誤競技環境中,其應用局限性尤為突出。
因此,本研究以混雙規則內生的“八輪次”結構為切入點,系統構建了“局一輪次一拍序”三級分析維度,主要聚焦3個核心科學問題(見圖1)。(1)發接發輪次中“同性局”與“異性局”的結構特征如何調控比賽節奏?混雙規則規定每局比賽包含固定的發接發輪次組合,形成“發同性接異性局”與“發異性接同性局”兩種交替模式。這兩種模式是否導致比賽進程的差異化特征?(2)不同性別組合在發球輪與接發球輪的技戰術選擇中存在何種動態博弈規律?男/女運動員在同性或異性對抗場景下的得失分是否存在系統性差異?這種差異是否具有跨輪次穩定性?(3)各輪次間的得失分規律是否存在可量化的作用邊界?在八輪次框架下,特定輪次的得失分是否具有統計學顯著性?其優勢效應受哪些拍序特征的支配?

為解答上述問題,本研究采集了東京和巴黎奧運周期內國際頂級混雙比賽數據,基于實證分析,首次建立“性別組合一輪次結構一拍序特征”的關聯分析模型。通過系統剖析高水平混雙比賽的得失分數據,深度揭示不同性別組合在比賽中的戰術選擇偏好及其效率差異。研究突破了傳統研究中將性別因素視為靜態變量的局限,從動態輪次交互視角解構混雙制勝規律,為“八輪次三段法”模型賦予性別維度的理論深度。
本研究不僅豐富了混雙專項理論體系,更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在2028年洛杉磯奧運會備戰周期,面對“單一組合參賽”規則,探索輪次優劣勢規律是我國保持混雙項目競爭優勢的關鍵。研究通過明晰性別組合動態性對比賽進程的調控機制,其結論可為混雙組合的戰術設計、訓練重點規劃及臨場決策提供科學依據,推動混雙項目備戰模式從經驗主導轉向數據驅動。
1 研究方法
1.1 數據采集與處理
研究數據主要來源于2019—2023年奧運會、世乒賽、WTT大滿貫及冠軍賽等國際頂級賽事勝負雙方的222場混雙比賽,通過標準化流程構建數據庫。樣本篩選遵循三項核心標準:首先,剔除單局分差≥5分的比賽(如 11:3,11:4? ,保留比分膠著場次(如11:9,12:10? ,以反映真實對抗情境;其次,排除含削球選手的組合,聚焦主流進攻型配對;最后,僅納入可獲取完整技戰術參數的高清錄像場次,確保數據完整性。
數據采集采用“乒乓軍師”技戰術分析系統,對每場比賽進行逐拍編碼。記錄指標涵蓋三個維度:結構維度包括發接發輪次(8類)、拍序(1\~15拍及后續)、性別組合場景(4類);結果維度包括得失分歸屬和擊球板數,最終構建含17222個回合的標準化數據集,為后續分析提供結構化數據支持。
1.2 統計分析框架
根據乒乓球混雙項目“八輪次”結構特性,采用分級檢驗策略解析性別組合在比賽進程中的動態性效應。在輪次對比分析中,首先,通過Kolmogorov-Smirnov檢驗對八輪次得分率數據的分布形態進行驗證 Pgt;0.05, ),結果表明該數據符合正態分布;針對Levene檢驗所得方差不齊問題( P=0.037? ),采用非參數Kruskal-WallisH檢驗判定八輪次得分率的差異顯著性,并通過Dunn-Bonferroni 法進行事后兩兩比較;其次,對發同性局與發異性局的勝率、得分率進行卡方獨立性檢驗,在拍序效應解析中,運用多組率 χ2 檢驗比較關鍵拍序的擊球頻次差異;最后,運用 2×2 列聯表 χ2 檢驗方法,對八個輪次男女運動員的使用率和得分率數據進行比較。
2 研究結果與分析
2.1 “發同性局與發異性局”得失分規律解析
依據乒乓球混雙比賽規則,每局比賽的發接發輪次具有固定組合特性,且后續局次需進行性別組合輪換。基于這一規則特性,本研究以“局”作為基本分析單位,將八個輪次劃分為兩個大輪次,并從發接發關系視角分別命名為“發同性接異性局”與“發異性接同性局”,具體劃分邏輯如圖2所示。
