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新時代以來,高職院校扎實推進“三全育人”工作落實,緊緊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增進學生思政課獲得感為主要著力點。“獲得感”是彰顯“以人民為中心”的中國式現代化的價值取向,也是衡量全面深化改革效果的重點指標。“三全育人”在高等學校的發軔,是思想政治教育面臨新形勢、新任務的內在要求和實踐旨歸[1-2]。
一、增進高職院校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獲得感的意義
當下,思想政治理論課“獲得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領域的重點,特別是對于高職院校而言,能夠體現出學生的價值觀,為建構評價準則指明方向。一方面可以推進高職院校改革創新的進程;另一方面可以為學生的成長成才提供助力。因此,增進高職院校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獲得感十分必要。
(一)具有豐富的現實價值
衡量高職院校“立德樹人”效果的關鍵指標之一,是學生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中獲得的充實感。在全面深化“三全育人”綜合改革背景下,高校應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和使命[]。而且從現實層面來看,學生們對于當下美好生活追求與向往的不斷增長,使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授范疇一定程度上應超越學科知識而存在,所以思政課除了充盈的學生內心世界,還需要重點關注他們物質生活和社會參與的獲得感。
這表明,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在實踐設置和講授中對于學生的現實需求和期待應該更多考慮,以便增進他們的獲得感和參與感。或許可以認為,這種獲得感是多元化的,為思想政治教育及“三全育人”領域的相關邏輯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關注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
高職院校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獲得感的研究重在學生本身,以學生的現實需要、主觀體會和實際所獲為主導。結合“三全育人”理念觀照,要求思政教師及其他與學生密切相關的社會角色認真考慮他們的切身發展,從而確保學生能夠在思政課程中獲得實質性的進步。新時代職業教育蓬勃發展,高職院校學生是社會發展不可或缺的力量,他們的美好期待也是社會的未來方向。所以針對上述情況,教師要從實際出發,傾聽學生的內在真實心聲并做到因材施教,使學生學有所獲,學有所感。通常,高職院校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獲得感的研究集中在學生的主觀體驗上,通過深入探究此類因素,教育者能夠充分了解學生對于思政課的真實感受,從而適時改進教學策略,使整個教學過程更加容易被學生所認知和理解,這不僅極大地增強了思政課程的親和力和針對性,也有利于育人主體評估思政課的教學成效,并不斷調整完善教學內容和方法。
(三)拓寬課程創新教學方法的內在動力
思想政治理論課獲得感是拓寬課程創新教學方法的內在動力,對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方法改革創新意義重大。實際上,新時代高職院校已經針對思政課的教學方法改革創新進行了諸多嘗試和深入探索。而這些努力其實也對教師本身提出了更高的教學要求,需要教師們更加深刻地領會學生需求并轉化為實際教學內容。此外,如翻轉課堂、行走的思政課、VR(AR)虛擬教學、主題活動等方法的興起也為當前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改革創新提供了新的方向。通過調研發現,以上教學方法能夠在極大程度上激發學生對于課堂的興趣,提升他們的參與感,而且能夠將抽象的理論知識與學生的實踐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做到課堂所授更為貼合學生的內心世界,改善了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效果。基于學生獲得感的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改革創新是一個有效視角,因此,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師及其他育人主體對于教學經驗應做到不斷總結提升,增進學生思政課獲得感。
二、“三全育人”觀照下高職院校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獲得感增進的獨特優勢
(一)“三全育人”的具體概念
“三全育人”指的是全員育人、全方位育人以及全程育人。全員育人說明育人主體包含所有,無論是個人還是組織都應擔負起對大學生的責任。全方位育人強調的是全面發展的概念,每個大學生在求學過程中應該被賦予多個維度的教育,育人主體需要開發多元化的教學方式。例如,根據個體之間的差異來定制培育機制,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從而達到全方位提升學生素養的目的。全程育人說明在思想政治教育具體的實施過程中,要求高職院校將思想政治教育貫穿至學生入校到就業的全過程,也以學生的行為特征為基礎進行學業生涯和職業生涯規劃的引導,相輔相成。
(二)“三全育人”的獨特優勢
1.統籌分配,有利于實現系統教育
