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引言
1審計視角下非營利組織基金會運營綜述
作為第三次分配的重要載體,非營利組織基金會憑借其獨特的公共目的和使命,廣泛吸收社會捐款,并利用這些捐贈資源開展各類公益活動,在科教文衛等領域發揮著發重要的作用。據統計,截至2022年我國基金會約2.4萬家,凈資產總額達2400億元,年捐贈支出增長率超過 8% 。然而規模擴張的背后卻潛藏著公信力的缺失,2023年民政部專項排查顯示,僅2023年上半年就有47家基金會因違規關聯交易、挪用資金等問題被行政處罰,暴露出行業中早已存在的管理漏洞和潛在風險。
為減少治理效能與公共期待間的差距,有必要構建系統性、前瞻性、可操作性強的治理模式。通過規范基金會管理并提升公益資源配置效率,最終重塑公眾信任。
1.1審計對基金會治理的監督效應
現有研究表明,審計質量是影響基金會捐贈收入的核心因素。已有文獻中,Feng[1]通過對美國非營利組織的分析指出,高質量審計能夠降低信息不對稱,從而吸引更多長期捐贈者;而低質量審計可能導致捐贈者對資金濫用風險的擔憂,抑制捐贈意愿。Gunn等[2]基于歐洲基金會的實證研究發現,審計質量與捐贈收入的關聯性在透明度和治理水平較低的國家更為顯著,這為發展中國家優化審計制度提供了借鑒。國內層面,李明輝等[3基于“郭美美事件”的準自然實驗發現,事件后選擇中注協“百強”事務所審計的基金會捐贈收入顯著提升,這表明政府管制措施能夠放大審計的治理效應。類似結論在陳麗紅等4的研究中得到印證:選擇“百強”事務所審計的基金會,其會計信息與捐贈決策的關聯性顯著增強,尤其對國內機構捐贈者和限定性捐贈者更為敏感。
信息披露與審計的協同作用,進一步強化了對公益捐贈的影響。Chen等[5]通過區塊鏈技術在非營利組織審計中的應用案例發現,實時賬本記錄和智能合約可顯著提升財務數據的透明度和可追溯性,減少審計滯后性。Behn等[提出“動態透明度”概念,認為基金會需結合審計報告與社交媒體等多元渠道披露信息,以滿足不同捐贈者的信息需求。劉麗瓏和李建發發現,組織規模、政治聯系及內部治理結構顯著影響信息披露質量。規模較大的基金會因資源充足更傾向于主動披露信息,而具有政府背景的基金會則可能因外部壓力提升透明度。張立民等8進一步指出,選擇高質量審計的基金會能夠通過可信的財務報告吸引更多捐贈。
1.2審計制度安排與政策實踐
中注協2013年發布的《基金會財務報表審計指引》標志著我國非營利組織審計的規范化進程,該指引要求審計師以風險為導向,重點關注資金使用合規性和項目效益。然而該項制度面臨一定程度挑戰,李晗等對汶川地震救災審計的案例研究表明,危機事件中的專項審計雖能短期提升公信力,但長期制度缺失可能導致“運動式治理”問題。部分基金會只有在面臨輿論壓力時臨時加強審計,缺乏常態化機制。
根據英國慈善委員會發布的《數字時代慈善審計指南》,審計制度還需與數字技術融合,審計師應利用大數據分析識別異常交易,并通過人工智能工具評估項目績效。當前,歐盟部分國家已要求非營利組織披露環境、社會和治理(ESG)審計報告,以回應公眾對可持續發展議題的關注[10]
綜合以上分析可見,審計在基金會治理中具有顯著的治理作用,并通過質量信號傳遞、信息披露驗證協同發揮作用。國內研究多聚焦審計與捐贈收人的關聯,而國際文獻更強調技術賦能與制度協同,未來研究還需推動審計制度從“合規導向”轉向“價值創造”。
2 Z基金會簡介
Z基金會是國際化非營利組織基金會,由中外雙方共同出資建設、共同管理和運營。基金會具有獨立法人資格。從組織架構來看(見圖1),Z基金會董事會從屬中外雙方出資機構,共同設立管理,對基金會事務總體負責。在董事會下,設立總經理辦公會,選派常任總經理,對基金會工作具體管理與領導。中方、外方均選派總經理、副總經理,雙方領導地位均等,共同協商處理基金會事務。

Z基金會年度經費由中外雙方共同承擔,擁有人民幣和外幣兩個賬戶,分別用來核算中外雙方的年度捐贈。財務承擔基金會基本開支、資助捐贈專項開支。2023年Z基金會年度財務執行情況見表1。根據表1,Z基金會2023年年度計劃總預算9867.00萬元,實際支出10717.35萬元,超支850.35萬元。其中超支資金源于上年結余5167.93萬元補足。從預算執行情況來看,Z基金會預算與實際支出存在較大資金缺口,初步表明其預算管理存在一定問題。
表12023年Z基金會年度財務執行情況
(單位:萬元)