根據規劃,“發同性接異性局”涵蓋男發男、女發女、女接男及男接女四個輪次;“發異性接同性局”包含男發女、女發男、男接男及女接女四個輪次。由于勝方的“發同性接異性局”對應負方的“發異性接同性局”,因此本研究僅從勝方視角展開分析。在選取的222場比賽(不含決勝局)中,“發同性局”共225局,其中勝局為167局、負局58局,獲勝率達 74.2% ;“發異性局\"共221局,勝局178局、負局43局,獲勝率為80.5% 。經 χ2 檢驗 (χ2=2.54 , P=0.11gt;0.05 )可知,這兩類“大局”的勝率之間無顯著性差異。
為了探究混雙項目中是否存在因性別所導致的發接優劣勢,本研究進一步統計分析同性別與異性別之間的發接得失分情況。數據顯示,“發同性接異性局”的總體得分率為 57.5% ,“發異性接同性局”的總體得分率為 57.0% 。Pearson卡方檢驗結果 (χ2=0.58,P= 0.446gt;0.05 )表明,這兩類“大局”的得分率無統計學差異,說明其競技效能具有等效性。

2.2乒乓球混雙“八輪次\"得失分規律解析
“發同性接異性局”和“發異性接同性局”的數據分析顯示,兩類“大局”的得分率無顯著差異。但是,由于兩類“大局”各自包含四個發接發輪次,深入探究各輪次之間得失分的內在規律具有重要意義。基于此,本研究進一步對勝負雙方在八輪次中的得分率進行了統計,具體數據如圖3所示。

統計結果顯示,勝方八輪次的得分率均超 50% 。其中女發女、女發男和男發女輪次得分率超過 60% ,顯示勝方在這三個輪次中具備較強的得分能力。負方八個輪次得分率均低于 50% ,且男接女和女接女輪次得分率低于 40% 。從得分率均值來看,勝負雙方得分率均值最高的輪次均為女發女輪次,男發女輪次在雙方得分率均值排名中均位列前三,而得分率最低的均為女接女輪次。得分率均值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勝負雙方在發接發輪次中得分率的排序情況,但不同發接輪次間得分率差異是否具有統計學意義,尚需進一步嚴格驗證。
由于乒乓球混雙比賽八輪次得分率屬于連續性數據,對多組連續性數據進行假設檢驗時,應依據數據特征,合理選用方差分析或非參數檢驗方法。本研究先以K-S檢驗對八輪次得分率數據進行正態分布分析,結果顯示數據呈正態分布。然后再進行方差齊性檢驗,結果顯示 P=0.037lt;0.05 ,表明數據方差不齊,不滿足方差檢驗前提,故采用非參數檢驗。因涉及多組數據比較,本研究采用Kruskal-WallisH檢驗(以下簡稱K-W 檢驗)。將勝方在比賽中的八輪次得分率數據錄入SpssPro軟件進行K-W檢驗,結果如表1所示。
表1八輪次得分率K-W檢驗結果表

統計結果顯示,勝方八輪次得分率秩平均值從高到低依次為女發女、女發男、男發女、男接男、男接女、女接男、男發男以及女接女。經K-W檢驗, P=0.00lt; 0.01,H(K) 值為28.36,故拒絕原假設,表明八輪次間得分率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在K-W檢驗中,若因素主效應顯著,需對因素各水平進行兩兩比較以明確差異。本研究針對八輪次得分率數據實施兩兩比較,克魯斯卡爾-沃利斯檢驗顯著后,進行事后多重比較,使用
Bonferroni校正控制族系錯誤率,結果如表2所示。
表2K-W檢驗多重比較結果表

通過對勝方得分率兩兩比較發現,統計學顯著差異主要集中在女發女輪次與女接女輪次。具體而言,女接女輪次分別與女發男輪次( Plt;0.01? 以及女發女輪次 ( Plt;0.01 )的得分率差異顯著。此外,女發女輪次與女接女輪次( Plt;0.01 )、女接男輪次( Plt;0.01 )和男發男輪次( Plt;0.01? 的得分率差異顯著。其余輪次得分率兩兩比較差異不顯著( Pgt;0.05) 。
