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人倫關系是對中國民間傳統秩序的研究,是對中國傳統社會結構特點的立體認識。
選擇從人倫關系的角度探討中國的民間傳統秩序,通過傳統人倫關系的現代詮釋,揭示傳統民間社會諸多隱而不顯的人倫現狀,或者被道德家有意掩飾的人倫關系的本來面目,從而展示民間社會的真實狀態,這是研究中國傳統社會一個頗有意思的視角。古代道德家或理論家界定的人際倫理,與世俗社會民眾實際奉行的人倫準則,是有較大差距的。因為理論家大力宣揚的思想,不能完全等同于民間世俗社會民眾實際奉行的觀念。因此僅僅依據道德家、思想家的言論、著作研究傳統人倫關系,其所得之結論,往往只是道德家、思想家理論中的人際倫理,不能揭示世俗生活中實際存在的人倫關系之現狀。而近代以來的學者,研究傳統人倫關系,常常就有這樣的偏頗。以古代文獻為依據,兼采古今中外的文學作品、筆記小說、民間故事、諺語、歌謠,以及中外心理學、倫理學研究文獻,對儒家五倫進行通盤的詮釋,對許多隱秘復雜的人倫現象,如父子疏離、祖孫親近、母子親近、兄弟對立、姐妹矛盾等作現代詮釋。這項研究,不僅對于認識中國傳統民間社會之結構有重要價值,對于構建本土人倫關系之理論模式,協調當代人倫關系,也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對人倫關系的關注和研究,是當代社會心理學研究領域一項重要課題。當代中國學者從事人倫關系的本土研究,主要致力于兩個方面的工作:一是廣泛開展人倫關系的實證調查研究;二是力圖建立本土人倫關系之理論模式。由于普遍忽略對傳統人倫關系之真實狀態的清理和研究,從而使本土人倫關系之理論體系的研究成為空中樓閣,實證研究成為無源之水。
梳理和研究人倫關系,其所據之資料,并不能局限于道德家或理論家的高文典冊。知識精英所構建的思想史并不能完全等同于民間思想史,道德家或理論家大力宣揚的倫理思想,不能完全等同于世俗社會民眾實際奉行的倫理觀念。
二
社會制度的長期延續,傳統觀念的經久不衰,依賴于兩種因素的合力:一是上層政治秩序的穩固,二是下層民間秩序的穩定。兩者的合力,促成整個社會秩序的條理化、有序化,從而保證制度的長期延續和觀念的有效傳承,兩者不可或缺。缺乏上層政治秩序的穩固,下層民間社會將是群龍無首、一盤散沙;沒有下層民間秩序的穩定作保障,上層政治權威將是空中樓閣。對于古代中國這樣一個廣土眾民、家族本位的社會,下層民間秩序的穩定,尤其重要。或者說,下層民間秩序的穩定,是穩固上層政治秩序的基礎和前提。同時,要對一個社會的結構特點有全面的認識和詮釋,亦當有整體的觀念,應從兩方面著手,既要關注上層的政治權力和統治秩序,亦要研究下層民間社會的秩序和網絡。
探討下層民間社會秩序,有諸多視角可供選擇。比如,民間社會的自治功能、傳統宗族勢力的強固紐帶。但是民間自治功能的實施和宗族紐帶功能的發揮,依賴于人類群體關系之建立,或者說,對“群”的認同。考慮到在中國社會具有獨尊地位,并且對民間社會產生過深刻影響的儒家思想,有極重人倫的特點,在此選擇從人倫關系的角度,探討中國的下層民間秩序。雖然這不是唯一的視角,但從這個視角出發,可以揭示出許多鮮為人知的事實,可以更加清楚地看到被學者有意掩飾或無意忽略的民間社會的實際生活狀態。與其他視角相比,這是一個更有趣、更有學術魅力的研究視角。
三
研究人與人之間的認識、情感或心理距離,不取當下學界通用的“人際關系”一詞,而采用有中國傳統特色的“人倫關系”一詞,乃是慎重考慮后的有意選擇。
“人際關系”一詞,嚴格意義上講,它是一個外來詞,一般指個體與個體之間的關系,或個體與他人間的心理距離和行為傾向。但是,這個概念在西方社會學和社會心理學中并不頻繁使用。西方學者研究人倫關系,更多地使用互動、社會交換、人際沖突、人際吸引、人際認知、社會或心理距離、角色等概念。中國人樂于使用這個外來語,雖然有其內在的現實依據,但這個概念并不能準確揭示中國人倫關系的特征。研究中國人倫關系,特別是研究中國傳統的人倫關系,與其借用西方的“人際關系”一詞,不如徑從中國文獻中抽取“人倫”一詞以名之,更符合中國之實際。
“人倫”一詞,最早見于《孟子》。據統計,該詞在《孟子》一書中出現過六次。在以后的官私文獻中,便成為一個廣泛運用的詞。據潘光旦先生研究,“人倫”一詞有兩種含義,而且這兩種含義之產生有先后之別。第一義,亦即先出的一義,是指人生中的類別或條理,是具體而靜的,要靠理智去辨認;第二義,即后出的一義,是指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抽象而動的,要靠情緒來體會與行為來表示。動的關系要靠靜的認識做基礎,即第二義以第一義為基礎。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或長幼)、朋友等具體的人際五倫,屬于第二義。亦就是說,當下學者通用的“人際關系”一詞的含義,屬于“人倫”的
