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格式】.高校專業課課程思政改革探索——從“信息生態學\"課程實驗教學視角出發[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25,79(7):76-80.
【中圖分類號】G642.0【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4107(2025)07-0076-05
一、引言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專業教育是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有效抓手[2-4,其可在傳授專業知識的同時突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既完成高校培養專業人才的目標,也滿足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5-。尤其在當前大數據時代下,計算機相關技術的發展及移動終端的普及極大地擴展了學生接收信息的強度和廣度,使學生在獲取大量真實信息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受到負面信息的影響。在大數據時代,如何引導學生辨別信息真偽,建立正確的價值觀,深化家國情懷,成為當前專業教育不容忽視的一環[7-10],也進一步凸顯了開展課程思政教學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現代信息技術的不斷進步不僅對學生的思想認知產生影響,也給生態學學科的發展帶來了沖擊。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生態文明的系列論述中提到“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的新經濟發展觀。生態學學科作為生態文明建設中探索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關系的關鍵學科,其重要性正不斷提升。而過去基于獨立站點觀測、實驗及局部研究的傳統生態學已不能滿足當前研究需求,正在向多要素整合、多尺度分析的區域化、全球化研究發展1。面對復雜的現代信息及海量的數據資源,如何有效整合數據、利用相關技術挖掘生態學信息、提煉生態學規律和機理成為生態學研究及教學中的重點及難點。融合了信息技術學習與生態學知識學習、耦合理論認識和實驗操作的“信息生態學”課程是當前生態學專業學生開展生態學研究的重要支撐課程。其中,融合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態學實驗教學可以很好地將理論知識與實踐操作相結合[3-16,既能幫助學生鞏固專業知識、學習現代化數據處理技術,也能幫助學生認識和理解專業發展過程中的思政內容。
面向生態學專業學生,如何在大數據時代引導學生掌握生態專業知識及專業技能、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鞏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生態發展認知、提升對祖國生態建設有我的思想認知[17-22],成為生態學教學的關鍵任務。文章以“信息生態學”課程為例,深入挖掘課程內容蘊含的思政元素,并以該課程中的典型實驗一一生態要素時空分析為依托,通過設計不同的思政融合點,開展信息生態學專業教育及思政知識的融合教育,為實現高校專業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同步協同提供實踐參考。
二、融入思政元素的“信息生態學”課程設置
“信息生態學\"課程由于需要生態學前期課程作為知識鋪墊,因而主要針對生態學專業大二及大三年級學生開放選課。通過學習該課程,學生可以認知生態學如何應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來分析生態學問題、解決生態學難題、獲取生態學知識等。課程共36學時,圍繞信息生態學的研究對象特征及研究方法特征,主要設置了《信息生態學的產生背景及發展歷程》《生態數據的特征、獲取與管理》《生態數據時空序列分析》《生態模型模擬與評價》《現代信息技術的生態學應用》《信息生態學的未來發展趨勢》6個章節。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法講授每章節內容,幫助學生建立信息生態學理論知識體系,同時,在各章節輔以實例分析,提高學生理論結合實際的知識應用能力,最終面向獲取生態信息、凝練生態知識過程中可能出現的難點、問題,培養學生形成突破難點、解決問題的思維及能力。
思政元素貫穿“信息生態學”課程理論知識講授及實例分析全過程,不同章節的融合點主要設計如表1所示。

三、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態要素時空分析實驗的設計考慮