通過對各輪次秩的平均值分析可知,女發女輪次得分率數值最高,與其他三組存在顯著差異,且該輪次在比賽中的使用率亦為最高,可判定其為八輪次中的優勢輪。女接女輪次中位數值與得分率均值均為最低,與女發女輪次( Plt;0.01 )、女發男輪次( Plt;0.01? 得分率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且該輪次在比賽中的使用率較高,可認定為八輪次中的劣勢輪。進一步分析發現,女發男輪次僅與女接女輪次存在顯著差異,男發男輪次僅與女發女輪次存在顯著差異。因此,本研究未將女發男輪次和男發男輪次界定為優勢輪或劣勢輪。
運用相同方法對負方的八輪次數據剖析,結果與勝方數據基本一致。
2.3 乒乓球混雙比賽八輪次規律解析
2.3.1發球輪次規律的解析
在混雙“八輪次”中的發球輪次包括男發男、男發女、女發男和女發女四個輪次。從圖3數據可知,四個發球輪中僅男發男輪次得分率未達 60% ,其余三個輪次得分率均超 60% ,表明乒乓球混雙的發球輪次在比賽中優勢較大。這說明即便在雙打或混雙比賽中,率先發球者仍具戰術組織主導優勢[13]。四個發球輪的第一拍、第三拍、第五拍、第七拍及七拍后擊球率與得分率情況如圖4所示。

本研究對四個發球輪各拍的擊球率與得分率進行深入對比分析。針對男發男、女發女、女發男以及男發女四個發球輪次的第一拍、第三拍、第五拍、第七拍及七拍后的擊球率和得分率,運用多組率的 χ2 檢驗方法進行統計分析。結果顯示:在男、女發球輪的第一拍,其使用率和得分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gt;0.05) 。第三拍方面,女發女輪次得分率均值最高,與男發女輪次第三拍得分率相比差異不顯著,但顯著高于女發男( P lt;0.05) 和男發男( Plt;0.01 )這兩個輪次得分率。同時,男發男輪次的得分率低于女發女( Plt;0.05) 和女發男( Plt;0.05) 輪次,且差異顯著。再次運用多組率的 χ2 檢驗方法,對比四個輪次第三拍的擊球率的數據,結果顯示女發女輪次第三拍的擊球率顯著高于其余三個輪次(Plt;0.01) 。對四個發球輪次的第五拍、第七拍以及七拍后的擊球率和得分率對比分析,結果顯示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 Pgt;0.05) 。
綜合數據剖析可知,在八輪次中得分率均值位列前三位的分別是女發女、女發男以及男發女輪次。對比這三個輪次可揭示女發女輪成為優勢輪的原因。女發女輪次第三拍得分率高于女發男輪次( Plt;0.05) ,雖與男發女輪次第三拍的得分率差異不顯著( (Pgt;0.05) ,但其擊球率高于男發女輪次和女發男輪次。此外,四個輪次間第一拍、第三拍、第五拍、第七拍以及七拍后的使用率和得分率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 Pgt;0.05) 。由此判定,女發女輪成為優勢輪的最關鍵原因是該輪次第三拍具備較高的擊球率和得分率。
2.3.2接發球輪次規律的解析
接發球輪涵蓋四個輪次,得分率均值由高至低依次為男接男、男接女、女接男、女接女。經系統分析發現:女接女輪次得分率低于女發女與女發男輪次,差異顯著。如同對發球輪的解析思路,要剖析接發球輪次中劣勢輪現象產生的緣由,需從每一拍的擊球率與得分率著手。四個接發球輪次的第二拍、第四拍、第六拍及六拍后的擊球率和得分率數據如圖5所示。

在探究乒乓球混雙接發球輪次的特性與規律過程中,本研究運用多組率的 χ2 檢驗方法,針對男接男、男接女、女接女和女接男這四個接發球輪次各拍的擊球率與得分率展開細致比較。統計結果顯示,在第二拍時,女接男輪次的擊球率顯著低于其他三個輪次( Plt;0.05) ,四個輪次的第二拍得分率差異不顯著( Pgt;0.05) 。進一步分析發現,女接男輪次整體使用率偏低,導致擊球率較低,但得分率無明顯差別。同時,男接男和男接女輪次的使用率均值高于女接男和女接女輪次,表明男子在第二拍擊球環節得分較多,但直接失分現象也較為頻繁
