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80-0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2076(2025)03-0045-10
Abstract:Using literaturereview logical analysis,thestudy clarifies theconnotation intrinsicconection between digital newqualityproductivity themodern sports industrysystem,analyzes the theoretical logic practical path digital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empowering the modern sports industry system.The study finds hat digital new productive forces comprehensively drivethe modern sports industry system towardsinteligence, effciency,advancement,adaptability,integration, low-carbon development byenhancing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innovating theallocation production factors,promoting structural optimization upgrading, strengthening precise supply-dem matching,accelerating the integration digital real economies, advancing green low-carbon development in the sports industry.Based on this,a systematic practical approach for empowering the modern sports industrysystem with digital newqualityproductivityisproposed:adhere to the driving force sports science technology innovation consolidate thecore the modernsports industry system;strengthendigital governance in thesports industry stimulate the vitality the modern sports industry system;digital technologydrives industrialupgradingenhances theeficiency the modernsports industry system;cultivate compound talentsin digital sports consolidate the foundation the modern sports industry system;improve the policy tools for digital sports strengthen the guarantee the modern sports industry system. Key words: digital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digital technology;integration data reality;sportseconomy; modern sports industry system;innovation drive
2024年全國兩會將“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大力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與此同時,《體育強國建設綱要》著重強調,要“打造現代體育產業體系”,并確立了到2035年將體育產業打造成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的發展目標。從本質上講,構建現代體育產業體系是新質生產力逐步替代傳統體育生產力的動態演化過程[1]。在這一過程中,新質生產力為構建現代體育產業體系提供了強勁動能,而現代體育產業體系作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載體,兩者具有內在一致性、實踐互補性和目標契合性。隨著數字經濟時代的到來,數字新質生產力作為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內容和具體表征,不再單純依賴傳統生產要素,而是實現了生產力的數字化與新質化升級[2],成為建設現代體育產業體系的核心引擎。因此,加快培育數字新質生產力成為構建現代體育產業體系的現實要求和關鍵著力點。
