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消瘦診治與管理專家共識(2025)

2025-08-03 00:00:00任菁菁
中國全科醫學 2025年21期
關鍵詞:醫院疾病患者

【中圖分類號】 R442.9 【文獻標識碼】 ADOI:10.12114/j.issn.1007-9572.2025.0030

【Abstract】Emaciation isa clinical manifestation caused bymultiplefactors,characterized by itscomplex etiology andwiderangeof associateddiseases,posingsignificantchallenges forhealthcareprofessionals in termsof evaluationand management.Itsintrinsiclinkage toaging-relatedcomorbiditiesandtheimperativeformultidisciplinarycollaborationfurther underscorethenecesityandurgencyofestablishingstandardizeddiagnosticandtherapeuticconsensusguidelines.Thisonsensus providesacomprehensiveoverviewof thedefinition,epidemiology,etioogy,andpathogenesisofemaciation.Itsystematically outlinesdiagnosticapproaches,includingdetailedhistory-taking,physicalexaminations,andauxiliarytests.Furthermore,it elaboratesontreatmentprinciplesandmeasures,asellasmanagementstrategiestailoredforspecificpopulations.Emphsisis placedontheimportanceofcommunity-basedmanagement,encompassingfollow-up,referalsystems,three-levelprevention strategies,andhealtheducation.Theconsensusims toenhanceclinicians'capabilitiesindiagnosingndmanagingemaciation, improve patients'quality of life,and reduce the healthcare and economic burden on families and society.

【Key words】 Emaciation;Diagnosis;Therapy;Management;Prevention;Expert consensus

消瘦是一種多因素引起的臨床表現。由于消瘦的病因復雜,所涉及的疾病臨床表現多樣,消瘦的評估與處置對醫務工作者提出了較高要求。當前,我國對消瘦的系統性研究和臨床管理方面尚存在不足,如缺少消瘦的統一定義和大規模的流行病學研究等,因此,亟需形成一套標準化、規范化的診治流程和管理策略。本共識旨在為臨床醫生提供關于消瘦的定義、流行病學特征、病因與發病機制、診斷方法、治療方案、管理及隨訪建議的綜合性指導,以期提升消瘦患者的診療效果并改善其生命質量。

本共識的制訂遵循了科學嚴謹的步驟和方法,(1)成立執筆專家組:由多學科專家組成,涵蓋全科醫學、循證醫學、消化病學、老年醫學、中醫學、腫瘤學、營養學和護理學等領域。(2)文獻回顧:系統回顧國內外關于消瘦的流行病學、病因學、診斷和治療的研究文獻。(3)專家討論:通過多輪專家討論,形成初步共識草案。(4)共識修訂:根據反饋意見,對草案進行多輪修訂和完善。(5)最終審閱:由專家組進行最終審閱,確保共識的科學性、實用性和指導性。

1概述

1.1 定義

消瘦(emaciation)通常指由于多種因素導致體質量低于正常范圍的一種狀態,包括異常體質量下降,皮膚粗糙失去彈性,皮下脂肪顯著減少,嚴重消瘦者的皮下脂肪可完全消失,肌肉萎縮,皮膚緊貼于骨骼表面,甚至可能伴有類似惡病質樣表現。消瘦常導致機體免疫力下降、易疲勞、易感染、內分泌失調、骨質疏松、焦慮或抑郁、月經紊亂等。兒童期消瘦可能導致生長發育遲緩、學習能力下降,增加當前及成年后患病風險。在中醫學理論體系中,消瘦被稱作“羸瘦”,其成因歸于脾氣虛弱及運化失常,從而引發多種中醫證候,包括脾胃虛弱、胃熱精虧、肝脾不調、氣血兩虛、肺腎陰虛、脾腎陽虛和蟲積腸道等。

診斷標準:滿足以下任一條件即可診斷為消瘦,(1)動態標準[1-3],即在未刻意減重的情況下,過去6個月或更短時間內體質量在原有基礎之上下降 5% 及以上[4],多見于疾病早期或慢性疾病,常用于老年或住院患者的營養狀態評估與干預;(2)靜態標準[2.5-6],即體質指數(bodymassindex,BMI) lt;18.5kg/m2 (70歲以下)、20.0kg/m2 (70歲及70歲以上)或低于標準體質量的10% 以上,以強調體質量下降的嚴重程度,常需多維度、多學科共同評估與管理[7-8]

