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我隨學校團隊前往北京市平谷區大華山鎮,參與了平谷區“千人百村”暑期社會實踐。此次實踐不僅是對鄉村風貌的實地考察,更是“大思政課”的重要實踐環節。“大思政課”強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我們在這堂“課”上,將走出校園、深入基層,直面社會生活的廣闊天地。我們此行的初衷,就是通過親身參與社會實踐,將所學的科學理論知識與鄉村發展的需求結合起來,以大華山鎮特色農產品——大桃為切入點,通過深入桃鄉、參與農耕、釀造桃酒等形式開展聯學共建,進一步推動鄉村經濟發展。

初到鄉村,連綿的桃林、錯落的農舍和淳樸的村民映入眼簾,與城市的喧囂形成鮮明對比。短暫的興奮過后,一種責任感油然而生——作為大學生,我們該如何用所學知識為這片土地注入活力?帶著這樣的思考,我們正式開啟了實踐之旅。
大華山鎮是平谷區大桃的發源地和核心主產區,素有“京郊大桃第一鎮”的美譽。全鎮擁有白桃、黃桃、油桃、蟠桃四大系列218個品種,年均產量近1億斤,約占全區整體產量的三分之一,在大桃種植面積、總產量、品種數量、總收入等方面,均位居北京各鄉鎮首位。如此豐富的資源和深厚的產業基礎,讓我們深感這片土地的潛力與魅力,也堅定了我們利用所學專業知識助力當地發展的決心。
然而,當我們與王大爺、李嬸等多位當地桃農交流后發現,盡管桃子產量可觀,但傳統銷售渠道有限,價格波動較大,收入不穩定,“賣桃難”成為困擾他們多年的難題。一次偶然的機會,當我們走訪位于大華山鎮的一家酒莊時,那醇厚的酒香給了我們啟發:釀造桃酒,或許能為桃子開辟新銷路、提升產品價值。
于是,我和團隊成員迅速投入到桃酒釀造的研究中。大家結合專業知識,查閱相關文獻并做好記錄,同時向酒莊專家和學校老師請教釀造工藝細節,僅用兩天就制定好了此次釀造桃酒的實驗方案,整個過程順利得如同在校園完成一項常規實驗設計。
當桃農們得知我們釀造桃酒是為了提高大家的收入后,個個喜笑顏開,熱情地為我們提供幫助與支持,甚至主動幫忙購買實驗所需的儀器、設備和原料,并承諾如有需要,可隨時去他們的桃樹地里摘桃子。我們收獲了滿滿的信任感,深感將書本知識付諸實踐、服務鄉村是一件意義非凡的事。
為確保實驗成功,我們在釀造前反復確認實驗細節,完善實驗計劃。一切準備就緒后,我們全體出動,鉆進桃林,精心挑選最大、最鮮艷、最漂亮的桃子,不一會兒就裝滿了一大筐。
回到借用的會議室,我們支起簡易的釀造設備。每個人都全身心投入其中,從原料處理到發酵、澄清、調配,再到最終的感官品鑒,每一個環節都嚴格把控溫度、糖度等參數,更每天定時查看發酵情況并做好數據記錄。那段時間,我們滿心滿眼都是桃酒,盡管條件簡陋,但每個人都干勁十足。
終于,桃酒釀成。打開密封容器的瞬間,醇厚的酒香彌漫開來,成就感油然而生。大家迫不及待地邀請村民們前來品嘗。大家紛紛稱贊的同時,卻傳來一聲質疑。一名老農戶看到我們堆放在角落尚未使用的大桃,嚴肅且不可置信地問道:“你們就是用這種桃做的嗎?”我們毫不猶豫地回答:“是呀!”可大爺卻反問:“這桃子根本不愁賣,價格也好得很。地里還有那么多次桃呢,你們為啥不用那些?用好桃釀酒,多可惜??!”此刻,大伙兒面面相覷,心中滿是疑惑。
大爺的話如同一記重錘,將我們打入谷底,滿心的成就感瞬間被澆滅。隊員們一個個低下了頭,滿心失落與迷茫。短暫的沉默后,我們趕忙向大爺解釋道歉,承諾馬上整改。送走大爺后,我們立刻湊在一起反思,得出問題的根源在于我們沒有充分了解桃農們種植桃子的實際情況以及桃園里的桃子質量分布,盲目地選用最好的桃子釀造桃酒,嚴重脫離了桃農的實際需求。
冷靜下來后,我們一致決定從頭再來,先去桃林全面了解情況。再次深入田間地頭,仔細查看桃樹的生長狀況和桃子的品相分布,這才發現果真如大爺所說,有不少次品桃散落在果園各處。這些次品桃或是因磕碰有了傷痕,或是因生長時營養不均長得歪斜,有些甚至因受到輕微病蟲害影響有了斑點,這些情況都會導致桃子銷售困難。雖然賣相不佳,但依然能用于釀造桃酒,將類似的次品桃進行深加工,使其從低附加值的生鮮產品轉為高附加值的酒類產品,可以為桃農增加一定收入。了解清楚現實情況后,我們趕忙重新調整實驗方案,將目標鎖定在這些次品桃上。
在釀造桃酒的過程中,我們深刻體會到,次品桃雖然外觀不佳,但只要合理利用,依然具有巨大潛力。首先,對次品桃進行嚴格篩選,剔除霉變的果實,然后對剩余的桃子進行糖度、酸度和口感的綜合評估。針對糖度較低的桃子,適當添加食品級蔗糖來提升發酵所需的糖分;對于酸度過高的情況,則通過精準的pH調節劑進行中和,確保發酵環境穩定。同時,密切關注發酵過程中的溫度、酵母活性等關鍵指標,定期取樣檢測酒精度和殘糖量,根據數據反饋及時調整釀造工藝。在此過程中,由于北京夏季溫度過高導致發酵進程較原計劃加快,險些造成整體釀造失敗。好在我們發現及時,快速調整了環境溫度,并優化了終止發酵時間,也為后續實驗酵母的使用量提供了重要參考數據。還有后期酒液澄清度不夠的情況,經過多次試驗,采用合適的下膠劑進行澄清處理,最終使酒液變得清澈透亮。
那段日子里,我們的心情每天都像在坐“過山車”,時刻關注著發酵罐里的變化,不斷調整溫度、酵母用量等參數。終于,功夫不負有心人,這批用次品桃釀造的桃酒逐漸走向正軌。待到桃酒釀成的那一刻,我們再次邀請村民們品嘗。當打開密封容器,熟悉的醇厚酒香彌漫開來,那一瞬間,整個房間都仿佛被希望填滿。村民們紛紛端起酒杯,輕輕啜飲,臉上逐漸露出滿意的笑容。沒有了之前的質疑,取而代之的是豎起的大拇指和發自內心的贊譽:“孩子們,這才對嘛!這桃酒,既有桃子的香甜,也有咱們桃農的盼頭??!”
那一刻,我們心中的石頭終于落地,一種難以言表的成就感再次涌上心頭。這次實踐,讓我們真正明白,只有扎根實際,把書本知識和現實需求緊密結合,才能真正創造出價值??粗迕駛冮_心的模樣,看著那些曾經被遺棄的次品桃如今在酒香中重獲新生,我們的心里暖烘烘的。這趟實踐之旅,雖然波折不斷,但最終的成果卻讓我們無比珍惜,也讓我們對未來用知識助力鄉村振興充滿了期待和信心。
(蔡俊航,北京工商大學食品與健康學院本科生)
責任編輯:陳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