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立足于中國式現代化與高質量發展的時代戰略布局,構建與新一代科技革命相適應、與新一輪產業變革相協調、與國家矛盾轉化指向相一致的新質生產力,已成為我國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行動指南。采用文獻資料法等研究方法,闡釋體育產業新質生產力的基本內涵與重要價值,并對加快形成體育產業新質生產力的路徑進行探索。研究認為:體育產業新質生產力是由新型勞動者、新型勞動資料、新型勞動對象以及三者關系之間優化組合的躍升所構成。面向新時代,加快形成體育產業新質生產力既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推動體育產業發展成為國民經濟新支柱性產業的重要支撐,還是緩解體育產品供需矛盾和促進體育消費轉型升級的創新舉措。并提出深化行政體制改革,適應創新發展需要;釋放數據要素潛力,打通束縛發展堵點;整合技術創新資源,推動產業體系升級;完善人才引育模式,增強體育發展動力等推進方向,加快我國體育產業新質生產力的形成。
關鍵詞:新質生產力;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中國式現代化;體育科技
中圖分類號:G80-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2808(2025)03-0001-08
Abstract:Based on the strategic layout of China’s modernization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building a new type of productive force that is in line with the new generation of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 coordinated with the new round of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consistent with the direction of national contradiction transformation has become the action guide for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China’s sports industry. By using methods such as literature review, this paper explains the basic connotation and important value of the new type of productive force in the sports industry, and explores the path to accelerate its formation. The research holds that the new type of productive force in the sports industry is composed of the optimized combination and leap of new types of laborers, new types of means of labor, and new types of objects of labor. Facing the new era, accelerating the formation of the new type of productive force in the sports industry is not only an inherent requirement for achieving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sports industry in the Chinese style of modernization, but also an important support for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ports industry into a new pillar industry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and an innovative measure to alleviate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of sports products and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sports consumption. Based on the above, it is proposed to deepen the administrative system reform to adapt to the needs of innovative development; release the