針對四個接發球輪次第四拍的擊球率和得分率進行檢驗與比較后得出:女接女輪次第四拍的擊球率高于男接男、男接女和女接男三個輪次( Plt;0.05, ;其得分率低于男接男輪次( Plt;0.05) ,而男接女和女接男輪次與這兩個輪次的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 Pgt;0.05) 。在第六拍,男接女輪次的擊球率高于女接男輪次( Plt;0 05),其余輪次之間差異不具備統計學意義( Pgt;0.05) ),且四個接發球輪次第六拍的得分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 。第八拍時,女接女輪次的擊球率高于女接男和男接男輪次( Plt;0.05 ),但它們得分率之間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gt;0.05) 。八拍之后的各個基本單元之間,擊球率和得分率均無統計學意義( Pgt;0.05) °
對接發球輪次擊球率和得分率的綜合比較表明,女接女輪次成為劣勢輪的原因在于:在所有八輪次中,接發球輪次整體得分率低于發球輪次。將女接女輪次與其他相對較弱的接發球輪次對比,其劣勢顯著。女接女輪次第二拍的擊球率和得分率與其他輪次無顯著差異;第四拍擊球率雖高于其余輪次,但得分率均值僅為 45.97% ,是所有輪次第四拍得分率中最低的,且與男接男輪次第四拍的得分率差異顯著。女接女輪次第八拍和八拍后的擊球率較低,盡管得分率均值較低,但與其他輪次相比無統計學意義。綜上所述,女接女輪次成為劣勢輪的主要原因在于第四拍的高使用率和低得分率。
2.4八輪次中男女運動員得失分規律呈現
2.4.1基于八輪次的男女運動員得失分情況解析
上述研究明確了八輪次中的優勢輪與劣勢輪,為全面深人理解乒乓球混雙比賽的內在規律,對男女運動員在各個輪次中的表現,仍有必要展開進一步的研究與剖析。八輪次中的使用率呈現輪次對等的特征,為簡化研究并突出重點,本部分僅以勝方發接發輪次中每一拍的得失分數據為依據,具體數據如表3所示。本研究定義了兩個關鍵指標:男(女)輪次使用率,其計算公式為男(女)(得分 + 失分) ÷ 輪次總得失分;男(女)輪次得分率,其計算公式為男(女)得分÷男(女)(得分 + 失分)。通過這兩個指標,量化解讀男女運動員在各輪次中的表現。
對勝方運動員的使用率和得分率進行分析后,可將整體八個輪次歸為四個主要戰術輪次,即男發輪、男接輪、女發輪和女接輪。從使用率平均值來看,在男發輪次與女接輪次中,男、女運動員的使用率基本持平;而在女發輪次與男接輪次中,男子運動員的使用率顯著高于女子運動員。
為探究這一現象,通過運用 2×2 列聯表 χ2 檢驗方法,對八個輪次男女運動員的使用率數據進行假設檢驗。結果顯示,在男子發球的兩個輪次以及女子接球的兩個輪次中,男女運動員的使用率差異不具備統計學意義( Pgt;0.05) ;而在女子發球的兩個輪次里,男子
表3男女運動員八輪次使用率和得分率統計表

使用率高于女子,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lt;0.01) 。在男接輪次上,男女運動員使用率差異同樣具有統計學意義( Plt;0.01 ),但細分到兩個男接輪次,僅男接男輪次中男子使用率高于女子且具有統計學意義( Plt; 0.01),男接女輪次中男女使用率并無顯著差別。由此可得出結論:男子使用率高于女子的情況,主要集中在女發男、女發女和男接男這三個輪次。另外從得分率指標分析發現一個現象:先擊球的運動員得分率均值較高。例如,在女子發球輪次中,女子得分率偏高;在男子接球輪次中,男子得分率占優,主要原因可能是發球輪次的第一拍和接發球輪次的第二拍得分率較高,從而使得整體得分率占據優勢。