3審計視角下Z基金會問題發現機制構建
預算收支差額只是Z基金會所反映問題的表象,為深入探究其存在的問題,綜合運用審計評估模型、資助評估模型、對標同業基金會等方式方法來進行。
3.1建立審計評估模型
審計視角下,建立審計評估模型有利于發現Z基金會中存在的問題。模型建立可從外部環境、運營過程及管理機制3個方面來展開(見表2)。其中,外部環境基于PEST分析框架對國內外環境進行分析,挖掘政治、經濟、文化、制度等方面的差異;運營過程可從投入、活動、產出、效果及影響5個關鍵步驟展開分析,并重點關注預算執行率、預算績效目標完成情況等具體指標。通過前兩個步驟分析,形成適應案例單位的最終管理機制,進而通過管理機制發現存在的問題,尋求解決方案。

3.2 建立資助評估框架
考慮到Z基金會的實際業務,在構建完審計評估邏輯模型的基礎上,還需進一步建立資助評估框架。該框架可重點從資助活動、資助績效、組織管理3個方面展開(見表3)。其中,資金資助活動可利用財務數據,分析各類資助活動的資金投入、資金分配和使用情況;資金資助績效可通過資料研究、調研訪談等方法開展評估測試,例如開展了哪些有影響力的活動、催生了哪些重大成果、對網絡關系的構建發揮了哪些促進作用等;資金組織管理可通過調研訪談、問卷調查等方法,考察組織管理定位、運行機制是否健全等問題。

3.3 對標同業基金會
Z基金會可對標的基金會眾多,可結合營運情況良好的H愛心慈善基金會、Y基金會開展橫向對比。H愛心慈善基金會在年度工作報告、年度工作報告、季度銀行匯款明細的信息披露方面合理規范。Y基金會則建立了完善治理機制,形成了募捐、財務、項目管理、內外部審計等全方位的風險控制體系。除此之外,還建立了全面的項目內部審計制度,能對所有資助項目進行嚴格的財務審計,對投資項目進行第三方專業審計,并由獨立會計師事務所進行年度外部審計。
通過對標上述基金會,有利于Z基金會提高信息披露水平,規范內部管理,有效控制風險,維護基金會健康有序運行。
4審計視角下Z基金會存在的問題及成因分析
結合問題發現機制模型框架及基金會實際情況,Z基金會在文化、制度、業務上均存在較多問題,已面臨捐贈者信任危機。以下是存在問題的成因分析。
4.1缺乏完善的內部控制制度
Z基金會的外方高管更加信任歐美模式內部控制準則,中方高管均具有海外留學背景,對于外方高管充分尊重,同樣秉承這種態度。但Z基金會缺乏專業管理人員,歐美國際財務控制制度不符合中國國情,因而在執行中無法有效落實。基金會中的兼職、外包人員憑借在內資企業工作經驗開展工作,不符合國際資助業務流程。同時,Z基金會也沒有依據自身特點設置核心內部控制制度,沒有針對各種利益相關者的專門審計和信息披露制度模式。
4.2缺乏完善的財務報告體系
Z基金會的財務管理專注于捐贈業務管理及專項資助項目管理,財務報告編制缺乏統一口徑規范,對于外國資金,編制國際業務口徑報告;對于國內資金,則是中國財務報告。項目執行過程中,一個項目往往是中外雙方共同投入資金。而非營利組織主要的財務報表包括資產負債表、損益表和現金流量表及附注,由于中國和外國財務制度口徑不一,編制的報告不具有可比性。
4.3缺乏有效的審計監督機制
Z基金會注冊地設在中國,但其資金來源中外資占比超過 50% 。基于非營利組織的多樣性和復雜性及不同國家相關的法律框架及財務披露要求的差異,內部財務控制和監督機制的實踐難以統一。獨立運作的基金會往往需要確保其內部財務控制和監督機制的有效性,以贏得公眾的信任。然而Z基金會仍然堅持封閉模式,不愿整合內部和外部審計監督機制,這種做法不僅阻礙了信托基金的建立,也使其難以直接吸引外部其他機構捐款。
4.4 會計、審計人才隊伍短缺
由于Z基金重點關注的是項目資助和款項托收,對人才隊伍建設的重視程度不夠,導致會計審計人員隊伍短缺。Z基金會對于財會工作的通常做法是將財會業務轉包,特別是基金會財務部門只負責記賬,不參與財務決策。因此,基金會的審計部門僅僅關注與外部機構的盡職調查,不重視本機構內部審計監督機制。
5審計視角下Z非營利組織基金改革實踐
Z基金會董事會決定,建立審計委員會,直接歸屬于董事負責。聘請外部審計專家,從建立制度層面,強化監管方面,建設基金會人才隊伍。在一系列改革推進下,取得了良好效果。
5.1 財務資助制度建設
Z基金會資助項目眾多,項目之前已構建了全鏈條、網格化資助體系。會計制度上,Z基金會在財務上嚴格遵循中國的非營利組織會計制度,并根據中國非營利組織會計制度和Z基金會的實際經濟活動確定所需要的會計科目。審計制度上,Z基金會制定了《Z基金會審計辦法》《項目申請總則》《Z基金會資助規定和說明》等。這些制度的建立有利于項目的專業化核算,便于全流程審計監督。
5.2財務報告績效體系建設
Z基金會設計了以績效考核為核心的會計控制體系,為捐贈人提供績效控制信息,從而為財務報表分析提供充分的準備。以財務報告作為評價基金會業績的主要依據,遵循信息充分披露原則。基金會績效不僅參考經濟效益還要兼顧社會效益,因此,增加了財務報告中資助情況及非數值資料。財務報告評價預示了基金會資源利用情況和基金會組織目標的一致性。見表4。