當前,國內學術界關于體育產業領域新質生產力的研究,主要聚焦于新質生產力推動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助力體育產業數字化轉型、促進現代體育產業體系構建,以及帶動體育賽事與體育消費提質升級等方面。盡管已有研究涉及新質生產力賦能現代體育產業體系的理論探討,但仍需進一步深化。部分學者從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相互作用出發,構建了現代體育產業體系的理論邏輯[3];也有學者基于生產力視角,剖析了新質生產力賦能體育產業現代化的生成邏輯[4]然而,針對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所形成的數字新質生產力如何賦能現代體育產業體系的研究仍相對匱乏。鑒于此,本研究在厘清數字新質生產力與現代體育產業體系內涵的基礎上,系統揭示數字新質生產力賦能現代體育產業體系的理論邏輯,并以創新驅動為引領,提出相應的實踐進路。
1 數字新質生產力與現代體育產業體系的內涵解析
1.1 數字新質生產力的形成邏輯
數字新質生產力是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所形成的新型生產力形式,其本質在于通過數字技術創新驅動生產力要素的數字化重構,最終形成以掌握數字技術的“高素質”勞動者、“新介質”勞動資料和“新材質”勞動對象為特征的數字生產力[5]。從構成要素來看,數字新質生產力具有數字化、智能化、網絡化等典型特征。其一,數字新質生產力擁有更高素質的勞動力。具備數字技術應用能力、數據處理技能和智能化操作水平勞動者,能夠創造更高的勞動效率。其二,數字新質生產力配備更高效的勞動資料。依托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勞動者可以運用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混合現實(MR)、自動化智能設備、計算機、機器人、3D打印等先進工具進行生產勞動。其三,數字新質生產力涉及新型勞動對象。這些勞動對象既包括物質形態的數字設備、數字基建,也涵蓋虛擬形態的數據、信息、軟件、數字平臺等高端生產要素,極大地拓展了勞動對象的范圍。
在數字新質生產力驅動下,現代體育產業體系呈現出以數字技術創新為主導的鮮明特征[。具體而言,體育用品制造業通過智能化生產實現從產品設計到售后服務的全流程自動化,顯著提升生產效率和服務質量;體育健身休閑業深度融合數字技術,創新打造多元化的體育消費場景,增強消費者體驗;體育場館服務業借助高效運營模式,持續優化管理和服務流程,提高場館利用效率和運營效益:體育競賽表演業通過數字手段重構觀賽體驗,打造沉浸式觀賽體驗,增強賽事與觀眾的互動連接;體育培訓服務業依托數智化服務,為學員提供個性化、智能化的學習方案。由此可見,加快培育數字新質生產力,對構建并完善現代體育產業體系具有重要推動作用(見圖1)。
1.2 現代體育產業體系的基本內容框架
構建現代體育產業體系,既是促進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內在需求,也是實現體育強國建設目標的重要途徑。根據產業體系的二分法,體育產業體系可劃分為傳統與現代兩大部分。傳統體育產業體系以體育用品制造、競賽表演、健身休閑、場館服務、培訓服務等業態為核心,其發展主要依賴人力、土地、資本等傳統生產要素,呈現出技術含量低、產業形態單一、要素配置效率不足、市場主體競爭力薄弱、產業聯系較為封閉、空間布局相對集中等特征。與之相對,現代體育產業體系則以體育數字經濟為主導,聚焦于滿足數字經濟時代體育消費新需求,既包含傳統體育業態的數字化轉型成果,也涵蓋數字技術深度融合催生出的新產業、新業態與新模式[7]。這一體系以現代科技、金融創新、人力資本、大數據等創新要素為核心驅動力,通過要素的深度融合和高效配置,不斷孕育新型體育產業形態和發展模式。傳統體育產業體系與現代體育產業體系存在緊密的動態演進關系。傳統體育產業體系是現代體育產業體系的根基,在數字經濟浪潮推動下,傳統體育產業體系中的生產要素加速迭代升級,逐步從依賴傳統資源轉向以數字技術、數據信息、現代金融、復合型人才等高端生產要素為核心,推動體育產業向現代體系轉型。同時,新興體育業態為傳統體育企業創造了新的發展機遇,促使傳統體育業態主動優化產品與服務供給,以適應市場需求變化。兩者相互依存、協同發展,共同推動體育產業體系向高端化現代化邁進。

2023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屆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強調,要建設以實體經濟為支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推進產業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發展,建設具有完整性、先進性和安全性的現代化產業體系[8]。這一重要論述不僅深刻闡釋了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本質特征,更為構建現代體育產業體系提供了戰略指引。基于現代產業體系的基本概念,結合《體育強國建設綱要》《“十四五”體育發展規劃》的政策要求,現代體育產業體系是以創新驅動為核心動力,以體育科技、現代金融、人力資源、數據信息等高端生產要素為關鍵支撐,以高技術、高附加值、高效能的高端體育用品制造業、現代體育服務業及數字體育經濟新興產業等協同發展的業態為重要載體,以政府部門、事業單位、行業協會、體育企業等多元主體構成的網絡組織為運行支撐,以完善的體育制度體系為保障基礎的新型產業系統。該體系具有以下典型特征:產業結構合理優化、產業鏈條完整貫通、產業供需精準適配、產業聯系開放協同、市場主體有序競爭、體制機制高效協同,并展現出附加值高、高效益、強關聯性和強競爭力的發展優勢。從內涵維度來看,現代體育產業體系涵蓋三個層次:產業組織、結構和產業關聯等產業層次;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和數據信息等要素層次;產業政策、空間布局和發展時序等時空層次。整體而言,現代體育產業體系是由多個相互關聯、相互支撐的體育產業組織、主導力量和要素條件共同構成的多層次、非線性、非平衡的復雜開放系統(見圖2)。