繼續運用 2×2 列聯表 χ2 檢驗方法,對八個輪次男女運動員的得分率數據進行檢驗分析,具體結果如下:在男發輪次中,男發男輪次里男子得分率高于女子得分率,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lt;0.01? ;男發女輪次中,男女運動員得分率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 Pgt;0.05) 0在女發輪次中,女發男輪次男子得分率低于女子得分率,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lt;0.01 )。在接球輪次的四個輪次中,均符合勝方男女運動員誰先擊球誰得分率高的規律,且四組數據比較結果均具有統計學意義( P lt;0.01 。
綜合以上分析可知,男子擊球率較高的情況,主要體現在男接男、女發男和女發女這三個輪次。而在男女各輪次得分率比較方面,由于第一拍和第二拍得分率較高的影響,除男發女和女發女兩個輪次外,男女運動員中先擊球一方的得分率高于后擊球一方,且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 (Plt;0.01) 。男子在女接球輪次的得分率普遍偏低,主要原因是男子在第四拍時,容易受到對手第三拍高質量回球的壓制;而女子在男發男和男接女輪次中,得失分能力略顯不足。本研究采用同樣的方法,對八輪次中負方男女運動員的得失分特征進行檢驗,發現八輪次中負方男女運動員的得失分特征與勝方八輪次所呈現的結果高度一致,故在此不做詳盡討論。
2.4.2男女運動員在相同發接發輪次“情形”下得分率規律揭示
上述研究對比分析了男女運動員在八輪次中的使用率及得分率,得出各輪次中男女運動員的得失分特征。但此類對比分析對于男女運動員而言并非完全“公平”,因為它忽略了男女運動員所面臨的比賽“情形\"這一關鍵信息。以男發男輪次為例,男子擊球出現在第一拍、第五拍等,女子擊球則在第三拍、第七拍等。本方男子需發球并回擊對方女子的來球,而本方女子在該輪次中要接對方男子的球并擊打給對方女子。由于對方男女運動員擊打過來的球在力量、速度和旋轉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這使得勝方男女運動員回擊的難度也不盡相同。所以僅在同一個輪次下對男女運動員得分率進行比較,并不能準確反映他們真實的技戰術發揮水平,因為男女運動員并非處于相同的發接發“情形”
經過上述分析與討論,本研究將發接發輪次相同“情形”定義為:同一組男女運動員同接對方女子的來球,并擊打到對方女子;或同接對方男子的來球,并擊打到對方男子。對于勝方而言,男發男與女發男處于相同的情景之下;對于負方而言,從勝方角度來看,男發男與男發女處于同一個“情形”之下。由此我們對八輪次的發接發順序進行重新排序,具體如表4所示。

接下來,對勝負雙方同組相同“情形”下的得分率進行統計與分析,并應用 2×2 列聯表 χ2 檢驗的方式,對比同組男女運動員在比賽相同“情形”下的得分率規律,具體數據如表5所示。
表5相同“情形”下同組運動員得分率比較表

統計結果顯示,在高水平乒乓球混雙比賽中,就勝負雙方男女運動員在同一發接發“情形”下的得分率表現而言,勝方男子運動員在女發男輪次與同組女子運動員在男發男輪次處于同一發接發“情形”。經 χ2 檢驗表明,在此“情形”下,男子的得分率高于女子,且該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lt;0.05) 。從負方視角觀察,也呈現出相同結果,即男子運動員在女發男輪次與女子運動員在同一“情形”下的男發男輪次,得分率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lt;0.05) 。而在其他輪次的同一“情形”下,勝負雙方男女運動員的得分率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0 (Pgt;0.05) 。
