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S-0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0517-6611(2025)12-0260-04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5.12.059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Research and Practiceonthe Talent Cultivation Modeof“Class-Station Combination”i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Specialt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A Case Study of Yanbian University
ZHANG Xue-mei, GAO Xu,SUN Fu-liang et al(Colege of Agriculture, Yanbian University, Yanji,Jilin 133002)
AbstractIntefaceoftheneexaminationpaperofuralrevitaliationinenera,wregardtherainngofhigualityalentsnded forthedevelopentofodeagculturadteseahndevelopentofg-lvelsitifcndtchologicalaevemetssouitialintentiodspsibityertoiherntpoof‘twois”etwtgofglualdforst rytalentsandelualidustrergodedalityfaltsediflttoettdsoftevelontfd riculturalidustryyldnga“terural”educatiopafouidedyecocptof“moralducatioastefoundationdidolical andpoliticalducationastul”,ecosctigaustermodlesstitbilitygasth,ingadrive “problem-reseacted”eacngelsertacgmitympdfprofesilcsdustralel, and the evaluation system of“evaluation + feedback + reflection regulation”,we formed the talent training mode of“class-station combination”foragriculturedforestryajosdrthebackgrodofewagiculturalsice,ichrealisthoectiobetwenrosioal educationandialalicatiodsuresteutivatioofdents’practicaladiovatiebiltndtregstrsl skills.
Key WordsNew agricultural science;Agriculture and forestrymajor;Clas-station combination;Talent cultivation mode
我國是農業大國,隨著時代發展,大力發展現代農業的趨勢勢不可擋。2010年我國頒布實施《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標志著我國高等教育進人了新常態階段[1]。2013年教育部、農業部、國家林業局下發《關于實施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的意見》,并于2014年在高等農業院校啟動了“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改革試點項目[2],提出了進一步提升農林科技人才群體素質的目標和方向,改變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培養具有較強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科技創新人才和技術開發人才。2017年“十九大”的勝利召開為我國農業今后的發展指明了方向。2018年教育部提出了“新農科”建設,并于2019年發布了《安吉共識—中國新農科建設宣言》,對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新農科”背景下的農林專業要求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興農強農為己任,培養具備現代農業知識、現代科技創新能力、知農愛農為農的新型人才,圍繞鄉村振興戰略為鄉村振興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4]由于農林高校人才培養理念和教育改革滯后,農林類人才培養與農業產業“兩張皮”現象突出,農林類人才培養模式和質量難以滿足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需求[5]