生態要素時空分析歸屬于“信息生態學”課程第三章《生態數據時空序列分析》,是明確生態要素歷史演變過程及現狀布局特征的重要內容,主要對生態數據時空序列分析的基本概念進行講授。教師通過介紹生態數據時空序列分析的基本內容及常用方法,結合實際案例分析帶領學生學習如何開展生態數據的時空序列分析;介紹生態數據空間分析的基本內容及具體模型方法,結合實際案例帶領學生進行具體生態數據空間分析的過程學習、結果解讀等。這一章節很好地體現了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其中,開展生態要素時空分析的具體案例探究,既是檢驗“信息生態學”課程專業理論知識學習積累的有效手段,也能考查學生在面向生態學具體問題時理論結合實際的應用能力。在此過程中融人思政元素,可以通過顯隱結合的方式幫助學生建立基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專業認知,具體體現在以下4方面。
(一)生態要素時空分析需要前半學期的專業知識積累
要開展生態要素時空分析實驗,需要學生在了解信息生態學發展歷程的大背景下,明確生態數據的特征、分類,認識生態數據獲取的基本渠道,掌握生態數據的采集、預處理方法,清楚生態數據時空序列分析及空間布局分析的基本內容。作為課程學習中程章節的關鍵內容,生態要素時空分析一方面要求學生對上半學期的教學內容具有一定的認知,能開展基于前期學習的基本練習,這一過程可以幫助學生對前期學習的知識進行查缺補漏,鞏固專業知識;另一方面需要學生完成生態要素時空分析,將講授過的知識進行吸收總結,而不是簡單參照書本生搬硬套,這一過程可以鍛煉學生將理論知識與實際應用相結合的能力,提高學生面向具體生態問題的解決能力。
(二)生態要素時空分析幫助學生深化對生態學中國化發展進程的理解
生態要素時空分析需要學生查閱收集歷史數據,涉及長期以來我國生態學數據采集設施、技術的應用,由于歷史演變過程中生態數據的采集范圍、時間、對象等均在不斷優化加強,因此,通過歷史與現狀的對比,幫助學生認識到我國生態學發展的不易及取得的重大成就;此外,分析過程中還需要明確諸多生態學概念及生態學方法,通過實驗操作還可以幫助學生深化對生態學理論中國化演變的理解,了解生態學方法的中國化應用及我國自主發展的生態學數據、模型及應用等。進行生態要素時空分析的實際操作,可以更好地加深學生對社會主義制度下相關學科在中國蓬勃發展現狀的認知,加深對學科發展需面向中國現狀、需求的理解。
(三)生態要素時空分析幫助學生明晰開展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生態要素時空分析可識別相關區域內生態要素的歷史變化及現狀布局特征,對其實驗結果的解讀是學生了解我國當前生態環境狀況的有效途徑。一方面,可使學生認識到我國自工業革命以來生態環境的變化,認識開展生態保護的重要性及建設生態文明的迫切性,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思想觀念。另一方面,幫助學生認識生態系統的完整性特征,生態要素不是孤立存在的,多要素協同保護才能實現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切實形成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發展的生態思維。
(四)生態要素時空分析幫助學生在后續課程學習中自覺融合思政觀點
生態要素時空分析處在整個課程學習的中間章節,是檢驗學生前期理論知識學習水平及知識應用能力的有效實驗。一方面,該實驗內容難度適當,主要涉及數據收集、數據預處理、數據時空序列分析等內容,按照相關流程進行規范化操作即可較好實現,不至于使學生產生畏難心理而影響后續課程學習;另一方面,基于該實驗的實際操作可幫助學生深化對中國社會主義發展進程中生態學的研究對象、方法、目標等演變的認識,幫助學生樹立專業知識學習應在時代背景下以利國利民為己任的思想觀念,并秉持這一思想觀念繼續開展后續課程學習,更好地提升專業知識與思政知識的融合教育效果。
四、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態要素時空分析實驗具體設計
(一)案例區域的選擇
該課程實驗選擇省作為主要的案例分析區域。省是大學所在地,以省為案例區域開展具體分析可以幫助學生了解學校所在地的具體情況,明晰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的思想內涵。此外,從生態學視角來看,省位于全球生態熱點區,其生態要素可持續演變是維持其生物多樣性格局的重要基礎。從思政視角來看,省是我國重要的生態文明建設區域,黨中央對省的3個定位中就包括“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在該區域進行生態要素時空分析具有較好的專業價值及思政價值。
(二)研究對象的確定
該課程實驗以省的濕地為基本研究對象開展時空變化分析。濕地是由陸地系統和水體系統相互作用形成的自然綜合體,具有涵養水源、凈化水質、改善局地氣候、支持物種繁衍、提供休閑觀賞景觀等多方面的功能,被認為是地球之腎、生物基因庫和人類搖籃[23-24]。濕地生態系統被認為是我國重要的生態資源,國家對其歷來十分重視。2022年6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濕地保護法》正式實施,為濕地資源的保護提供了法律依據,也表明國家對濕地資源的重視程度進一步提升。
開展濕地資源時空動態分析,明確濕地資源數量動態及布局演變,是開展濕地資源保護、改善濕地資源生態狀況的重要基礎。尤其對于位于全球生態熱點區的省而言,濕地資源對其社會經濟發展具有不容忽視的支撐作用。根據省第二次濕地資源調查,其濕地總面積約為56.35萬平方公頃,而生態狀況較好的濕地面積僅占全省濕地面積的 12.81%1251 ,保護濕地生態迫在眉睫。開展省濕地資源的時空動態分析,不僅是認識我國關鍵生態區域內生態資源狀況的有效途徑,也可以幫助學生了解濕地保護的重要性,認識到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發展的重要性,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