從系統論視角來看,現代體育產業體系由四個相互關聯的核心系統構成[9。第一,產業要素體系,以創新驅動為核心,深度融合體育科技、現代金融、專業人才、數據信息等創新要素,推動體育產業價值鏈、企業鏈、供需鏈和空間鏈等的鏈同發展,全面提升體育產業素質與效益;第二,產業組織體系,涵蓋參與體育產業活動的各類治理主體、市場主體及其協作網絡,構成體育產業運行的核心主體架構;第三,產業業態體系,由高端體育用品制造業、現代體育服務業以及數字體育經濟新興產業組成,夯實了現代體育產業體系的實體經濟根基;第四,產業制度體系,作為規范產業體系運行的規則框架和政策環境,產業制度體系通過“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的有機結合,為體育產業資源優化配置提供了制度保障,現代體育產業體系呈現出五大鮮明的時代特征。
第一,生產要素高端化。數字技術、數據信息、現代金融和復合型人才等高端生產要素成為體育產業發展核心驅動力。第二,產業結構合理化。體育產業系統內部的協同能力和關聯水平不斷提升,促使體育產業與國民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第三,產業供需適配化。體育產業市場供需兩端具有高度的匹配性和一致性,能夠精準滿足居民多元化、個性化、品質化的體育需求。第四,產業治理協同化。政府、企業、行業等多方主體協同共治,圍繞體育產業鏈上下游的不同企業展開分工合作,保障產業鏈高效運行。第五,產業競爭國際化。體育企業掌握一定的價值鏈治理權,具備產業輻射帶動效應與高附加值生產能力,通過持續創新推動體育產業迭代升級,并擁有全球體育產業資源配置能力。

1.3 數字新質生產力賦能現代體育產業體系的內涵
數字新質生產力以科技創新為核心驅動力,通過催生新業態、新模式和新產業,推動生產力向更高級形態演進[10]。數字新質生產力作為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表現形式,聚集要素的數字化協同,是勞動者、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深度整合的數字化成果[1],已成為驅動各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動能。從形成邏輯與內容框架來看,數字新質生產力與現代體育產業體系具有內在邏輯一致性。在理論層面,數字新質生產力為現代體育產業體系的構建提供核心動力;在實踐層面,現代體育產業體系的構建依賴于數字新質生產力的培育,二者通過提升體育產業創新能力與轉型升級效能,形成互為支撐的良性互動關系。具體而言,數字新質生產力賦能現代體育產業體系的內涵,是指在新發展理念下,為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和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要求,依托數字勞動者、勞動資料及勞動對象,對體育科技、現代金融、人力資本、數字技術、數據信息等高端生產要素進行優化配置,并將其深度嵌人體育產業的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充分發揮數字新質生產力的倍增效應、融合功能和帶動作用,從而全面提升體育產業全要素生產率,實現體育產業生產要素高效配置、體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體育產業供需精準適配、體育產業數實深度融合以及體育產業綠色低碳發展,最終推動現代體育產業體系向智能化、高效化、高級化、適配化、融合化和低碳化方向邁進。
2數字新質生產力賦能現代體育產業體系的理論邏輯
數字新質生產力賦能現代體育產業體系的理論邏輯呈現出系統性特征。首先通過提升體育產業全要素生產率這一核心路徑,繼而帶動生產要素配置優化、促進體育產業結構升級轉型、深化體育產業數實融合發展,最終實現體育產業供需精準適配和綠色低碳發展,全面推動體育產業體系現代化進程。基于此,本研究構建了“體育產業全要素生產率提升一體育產業生產要素配置優化一體育產業結構升級一體育產業供需適配一體育產業數實融合一體育產業低碳發展”的動態分析框架,以系統揭示數字新質生產力賦能現代體育產業體系的內在作用機理(見圖3)。

2.1生產方式智能化:提升體育產業全要素生產率
新質生產力以全要素生產率的大幅提升為核心標志,而數字新質生產力作為全新生產力形態,能夠從根本上推動體育產業全要素生產率的躍升。(1)提升生產要素質量。數字技術、數字基建、數據信息等高端生產要素與土地、資本、人力等傳統生產要素深度融合,促使體育生產要素呈現數字化、智能化、協同化和高效化特征,進而重塑勞動力需求結構。例如,在健身服務業領域,數字體育復合型人才借助傳感器和人工智能技術,重構產業價值鏈環節、創新商業模式并優化業務流程,實現產業價值再創造,顯著提升企業經營效率[12]。(2)提升生產要素組合效率。數字新質生產力通過優化生產主體、生產對象和生產方式的配置關系,充分釋放各要素的潛在價值,增強生產要素的協同效能。體育企業將5G、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數字技術深度嵌入體育產業的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環節,產生乘數效應,實現資源要素的集約化利用。以匹克運動品牌為例,其通過3D打印技術實現鞋面、鞋底及整鞋的數字化生產,不僅降低單位生產成本,還實現高度個性化定制,大幅提升了生產效率。