面對新時代鄉村振興的新考卷,視培養現代化農業發展需要的高素質人才和研發高水平科技成果為初心和本分[6],延邊大學正在加快新農科建設,培養契合新農科內涵的新型卓越農林人才。新農科背景下地方高校農林類專業需要主要解決的教學問題:解決專業教育與社會應用脫節、與“新農科”培養“新農人”目標不匹配問題;解決局限于傳統課程體系,課程關聯度和開放度不足,脫離現代產業情境問題;解決專業教師實踐經驗和產業積累不足問題;解決教學質量評價體系單一、過程評價缺乏問題。基于此,以該校農學院動物醫學、動物科學、生物技術等農林類專業為對象,在育人平臺、課程集群、教學模式、師資隊伍、評價體系方面進行了探索與實踐,形成了新農科背景下農林類專業“課—站結合”人才培養模式(“課”即“課程、課堂”,“站\"即“行業企業、科研院所等產業一線站點”)。該模式培養了學生的“三農”情懷,真正實現了專業教育與社會應用的銜接,保證了學生實踐創新能力的培養,強化了學生從業技能水平,使農林人才培養更貼近現代產業一線發展需求。
1搭建以“立德樹人為根本、思政教育為靈魂”理念指導的“課一站結合”產業對接的“三農”情懷育人平臺
新農科的“新”在于教育教學理論之新。思想是行動的先導,面對新時代,應對新挑戰,全面建設新農科,更新教育理念是一切改革的基礎。始終堅持“立德樹人”為高校人才培養的根本任務[7],把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人才培養全課程、全過程,通過科學、知識運用過程角度挖掘的方法,針對不同內容選擇通過故事式、結合式等方式開展講授;師生深入“三農\"領域開展社會調研、勞動實踐、生產教學和科學研究,強化“三農”情懷,錘煉強農興農本領;利用寒暑假就地服務農業生產,踐行使命與擔當。
具體通過實施“三進三服務”組建“三團”開展“一員”行動,搭建起“課—站結合\"對接產業“三農”情懷育人平臺。在學生教學實習中實施了“三進三服務”,即進農村,服務鄉村振興發展;進農戶,服務美麗鄉村建設;進農企,服務農業實體經濟。成立了由學校專業教師、研究生和本科生組建的“農村政策宣講團”“科技支農幫扶團”“鄉村振興筑夢團”這“三團”,緊緊圍繞理論政策宣講、科技支農、助力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工作,在吉林省延邊州八個縣市各選一個邊境貧困村,開展了“精準扶貧,筑夢邊疆”大學生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團隊人員均具有農業類專業技能和優勢,對農民從事的種植、養殖等領域有研究特長,在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中給予了專業的技術支持。在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中,該校農學院的“科技支農幫扶團”獲吉林省委宣傳部、教育廳、共青團省委、關工委、學聯授予的吉林省暑期“三下鄉”優秀團隊,農學院“情系北大荒,建功新時代”科技支農幫扶項目被評為校優秀項目。同時選派43名吉林省科技特派員和吉林省三區人才帶領課題組學生指導“科技小院”一員活動。
通過構建“課—站結合”對接產業“三農”育人平臺,在創新人才培養、創新合作模式、創新成果推廣中,增強了學生的“三農”情懷,促使學生重拾鄉土鄉情味道,感受鄉韻鄉愁氣息,心系農民,心存農村,著力解決了專業教育與“三農”發展現狀脫節、與“新農科”培養“新農人”目標不匹配的問題,服務“知識 + 能力 + 素質 + 情懷”復合應用型人才需要,真正實現了新農科人才培養目標的落地見效。
2構建以能力培養為核心的集群式課程模塊體系和“課—站結合”案例牽引的教學模式
通過重構農林類專業課程集群體系,形成以能力培養為核心的\"通識教育課程模塊—職業教育導入課程模塊—專業教育課程模塊—實踐教學環節模塊—創新創業科研模塊”五大課程集群模塊,轉換課堂教學模式,構建以案例牽引的“問題一研究導向型\"課堂教學模式,解決局限于傳統課程體系,課程關聯度和開放度不足,人才培養脫離現代產業情境,學生難以應對產業一線的問題。