當前,在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開展的工作中,以“三全育人”理念為引導,有助于實現系統育人的目標。統籌分配社會、家庭、學校各個層面的事務,其實能夠讓相關育人主體對于學生培養的責任有所認知。理論課程和實踐課程應“各司其職”,明確各個課程體系之下育人主體的職責范疇,尤其是一些單靠學校和教師無法順利完成的任務,需要企業、社會和家庭等進行相應輔助,彰顯了“三全育人”的多維性特點。此外,此舉亦將社會、家庭與學校緊密聯系起來,使學習任務得以形成鏈條式的遞進,進而促成良性循環。
2.指向一致,有利于實現教學目標
“三全育人”的指向即將學生培養成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新時代高素質人才,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指向高度一致。如此則要求育人主體積極協調各個方面、各個過程的工作內容,充分利用各種教育載體,將思想政治教育寓于其中[4。在指向明確且一致的前提下,育人主體在育人全過程中優化溝通模式,相互監督管理,有利于教學目標的實現,提升學生思政課獲得感。
3.科學規劃,有利于工作有序協調
究其根本,“三全育人”最終要實現的是學校對于學生的全方位培養,這也是參與育人主體眾多的過程,各方再以一致性指向為基礎,自覺擔負起應盡的責任,育人目標得以順利實現。在當下的教育體系中,各個學校仍是培養學生最為主要且重要的場所,因此可以看到學校對于“三全育人”的體系目標是更為明確和有著更深層次理解的。有利于協調好學生與社會、家庭之間的關系。此外,由于“三全育人”涵蓋的方面較為廣泛,育人主體眾多,所以目前思想政治理論課對于各自的職責劃分較為嚴格。這既體現了新時代環境對于“三全育人”的促進作用,也投射出對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積極影響。
三、“三全育人”觀照下高職院校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獲得感增進的原則
(一)效果性原則
對于高職院校學生而言,結合“三全育人”的理念,思想政治理論課程體系下所有的教學效果都依賴于理論和實踐教學活動而實現,所以首先要確保自標設置的效果性。當前在高職院校,課程自標的設置重點之一就在于將理論課堂和實踐課堂相貫穿,在實踐中檢驗真理,以此凸顯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效果,實現學生獲得感的增進。
(二)針對性原則
“三全育人”觀照下,規劃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教學,需要充分考慮該學段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世界觀等正在發展并逐漸成熟,尤其是在職業教育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規劃要同學生的心理狀態發展相適應,才能增進學生的獲得感。具體而言,在理論課堂和實踐課堂中,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親和力和針對性就作為課程規劃的關鍵因素。因此,在高職院校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研討活動中,組織相關的紅色文化討論會、專題辯論會、參觀紅色場館就成為更有針對性的選擇。例如,可以在大一入學之初開展紅色電影觀影活動并組織研討,而對于大二、大三的學生而言,走出理論課堂,走進社會課堂,通過“行走的思政課”等方式參加一些志愿者服務或紅色場館講解活動,就成為更加進階的途徑。
(三)時代性原則
當前正是中國式現代化建設非常關鍵的時期,在“三全育人”觀照下,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應將當下社會現實和學生情況進行有機融合,這樣的教學既反映了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實踐,又讓高職院校學生通過客觀現實深刻領會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發展成果,將思政課的獲得感更加具象化地呈現。
(四)計劃執行原則
思政課的獲得感是要看學習后的改變,比如,對一些社會發展進程、問題、現象的理解、角度、觀念和眼界都比原先更進一步,才會覺得自己有“獲得感”[5],所以高職院校在統籌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全局上需要做到合理的梯度設計。“三全育人”理念與思想政治理論課能夠相適應,實踐教學方面,統籌安排和科學規劃課程體系十分必要,以學生的心理狀態、年齡構成為基礎進行設計。在設定計劃上,學生的思想政治知識基礎如何,開展哪些實踐活動易于為學生接受,活動的安排以及進行的可行性,同時,還應預估活動的預期效果,即學生可能獲得的成就感,這些都是教育工作者全員參與并全面審慎規劃和設定的目標。
四、“三全育人”觀照下高職院校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獲得感增進的具體邏輯
(一)設定統一目標,開展實踐教學教育
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踐課堂是需要切入的首要部分,學生的任何學習成效最終都會以實踐能力的培養提升作為歸宿,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通過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的相輔相成來增進學生的思政課獲得感。針對高職院校課程類目繁多,不同課程內容、方法、目標存在差異等問題,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就需要由學校、社會、家庭等多個層面協同共進,秉承全員育人理念,這就更加需要以統一的目標夯實基礎[。因此,“三全育人”視域下思想政治理論課每個方面的目標都應當精準設定,學校、家庭、社會都參與其中,完善實踐教學體系。
