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000X(2025)19-0107-05
Abstract:Asakeycoursetoimplementthefundamentaltaskofcultivatingmoralityandtalents,ideologicalandpolitical theorycursesndtokeepupwithhetrendofdigitaleducationreform,continuouslyenhancetheatractiveness,infectivityand persuasivenessofteacingwithdigitalintellgencendpromotetheirownhighqualitydevelopmentAtpresent,deoloicaland politicaltheorycoursesarefacingdificultiesandobstaclessuchasthenedtoimprovethedigitalliteracyoftheteaching subjectandoject,optimizethesuplyofdigitalknowledgeinteachingcontent,andpromotetheinovationofdigitalkowledge inteachingmethods,whichmakesitdificulttoefectivelyintegratedigitaltechnologyintotheteachingofideologicaland politicalteorycoursesThereforeitisncessrytocontiuouslyultivateemathematicalthinkingandpracticalablitisfthe subjectandobjectofideologicalandpolitcaleducation,strengthentherichnessandaccuracyofthesupplyofmathematical teachingcontent,enhancethecomprehensivenessandsynergyoftheapplicationofmathematicaltechnology,andffectively promotetheconstructionofideologicalandpoliticaltheorycoursesempoweredbymathematicalintellgencetoimprovequality and efficiency.
Keywords:digitaltransformationineducation;innovationin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digitalliteracyinteachng; teaching strategy; teaching method
2025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強調,“要持續推進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助力教育教學深層次變革”。作為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育高素質人才的重要途徑,高校思政教育在數智時代中的變革至關重要。基于此,推動新時代思想政治理論課高質量發展,需積極探索數智技術創新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策略,“以數賦能\"“以智賦權”,著力提升思政課育人實效。
一 數智賦能思想政治理論課高質量發展的現實依據
作為引領和驅動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核心力量,人工智能正在加速重構教育生態和范式,為數智技術與思想政治理論課深度融合帶來全新契機;智能教育平臺創設的不斷探索,為思想政治理論課高質量發展提供了經驗啟示與平臺依托。
(一) 教育數字轉型為思政課高質量發展提供方向指引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教育數字化是我國開辟教育發展新賽道和塑造教育發展新優勢的重要突破口。要進一步推進數字教育,為個性化學習、終身學習、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和教育現代化提供有效支撐\"黨中央始終堅持把學校思政課建設放在教育工作的重要位置,強調新時代思政課建設必須有新氣象新作為,不斷推動思政課改革創新。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2023年工作要點明確提出,“深入推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守正創新強化‘質量黨建、精準思政、積極維穩、數字賦能、系統推進'著力構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生態\"]。2024年,教育部部長懷進鵬在世界數字教育大會上指出“‘教育向何處去'成為世界關注的時代命題。數字教育公平、包容、開放、共享等優勢,為解答教育如何更好服務現代化、更好成就人的全面發展提供了全新路徑\"。同時對我國數字教育取得的階段性成果表示肯定,對未來數字教育發展充滿希望。當前,全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縱深發展,“全面建設‘立體化宣傳網站、整體式工作平臺、賦能型研究園地’,切實提升新質思政工作能力\"也為思政課建設提供方向指引。
(二) 數智技術發展為思政課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支撐