2.1優化人才培養目標,構建五大課程集群模塊,形成課程集群體系課程體系是人才培養的核心部分[8]。原有的課程體系是以學科知識完整性為核心,已經不能適應現代產業發展對人才的需求,改為以能力培養為核心,而能力的培養要求設置相應的課程集群來支撐。打破傳統課程體系界限,融合相關課程群體性信息,減少課程間內容重復,挖掘課程間深層關聯度,構建了“通識教育課程模塊—職業教育導入課程模塊—專業教育課程模塊—實踐教學環節模塊—創新創業科研模塊”五大課程集群模塊。其中的通識課程模塊是以培養基本知識、政治素質、思想品德修養、人文素質、身心健康為目的的課程,主要是培養大學生應具備的基本知識素養。職業教育導人模塊是以培養職業情懷、職業素質、職業認知與人門等為目的的課程。專業課程集群模塊由專業基礎類課程和專業核心類課程組成,是課程體系最為重要的部分,主要是滿足產業崗位對學生專業能力要求而設置的課程群。實踐教學環節集群模塊包括專業類綜合性實驗、實習實訓、社會實踐、畢業實習與畢業論文等,主要培養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創新創業科研模塊將參加教師科研課題、科技活動、各種競賽、資格證書、暑假項目、創新創業訓練項目等納人其中,主要培養學生創新創業科研能力、團隊協作意識和產業對接能力。
五大課程集群模塊明晰各課程的功能性、支撐性和整體性,強化課程間深層次關聯性,打通課程間知識框,強化以能力培養為核心的教學,全方位展現各課程在實施中的主功能、輔助功能和整體功能,使課程間聯系具象化,解決傳統的單門課程教師知識傳授的區塊化、學生掌握知識的孤島化問題。模塊間相互支撐,層層遞進,從理論到實踐,從研究到應用,實現學生知識、專業能力培養向實踐、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的跨越,形成了新農科背景下農林類專業課程集群體系(圖1),修訂農林類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優化農林人才培養目標,即培養具有扎實知識、社會責任感、創新實踐能力、“知行合一、躬行三農”精神的復合應用型人才。
2.2“課一站結合\"案例牽引,轉換課堂教學模式傳統的課堂教學主要是以教科書為主,教師“自嗨式”講授,各課程間割裂進行授課,使教學內容過于局限、知識無法融會貫通、課程達不到高階性目標。案例教學是一種以案例為基礎的教學法,通過典型的具體真實案例設置,引導學生參與討論和進行分析,從而提出解決問題的策略和方法。因此,案例教學作為一種實用型教學方法越來越受到高等教育界的歡迎和重視[9]。針對傳統教學存在的弊端,需要轉變觀念進行課堂革命,基于“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以產業一線案例為牽引,結合農業領域的實際問題,特別是以制約農牧業發展的主要問題為導向,突破時間和空間障礙,課前預研學生提出問題或實踐收集產業發展問題;利用課—站平臺開展學生組間合作,形成解決問題的方案;組間方案呈現,實現問題一合作一呈現的低階目標階段。分組研討方案優劣,探究情境再造;互相借鑒并完善提升,注重相關知識、信息、能力的拓展,知行合一、全面全員發展,實現研討一提升一拓展的高階目標階段。即通過問題情境設計、學生分組合作、課堂呈現和研討、案例拓展和提升,創造由產業一線問題到課堂、再由課堂到產業一線的“雙向互動”教學過程,構建了基于“課—站結合”案例牽引的“問題—研究導向型\"課堂教學模式(圖2),全程做到授課學生應知應會,隨問隨答,實現由低階目標即傳授知識向實現高階目標即能力培養的轉變和升華,形成案例教學資源庫,打造“全科式案例教學”體系。
核心支撐課程 課程集群 能力培養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概 =論、形勢與政策、英語、心理 通識教育課程模塊 + 基本知識素養 培養目標健康輔導 1 一專業導論、課題組活動、大學生就業指導、科學與創新、門 H 職業教育導入模塊 出 職業情懷 具有扎實知診理動課學、生理學、微生物 1 識感社會責新學、藥理學、診斷學、產科學、 出 專業教育課程模塊 上 專業能力 實踐能力、內科學、外科學、傳染病學 “知行合一、一 二 躬行‘三農”專業類實驗、專業類實習實訓、 精神的復合畢業實習、畢業論文、社會實 于 實踐教學環節模塊 中 實踐能力踐 應用型人才1參加教師科研課題、科技調查研究、參加各種競賽、暑假項 + 創新創業科研模塊 + 創新創業能力目、創新創業訓練課題 二
通過基于“課—站結合”案例牽引的“問題—研究導向型”課堂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創建了一批以專業核心課程為主的案例教學示范課程,如動物傳染病、臨床診斷學、小動物疾病學、獸醫內科學等,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效應,為案例教學的推廣應用奠定了基礎。在此基礎上突出和優化區域案例資源,構建了6個案例子庫100余個案例源;撰寫并發表了系列案例論文近300篇;“帶你認識奧妙的動物病毒性疾病實驗室診斷”等獲得首批吉林省專業學位教學案例建設項目,初步建成案例教學資源體系,為案例教學提供了案例源。
3打造“課一站結合”跨境教學共同體