(二)完善考評機制,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
對于高職院校而言,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考評機制十分必要,有助于提升學生的積極性,進而達到增進學生獲得感的目的。如上所述,無論是學校還是社會以及頂崗實習階段企業的實踐環節,都應納入考評當中,以考評作為衡量學生實踐課堂有效性的主要方式。當然,新時代“三全育人”工作需要扎實推進,這就更需要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各個階段、各個方面都具備考評機制,以確保實踐教學環節有序推進,并全面了解學生,這也有利于打破傳統思政教學中各個環節信息溝通不暢的局面,統籌協調相關人員和工作。
(三)明確參與方職責,形成教育合力
“三全育人”機制圍繞著“全”的概念展開,更加強調多個維度的共有責任。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設置中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就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讓學生的理論認知在實踐中升華。“三全育人”機制下,學生無疑有著頗多的在校時間,現有的課程體系中理論課堂也更多,所以高職院校就需要科學規劃、合理安排。此外,家庭對于學生的影響是任何時候都不可忽視的,與學校的教育教學形成合力,做好監護反饋[。
(四)建立良好的反饋與管控機制,確保教育的有效性
究其根本,高職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需要以學生為本,其中涉及高職院校建立的相應反饋機制,以便暢通反饋渠道,及時收到相關信息,掌握學生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的感受,合理安排課程。當反饋機制建立完善后,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能夠得到適當的指導,協同參與思政課教學工作的各個維度有效溝通,增進學生的獲得感。同時,反饋機制的建立意味著協同建立相應管控機制來規范。只有反饋機制和管控機制協同并進,相互監督制約,才能最大限度地共同發揮二者的職能作用,確保它們的有效性。
結語
從上述方面分析如何增進高職院校學生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獲得感,在“三全育人”理念指導下“全方位”有效供給,助力學生成長成才,支持技能強國建設。基于此,在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工作中,要堅持“三全育人”目標任務,立足高職院校學生思政課獲得感增進的意義與“三全育人”的獨特優勢,堅持增進學生獲得感的原則,確保教育有效性,發揮出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作用,實現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獲得感的增進,開拓全面覆蓋而精準的高職院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
本文系1.江蘇省2022年度高校哲學社會科學思政專項課題《提升高職院校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獲得感研究》(項自編號:2022SJSZ0688);2.2022年常州大學高職教育研究院課題《常州高職園區“三全育人共同體”的價值追求及其實現路徑研究》(項目編號:CDGZ2022014)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黃燕.大學生思政課獲得感的生成邏輯、現實困境與提升路徑[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3,(20):45-48.
[2]李勇威,于成文.“三全育人”視域下高校“大思政課”綜合改革的價值意蘊、邏輯理路與實踐向度[J].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40(05):8-13.
[3]郭珍磊.“三全育人”視域下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的路徑[J].呼倫貝爾學院學報,2023,31(02):22-26.
[4]張璟,劉於清,“三全育人”背景下高校思政課程實踐教學體系構建[J].衛生職業教育,2023,41(20):7-9.
[5]龔詠梅.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獲得感現狀[J].思想政治課研究,2023,(03):97-100.
[6]吳曉霞.高職院校學生課程思政獲得感的提升路徑研究[J]高等職業教育探索,2021,20(06):20-27.
[7]武立強.“三全育人”視角下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公關世界,2024,(22):109-111.
(作者單位:常州機電職業技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
(責任編輯:袁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