(3)提升企業生產效率。數字新質生產力全面重塑傳統體育產業的生產組織架構。隨著勞動資料向智能化、數字化轉型,生產工藝流程得到優化,有效突破規模報酬遞減的限制[13],使傳統生產要素擺脫時間和地域約束,顯著降低生產、管理、流通和運營等環節的成本,顯著提升了企業的生產效率。以體育競賽表演業為例,傳統賽事的組織、宣傳、門票銷售等環節需要大量的人力和時間成本,而引入數字平臺之后,電子票務系統等技術的應用不僅提升了運營效率,還為主客場俱樂部和球迷提供了便捷服務,進而實現降本增效的雙重目標。
2.2 資源配置高效化:創新體育產業生產要素配置
創新體育產業生產要素配置是數字新生產力的重要體現,更是建設現代體育產業體系的內在要求。(1)在提升要素配置質量方面,數字技術促進勞動者從傳統技能型向“數字 + 體育”復合型能力轉變,極大地滿足了體育產業對高素質勞動者的急切需求。在現代體育產業中,數據分析師、運動技術診斷師、人工智能工程師、電子競技教練等高素質勞動者都必須具備數字技術和體育專業的復合能力。(2)在改進要素配置模式方面,數字技術打破了傳統產業鏈的線性關系,推動要素配置模式從“單向流動”向“網狀協同”升級。借助區塊鏈技術構建的數據共享平臺,能夠將研發、生產、營銷等環節的離散資源轉化為可動態調用的模塊化單元。智能供應鏈系統通過實時采集消費者偏好、庫存狀態、物流軌跡等多維數據,驅動產品設計端、制造端與消費端深度聯動,使產品迭代周期從“預測驅動\"轉變為“需求牽引”。例如,Adidas將數字技術與垂直整合有機結合,引入數字化供應鏈系統,實現了供應鏈的數據化分析、智能化管理、協同化運作、可視化監控以及科學化預測。(3)在優化資源配置結構方面,數字技術推動勞動對象從“物理空間主導”向“虛實深度融合\"轉變。數字孿生、區塊鏈等技術,將體育場館設施、賽事IP、用戶行為等離散資源映射為可編程、可組合的數字資產,在云端形成動態演化的資源池。借助人工智能的智能合約與算法匹配機制,人才、技術、資本等要素能夠突破傳統產業鏈的剛性邊界,實現跨業態、跨場景的實時調用與精準適配。以虛擬運動社區平臺Zwift為例,它依托數字孿生技術構建全球虛擬騎行賽道,將用戶分散的智能騎行平臺數據實時映射至統一場景,使運動員、業余愛好者與職業車隊在數字空間同場競技,實現了數字空間與實體產業的無縫銜接,為用戶帶來了全新的運動體驗,也拓展了體育產業的發展空間。
2.3產業結構高級化:促進體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根據產業結構理論,體育產業結構優化是指推動體育產業結構向高級化和合理化方向發展的動態過程[14],這一過程對實現體育產業現代化具有決定性作用。數字新質生產力作為數字經濟時代的先進生產力,通過削減無效和低端供給、擴充有效和中高端供給[15],有力地促進體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1)推動體育產業結構邁向高級化,體現了體育產業結構質變的過程。一方面,驅動傳統體育產業生產要素向高端化轉變。以云計算、區塊鏈、5G、物聯網、AI、大數據等為代表的數字勞動對象,重塑了體育應用場景,促使體育產業結構向高級化邁進。例如,AR/VR/MR等交互技術為體育競賽表演業提供了沉浸式虛擬現實體驗;區塊鏈技術為健身休閑業構建了人機互聯運動場景;物聯網技術助力體育場館服務業實現智能化運營管理;大數據則推動體育旅游服務業的消費空間從傳統一維空間向二維或三維空間拓展。另一方面,推動體育產業從傳統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和知識密集型轉變。數字新質生產力通過對數字勞動者、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的優化組合和協同創新,突破原有的生產關系束縛,重塑與之適配的新型生產關系,進而推動體育產業價值鏈、產業鏈、空間鏈和創新鏈的融合發展,顯著提升體育產業的生產效率。(2)推動體育產業結構合理化,體現了各子產業之間的關聯能力。數字勞動對象廣泛應用于體育競賽表演業、體育用品制造業、體育健身休閑業、體育培訓服務業、體育旅游服務業等業態,實現消費數據的互通共享,強化了產業間的業務合作與關聯程度,為產品研發、生產、營銷、售后等環節提供科學依據。同時,數字新質生產力借助勞動者、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的數字化重構,驅動體育產業突破傳統邊界,形成“體育 + ”跨界融合生態。在勞動對象方面,從單一的實體空間拓展為虛實共生的多維場景,打破了消費場景的時空限制。例如,2023年杭州亞運會搭建的元宇宙觀賽平臺,用戶可通過虛擬分身參與賽事互動,帶動了文旅、電競、數字藏品等衍生消費,推動產業鏈價值向數字化服務端攀升。
2.4市場供需適配化:增強體育產業供需精準適配