(三)案例具體設計
本課程實驗案例設計具體包括4個部分,即生態數據收集與整理、生態數據預處理、生態數據分析及生態數據分析結果評價。遵循生態數據生命周期發展過程,從明確研究需求、采集生態數據、篩選高質量數據、描述性分析生態數據、存儲生態數據、整理生態數據、分析解讀生態數據等方面進行設計,幫助學生理解如何從生態數據中提取生態信息,以及如何從生態信息中凝練生態知識(表2)。
通過該實驗,學生以理論結合實踐的方式鞏固課程知識,進一步了解生態數據獲取的渠道及方式,學習生態數據的采集及處理知識,掌握生態數據的分析方法,鍛煉獲取生態數據中蘊含的生態信息的能力。在具體操作中,基于文獻調研的研究對象特征確定,學生可了解重要生態資源在我國的研究進展、受重視程度等的變化,明晰生態文明建設的推進效果;在獲取數據過程中通過比較不同數據資源特征、不同數據網站建設情況等,學生可了解生態學在中國現代化建設進程中的協同進步過程;由于對數據分析過程中不同研究方法的實際應用涉及該方法解決我國不同區域生態問題的內容,學生可了解我國當前主要生態問題及分布區域,明晰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構建區域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格局的重要性。通過對實驗結果的評價,學生可了解所處區域重要生態資源的基本情況及面臨的挑戰,樹立保護生態環境從我做起的責任心,以及以家國建設為己任的擔當意識。

五、“信息生態學”專業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協同教學效果反饋
問卷調查是檢驗教學效果的有效手段之一[26-27]。設置關于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的認知水平、對專業相關思政知識的了解程度及對思政知識的重要性和有用性的認識等調查內容,可進一步了解專業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協同育人成效。在“信息生態學\"課程教學中,為驗證結合思想政治教育的課程教學效果,以大學多個學期選修“信息生態學\"課程的41名學生為調查對象,針對開課前后學生對課程相關知識的掌握及認知情況進行問卷調查,主要設置了3個問題,分別為: ① 你認為在專業課程學習中融人思想政治教育是否重要? ② 你是否對生態學相關思政知識有所了解?如生態文明建設、“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等。 ③ 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專業課程學習是否比單純的專業課程學習對你更有幫助?其中,每個問題設置了5個選項,如針對第1個問題設置了“一點不重要”“不太重要\"\"一般重要\"\"有些重要\"\"很重要\"5個選項供學生進行單選,以表征不同的認知情況。調查共獲得41份有效問卷,調查結果如圖1所示。
針對第1個問題,課程開始前約有 43.90% 的學生認為在專業課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一般重要,而學習課程后約有 51.22% 的學生選擇了“有些重要”選項。針對第2個問題,課程開始前學生對生態學相關思政知識為“一般了解\"和\"有些了解\"的人數占比分別為 21.95% 和 51.22% ,學習課程后該認知提升為“很了解”及“有些了解”占主導。針對第3個問題,課程開始前多數學生對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專業課程學習效果不抱有較高期望,認為“一般有幫助”“不太有幫助\"的學生占比合計為 65.85% ,課程學習后該認知有了較大改善,認為“很有幫助”的學生占比為 29.27% ,“有些幫助\"的學生占比為 51.22% ,兩項合計占比超過 80% 。由此可見,通過課程的學習,學生對專業課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的認識有了較大提升,對生態學相關思政知識的認識有了擴展深化,同時結合自身情況進行評價,對融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專業課程學習效果給予了正面肯定。

六、結束語
“信息生態學”是現代信息技術快速發展背景下,生態學專業學生了解生態學數據、生態學研究手段和技術方法的重要課程。尤其在大數據時代,傳統生態學逐步向多尺度、大范圍研究發展,開展基于現代信息技術的課程實驗以加深學生對現代信息技術的了解及應用尤為重要。而融人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生態學”課程教學是社會經濟發展新階段保證學生專業知識學習與思政認識提升協同共進的重要手段。通過具體實驗案例練習,學生不僅學習鞏固了專業知識,鍛煉了理論應用實際的能力,也了解了我國生態學的發展與國家社會經濟發展及生態文明建設的緊密關系,深化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思想認識,樹立了生態有我的責任感。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1).