高素質的“雙師型”教師隊伍是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的質量保障,能夠保證教學內容與一線需求的同步和有效對接[]。側重學生專業技能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就要求教師除了具有必備的素養和扎實的專業知識,還要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和產業技能。針對專業教師實踐經驗和產業積累不足,不能很好支撐和實現跨境教學問題,一方面提升專業教師的實踐經驗和產業能力:通過省科技特派員和三區科技人才、產業體系專家助力脫貧攻堅及鄉村振興行動,實施100名教師進農村、進農戶、進農企的“三進”計劃,在服務“三農”中豐富實踐經驗,提升專業教師實踐經驗和產業技能;另一方面引進產業一線師資隊伍:與望康國際動物醫院等25家知名企業建立校企合作協同育人機制,聘任產業導師27名,與企業橫向合作項目35項,實行企業導師合作指導;與中國軍事科學院等科研院所建立了導師聯合培養隊伍;每年吸收5\~10名產業一線技術人員入校或在線或現場開展講座和授課,如邀請延邊州動物疾病防控中心高級獸醫師開展有關非洲豬瘟的講座,農科院專家開展一些有關植物病蟲害的案例講座等。
依托學校區位優勢結合專業特點,共同開發產業一線真實案例教學資源,借助網絡信息技術,智慧教學、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虛擬仿真教學為教學技術支撐平臺進行互動,真問題牽引、真情境呈現,打破教學的時間和空間界限。通過打造學校專業教師與產業一線人員組成的“課—站結合”跨境教學共同體,制定了融合型師資隊伍建設方案,實現跨境教學,解決了專業教師實踐經驗和產業積累不足問題,也進一步保證和促進了專業情境與產業情境的融合,提高了解決產業一線復雜問題的綜合能力。
4構建“評價 + 反饋 + 反思調控”的評價體系
建立評價體系是為了公正、客觀的測評學生的實踐效果,通過質量考核可反映人才培養的結果,所以評價的科學性、可操作性和實效性顯得尤為重要[1]。針對教學質量評價體系單一、過程評價缺乏問題,通過課前預研的延伸,課堂點評作業、實驗報告、作品、案例等,區別學生不同學習結果,掌握學生學習的不足,及時獲得學習過程的信息。課后反思調控,真成長,更卓越,提升自主學習能力和空間,由他主學習向自主學習能力轉變。考評和反饋相結合,形成了“評價 + 反饋 + 反思調控”的評價體系。在評價體系中加大學習態度、過程考核、綜合能力考核力度,更加注重創新性、實踐性、應用性。其中學習態度包括課堂表現、平時考勤、課后作業等,過程考核包括案例采集、編制、展示、研討等,綜合能力包括小組協作、課程實踐、報告等,依據學生學習態度、過程、綜合能力進行全程化考核,突出了考核評價的連續性和綜合性。同時,成立了“校—院—系一室\"4級聯動教學評價考核督導組,進行檢查、監督、評價與指導,確保教學質量考核評價落到實處,也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保障了新農科背景下農林人才培養目標的實施和實現
5“課一站結合”人才培養模式實踐效果
新農科背景下“課—站結合”對接產業人才培養模式在該校農林類2013—2022級動物醫學、動物科學、生物技術專業1650名學生中實施應用,效果顯著。現已在該校農林類其他專業中推廣應用,該模式更為該校訂單農科生的培養提供了極高的參考價值。
5.1學生創新實踐能力提升,農林人才培養成效顯著近年來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顯著提升。該校學生連續獲全國大學生“生泰爾杯”專業技能大賽獎、全國農林高校“牛精英挑戰賽\"獎、中國鄉村振興科技強農 + 創新大賽獎、全國大學生生命科學競賽獎、“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獎、全國大學生動物科學專業技能大賽獎等各類國家級以及省級專業學科競賽獎項共計60多項,獲獎學生600余人次;完成國家和省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200多項,發表論文100多篇;全國執業師資格考試通過率明顯提升,125人獲國家執業獸醫師證;考研率 60% 以上,保送名校如南開大學、吉林大學和著名科研院所如中國農業科學院、軍事醫學科學院的學生人數大大增加。
通過“課—站結合\"對接產業培養“三農”情懷人才的實施,培養和輸送了大批心系“三農”能力強、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水平農業科技人才。近年學生一次性就業率85% 以上,就業契合度 85% 以上,自主創新創業和投入基層人才逐年增加,成為邊疆地區發展業務骨干力量,用人單位滿意度 98% 以上。用人單位的總體評價是“職業道德高,專業基礎知識扎實,實際操作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創新能力、掌握使用前沿知識能力強”。