potential of data elements and remove the bottlenecks that restrict development; integrat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resources and promote the upgrading of the industrial system; improve the talent introduction and cultivation model and enhance the driving force for sports development, etc., to accelerate the formation of the new type of productive force in China’s sports industry.
Key words:New quality productivity;Sports industry;Quality development;Chinese modernisation;Sports technology
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正加速演進,全球經濟的不穩定性和不確定性明顯增強,世界經濟復蘇乏力,中國經濟面臨的需求收縮、供給沖擊和預期轉弱“三重壓力”尤顯突出,經濟形勢愈發嚴峻,總體呈現出“L型”發展態勢[1]。面對復雜的內外部經濟形勢,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創造性地提出“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增強發展新動能”等要求,并在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中再次明確“要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加快形成同新質生產力更相適應的生產關系”。至此,關于新質生產力的討論逐漸成為中國經濟社會關注的焦點與主旋律,與之相關的研究呈蓬勃發展態勢。基于此,如何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以及加快形成與之更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和建設領域,已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的一項重大且緊迫的任務。然而,現階段我國體育產業正遭遇增速放緩、規模回縮、效率低下、結構失衡以及區域發展不均衡等多重困境[2],呈現出“有業態而無體系”“有鏈條卻不暢通”“有要素但不協同”的尷尬局面[3],同時還面臨著同質競爭加劇與高端供給不足并存、低端供給過剩與高端消費外流并存的雙重挑戰[1],未來發展阻力和不確定性較大。鑒于此,本研究試圖厘清體育產業新質生產力的基本內涵,梳理其重要價值,并在此基礎上,結合中國國情和實際需要探討其未來的實踐走向,以期推進我國體育產業現代化進程和體育強國建設。
1 體育產業新質生產力的基本內涵
1.1 新質生產力
關于新質生產力,目前學者從不同側面對其展開了有益的探索,形成了較為豐富的理論成果,并普遍達成了以下幾點共識:(1)生產力與生產關系是辯證統一的。作為傳統生產力的躍升,新質生產力勢必要求調整現有生產關系,而生產關系的適配也有利于新質生產力的蓬勃發展。(2)新質生產力的形成,標志著從“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向“高科技、高質量、高效能”的轉變,而這一過程是以科技創新為軸心,驅動生產力系統實現質的重塑,具體表現為各生產要素之間的創新優化組合。(3)新質生產力是“新”與“質”的結合,起點是新,關鍵是質,落腳點是生產力。其中,“新”是以科技創新為核心動能,表現為新技術、新要素、新要求、新動能,并以此為基礎產生的新領域、新業態、新模式、新產業和新經濟。“質”則主要是相對于“量”而言,是指通過科技化、綠色化手段滲透整個生產要素系統,促使全要素生產率得到質的提升和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需要得到質的滿足。(4)新質生產力的發展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和幸福感,除了能夠滿足人民物質生活需要以外,還要致力于滿足人民在精神層面的需求與享受。
1.2 體育產業新質生產力
縱觀人類歷史和社會主義發展史,社會經濟發展取得較大進步的時期均為正確認識生產力內涵的階段,對于生產力的認識直接決定了人們對于社會主要矛盾的識別和社會經濟發展規律的認知[4]。目前,眾多學者分別從“重點領域”[5]“理論審視”[6]“內在機理”[7]“消費轉型升級”[8]“課后延時體育服務”[9]等多個維度和視角對體育產業新質生產力展開了深入而全面的探討,較好拓寬了體育新質生產力的內涵邏輯以及外延邊界,為本研究提供較為扎實的基礎。但考慮到體育產業既是生產力不斷發展所催生的時代產物,也是生產關系變革進程中的歷史選擇,兼具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雙重內涵與要求。因此,研究認為,體育產業新質生產力是以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體育參與和消費需要為指向,以全要素生產率和質量大幅提升為標志,利用高新技術引領多要素新質組合,尤其是以顛覆性技術發揮主導作用,對體育產業領域內的諸多生產要素進行系統性重塑和整體性重構所衍生出新要素、新業態、新結構、新模式等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具備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等特點的生產力。