[2]孟昭虹,吳欣柯,曹文靜.高師院校植物地理學課程思政教學探索[J].黑龍江高教研究,2022,40(10):149-153.
[3]劉素靜,王歡月.英語專業課程思政教學體系建設研究:以“綜合英語\"課程為例[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24,78(8):32-35.
[4]吳亞東,王芳,劉宇艷.“大思政\"格局下實驗教學課程思政建設的理實路徑探索[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24,78(2):69-72.
[5]敖祖輝,王瑤.高?!罢n程思政\"的價值內核及其實踐路徑選擇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9,37(3):128-132.
[6]崔金剛,吳淑杰,李景奎.課程思政在實際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19,73(5):10-11.
[7]王艷紅,伊力塔,曾燕如.《生態學》教學中“課程思政\"教育的探索[J].高教學刊,2020(9):170-172.
[8]姜長寶,任俊霞.大數據時代高校意識形態安全建設困境與破解路徑[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9,37(11):110-113.
[9] 王璐.大數據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現實困境探析[J].高教論壇,2016(8):3-6.
[10]許敬.大數據與互聯網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提升研究[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20,74(1) :46-47.
[11]何冰,吳立紅,馬麗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探析[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20,74(5):51-53.
[12]牛書麗,王松,汪金松,等.大數據時代的整合生態學研究:從觀測到預測[J].中國科學:地球科學,2020,50(10):1323-1338.
[13]蔡玉興,郁松,金玉杰,等.全過程“浸潤式”醫用化學實驗思政教學模式的構建與探索[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20,39(8):214-217.
[14]馬巧煥,李正要,徐承焱,等.實驗課程思政教學研究與思政案例融入分析:以礦物化學處理實驗課程為例[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23,42(1):252-256.
[15]王春燕,房芳.課程思政改革在高?;瘜W實驗教學中的探索[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21,40(4):217-221.
[16]王婧婧,劉尚明,郭曉筍,等.理論一實驗一思政三位一體的病理生理學實驗教學體系構建[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21,40(10):206-209.
[17]胡縱宇,黃麗亞.大數據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問題及應對[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4(13):64-66.
[18]毛曉霞,石夢琴,蔣恒“生態學\"課程思政元素挖掘與應用探究[J].洛陽師范學院學報,2023,42(8):81-84.
[19]鄒逸,殷玉新.從“基于經驗\"到\"數據驅動”:大數據時代教師教學決策的新樣態[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8,38(13):52-56.
[20]王德勛,陸林召.生態文明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課課程體系探析[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5,35(6):33-34.
[21]徐淑梅,張冬有,林琳,等.生態文明教育:“地球概論”課程思政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9,37(11):147-151.
[22]封偉,彭謙.高校學生生態文明素質教育的必要性及其實施機制探析[J].高教論壇,2018(11):92-94.
[23]潮洛蒙,李小凌,俞孔堅.城市濕地的生態功能[J].城市問題,2003(3):9-12.
[24]陳宜瑜,呂憲國.濕地功能與濕地科學的研究方向[J].濕地科學,2003(1):7-11.
[25]宋勁忻,溫慶忠,華朝朗,等.省濕地生態狀況評價[J].濕地科學,2015,13(1):35-42.
[26]田雅絲.面向風景園林專業生態規劃教學的GIS空間分析技術融合研究[J].城市建筑,2021,18(10):74-76.
[27]李衛娜,楊行.課程思政的教學設計:基于對學生的問卷調查分析[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24,78(9):97-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