5.3內部控制制度體系建設
Z基金會開始建設健全組織機構。在總經理辦公室下設立基金會常設執行管理機構,負責基金會事務的具體實施。具體來說,項目執行部負責項目的具體實施;基金會審計部負責基金會的審計工作;基金會財務部負責基金會的財務資金工作;信息與后勤管理部負責基金會的信息科技業務和日常支持工作。
Z基金會聘請專家,設計完成了《Z基金會內部控制管理制度》,提升了財務資助信息的可靠性和完整性,保障了服務的質量的優質兼顧效率公平,增加了基金會的信任度,見表5。

5.4財務管理體系建設
基金會加強會計核算和財務數據的審核,嚴格按照基金會審計辦法對會計憑證和單據逐筆復核,外聘中介機構定期對會計核算和財務數據進行檢查。首先,加強報銷單據審核,嚴格執行報銷程序,定期對財務報銷環節進行檢查,未簽字審批的不予報銷。對于未及時報銷問題,按照慣例一般都要求3個月之內完成報銷,年底之前要完成當年的票據報銷,不得跨年。其次,建立項目臺賬,內容包括項目編號、項目名稱、項目承擔人員姓名、預算時間和金額、歷年捐贈時間和金額等,組織業務部門和財務部門定期對項目預算執行情況和捐贈情況進行梳理與核對,并向雙方常務副總經理匯報核對結果,確保項目捐贈及時到位,預算執行合理有序。最后,建立合同臺賬,內容包括合同編號、合同名稱、合同各方單位名稱、聯系人和聯系方式、合同簽訂時間、合同履約時間、合同金額、付款方式、執行部門等。每季度財務部根據合同臺賬計算繳納印花稅。每年年末,財務部與各部門核對全年合同執行情況并向雙方常務副總經理匯報合同執行結果以及印花稅繳納情況。
6 結語
文章以規范基金會管理入題,運用審計評估模型及資質評估框架發現Z基金會在內部控制制度、財務報告體系、審計監督機制及人才隊伍的建設上均存在問題,根據問題從內部控制制度、財務報告體系、審計監督機制及人才隊伍的建設上進行成因分析。結合Z基金會改革實踐,總結了財務資助制度建設、財務報告績效體系建設、內部控制制度體系建設、財務管理體系建設上取得的成績。
對于同業基金會而言,內部應完善資助制度、內部控制制度、財務報告披露機制及人才培養制度的建設;外部以內部為基礎開展獨立的社會審計,及時發現基金會中存在的問題。通過內外部制度的構建及協調運作,促進基金會的持續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FENG N C. Individual auditor characteristics and audit quality:Evidence from nonprofit in the US[J]. Journal of Public Budge-ting,Accounting amp; Financial Management,2O20,32(4):551-575.
[2]GUNNJL,LIC,LIAO L,et al.Audit firms’corporate socialresponsibility activities and auditor reputation [J]. Accounting,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2024,113:101569.
[3]李明輝,楊鑫,趙寧.審計師質量、政府管制與基金會捐贈收入:基于“郭美美”事件的研究[J].中國經濟問題,2019 (1): 80-92.
[4]陳麗紅,張龍平,李青原,等.會計信息會影響捐贈者的決策嗎?來自中國慈善基金會的經驗證據[J].會計研究,2015(2): 28-35,93.
[5]CHEN L H,XIAO T T, ZHOU J. Do auditor changes affect thedisclosure of critical audit matters?Evidence from China [J].E-conomic Modelling,2023,122:106245.
[6]BEHN B K, LIONZO A,ROSSIGNOLI F. The influence of man-agement and auditors on consolidation decisions [J].BusinessHorizons,2020,63(1): 17-22.
[7]劉麗瓏,李建發.非營利組織信息透明度改進研究:基于全國性基金會的經驗證據[J].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6):91-101.
[9]張立民,曹麗梅,李晗.審計在基金會治理中能夠有效發揮作用嗎?[J].南開管理評論,2012,15(2):92-100.
[10]李晗,湯勝,左志剛.民政部年度檢查在基金會治理中有效嗎:來自中國的初步經驗證據[J].中國經濟問題,2016(5):64-72.
收稿日期:2025-02-24
作者簡介:
周欣楠,男,1985年生,碩士研究生,會計師、審計師、經濟師,主要研究方向:內部審計、公司風險控制。
楊野(通信作者),男,1984年生,博士研究生、博士后,講師,主要研究方向:政府審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