具體來說,可將體育產業新質生產力分解成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理解:(1)新型勞動者。人才作為第一資源,是推動生產力發展過程中的關鍵一環。簡而言之,新型勞動者需要滿足更高技能要求,他們需要精通與體育產業密切相關的知識、精湛的專業技能以及前瞻的創新能力,其代表著勞動素質的新高度,是集數字技術能力與體育產業專長于一身的復合型體育人才。(2)新型勞動資料。當前,隨著數字化浪潮不斷推進,體育產業中的勞動資料形式發生明顯改變,具體包括起到生產基礎作用的物質資料和起到傳導作用的中介資料[10]。就前者而言,是指用以改變勞動和影響勞動對象的一切物質資料,既有如體育用品制造機械工具、機器設備等傳統的基礎設施,也有數字體育場館、智慧體育公園等數字化體育載體;后者則是指協助勞動者將勞動技能傳導至勞動對象的中介資料,如AR技術、“5G+多視角”、視覺追蹤等技術[11]。(3)新型勞動對象。一方面,以大數據、AI、先進能源材料為代表的新生成技術不斷驅動傳統生產方式、發展模式以及生產關系發生根本性變革,為體育產業的傳統勞動對象注入了更為多元且豐富的“素材”,進而衍生并拓展出眾多與以往迥異的新興及未來勞動對象。另一方面,先進生產要素的出現,也將動態優化相關資源要素配置過程,促使生產、分配、流通、消費等經濟循環全過程趨于一體化發展,各產業之間的生產要素邊界日益模糊,體育產業多維度跨界融合將成為未來主流發展趨勢,體育產業中的新型勞動對象也將由此而產生。(4)三者關系之間優化組合的躍升。體育產業傳統生產力體系中,各生產要素均是以簡單形式按照一定的比例進行組合而發揮作用,在這種簡單的要素組合模式下,各生產要素投入量的多少將成為影響生產力效能的關鍵因素[12],極有可能陷入低端鎖定和低端競爭的惡性循環之中難以自拔。因此,體育產業新質生產不僅需要充分發揮顛覆性科學技術對生產力系統中各要素的滲透作用,還需要進一步優化勞動者、勞動資料以及他們之間的和諧關系,降低經濟循環過程中因間隙、誤差、能耗所造成的損失,發揮出要素“1+1>2”的綜合效應,從根本上改變以往依靠大量要素投入的傳統生產模式,促進體育產業生產力系統的快速迭代升級,以倍數甚至是指數級的方式顯著提升生產要素的流動速度和利用效率(見圖1)。
2 加快形成體育產業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價值
2.1 加快形成體育產業新質生產力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
2.1.1 提高體育產業生產效率
從本質上來看,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是由“追求量的增長”向“追求質的提升”轉變的發展[1],歸根到底是對生產力構成要素的組合方式、配置機制和管理模式提出了“質”的要求的發展,是實現“量”的合理增長和“質”的有效提升的統一。體育產業新質生產力的形成,將不斷通過數字化技術賦能工具、人才、技術等關鍵性生產要素本身,提高體育產業的生產潛能、效率以及質量,加快體育產業轉型升級。具體來看,體育產業新質生產力通過數智化平臺組織方式,使各生產要素之間的組合方式得到更加系統高效的優化,在時間、空間、功能、數量等方面達成協調對接,進而有效整合產業鏈上下游環節,打通信息交流堵點,精準對接和匹配供需平衡,全要素生產率得到顯著提升,使低成本的靈活生產、定制化的精準服務成為可能。按照馬克思再生產理論看,體育產業新質生產力將實現生產、分配、交換(流通)、消費與社會再生產過程的有機銜接,大幅減少資源在經濟循環中的浪費、誤差及損耗,相關要素的流動速度和利用效率明顯提高,有效提升了企業的資源配置效率和社會生產有效供給水平。如安踏利用SAP數字化平臺,在市場層面構建更加科學且細致的反饋機制,從而更加靈活地捕捉并掌控消費需求的動態變化,高效敏捷地調整生產計劃,進而有效精準對接和匹配供需平衡,持續提升資源配置效率,增強社會再生產的有效供給能力。
2.1.2 優化體育產業生產質量
新時代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在于由傳統性要素驅動轉變為創新性要素驅動發展。但目前我國體育產業仍主要依靠土地、資金、人力等初級勞動生產要素,諸如造雪機、壓雪車、滑雪板、運動游艇、低空飛行器等關鍵核心技術與高端裝備的長期對外依賴,致使相關產品和服務質量難以滿足人民需求,供給側結構性矛盾日益凸顯。而隨著新技術、新材料、新能源等新質生產力不斷涌入,我國體育產業勢必會持續強化崛起態勢。在這一過程中,科技創新將作為推動社會生產力發展的首要動力,特別是“生成式人工智能、算法與算力”的深度融合,將成為驅動產業價值提升和質量優化的關鍵因素[14],顯著降低技術創新和升級過程中的成本,動態配置人才信息、賽事信息、贊助信息、轉播權信息等較為分散的產業資源,實現電子競技、虛擬體育、體育營銷、體育制造、體育旅游等多領域資源的高效配置,有力推動我國體育產業向低成本、高效率的高質量發展模式轉型,增強我國體育企業,尤其是中小微企業的自我創新意愿,整體拔高我國體育產業數字化、科技化水平,促進我國體育產業生產技術拔層式升級。