鑒于男子在女發男輪次和女子在男發男輪次得分率存在顯著差異,著重對擊球序列中的關鍵拍數進行對比分析。女發男輪次男子與男發女輪次女子的擊球序列均呈現第三拍、第七拍、第十一拍及后續回合的規律性特征,研究選取這三個關鍵拍數進行深人探討。從數據分布來看,男子運動員在女發男輪次中共產生676個得失分,而女子運動員在男發男輪次獲得513個得失分。值得注意的是,男女運動員在異性發球輪次中的拍序分布具有結構一致性,這為跨性別比較提供了可行性基礎。為系統比較男女運動員在關鍵拍數的表現差異,本研究采用 χ2 檢驗對第三拍、第七拍和第十一拍三個核心回合的得分率進行統計學分析,結果如表6所示。此方法可有效驗證不同性別運動員在相同擊球序列中的得分效能差異,從而揭示戰術執行效果的性別特征差異
表6“女發男與男發男”“情形”下男女得分率比較表

統計結果顯示,在女發男輪次中,勝方男子與負方男子第三拍的得分率,和男發男輪次中勝方女子與負方女子第三拍的得分率相比,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其中,經 χ2 檢驗,勝方組男女得分率比較結果為 χ2= 8.375, P=0.004lt;0.01 ;負方組男女得分率檢驗結果為χ2=4.936,P=0.026lt;0.05 。而在第七拍和第十一拍的得分率比較中,男女雙方得分率差異不具備統計學意義 (Pgt;0.05) 。由此可以推斷,相同“情形”下男女運動員整體得分率的差異,主要源于男女雙方第三拍得分率的較大差異
3討論
3.1發同性局與發異性局的戰術均衡性成因
本研究發現,發同性局與發異性局在勝率與得分率上未呈現顯著差異,歸因于混雙規則對發接發輪次的強制性輪換機制。根據國際乒聯規則,每局比賽的發球方須交替采用同性或異性組合發球,此設計本質上通過戰術資源的周期性重置,消解了單一性別組合的持續優勢。例如,女發女輪次雖可憑借男子第三拍搶攻建立局部優勢,但男發男輪次因對方男子接發球時高頻使用反手擰拉技術,直接破壞發球方的前三板銜接,導致戰術收益被對沖。東京奧運會混雙決賽中,許昕/劉詩雯在發異性局中雖通過男發女輪次取得領先,但女接女輪次因第四拍反拉失誤率較多,最終導致優勢喪失。這表明,規則通過強制性別組合輪換,使比賽勝負取決于關鍵拍序的精細執行,而非依靠發球權性別選擇的固定優勢。
3.2 性別組合對輪次效能的差異化表現
3.2.1女發女輪次:男子第三拍搶攻的關鍵效用
實證研究表明,女發女輪次成為優勢輪的核心機制源于男子運動員第三拍搶攻的戰術增值效應。該輪次戰術鏈通常呈現三拍遞進模式,女子運動員通過發球限制對方女子接發球質量,為男子搭檔創造搶攻條件。男子運動員在第三拍多采用正手或反手搶拉發動進攻,男子的擊球力量大、速度快并伴隨著強旋轉,通常這種擊球質量能夠給對方形成壓制從而得分。比如在東京奧運會決賽的女發女輪次中,劉詩雯勾手發球后,伊藤美誠反手劈長到許昕反手位,許昕迅速抓住機會側身搶拉直線得分,致使水谷隼正手防守失誤,這展現了乒乓球混雙比賽中男子搶攻能力在該輪次中的關鍵作用。
男子搶攻能力的比較優勢體現在多維度:生理機能層面,男子上肢爆發力與核心穩定性保障了搶攻質量;技術選擇層面,女子運動員反手擰拉與正手挑打等攻擊性接發球技術的使用率較低,進一步降低了男子第三拍搶攻的難度。混雙規則強制規定的擊球順序進一步放大了這種性別差異,使得第三拍成為戰術優勢的關鍵點。通過視瀕觀察發現,男子第三拍得分中有相當比例源于對方男子運動員第四拍防守失誤,這歸因于混雙項目獨特的空間約束。相較于單打,雙打運動員通常需要在0.5s內完成步法移動[14],同時兼顧搭檔走位協調。這種空間壓力導致防守方男子第四拍反拉失誤率增加,凸顯了第三拍搶攻在混雙戰術中的重要性。
3.2.2女接女輪次:男性第四拍防守的短板審視
基于輪次的動態變化,女接女輪次的系統性劣勢集中體現在第四拍攻防轉換環節。當本方女子完成接發球后,對方男子第三拍搶攻通常采用高強度旋轉配合大角度落點,迫使本方男子在第四拍面臨雙重壓力:既需在短時間內完成對旋轉軌跡的預判,又需在有限移動空間內實現精準回球。例如,當王曼昱以擺短方式回接鄭怡靜的發球時,林昀儒第三拍高質量地擰斜線大角度,直接突破林高遠防守站位平衡,導致第四拍側身反拉下網。