現代數字技術具有強大的通用性,其迅猛發展使傳統思想政治教育“脫胎換骨”。在網絡社會化、社會網絡化的環境下,教育主體、教育內容、教育模式等呈現出不同以往的樣態特征,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應運而生并隨技術環境的變化經歷了三大階段,即人網適應階段(1994—2004年)、范式轉換階段(2004—2012年)融合拓展階段(2012年至今),思想政治教育數字化轉型便是當代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最新形式。然而,“數字化\"與“數智化”仍有一定區別,后者更側重于數字技術的智能應用,是對數字環境更強的感知力、敏銳度和適應力。因此,現代數字技術—一整合數字資源的大數據技術、提供數字設備的云計算技術、實施數字傳輸的物聯網技術、形成數字信息的區塊鏈技術及應用數字智能的人工智能技術,不同技術相互融合,落成的數字空間為精準思政、智慧思政等理念的實現搭建起跨時泛在的育人場域、形成跨域在場的學習體驗、創設跨界協同的教學模式。尤其是人工智能技術讓“數據\"向“智慧\"轉化成為現實,激活了數據要素潛能、釋放了數據要素價值,為數字技術和教育活動之間的智慧聯動創設前提,使人工智能發揮思政功能、思政融合人工智能要素成為必然。
(三) 教育平臺創設為思政課高質量發展提供實踐依托
我國數字教育發展共識更加凝聚,推進數字教育行動更加有力,“數字+教育”“人工智能 + ”等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取得的實踐成果為數智賦能思想政治理論課高質量發展提供借鑒。近年來,我國積極謀劃建設q國家級數字教育平臺,圍繞教師精準化教學和學生個性化學習開設豐富的數字教材,大力加強人才培養工作,創新組織形態;同時注重數據治理和網絡安全問題,構建并完善相關規章制度。例如中外語言交流合作中心聯合北京語言大學在“中文聯盟\"平臺上推出“國際中文智慧教學系統”,利用大語言模型技術和知識圖譜理論構建的綜合型教學系統,為教師教課、學生學習提供豐富資源;華東師范大學積極響應數字支教創新試驗,通過網絡平臺便可以給幾千里之外的云南省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的小學生送去科普、藝術等課程;河南開放大學與科大訊飛共同研發的AI虛擬女教師“河開開\"為全省學校提供教育教學支持服務。因此,思想政治理論課同樣能融合多樣化的數字技術在教學內容、方法等多方面實現創新發展。
二 數智技術融合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困境省察
當前,我國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創新取得明顯成效,但數智技術如何有效賦能思想政治理論課仍然面臨著亟待解決的問題,包括思政課教學主客體的數智素養有待提升、教學內容的數智供給有待優化和教學方法的數智創新有待推進。
(一)思政課教學主客體數智素養有待提升
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進入融合拓展新階段意味著教育主體間性的加強,內蘊著傳統思政教學理念與教學方式的數智化轉型。面對新的教學環境,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主體顯現出數智素養不足的問題,具體體現在數智思維、數智運用、數智倫理三個層面。其一,技術賦能下思政課教學主客體之間呈現更具平等性、和諧性的教學關系,但教育者尚未從受教育者是固定被認識和改造的對象的觀念中跳脫出來,教師缺乏大數據和智能化教學治理理念,無法及時精準獲取受教育者的真實所需以實現平等有效的溝通,其數智賦能意識、數智系統思維、數智安全觀念薄弱。其二,數智技術有效融合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發展,要求教育者既要提升個人基于數據的決策、運用能力,也要具備個體適應人工智能的學習、工作和生活能力,從而形成人機和諧共生關系。但就如何有計劃、有目標地促進數據資源向智慧教育轉化等問題缺乏認識,大部分教學主體智能技術運用能力有限,只能對現有信息做簡單分析和堆砌,并顯現出數字環境下統籌協作能力不足的短板。其三,思想政治理論課是鞏固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指導地位、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的主陣地,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但在思政課教學數智化發展過程中,教學主體面臨著數智倫理價值的巨大挑戰,包括對倫理風險問題的認知、態度與反應,以及對數智倫理風險的辨識與把控。
與此同時,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數智化發展過程中同樣面臨數智素養不足的問題,主要體現為數智適應能力不足。現階段,多數學生對紛繁復雜的信息發布渠道、信息傳播途徑、智能推薦機制等信息辨識能力較弱,特別是在“黑箱效應\"“過濾氣泡”的影響下,給凝聚學生的價值共識帶來風險與挑戰;且易形成因智能算法帶來的技術優勢而過度依賴算法的局面,對技術的受控性大于個人自主選擇與自主理解的能力。
(二)思政課教學內容數智供給有待優化
思想政治教育數字化轉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精準化施策具有一致性,精準化是數字化的功能體現。但在實際教學中,往往出現受教育者的需求與教學內容供給不相匹配、教學內容供給精準度不夠的問題,故推動數智技術有效融合思想政治理論課必須做好教學內容的供需互契。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經歷了從單一主體到雙主體再到主體間性的三級跨越,如何以平視的態度看待受教育者關系到思政課教學內容的精準供給。主體間性強調教育是平等主體間的交往,是不同價值取向之間的真誠溝通,是尊重差異、發展個性的活動。只有精準解析學生的個體差異,才能實現教學內容的優質供給、教學資源的智能匹配及教學問題的精準解答。其次,貫通學生群體的真實所需與潛在所求,即教學內容的供需互契有待加強。受教育者的需求側表現為個體性需求(知識積累、情感培育、品格塑造和行為導向)和社會性需求(社會價值共識、道德秩序、政治認同),教學內容的供給側表現為教育服務供給(課堂教學、社會實踐)和思想產品供給(知識資源、道德倫理、政治情感)。而基于算法技術的運行維度,在算法生產、選擇、應用三個層面造成的“黑箱效應”“過濾氣泡”工具理性等技術異化的困境,易導致思政課教學內容需求與供給的偏頗。這不僅需要教育者提升自身數智素養和教學水平,而且需要算法技術在思想政治教育領域的進一步規范和完善。最后,思政課教學歸根到底是以人為本的實踐活動,基于教學內容供給的精準性還要平衡好增智與育德的關系,要在邏輯上厘清技術與教育之間的互構理路、在價值上明確形式與內容的辯證關系。