2.2 加快形成體育產業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體育產業發展成為國民經濟新支柱性產業的重要支撐
2.2.1 促進體育產業經濟貢獻率的持續提升
自黨的十八大以來,尤其以〔2014〕46號文件頒布為關鍵性節點,體育產業已成為國民經濟的新興增長點,其蓬勃發展之勢前所未見。但若按照現有年均增速來進行計算,預測2035年,我國體育產業增加值為6.053 3萬億元,GDP總值為342.12萬億元,占比為1.77%[16](見表1),這與專家所預測的“2035年的體育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達4%”的目標仍有不小差距[17]。
而體育產業新質生產力的出現,將成為推動體育產業經濟貢獻率穩步攀升的重要力量。首先,體育產業新質生產力將憑借高附加值、高安全性、高效益以及低污染、低能耗的數智化生產技術,為體育產品和服務注入改革創新的驅動力,推動體育產業實現從傳統生產的“低端制造”向專精特新的“高端智造”轉型升級,即由低效率、低附加值、粗放分散向高效率、高附加值、集約集聚轉變,進而筑牢現代化體育產業生產基底,有效破除“低端鎖定”與“高端外流”的現實困境,提高雙循環聯動水平,推動內需撬動消費,明顯帶動體育產業經濟貢獻率的提升[18]。其次,體育產業新質生產力將促進“線上+線下”的融合趨勢不斷深入,從根本上改變傳統體育產業的資源配置和交換方式,為單個資本和社會總資本的生產和再生產的循環流通提供重要保障,進而搭穩現代化體育產業服務體系的“四梁八柱”,為更好發揮我國超大市場規模和內需潛力優勢提供有效支撐。
2.2.2 推動我國經濟發展結構的轉型升級
加快調整經濟發展結構、促進產業動能轉換,是促進國民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迫切需求和長期任務[19]。具體到我國體育產業,由于起步較晚、發展經驗不足等,現階段我國體育服務業的增加值占比雖然已達到57.3%,但體育用品制造業及其銷售產業仍是體育產業體系中市場規模最大、成熟度最高、國際競爭優勢最顯著的主要樣態,體育競賽表演、運動康復等高端業態的發展仍然滯后,存在著產值創造能力弱、價值鏈延伸和嵌入水平低以及發展層次較差等問題,極易深陷“結構性陷阱”。此時,發展體育產業新質生產力不僅將帶動其自身轉型升級,更有助于國民經濟結構向高級化、合理化方向變動。一方面,作為將前沿科技和傳統生產技術相結合的生產方式,體育產業新質生產力將深化生產活動的科技融合程度,促使智能化生產線、自動化機器人及數據化分析等具備高技術含量和高附加值特性的新技術、新知識得以廣泛推廣與應用,促進物質與信息之間的互聯互享互通,促使相關產業之間的邊界日益模糊,更好促進跨界合作創新,豐富產品服務的層次與類型,并最終構建更加緊密高效的服務型制造網絡,加快經濟發展結構的合理化。另一方面,新質生產力將有效放大體育產業的關聯效應,改變體育各領域的生產方式,推動體育產業朝著集約化、專業化的方向持續發展,催生出體育產業領域首發經濟、低空經濟以及銀發經濟等一批上下游協同發展新樣態,促使產業集群效應和協同倍增效應愈發顯著,加速區域商業模式新舊動能轉換,推動我國經濟發展結構趨于高級化。
2.3 加快形成體育產業新質生產力是緩解體育產品供需矛盾和促進體育消費轉型升級的創新舉措
2.3.1 體育產業新質生產力有助于緩解體育服務供求矛盾
面向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從“總量矛盾”轉為“質量矛盾”。從兩者之間的邏輯關系來看,社會矛盾的產生與變化實質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結果,社會主要矛盾與社會基本矛盾的關系也決定了社會主要矛盾歸根結底需要通過不斷提升生產力來解決。就具體業態而言,我國體育產品和服務的供求矛盾較為突出,客觀存在著產業結構失衡、供需結構失衡、區域結構失衡、消費結構失衡等嚴重的結構性問題[20],這意味著我國體育產業在發展過程中,需要更加著力于提升生產力,尤其是加快體育產業新質生產力的形成,以便改進生產力系統中人與人、人和物、物和物的結合方式,從根本上緩解體育產品和服務的供需矛盾。
2.3.2 體育產業新質生產力有助于促進體育消費轉型升級
隨著我國人均GDP邁入1萬美元大關,由健康需求所催生出的體育消費逐漸開始受到群眾青睞。相關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居民人均體育消費為1" 330.4元,占全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6.27%,與2014年(人均體育消費支出926元)相比,增幅為43.8%,高于同期大部分消費類型支出增長速度。而體育產業新質生產力的形成,無疑將會加速我國體育消費提質進位的進程。從學理上來看,體育消費作為一個復雜樣態,受到經濟發展水平、人口結構、消費文化等多層因素的影響,需要統籌協調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需求側管理,進而立足供需兩端實現更高水平的動態平衡,有效滿足廣大人民的全面發展和健康生活需要[21]。