第二義。
綜合潘光旦先生的觀點,“人倫”一詞實際上包括認知(第一義)和情緒(第二義)兩方面的內容,認知是情緒的基礎,情緒以認知為依據。“人倫”一詞所包含的這方面內容,與當代學者對“人際關系”的界定正相吻合。以往的社會心理學研究,基本上是以人際情感關系的研究代替了全部人際關系的研究,把人際關系僅僅理解為心理距離和感情關系。林國燦先生指出:人際關系實際上應當包括人際間的認知和感情兩方面的內容,如果離開人際認知,只談人際情感和心理距離,就不能全面解釋和科學說明人際關系的形成和發展。這種觀點,已基本得到學術界的普遍認同。人際關系所包含的這方面的內容,正統領在“人倫”一詞中。所以,研究中國傳統的人際關系,與其借用“人際關系”這個不大準確而且西方學者亦不大常用的外來詞,不如徑直采用具有本土特征而又有相當豐富之內涵的“人倫”一詞,指稱中國傳統的人際關系。
四
儒家講人倫關系,將多樣性的人倫關系歸結為五倫。這在中國倫理學史上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一是在歷史上第一次建立起了中國倫理精神的人倫坐標和實體模式;二是找到了一個體現中華民族特色和深層的文化心理,即具有深厚的民族根基和民族生命力的人倫關系的建構原理與倫理關系的人文原理。可以說,找到了五倫,中國倫理才有了自覺的基礎。
儒家講人際五倫,一般皆是按照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之順序進行排列,這體現了古代儒家高揚君威、隆顯父權的傳統意識。研究中國傳統的人倫關系,以五倫為章目,但在排列順序上,不取傳統的觀點,而是按照朋友、夫婦、父子、兄弟、君臣的順序排列。
其一,從人際五倫的先后生成順序上看,五倫中的前三倫(君臣、父子、夫婦),應該按照夫婦、父子、君臣的順序排列,這正如《易·序卦傳下》所說:“有天地然后有萬物,有萬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婦,有夫婦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禮義有所錯。”儒家學者的排列,剛好將之顛倒過來,這是由他們高揚君父的意識所決定的。另外,在傳統學者的排列順序中,朋友一倫居于五倫之末,這與古代學者因擔心朋而成黨的問題,而對之所持的一種微妙而復雜的態度有關。但從人倫的生成順序看,它應當先于夫婦,居于人倫之首。因為即將構成夫婦的男女之間組成的情人關系,正是一種朋友關系。并且,它與朋友關系一樣,是一種藝術化、審美化的人倫關系。
其二,從本末體用關系上講,五倫中的前三倫(君臣、父子、夫婦)亦應該按照夫婦、父子、君臣的順序排列。據《荀子·大略》說:“夫婦之道,不可不正也,君臣、父子之本也。”《禮記·昏義》說:“男女有別,而后夫婦有義;夫婦有義,而后父子有親;父子有親,而后君臣有正。故曰:昏禮者,禮之本也。”即夫婦不僅先于父子、君臣而產生,而且夫婦關系是一切人倫關系的基礎和本源,夫婦是本、是體,父子、君臣倫理由夫婦倫理衍生而來,是末、是用。依此觀點,夫婦理當居于人倫之首。按照中國古人以孝釋忠、以父子比附君臣、以父子倫理詮釋君臣倫理的觀點,父子是本、是體,君臣是末、是用。故父子次于夫婦,君臣又次于父子。人際五倫中的前三倫,就應該依照夫婦、父子、君臣的順序排列。
其三,從傳統儒家的修為步驟上考察,人際五倫當按朋友、夫婦、父子、兄弟、君臣的順序排列。《大學》說:“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修為步驟,是依據“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的家國觀念設計的。傳統學者把多樣性的人倫關系歸結為五倫,正符合古代中國人的家國觀念,與傳統學者設計的修為步驟,亦是合若符契。以五倫與修為步驟相比附,朋友是修身之倫理,夫婦、父子、兄弟是齊家之倫理,君臣是治國平天下的倫理。按照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修為步驟,人際五倫就應該按照朋友、夫婦、父子、兄弟、君臣的順序排列。