體育產業供需適配是尋求供需平衡的重要途徑,其本質在于確保體育產業供給與市場需求保持高度的匹配性和一致性。在數字經濟時代,數字新質生產力依托大數據技術,打破體育產業供需適配的信息壁壘,有助于優化體育產業資源配置效率,有效縮小體育產品在不同維度的差異[16]。(1)推動體育產業供需數量適配。隨著我國居民體育消費需求不斷升級,消費模式逐漸從實物型向觀賞型、體驗型轉變。以數字技術為核心的新質生產力推動體育產業數字化轉型,催生了新的消費業態、消費場景和消費模式。當市場供給與居民消費需求在數量上達成適配時,體育企業能夠通過整合社會資本、勞動力、土地、數據等生產要素實現資源的最優配置。例如,Keep平臺基于用戶身體指標、運動能力的可視化數據分析,為用戶定制個性化健康飲食方案、健身計劃及裝備推薦等,精準匹配消費需求,有效提升用戶消費黏性。(2)推動體育產業供需質量適配。數字新質生產力通過賦能勞動者、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的數字化轉型,全面提升體育產品和服務質量,以更好地滿足消費者差異化、個性化和品質化需求。以體育用品制造為例,安踏集團自主研發棉和CELYSTM纖維混紡的空氣層面料,憑借其“棉”柔手感與透氣干爽特性,顯著提升了產品專業性能。(3)推動體育產業供需結構適配。從體育產業結構來看,2023年我國體育服務業占比達 57.3% ,體育用品及相關產品制造業占比 40% ,體育服務業比重持續上升,體育產業結構日趨合理。與此同時,居民體育消費加速向線上模式轉變,催生了大量網絡交易平臺。數字勞動者通過技術創新,對體育產品進行內容、時間和空間重組,借助數字平臺簡化傳統交易中不必要的中間環節,打破地域界限,實現生產者與消費者的直接對接,有效促進供需精準適配
2.5產業數實融合化:加速體育產業數實深度融合
數實融合是數字經濟時代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體現,也是構建現代體育產業體系的關鍵抓手。數字新質生產力通過解構重組、匯聚融合等方式,形成“數據 + 算法 + 算力”的融合價值[17],充分釋放數據要素潛力。(1)推動體育數字產業化。數據要素兼具數字勞動資料與勞動對象的雙重屬性,數字新質生產力將其轉化為體育產業創新的源頭活水,為體育產業數字化轉型提供全方位支撐,包括數字產品、數字技術、數字運營、數字服務、數字場館以及智慧體育解決方案等。(2)推動體育產業數字化。數字新質生產力通過融合知識、技術、數據、信息、平臺、系統等要素,創新生產要素組合方式,驅動體育產業全鏈條數字化升級。以體育用品制造業為例,數字化轉型將數據作為核心要素貫穿體育產品研發、生產、流通、銷售全流程,實現產業鏈上下游全要素的數字化升級與流程再造[18]。例如,安踏集團于2018年建成同安智能工廠,并聯合Centric軟件構建產品生命周期管理系統(PLM),成功實現從原材料采購到產品包裝的全流程一體化運作[19]。(3)促進體育產業組織協同化。傳統體育產業組織多采用以產業鏈為紐帶的縱向一體化模式,而數字技術與體育產業的深度融合,能夠有效推動體育產業組織在生產、流通與消費方式上向平臺化、網絡化轉變。這種轉變打破了行業、企業與市場之間的壁壘,形成“數字技術一數據要素一應用場景”三位一體的數字產業鏈,實現全產業鏈上中下游信息的實時共享與精準匹配,進而有力推動體育產業組織向橫向一體化方向發展。
2.6產業綠色低碳化:推動體育產業綠色低碳發展
綠色化是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基本特征,要求全面生產方式與產業發展的綠色轉型。數字新質生產力作為一種綠色生產力,具備顯著的低碳屬性[20],能夠推動體育產業全鏈條的綠色可持續發展。(1)生產綠色低碳產品。體育用品制造業積極采用生物可降解回收纖維面料、高科技納米涂料等新型勞動對象,致力于打造高性能且環保的運動服裝,從而降低生產與使用過程對自然環境的危害。同時,在產品研發設計環節,加大綠色科技的應用力度,如利用節能技術和綠色能源對體育制造廠房進行升級改造,提升生產效率的同時減少能耗。以鴻星爾克集團為例,其通過大力研發功能面料,運用安全、舒適、輕量且環保可再生的專業面料科技,成功推出獲得世界紀錄的“極地云冰棉”冰感T恤。(2)打造綠色低碳消費場景。隨著元宇宙概念興起,虛擬人機交互、AI智能、場景仿真等新質勞動資料為體育產業注入新活力,催生出多元化的虛擬賽事體驗和消費新場景。體育企業積極構建以消費者為中心的線上交易平臺,實現賽事活動展示、產品銷售、物流配送、售后服務等環節的線上線下無縫對接,并推廣電子支付、刷臉支付等低碳交易方式。例如,2023年杭州亞運會打造的全球首個支持超大空間的“亞運AR服務平臺”,通過推廣AR購物、無感支付等服務,有效助力綠色低碳消費模式的普及。(3)創新綠色低碳排放實踐。數字新質生產力為體育場館服務業與體育競賽表演業的減碳節能提供了技術支撐。通過將5G、區塊鏈、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數字技術深度融入智慧體育場館的建設與運營過程中,實現對體育場館內水、電、氣、熱等能耗數據的智能管控,從而對建筑能耗和碳排放進行動態監測與精準管理。以國家速滑館為例,其采用先進、環保、高效的二氧化碳跨臨界直冷制冰技術,使近1.2萬 m2 的“冰絲帶”全冰面碳排放趨近于零,并且冰場制冷產生的余熱經過回收轉化后再利用,每年可節省約200萬度電,成為綠色低碳場館運營的典范。
3數字新質生產力賦能現代體育產業體系的實踐進路
數字新質生產力作為構建現代體育產業體系的核心驅動力,通過提升全要素生產率、優化生產要素配置、調整產業結構、增強供需適配、深化數實融合以及推動綠色低碳轉型,為現代體育產業體系建設提供了堅實的理論支撐。然而,當前數字新質生產力賦能現代體育產業體系過程中仍面臨諸多痛點與堵點,主要包括適配的數字勞動者短缺、數字勞動資料滯后、數字勞動對象不足等,進而導致傳統與高端生產要素協同效率偏低、體育產業組織內生動力不足、市場供需結構性失衡、制度創新滯后于技術發展速度等問題[21],這些因素共同制約了數字新質生產力效能的充分釋放。為此,必須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并將其作為新質生產力的首要動力,重點圍繞科技創新、政策創新、體制創新、人才創新和產業創新五大系統協同發力,系統培育數字新質生產力,全方位構建現代體育產業體系(見圖4)。