5.2推動專業學科建設,案例教學成果顯著該校農林類動物醫學和動物科學專業獲國家首批卓越農林人才培養計劃改革試點項目單位,獲批科技部教育部學科創新引智基地(\"111\"基地)農業農村部重點實驗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國家一流專業建設點、省特色專業、省高等學校品牌專業、吉林省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省特色高水平專業、省特色高水平學科、省一流專業等質量工程項目。在該成果實踐推動下,編寫出版全國高等農林院校規劃教材《微生物學學實驗指導》等4部,立項實踐能力提升計劃案例庫建設項目多項,獲首批省專業學位教學案例建設項目、首批省本科高校卓越人才培養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建設項目,構建6個案例庫100余個案例源,撰寫并發表近300篇相關案例論文,與25家知名企業建設校外聯合培養及實踐教學基地。
5.3服務地方能力顯著增強,廣受媒體關注跨境教學共同體的構建極大提升了教學團隊服務地方的能力和水平。專業教師每年深入產業一線舉辦技術培訓、指導、扶貧1000人次以上,為農民創效益近1000萬元;多名教師在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社會服務中做出了突出貢獻;多名教師作為鄉村振興駐村干部獲省事業單位脫貧攻堅嘉獎。“課—站結合”對接產業科教興農事跡被中國科技網、中央電視臺7頻道、中國畜牧獸醫報、延邊新聞網、延邊大學報等20多家媒體多次報道;多人次獲得省拔尖創新人才、省突出貢獻專家、全國寶鋼優秀教師、省創新創業資助人才、省五一勞動獎章、省勞動模范、省優秀共產黨員、省教學新秀等省級以上人才榮譽稱號。
5.4起到示范引領作用,得到專家好評新農科背景下“課一站結合\"對接產業人才培養模式在該校農林類7個專業中推廣應用的同時,也為其他農科類院校相關專業提供了借鑒。與知名農業高校進行了經驗交流,該模式被多所同類地方民族性大學采用,進行推廣輻射,效果比較明顯。更是得到國內同行專家們的高度評價:“成果達到國內先進水平,對激發學生創造性思維,培養創新意識和能力,提高認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能力以及推動課程、專業和學科建設具有重要作用,具有很高的推廣價值”“成果特色鮮明、實用性強、面向‘三農’注重學生能力培養,適應現代農業產業發展對新農科人才培養需求,做法具有示范引領性”。該項研究成果獲得了2023年吉林省教學成果獎二等獎。
參考文獻
[1]史秋衡,季玟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年來大學職能的演變與使命的升華[J].江蘇高教,2019(6):1-7.
[2]范立鵬,楊長峰,肖基滸,等“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實施背景下林學專業“拔尖創新型”人才培養相關教材建設的思考[J].中國林業教育,2020,38(2):42-47.
[3]安吉共識:中國新農科建設宣言[J].中國農業教育,2019,20(3):105-106.
[4]青平,呂敘杰.新時代推進新農科建設的挑戰、路徑與思考[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21(3):35-41.
[5]徐新洲“三鏈融合\"培養創新型和應用型人才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1(24):79-80,96.
[6]劉竹青.“新農科”:歷史演進、內涵與建設路徑[J].中國農業教育,2018(1):15-21,92.
[7]王東芳,田密.“雙一流”建設高校人才培養目標的特征與定位[J].黑龍江高教研究,2020,38(4):6-10
[8]劉奕琳,徐勇.新農科建設的必要性、框架設計與實施路徑[J].黑龍江高教研究,2022,40(2):145-149.
[9]張雪梅,李海峰,梁晚楓,等.民族區域性大學全日制獸醫專業碩士案例教學初探[J].黑龍江畜牧獸醫,2019(6):162-164.
[10]徐紅艷,張雪梅,夏廣軍.新農科背景下動物生產和食品類專業人才創新能力培養“產學研協同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黑龍江畜牧獸醫,2021(11) :138-141.
[11]呂新,張澤,侯彤瑜,等.“新農科”背景下農學類專業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教育現代化,2019,6(68):16-1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