五
人倫關系是人類社會最普遍、最常見的一種關系,它隨著人類的起源而同步發生,并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而日趨復雜、日顯重要。人倫關系狀況是衡量一個社會生活質量的重要指標。和諧、健康的人倫關系可以造就一種祥和的生活氛圍,促進人與人之間的順利溝通、交流與合作,提升人類的生活質量,維持社會的穩定發展。不良的人倫關系往往在人際間造成緊張氣氛,導致人際間的緊張對立,阻礙人際的交流與合作,于人類的生活質量和社會穩定皆能產生消極影響。因此,維持和諧、健康的人倫關系,是人類生活和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研究人倫關系的本質特征,揭示人際交往的規則和原理,就成為學者的一項重要工作。
對人倫關系的關注和研究,是隨著人類的起源和人倫關系的產生而同步進行的。但是,以科學的方法,從倫理學、社會學和社會心理學的角度研究人倫關系,則是近代以來的事情
自近代以來,西方的社會心理學家對人倫關系作出了卓有成效的研究,特別是在人倫關系的理論研究方面,作出了杰出的貢獻,先后提出了需要動機理論、學習強化理論、人際交換理論、符號互動理論和精神分析理論等,以解釋紛繁復雜的人倫關系,還提出了互動、角色、社會交換、人際沖突、人際吸引、人際認知、社會或心理距離、印象整體等概念,以界定隱秘多變的人倫關系。
中國學者對人倫關系的關注和研究,可謂源遠流長。早在先秦時期,以孔、孟、荀為代表的儒家學者,就已經建立起以仁愛為核心、以禮法為手段、以宗親為出發點、以整體主義為主導原則的人際倫理體系。而以科學的眼光,用實證的方法,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研究人倫關系,則是近二三十年的事情,綜觀中國學者的研究,約有以下幾個特點:
其一,古代儒家對人倫關系的關注和研究,界定多于詮釋,即界定了人際交往之等級秩序,提出了若干人際交往之準則,但基本上都沒有從學理上予以深入的解釋。一般民眾只知其“應然”,而不知其“實然”;歷代的道德家或思想家亦只是把它視為先驗的、既定的規則來傳承,基本上不曾追問過這種規則產生的社會背景和心理基礎。
其二,古代學者界定的人際倫理,雖有從民間社會實際奉行的人倫準則中總結出來的,但大多是道德家或理論家的人際倫理,與世俗社會民眾實際奉行的人倫準則,有較大的差距。近代以來,學者研究傳統人倫關系,常常就有這樣的偏頗。如五四時期反傳統反禮教的激進思想者,依據的就是道德家、思想家的言論、著作。因此,其批判的亦只是道德家、思想家的言論、著作中的倫理綱常,而不是傳統民間社會實際存在的倫理觀念。當代學者從事人倫關系的本土研究,構建的人倫關系的本土模式,亦往往是從道德家、思想家的言論、著作中,尋找立論的材料,故其所得之結論,亦不能完全解釋傳統社會的人倫關系。
其三,當代學者從事人倫關系的本土研究,主要致力于兩個方面研究:一是廣泛開展人倫關系的實證調查研究;二是力圖建立本土人倫關系的理論模式。如何建立一個具有廣泛說服力的本土理論模式,是人倫關系理論研究的基本問題,如何充分而又可靠地解釋當前人倫關系之現狀,是人倫關系實證研究的重要課題。
確會遇到諸多困難。首先,古代學者對人倫關系的本土研究,界定多于詮釋,即未能從理論的高度對人際倫理之“實然”進行充分的詮釋,致使當代學者的理論研究缺乏必要的借鑒資源。其次,當代的研究者,在建構人倫關系之本土理論模式時,往往在孔、孟、荀等道德家或思想家的言論、著作中尋找立論之依據,未能對傳統民間社會的人倫現狀進行認真的清理和研究。所以,其建構的理論就缺乏廣泛的說服力,亦不能有效解釋傳統民間社會普遍存在的人倫現象。由于本土理論模式的不成熟,對當前人倫關系之現狀的解釋,就會遇到諸多的問題。在這種背景下,研究者或借鑒西方的人倫關系理論,或采納港臺學者的闡釋模式,以解釋當前中國的人倫現象。這雖是不得已而為之的權宜之計,但其可行性卻是很值得懷疑的。因為任何一種文化現象,都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形成的,人倫現象尤其如此。離開特定的文化背景和人倫傳統,來解釋當下的人倫現象,無異于緣木求魚。所以,要正確解釋中國的人倫現象,要建構具有中國特色的人倫關系理論模式,必須對中國傳統民間社會實際存在的倫理現象作認真的清理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