對于無法準確給出體質量下降具體數值的個體,符合以下3項指標中的2項亦可診斷為消瘦:(1)具有衣服尺寸明顯變大的證據;(2)親人或朋友證實其體質量減輕;(3)患者自己對體質量減輕有一定的量化感知[9]。參考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行業標準《學齡兒童青少年營養不良篩查標準》(WS/T456—2014),BMI低于篩查標準的年齡別BMI界值的兒童和青少年可診斷為消瘦[10]

1.2 流行病學

在2022年,全球20歲及以上的成年男性消瘦患病率為 6.2% ( 95%CI=5.6%~6.9% ),女性為 7.0% ( 95%CI=6.5%~7.5% );5\~19歲學齡前兒童和青少年中,男性消瘦患病率為 10.8% ( 95%CI=9.7%~11.9% ),女性為 8.2% ( 95%CI=7.3%~9.0% )[1]。值得注意的是,中國成年人消瘦率顯著低于全球平均水平,其中成年女性為 5.9% ( 95%CI=4.6%~7.4% ),在全球排第61位;成年男性為 2.9% ( 95%CI=1.9%~4.0% ),在全球排第97位。盡管中國的消瘦率相對較低,但由于人口基數大,中國仍是全球消瘦人口數量較多的國家之一。

消瘦患病率在不同地區和人群中存在顯著差異,西方人群 BMIlt;18.5kg/m2 患病率為 2%~7% ,而在亞洲人群則高達15%\~20%[6,12] 。

國外研究表明因消瘦就診的成年人約占 8% ,老年人群中消瘦患病率較高,65歲以上老年人中 15%~20% 曾有消瘦,而在養老院的老年人中,這一比例可高達60%[1,13]c 非洲地區有近5750萬兒童面臨發育不良問題,其中1270萬兒童表現出消瘦[14]。國內關于消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學齡前兒童、青少年及大學生,其中學齡前兒童檢出率為 2.12%~12.91% ,青少年為 3.2%~12.7% ,而大學生則為 25.46%~31.54%[15-18] ,隨著生活條件水平的提高,學齡前兒童和青少年消瘦患病率有所下降。此外,不同疾病中消瘦患病率不同,隨之帶來不同程度的危害。體質量減輕超過 10% 與未來12個月內腫瘤發病率增加相關;與此同時,約1/3腫瘤患者存在或經歷過消瘦[19]。因此,當前消瘦仍是亟需臨床醫生重點關注的問題之一。

2 病因與發病機制

消瘦的病因和發病機制涉及生理、心理和社會等多個層面,可分為刻意性消瘦、非刻意性消瘦和特殊人群消瘦。刻意性消瘦通常由個體主動控制飲食和增加運動引起;而非刻意性消瘦則涉及多種原因,包括器質性疾病、非器質性疾病、不明原因消瘦等;特殊人群如兒童、青少年和老年,除了刻意及非刻意性因素外,由于特殊的生理特征和社會心理行為因素等原因增加或加重了消瘦的發生、發展。發病機制方面,西醫認為消瘦與能量代謝異常、營養攝入不足及消化吸收障礙、激素水平及遺傳等因素密切相關,中醫則強調脾胃功能及情志因素對消瘦的影響。

2.1 病因

2.1.1刻意性消瘦。個體因主觀減輕體質量意愿而通過自主控制飲食攝入、增加運動量或工作強度、服用某些藥物等干預能量代謝吸收和/或增加能量消耗等導致的消瘦,如節食、運動強度增加、主動服用減肥藥等。2.1.2非刻意性消瘦。引起非刻意性消瘦的原因包括:器質性疾病、非器質性疾病、不明原因消瘦。其中器質性疾病分為非腫瘤性疾病及腫瘤性疾病,非器質性疾病包括藥物不良反應和社會、心理、行為因素。

2.1.2.1 器質性疾病

2.1.2.1.1非腫瘤性疾病。消化系統疾病占 6%~19% 在器質性非腫瘤性疾病中最為常見,如口腔、吞咽或牙齒問題、食管疾病、慢性胰腺炎、消化性潰瘍、肝硬化、炎癥性腸病、腸道吸收不良、腸道血管性疾病及腸道菌群失調等均可引起消瘦[6,20-25] 。