(三)思政課教學方法數智創新有待推進
數智賦能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應在延續思想政治教育傳統優勢的基礎上同數字技術有效融合,應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兩個層面的數智創新。現階段,我國在推進思想政治理論課數智教學過程中存在著技術“點綴”“裝飾”思政課的現象及數智化實踐育人能力不足的問題。一方面,當代學生已普遍具備網絡生存能力,對技術環境的接受程度較高,數智賦能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不能只停留在教育資源簡單人網的層面,應該尋求從現實場域走向虛實結合空間、從簡單灌輸走向智能交互的教學方法的革新,既需要思政課主客體更具主動性,也需要平臺機制不斷更新完善。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實踐育人具有直觀性和實效性,其實踐教學更應與數智技術融通,為教育提質增效。但目前缺乏以數智應用為導向的設施保障和以智能條件為基礎的“大思政\"數字場域,如何提高全息感知的數字敘事方式[,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教學情境,提升實踐活動的交互性、精準性是數智賦能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關鍵所在。此外,數智技術與思想政治理論課有效融合對教學評價提出更高要求,如何建立起“過程性數據”與“關鍵事件\"相結合的學生評價系統,構建智能化的學情分析、動態評估和診斷反饋評價機制成為教學評價創新優化的方向。毋庸置疑的是,在推進思政課教學方法數智創新過程中將無可避免地面臨人機互動、人機共教、“數字人”等諸多方面的挑戰,在此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注重教學方法的選擇。
三 數智賦能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創新的策略探索
為遵循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的規律、改善數智賦能下思政課教學存在的問題、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高質量發展,在此探索數智技術與思政課契合、結合、融合的教學策略。
(一)提高思政課教學主客體的數智素養
1培養教學主客體的數智思維能力
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關鍵在教師,要充分發揮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提高思政課教師的數智思維能力。第一,教師應主動了解行業變化趨勢,激發主動學習理論知識的熱情,在日常教學過程中積極從現代網絡環境、技術環境與教育環境相結合的角度思考問題。第二,構建理論培訓體系,開展講座、論壇等學術活動,普及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數據挖掘、數據價值等知識,使教育者對思想政治教育數智化發展態勢形成基本認識,培養數智教學理念。第三,學校教育應與家庭、社會形成教育合力,提高受教育者對數字技術的認識和適應能力。中小學生應在教育引導下學會辨識紛繁復雜的信息、正確看待智能化的時代環境;大學生要自覺學習相關知識、把握時代發展脈絡,提高智慧教育適應能力,特別是高校要加大對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學生的人才培養力度。
2加強教學主客體的數智實踐能力
第一,教育數字化轉型要求政府制定供給型政策,加大對思想政治教育數智人才的扶持力度,例如提供教師培養專項資金,支持搭建教研平臺、支持師生共同開展思政課數智教學相關科研項目。第二,組織開展教師職業技能培訓活動,實際學習和運用數字技術,培養教師數智思政教學的實踐能力;積極開展院校交流合作學習,組織師生旁聽智慧課堂、學習數智教學案例、實地參觀數智教學設備等。第三,思政課教學主體要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統一的原則,主動適應數字化的教學環境,在教學活動中創造性運用數智技術解決學生問題;同時加強對教師的綜合教學能力評價,全方位提高教師的專業素養、信息素養和媒介素養。
(二)優化思政課教學內容的數智供給
1加強教學內容供給的豐富性
豐富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內容必須以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性、理論性、親和力為基礎,充分運用數智技術開拓思想政治教育資源。第一,加大馬克思主義理論知識的系統供給,深入挖掘語文、歷史等其他學科所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利用“關聯”算法技術匹配與課程知識緊密聯系的時政熱點,結合學術、社會、教育和實踐等各類資源共建開放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庫。第二,運用知識圖譜整合教育資源,形成系統的知識網絡,構建內容輸出標準,對內容進行智能識別、分類、篩選和凈化,提升教學內容供給的質量水平。第三,加大新媒體的思想宣傳力度,以“兩創”為基底加強校園新媒體內容供給的豐富性、提升傳播質量,打造以數字技術融合“全領域”的媒介聯結體系,形成“人人學、處處學、時時學\"的思政氛圍。
2加強教學內容供給的精準性