3.1科技創新:堅持體育科技創新驅動,夯實現代體育產業體系內核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強調,科技創新能夠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特別是原創性、巔覆性科技創新,這一重要論述深刻闡明了科技創新在培育數字新質生產力中的核心主導作用。(1)提升體育科技自主創新能力,構建創新生態系統。第一,要以服務于體育強國建設的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充分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集聚“雙一流”高等體育院校、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科研機構及體育龍頭企業的人才力量,開展原創性、顛覆性技術研發,引領體育科技攻關方向,重點突破體育產業“高、精、尖”核心技術及關鍵“卡脖子\"難題。例如,在2024年巴黎奧運會中,北京體育大學科技保障團隊自主研發的網球大數據表現平臺,通過建立專業的網球比賽數據庫,推動形成數據驅動的科學訓練體系,為中國網球隊創造歷史提供了強力支撐。第二,要強化體育基礎性理論研究。可組建“體育科研機構 + 高等院校優秀團隊 + 體育重點實驗室 + 領軍企業”的基礎性聯合研發團隊,聚焦體育產業領域的基礎性理論和數字化創新研究。例如,華為與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科學研究所、體育信息中心合作共建的華為運動健康科學實驗室,打造國際一流的運動健康產業科技創新平臺,為智能穿戴設備、創新技術及數字健康服務提供核心支撐。(2)提高體育科技成果轉化效率,完善成果轉化機制。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可通過技術轉讓、合作實施、許可使用、作價投資等多種方式,推動體育科技成果向市場轉化。以上海體育大學為例,其依托產業科技園搭建服務平臺,為體育科研成果轉化、企業孵化及創新創業提供支持,有效實現了體育科技成果的應用價值。
3.2 體制創新:強化體育產業數字治理,激發現代體育產業體系活力
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加大體育改革力度。統籌做好體育行政部門、體育事業單位、體育社會組織改革,構建職能明確、管理順暢、協同高效的管理體制和機制”。深化體育體制機制改革,需堅持“有為政府”與“有效市場”相結合,建立與數字新質生產力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1)發揮有為政府“助推器”作用,打造數字體育治理生態。第一,創新知識、技術、資本、數據等生產要素配置方式,創建數字體育政務服務平臺,實現政務數據跨層級、跨地域、跨部門、跨業務的高效流轉,提升體育產業政務服務供給效率。例如,浙江省體育局印發的《2023年體育數字化改革工作要點和重點項目建設總體方案》明確指出,“將聚焦跨部門業務協同和數據共享,全方位推進浙江體育數字化,奮力打造數字體育2.0版金名片”。第二,建立涵蓋行業主管、稅務、司法、人社、金融等部門的體育企業信用信息共享機制,實現涉企信用信息整合采集和共享互通過,提升市場監管效率[22]。(2)發揮有效市場“主力軍”作用,營造良好的數字體育營商環境。第一,激發各類體育市場主體活力。以數據要素創新為核心,重點培育一批“專精特新”“瞪羚”和“隱形冠軍”等體育品牌企業,加快形成國有、民營、外資、中小微體育企業齊頭并進、優勢互補的體育市場格局。第二,推進體育產業融入全國統一大市場。依托數字技術創建面向各類體育要素資源流轉配置的交易平臺,加速社會資本、體育科技、體育人才等市場要素的雙向流動,促進體育與金融、文化、科技、旅游、電競等產業深度融合;加強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以及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等區域協同,推動現代體育產業體系集群化發展
3.3產業創新:數字技術驅動產業升級,提升現代體育產業體系效能
產業創新作為國家戰略與企業實踐的中觀層面,在釋放數字新質生產力效能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也是構建現代體育產業體系的核心驅動力。數實深度融合則是激活產業創新效能、培育數字新質生產力的關鍵路徑。(1)深化體育產業數實融合創新。數據作為數字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通過在體育產業及關聯產業的跨界流通,打破行業壁壘,推動體育產業資源的滲透整合與價值重組,顯著提升資源配置效率。這一過程催生出“數字體育 + 賽事”“數字體育 + 場館”“數字體育 + 旅游”“數字體育 + 會展”“數字體育 + 健康”等新興業態,形成“數字體育 +N ”的產業融合發展模式,以創新性的融合方式精準響應市場新需求。(2)加強數字技術深度應用。一方面,以數字“技術-經濟范式\"重塑體育全產業鏈,提升現代體育產業體系運行效率。在體育產業鏈上游,通過5G、人工智能、大數據、VR/AR等新型勞動資料,布局數字體育新基建,夯實體育基建數字化水平;在中游構建貫通體育產業鏈上中下游的數字服務平臺,以數據類勞動對象為交易方,促進不同經營主體在體育產品各環節的協同與共享;在下游依托數字平臺,推動體育企業從傳統的鏈條式經營向網絡協同式轉變,運用“數據 + 算法”和“平臺+ 網絡”構建虛實整合的新業態,不斷創新體育消費場景與服務方式,滿足消費者多元化、深層次的需求。另一方面,以數字要素嵌入體育企業供應鏈,增強現代體育產業體系的鏈韌性。經營主體將數字技術貫穿體育產業供應鏈的采購、生產、運輸、經銷、售后服務全流程,讓數字勞動者能夠及時獲取各類數據信息,提升信息流、物流、資金流的流通效率,減少交易雙方的信息不對稱,降低產業供應鏈的物流及交易成本,從而增強供應鏈的風險應對能力[23]。