在此背景下,體育產業新質生產力將開拓出智慧化體育場館、數字體育公園、智慧步道、智能健身設備等眾多新業態和新場景,進一步滿足了人民更加個性化、多元化消費新需求,并以新的消費需求為牽引,推動更高質量的體育產品和服務供給,通過量變的積累促進質變的發生,從而實現供需兩端高水平的動態平衡和良性循環,進而推動整個體育消費領域的提檔升級。此外,馬克思指出:“消費生產出生產者的素質”。勞動者作為新質生產力的關鍵要素,其身心素質在新型勞動關系的優化調整下,也必將得到顯著提升,進而成為推動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動能和新優勢,共同作用于體育產業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推動體育消費從傳統型向創新型、從物質型向服務型、從生存型向發展型的多層次升級[22]。
3 加快形成體育產業新質生產力的推進方向
3.1 深化行政體制改革,適應創新發展需要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與之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在形成我國體育產業新質生產力的關鍵時期,需要繼續深化行政體制機制改革,高效適應創新發展需要。
3.1.1 完善體育產業政策體系和法律法規 首先,建議政府以“政策精準落地”為導向,夯實相關政策落實的基礎支撐,因地制宜、因勢利導、與時俱進地研制和搭建體育產業政策體系,有效釋放政策紅利。如完善體育產業新質生產力相關政策的評價指標體系,為政策落實提供保障。其次,構建加快形成體育產業新質生產力的長效激勵機制,通過實施普惠性體育金融政策、設立體育產業發展轉型引導資金、提供財稅優惠及財政補貼等一系列激勵措施,引導社會資本進入體育產業新質生產力開發進程中,激發全社會創新活力。最后,為避免“市場失靈”情況的出現,應以《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數據安全法》等國家頂層戰略文件為指導,制定統一的數據確權、數據流通標準等相關數據監管機制,提前布局相關風控、準入、補償機制,有效避免出現外部性、隨意性和盲目性等諸多市場風險隱患,暢通體育產業新型生產關系。
3.1.2 優化現有體育行政體制機制 從縱向層面來說,政府及相關體育部門需在行政審批、市場準入、壟斷與反壟斷等層面繼續深化“放管服”改革,優化我國現有頂層設計體系,加快向“服務型政府”“學習型政府”“創新型政府”職能的轉變進程,有效整合各省市縣各層級政府的功能、資源與數據,形成責權利劃分明確、資源配置高效、數據要素流通順暢的協同傳導機制[23],進而消除內部孤島問題和政策指令傳達的梯度效應,實現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高行政效率。從橫向層面來說,順應我國體育產業跨行業、跨領域、跨地區的發展新趨勢,應鼓勵體育部門利用數字化信息技術,深化與工信、工商、稅務、人社、協會等多部門之間的溝通合作,并就行政許可、確認、裁決、獎勵、處罰、備案等行政治理規則,明確和落實各治理主體及機構權責的劃分,高效適應體育產業新質生產力快速形成趨勢。
3.2 釋放數據要素潛力,打通束縛發展堵點
新質生產力以全要素生產率的大幅提升為顯著標志,這意味著在發展進程中,生產要素的自由順暢流通是關鍵。此時,如何更好釋放以數據、人才、土地為代表的關鍵性生產要素資源潛力,有效解決體育市場流通過程中的堵點、漏點、斷點、難點是當前發展的首要問題。
3.2.1 深化生產要素市場化改革 在參考《關于金融支持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要素市場化配置綜合改革試點總體方案》等文件的基礎上,加強與體育金融機構、中介機構的合作,依法制定體育生產要素交易市場管理體系和行業自律機制,健全相關產權交易規則和信息披露制度,形成涵蓋產權界定、價格評估、流轉交易、擔保、保險、投資、融資、租賃等應用于體育領域的綜合服務體系,有效發揮市場在要素交易中“紅綠燈”的決定性作用,進而減少高水平運動員、體育場館、賽事轉播等優質體育資源的行業、地區壟斷,消減社會力量辦體育的顯性阻礙和隱性壁壘,構建出要素高效流動、價格靈活反應、競爭公平有效的要素市場運行機制,推動體育市場由低小散的塊狀經濟向高精尖的產業集群轉變,加快我國體育產業生產要素市場化改革進程。
3.2.2 健全新型要素配置機制 首先,應充分推動數據與技術、資本等生產要素相結合,依法合規建立分散與集中、線上與線下有機結合的體育數據交易組織方式,探索平臺間信息交互規則,革新傳統市場規制法則,確保數據的合法流通與利用。其次,應推進數據要素基礎設施發展,構建互聯互通的全國體育產權市場交易網絡,加大加強相關資源整合力度,促使相關生產要素能夠在更廣泛、更深遠的范圍內實現自由、高效流動。最后,積極培育一批面向體育場景應用的數據交易平臺,激勵體育產業鏈上下游之間進行數據交換和互聯互通,從而打破體育要素資源的交易壁壘和減少“數據鴻溝”所造成的區域異質性影響,縮短交易時間、降低交易成本,最大程度激活數據資源潛在價值[24]。
3.3 整合技術創新資源,推動產業體系升級
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是推動社會進步和發展的重要驅動力,關鍵核心技術更被視為是促進生產方式、發展模式質的躍升的重要舉措。因此,發展體育產業新質生產力必須全面加大科技創新力度,將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關鍵動力。