思想政治教育既要堅持統一性的原則,又要體現多樣性,加強教學內容供給的針對性和精準性。第一,思政課教學主體要注意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和因材施教,加大對學生的認知規律和接受特點的研究,關注學生實際發展需求、關照學生切身發展利益、尊重學生全面發展規律。第二,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大數據評析體系,通過數據挖掘技術和智能算法技術對學生的個性化特征進行“畫像”,收集學生的思想狀況、心理特點、學習情況等信息,及時捕捉學生可能面臨的問題,為學生提供精準化的教學內容;并加大對思政課教師教學資源使用效果的評估,進一步加強教學內容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第三,用好校園官方網站、短視頻平臺、各級學院融媒體公眾號等,智慧推薦學生喜聞樂見的內容,從日常媒介平臺提升教學內容供給的精準度。
(三)推動思政課教學方法的數智創新
1加強智能技術的綜合運用
第一,用好數字化資源平臺,推動“學校與學校”“學校與地方\"聯合共建智慧教育平臺,廣泛匯集各類優質思政課教學資源,促進資源共建共享,同時健全資源更新迭代和平臺激勵機制。建立思政課名師網絡工作室,支持地方通過同步課堂模式講好思政課,強化專家引領、名師帶動、示范培訓和在線交流等功能。第二,運用VR、AR技術促進思想政治理論課情境化,形成交互性、沉浸式的教學體驗。例如小學思政課可以通過人工智能技術營造革命領袖、民族英雄的生平故事情境,讓教學內容可視化,以更為生動的教學方式傳授歷史知識,幫助孩子從情感上認同祖國民族;高校可運用虛擬仿真技術建立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平臺,立足主體需求,選擇和創設不同的教學場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精準性。
2構建內外協同的育人模式
積極推進學校“小課堂”社會“大課堂”網絡“云課堂”一體化。第一,充分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主陣地作用,建立師生大數據評價體系。高校可以構建以數字圖像為主的“全視域\"學情模態分析系統,對學生學習成績和思想狀況進行全方位考察,利用人工智能進行智慧匹配,選擇個性化教學方式,從而達到因材施教的教育實效;并健全線上師生雙向評價制度,優化教師、學生激勵機制。第二,鼓勵社會實踐,建立社會實踐大課堂活動評價體系。推動社會實踐活動線上預約、自主選擇、過程記錄一體化,利用數據追蹤功能評析學生的選擇情況和過程表現,提供個性化、精準化的理論與實踐指導。第三,積極探索建立思想政治理論課網上教研工作室,打通集體備課師資庫、資源庫,重點研究思政課教學過程中遇到的難點疑點,開展名師遠程授課解惑和經驗分享會。但值得注意的是,大數據作為智慧教育的技術基礎,在運用數智技術賦能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過程中必須遵守法律、政治、倫理和道德等主流價值規則,明確技術的外在功能,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與規律。
四 結束語
數智時代思想政治理論課重要的變革理路是逐步實現智能化與精準化,通過提高教學主客體的數智素養、優化思政課教學內容的數智供給、推動思政課教學方法的數智創新,有助于切實提升思政課教學與數智技術的融合深度與效能。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習近平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并發表重要講話[EB/OL].(2023-05-29)[2024-06-20].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305/content_6883632.htm?eqid=89c256460009c89b000000026479472e.
[2]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2023年工作要點發布[J].吉林教育,2023(11):2,97.
[3]懷進鵬.攜手推動數字教育應用、共享與創新—在2024世界數字教育大會上的主旨演講[J].中國教育信息化,2024(2):3-10.
[4]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網.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網2024年工作要點[EB/OL].(2024-04-01)[2024-11-18].https://www.sizhengwang.cn/a/gzdt_qg/240401/1766682.shtml.
[5]趙玉枝.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演進及規律研究[D].北京:中央財經大學,2020.
[6]王麗鴿.思想政治教育數字化發展的生成動因、態勢特征與創變展望[J].思想理論教育,2023(5):20-25.
[7]周明鵬.智能算法技術賦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需互契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24(1):47-55.
[8]周海燕,孫其昂.主體間性:思想政治教育質的突破[J].理論與改革,2009(6):119-121.
[9]萬光俠,焦立濤.人工智能賦能思想政治教育雙重向度[J].思想教育研究,2023(5):38-43.
[10]譚培文,鄺文聰.數字技術賦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創新應用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4(2):161-168.
[11]謝丹.數字賦能思想政治理論課高質量發展[N].海南日報,2024-07-09(A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