該輪次劣勢與女發女輪次優勢存在戰術鏈的鏡像關系。當女發女輪次通過男子第三拍搶攻建立優勢時,客觀上會使對手進人女接女輪次的第四拍高壓防守情境。這種攻防耦合效應揭示了混雙競賽中發接發輪次的內在關聯性。相較之下,男接男輪次的戰術優勢源于第二拍控制技術的有效應用:男子接發球通過臺內擰拉壓制對方女子第三拍質量,為本方女子第四拍快帶技術創造有利條件。
綜上所述,在高水平乒乓球混雙比賽中,女子之間的發接發輪次應成為教練員和運動員重點關注的環節。一方面,要把握發球輪次的有利時機,充分發揮女發女輪次的優勢;另一方面,需著力彌補女接女環節的不足。在訓練過程中,應著重解決前四拍的控制與搶攻等細節技術。具體而言,要豐富女子接發球手段,通過多樣化的接發球方式彌補質量上的不足;此外,要加強男子第四拍的防御和被動反攻能力,以提升球隊在混雙比賽中的整體競爭力。
3.3 相同戰術場景下的性別表現分化
研究結果表明,在相同發球輪次類型下,性別屬性對輪次效能具有顯著調節作用。具體而言,女發男輪次中男子運動員第三拍得分率顯著高于男發男輪次中女子運動員的第三拍表現,這一差異主要源于技術執行層面的性別分化。值得注意的是,在男發男輪次中,雖然勝負雙方的男子運動員與女發男輪次的女子運動員均處于“發男”情形,但其得分率差異卻未呈現統計學顯著性。此現象可通過發球權差異進行解釋:在男發男輪次中,男子作為發球方,其擊球順序遵循第一拍、第五拍、第九拍的周期性規律;而女發男輪次中的女子同樣作為發球方,其擊球順序亦為第一拍、第五拍、第九拍。發球方的戰術主導地位可能削弱了性別因素對得分率的影響。
通過比賽視瀕分析發現,當面對對方男子運動員的第二拍擰拉技術時,男女運動員的應對方式存在顯著差異。在女發男輪次中,男子運動員多采用反手快撕等主動進攻技術來處理第三拍來球;而在男發男輪次中,女子運動員則更多地選擇防守性技術。這種技術選擇差異直接導致了得分效率的分化。究其原因,女子運動員在力量輸出與旋轉對抗方面存在客觀劣勢,難以高質量完成與男子運動員同等強度的主動進攻技術。根據上述發現:(1)建議在訓練中重點強化女子運動員對男子擰拉技術的應對能力。(2)針對性設計第三拍銜接訓練模塊,著重提升防守反擊技術的穩定性,并通過多球訓練模擬男子運動員的擊球質量,加強女子運動員的預判與動作銜接速度。(3)在戰術層面制定差異化方案,降低因性別差異導致的被動局面發生概率。
4結論與展望
4.1 研究結論
通過對勝負雙方222場高水平混雙比賽進行實證分析,本研究系統揭示了乒乓球混雙項目基于“八輪次\"結構的制勝規律。(1)發同性局與發異性局在勝率與得分率上未呈現顯著差異,這表明混雙規則通過強制輪換發接發性別組合,構建了攻防資源的動態平衡機制。(2)性別組合對輪次效能具有顯著的調節作用。女發女輪次因女子發球控制與男子第三拍搶攻的協同效應成為優勢輪;而女接女輪次則因男子第四拍防守穩定性不足形成系統性劣勢。(3)在相同“情形”下,混雙比賽存在性別分化現象。在女發男與男發男輪次中,男子運動員的第三拍搶攻表現優于同場景下的女子運動員,這揭示了性別屬性對輪次價值具有重構作用。
4.2 實踐啟示
通過上述結論,我國混雙項目備戰需聚焦以下三個方向:(1)在優勢輪次開發方面,應強化女發女輪次的戰術執行力,女子運動員需提升發球旋轉變化與落點精度,為男子搭檔創造搶攻條件,男子運動員則需重點打磨第三拍正反手搶攻,形成壓制性得分手段。(2)針對女接女輪次的劣勢,男子運動員應加強第四拍的防守和反拉技術穩定性,通過專項訓練提升高速來球應對能力,女子運動員則可豐富接發球手段,嘗試增加接發球臺內主動進攻比例。(3)建立性別與拍序適配的訓練體系,例如,在女發男輪次強化男子第三拍技術多樣性,在男接男輪次優化女子第四拍銜接質量,系統性提升輪次轉化效率。
4.3 研究局限與展望