3.4人才創新:培育數字體育復合人才,筑牢現代體育產業體系根基
數字新型勞動者是發展數字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是暢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環的關鍵,亟需構建與之相適應的體育人力資源配置和供給體系[24]。(1)創新數字化體育人才培養模式。高等院校應充分發揮人才培養主陣地作用,順應體育產業數字化發展趨勢,構建數字化體育課程體系。以北京大學開設的“數字體育課程”為例,該課程有機整合了體育科學與人工智能、數據分析和健康管理等前沿領域,注重培養學生的體育專業技能和數字素養,并配套科研平臺、智慧場館、競賽實踐、社群資源等全鏈條生態支持。同時,需強化數字體育交叉學科建設,以職業崗位能力為導向,通過跨學科融合整合體育學、醫學、經濟學、管理學、生物學、信息技術等多學科資源,構建“體育 + ”交叉學科群。目前,北京體育大學、浙江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等高校已開設智能體育工程專業,著力培養適應數字化時代需求的體育科技復合型人才。(2)構建多元化數字體育人才合作機制。一方面,深化“產教研”融合發展模式,推動高校與體育企業深化合作,聯合共建數字體育產學研基地或實驗室。例如,2023年12月,由武漢體育學院、廣西體育專科學校和李寧體育園共同組建的全國首個運動健康產教融合共同體,開創了高素質體育技能人才培養新范式。另一方面,完善“校企政\"協同育人機制,將數字技能培養貫穿教育教學、專業實踐、頂崗實習等全過程。此外,健全數字體育高端人才引進機制,制定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才激勵政策,在職業發展平臺、住房補貼、子女教育等方面提供全方位保障,吸引全球頂尖數字體育復合型人才。
3.5政策創新:健全數字體育政策工具,強化現代體育產業體系保障
數字新質生產力賦能現代體育產業體系,除了需要高素質的數字勞動者、先進的勞動資料和創新的勞動對象外,政策制度環境也至關重要。(1)健全體育產業政策工具箱。一方面,完善體育產業數字化政策。國家需制定體育產業數字化發展規劃與轉型標準化體系,為地方體育產業數字化發展提供指引。同時,加強財政、金融、科技、就業、產業、人才、環保等政策的協同配合,實現央地政策聯動,形成政策合力。另一方面,健全體育產業數字化協同治理政策。完善數字體育市場準入、體育數字政務服務、體育知識產權與數字版權、數字社會信用等基礎制度,構建體育產業數字安全體系,增強數據安全防范和抗風險能力,保障各類體育市場主體合法權益,提升體育產業數字化治理水平。(2)發揮數字金融政策的杠桿作用。一方面,搭建數字體育金融服務平臺。金融機構依托大數據、區塊鏈、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構建底層組織架構,整合工商、稅務、司法、人社、企業、物流等多源數據,創建數字體育金融一站式服務平臺,打破數據壁壘,實現體育產業信息數據共享。針對不同規模和類型的體育企業,線上提供綠色體育信貸、債券、保險、基金、股權融資和創業投資等金融服務,構建多層次、廣覆蓋、差異化的金融產品和服務體系,擴大金融服務的覆蓋面。另一方面,防范數字體育金融風險。制定和完善數字體育金融監管法規,明確金融機構在開展數字體育金融業務時的準人條件、業務范圍、操作規范以及信息披露要求。同時,建立數字化風險監測評估機制,利用大數據與人工智能算法,實時采集數字體育金融市場交易數據、平臺運營數據及體育企業經營數據等多源信息,對風險狀況進行動態監測與量化評估,增強體育金融市場運行的穩定性。
4結語
構建現代體育產業體系是推動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而數字新質生產力作為核心驅動力,正通過提升體育產業全要素生產率、創新體育產業生產要素配置、優化體育產業結構、增強體育產業供需適配、深化體育產業數實融合及推動體育產業綠色低碳發展等路徑,全方位推動現代體育產業體系向智能化、高效化、高級化、適配化、融合化、低碳化方向演進。在實踐層面,需圍繞科技創新、體制創新、產業創新、人才創新和政策創新五大方面培育數字新質生產力,形成系統全面、協同支撐的實踐路徑體系。未來,體育產業發展需始終堅持以創新驅動為核心,持續拓展數實融合應用場景,深化數字技術全鏈條滲透,不斷釋放數字新質生產力潛能,加快構建并完善現代體育產業體系,推動體育產業向更高層次、更高水平、更高質量邁進
參考文獻:
[1]林晨,王靜宜,李樹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視角下體育產業新質生產力的發展要求與推進路徑[J].上海體育大學學報,2025,49(1):55-64.