3.3.1 聚焦體育科學技術的創新突破 首先,應充分發揮新型舉國體制“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重點優化數字化智能化的新型基礎設施的布局、結構、功能的系統協同作用,加強互聯網、數字技術、區塊鏈等技術的引進與應用,為體育產業與其他產業的深度融合發展奠定了堅實的技術條件和生態基礎。其次,應以全方位提升數字技術在體育產業鏈上下游的高度協調作用的方式,更好發揮“體育+”“+體育”的創新作用,加速“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形成正向疊加效應,促使新場景、新業態、新模式加速形成,積極搶占新賽道,牢牢把握相關話語權。最后,充分調動體育科研單位、體育院校、社會企業等相關資源,形成強大合力,助力關鍵性技術、顛覆性體育技術的攻堅克難工作,在解決“卡脖子”等前沿技術短板問題的同時,以“政產學研用金”的深度融合推動體育產業“互促共進”,形成功能協調互補的有機整體。
3.3.2 積極培育戰略性體育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 首先,聚焦于關鍵材料、核心零件、先進工藝等一批顛覆性創新技術的攻堅克難工作,形成一批“鏈主”型龍頭企業,使其成為生產要素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的生力軍,全力打好體育產業“有鏈強鏈、缺鏈補鏈、上下延鏈”的組合拳。其次,中小微企業作為體育產業數字化轉型過程中的重要力量,應積極發揮龍頭企業的牽引作用,開展大中小企業“攜手行動”,將資源稟賦和要素優勢拓展輻射到全產業鏈,形成體育產業的增長極效應,有效整合技術創新資源,實現大中小微企業間融通發展。最后,構建互聯互通、資源共享的創新網絡,有效緩解目前體育企業普遍存在的不敢轉、不愿轉、不會轉的“數字焦慮”,實現生產力由“點狀突破”向“鏈網突破”轉變,總體提高體育產業各類生產要素參與水平。
3.4 完善人才引育模式,增強體育發展動力
人作為生產力要素中最為活躍、最具決定意義的因素,是創新的關鍵核心要素。引育數智人才,是實現由人口數量紅利向人口質量紅利轉換,落實加快形成體育產業新質生產力的關鍵路徑。
3.4.1 優化體育數智人才培養模式 首先,結合科技創新和體育產業發展趨勢與訴求,將制約形成體育產業新質生產力的“卡脖子”技術和引領未來發展的技術作為培養重點,建立“校企合作”“校校聯合”“校地結合”等多層次、多元化的協同培養體,并勇于打破學科之間的專業壁壘,積極培育跨學科、跨領域的復合型、交叉型體育產業新型數智勞動者,優化我國體育人才培養結構。如北京體育大學、上海體育大學和天津體育學院就分別設置了體育工程學院、體育大數據研究中心、人工智能協同創新中心,將體育與人工智能、大數據、腦科學等前沿科技進行融合研究,增強體育開拓精神與“破界”創新能力。其次,注重職業培訓和學習,不斷提升傳統勞動者的數字素養,及時跟進布局體育產業新興技術和前沿知識教育培訓體系,完善構建勞動者數字素養和技能框架。如借助社會培訓機構和企業內部培訓部門,有效提升傳統勞動力的技能水平,更新其職業能力,推動體育行業從事人員與新時代技術知識體系緊密結合。
3.4.2 加大體育數智人才引進力度 首先,應優化國內人才制度環境建設,推動海外科技創新人才的柔性引進,拓寬全球體育產業數智人才引進的渠道,打造具備國際競爭力和吸引力的優質環境,提升拔尖人才的工資薪酬及待遇,有效發揮人才引進政策的“磁場效應”和“虹吸效應”,吸引相關人才為體育所用。其次,制定完善的人才發展和評價體系。著重建立以能力、貢獻及創新成果為核心的評價體系,系統、全面、真實地反映人才現實情況[25]。最后科學研制有利于科技人才潛心研究和創新的評價體系,完善和健全“揭榜掛帥”“項目舉手”“賽馬”等新型人才驅動制度,構建充分體現科研、技術等創新要素價值的收益分配機制,營造鼓勵大膽探索、勇于創新、包容失敗的良好科研生態,為加快形成體育產業新質生產力提供制度基礎和人才保障。
4 結 語
面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快形成體育產業新質生產力,既是對接國家發展大局的戰略抉擇,也是體育產業求新求變和高質量發展的內在需求,更是助推體育產業早日發展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的重要支撐,還是緩解體育產品供需矛盾和促進體育消費轉型升級的創新舉措。加快形成體育產業新質生產力,既是理論探索課題,也是實踐應用的導向,需從釋放數據要素潛力;深化行政體制改革;整合技術創新資源;完善人才引育模式等方面系統推進和整體布局,需要指出的是,加快形成體育產業新質生產力是一個復雜的系統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同時,鑒于我國體育產業正處于發展與改革交織的特殊階段,盡管面臨諸多機遇,但也伴隨著重重挑戰,未來仍有許多難題亟須突破。
參考文獻:
[1] 王雪莉,付群,鄭成雯.中國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現實挑戰與路徑探索[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20,43(1):1-15.