本研究的樣本范圍集中于主流進攻型組合,尚未涵蓋削球配對及特殊持拍方式對輪次規律的影響。此外,搭檔默契度、運動員臨場狀態等動態變量未被量化評估,可能對結論的普適性產生一定影響。未來研究可從以下方面進行深化:擴展不同技術風格組合的實證分析,探究削球型、左右手混搭等配對模式對八輪次規律的影響;引入生理傳感技術追蹤運動員反應時、關節活動度等指標,建立性別差異與戰術效能的關聯模型;開展奧運備戰周期內的縱向追蹤,揭示混雙組合戰術磨合與輪次效能演變的動態規律,為訓練科學化提供理論支撐。
參考文獻:
[1]彭婧娜,蔡藝,于文謙.“東奧增金”對競技乒乓球運動的影響及應對策略研究[J].湖北體育科技,2018(10):914-917.
[2]徐君偉.第36屆乒乓球世界杯男子單打決賽解析及技戰術發展動態研究[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17,33(4):97-102.
[3]岳新坡,賈俊杰.張繼科與奧恰洛夫乒乓球競賽制勝規律研究[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43(6):158-162.
[4]唐建軍,趙喜迎.乒乓球進攻類型打法比賽戰術制勝模式構成及其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3,36(3):123-127.
[5]徐君偉,于洋,黃慧陽,等.新球時代女子乒乓球技戰術診斷指標體系的實證性比較研究[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21,37(6) :77-85.
[6]王艷.第51屆世乒賽張繼科技戰術制勝因素[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2,46(10):82-87.
[7]趙喜迎,徐君偉.基于熵值法和灰色關聯分析法的乒乓球技戰術綜合評價研究[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20,36(5) :96-101.
[8]徐君偉.新球時代男子比賽技戰術運用特征、成因及發展趨勢研究[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18,34(4):119-125.
[9]肖丹丹,錢磊,張興林.乒乓球雙打技戰術不同發接輪次三段法的構建與應用[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9,42(12) :53-60.
[10]曹燁程,張千軼,陳輝,等.基于機器學習的乒乓球混雙技戰術評估模型構建與應用[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5,53(3):149-156.
[11]于洋,張千軼,徐君偉.乒乓球混雙比賽競技區間段戰術能力模型構建與交互效應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23,46(4):96-104.
[12]曹燁程,陳輝,牛劍鋒.從泛化到精確:乒乓球技戰術使用-銜接模型的構建與應用[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24,47(12) :63-77.
[13]王翾,梁勤超,李林.國際乒聯頻繁修改規則的批判性反思[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20,54(10):88-94.
[14]馮狄,李尚濱,陳永欣.視覺刺激對乒乓球運動員決策能力的影響[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14,33(6):113-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