[2]任保平,許瀚陽.健全形成數字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的路徑與政策取向[J].寧夏社會科學,2024(5):98-107.
[3]康露,金瑋,黃曉靈,等.新質生產力賦能現代體育產業體系構建的理論邏輯與實現路徑[J].體育學研究,2024,38(3) :64-76.
[4]蔡朋龍,蒲鼎添,李樹旺.新質生產力助推我國體育產業現代化轉向及策略研究[J].體育學研究,2024,38(3):22-37,99.
[5]任保平,王子月.數字新質生產力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邏輯與路徑[J].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47(6) :23-30.
[6]付群,陳露姚,范金玲,等.體育產業新質生產力加快形成的本質內涵、重點領域及推進思路[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24,39(5) :511-518.
[7]黃海燕.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體育產業:發展趨勢與變革路徑[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22,39(6):526-536.
[8]蔡朋龍,李樹旺.構建現代體育產業體系:歷史演進、理論邏輯與實踐路徑[J].中國體育科技,2024,60(9):71-83.
[9]蔡朋龍,王海霞,楊獻南.現代體育產業體系構建;國際經驗與中國路徑[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25,40(1):17-27.
[10]杜傳忠,疏爽,李澤浩.新質生產力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機制分析與實現路徑[J].經濟縱橫,2023(12):20-28.
[11]任保平,劉潔.數字新質生產力賦能實體經濟新質化的機制與路徑[J].財經科學,2025(3):58-70.
[12]羅恒,王家宏,鐘麗萍,等.數字技術賦能健身服務業:內在機理、應用實例與推進路徑[J].體育文化導刊,2022(9):89-96.
[13]鄭霖豪,莊家熾,任羽卓.人工智能賦能體育產業升級:理論邏輯與實踐路徑[J].科技管理研究,2023,43(24):107-116.
[14]李在軍,李正鑫,崔亞芹.數字經濟賦能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機理、表現、問題與對策[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23,42(2) :1-8.
[15]任波,黃海燕.中國體育產業結構優化的機制、邏輯與路徑[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20,32(5):417-422,467.
[16]柴王軍,王文渤,師浩軒,等.數字經濟驅動體育產業供需適配的內在機理與實現路徑[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23,47(10) :88-98.
[17]李曉宇.新質生產力下體育賽事算法推薦的運行機制、法律難題及治理路徑[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25,41(1):108-115,126.
[18]林舒婷,沈克印.“雙循環\"背景下體育用品制造業數字化轉型的動力機制與選擇路徑[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22,37(4) :432-439.
[19]李碧珍.數字化如何助推體育用品制造業企業實現價值共創——基于安踏集團數字化轉型的研究[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4,(2):56-71,169.
[20]李慧云,陳剛,俞宗寶.新質生產力對體育用品制造業碳排放的影響研究——基于我國30個省(區、市)的面板數據[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24,40(5):57-66.
[21]胡若晨,朱菊芳,季雯婷.新質生產力驅動現代體育產業體系建設策略研究[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25,40(1):110-116.
[22]李艷麗,趙萱.綠色金融對體育企業全要素生產率的影響研究——來自中國體育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25,41(2):23-33.
[23]李榮日,毛愈鈞,崔琪.數字經濟賦能體育產業鏈韌性提升:沖擊與回應[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24,47(1):50-62.
[24]尹鈺潼,白勝超,王兆紅.新質生產力和體育內需協調發展的驅動機制與提升路徑研究[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25,41(2) :12-2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