[2] 秦丹,杜承潤,邢學峰,等.數字經濟驅動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影響機制研究[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24,50(3):27-36.
[3] 李帥帥,楊尚劍.新發展階段體育產業現代化的學理審視與實踐圖景[J].體育科學,2023,43(12):18-32.
[4] 張輝,唐琦.新質生產力形成的條件、方向及著力點[J].學習與探索,2024(1):82-91.
[5] 付群,陳露姚,范金玲,等.體育產業新質生產力加快形成的本質內涵、重點領域及推進思路[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24,39(5):511-518.
[6] 張瑞林,金禮杰,王志文.發展體育用品制造業新質生產力的理論審視與實踐路徑[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24,41(5):568-578.
[7] 張俊杰,李卓嘉,李世宏.新質生產力賦能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內在機理、現實困境與突破路徑[J].哈爾濱體育學院學報,2024,42(6):46-54.
[8] 王家宏,鄭國榮.新質生產力推動體育消費高質量發展的理論框架、阻滯因素與推進路徑[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24,39(4):373-380.
[9] 李彥龍,常鳳.新質生產力賦能我國課后延時體育服務的邏輯、困境及突破路徑研究[J].體育學研究,2025,39(1):45-55.
[10] 梁煒,朱承亮.顛覆性創新生態系統視角下新質生產力的邏輯內涵及監測框架[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4,54(3):38-47.
[11] 布特,蘇立德,鄭瀾.體育新質生產力的內涵特征、價值與形成路徑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24,47(3):1-11.
[12] 胡瑩,方太坤.再論新質生產力的內涵特征與形成路徑——以馬克思生產力理論為視角[J].浙江工商大學學報,2024(2):39-51.
[13] 程美超,王先亮.政策工具視角下我國省域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驅動路徑[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24,43(1):100-106.
[14] 韓飛,郭廣帥.新質生產力: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機制與創新路徑[J].蘭州財經大學學報,2024,40(2):11-19.
[15] 付群,王雪莉,鄭成雯,等.傳統工業園區向體育綜合體轉型發展研究[J].中國體育科技,2020,56(8):65-75.
[16] 付群,胡智婷,侯想.新時代中國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現實邏輯、內生動力和實踐探索[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23,38(3):322-328.
[17] 黃海燕.推動體育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的戰略思考[J].體育科學,2020,40(12):3-16.
[18] 侯想,付群,胡智婷.數字經濟時代我國體育產業數字化轉型探析[J].體育文化導刊,2024(8):70-76.
[19] 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經濟司.新中國體育產業工作發展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19(10):8-18.
[20] 付群,王萍萍,陳文成.挑戰、機會、出路:我國體育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研究[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19,34(1):44-51.
[21] 趙勝國,王健.新發展階段激發體育消費潛力的邏輯理路與現實進路——基于供需動態平衡的分析框架[J].體育科學,2023,43(4):49-60.
[22] 黃菁,張雨函,羅洋,等.新質生產力賦能體育消費轉型升級的內涵邏輯、現實困境與創新路徑[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24,41(3):330-340.
[23] 付群,左古月,侯想,等.高質量發展視域下CBA聯賽規范化發展的國際對標及路徑選擇[J].河北體育學院學報,2025,39(2):33-42.
[24] 時建中.數據概念的解構與數據法律制度的構建兼論數據法學的學科內涵與體系[J].中外法學,2023,35(1):23-45.
[25] 侯想,付群,胡智婷.產業融合視域下日本IT技術助力體育產業跨界融合的經驗與啟示[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25,40(2):220-225,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