內分泌代謝系統疾病:占 2%~10% ,如糖尿病、甲狀腺功能亢進癥、甲狀腺炎、嗜鉻細胞瘤、垂體功能減退、腎上腺皮質功能不全、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癥等[6,20-23,26]均可引起消瘦。

感染性疾病占 2%~8% ,如結核病、急性和慢性肝炎、寄生蟲感染、布氏桿菌病、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艾滋病)等[2],感染期間能量消耗增加、口腔攝入減少及細胞因子過度激活等導致消瘦[2] 。

神經系統疾病占 2%~7% ,如腦梗死、腦出血、帕金森病、阿爾茨海默病、血管性癡呆、運動神經元病、多發性硬化等出現神經系統損傷或退化、認知功能障礙而出現消瘦[6,20,22,26] O

呼吸系統疾病如肺間質性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膿胸等可導致代謝需求增加,大量胸腔積液等致呼吸困難會導致營養攝入減少[6,20-23,26]而出現消瘦。

循環系統疾病如心功能不全、感染性心內膜炎、心包炎等因代謝需求增加、攝入減少及常規飲食限制可加重消瘦[20] 。

自身免疫性疾病占 1%~7% ,如類風濕關節炎、系統性紅斑狼瘡、結節性多動脈炎、風濕性多肌痛、巨細胞動脈炎等,急性和慢性炎性反應增加代謝需求,可能產生各種動力障礙,會損害營養物質的攝入、吸收和利用,導致消瘦[20-23,26] 中

泌尿生殖系統疾病如急進性腎炎綜合征、腎病綜合征、慢性腎臟病、慢性腎盂腎炎、腎盂積水和盆腔炎等均可引起消瘦[27] 。

血液系統疾病如各類貧血、白細胞減少癥、血小板減少癥、血友病等可引起消瘦。

其他:如肌少癥、家族遺傳性疾病、罕見代謝性疾病等可引起消瘦。

2.1.2.1.2腫瘤性疾病。除少數可引起體質量增加的腫瘤(如分泌激素的部分腎上腺皮質腺腫瘤等)外,絕大多數腫瘤性疾病均可導致消瘦。

消化系統:胃腸道間皮瘤、食管癌、胃癌、結腸癌、直腸癌、胰腺癌、肝癌、膽管癌等。

呼吸系統:原發性支氣管肺癌、胸膜間皮瘤等。

血液系統:白血病、霍奇金淋巴瘤、非霍奇金淋巴瘤、多發性骨髓瘤等。

內分泌系統:甲狀腺腺瘤、甲狀腺癌、甲狀旁腺癌、腎上腺癌、神經內分泌腫瘤等。

泌尿系統:腎癌、腎盂癌、輸尿管癌、膀胱癌、前列腺癌等。

生殖系統:乳腺癌、子宮頸癌、子宮內膜癌、卵巢癌等。

神經系統:腦膜瘤、膠質瘤、垂體瘤、脊髓腫瘤、原發性中樞神經系統淋巴瘤、腦轉移瘤等。

運動系統:骨肉瘤、尤文肉瘤、巨細胞瘤等。

2.1.2.2 非器質性疾病

2.1.2.2.1藥物及藥物不良反應。臨床上部分藥物可能通過影響患者食欲、引起胃腸道反應、利尿或改變營養素的攝入吸收和利用引起消瘦,還可導致口干、消化不良、味覺改變、焦慮、嗜睡、痛性痙攣等癥狀[20.28] 。可卡因可通過抑制食欲以及脂肪代謝失調導致體質量減輕[29]。苯丙胺及其興奮劑衍生物通過抑制食欲和增加能量消耗導致體質量減輕。常見可導致消瘦的藥物見表1。

表1常見可導致消瘦的藥物[3] Table1 Drugs commonly associated with emaciation

2.1.2.2.2社會、心理與行為因素。社會因素:住房和經濟相關的問題、社會環境、殘疾或行動不便、文化和社會背景、宗教習俗等。心理因素:抑郁癥、軀體形式障礙、焦慮癥、強迫癥、神經性厭食癥、神經性貪食癥[30]等。行為因素:不良行為因素如飲食睡眠不規律、缺乏運動、吸煙、過量飲酒或酒精依賴會導致營養代謝不良,進而導致消瘦[2]

2.1.2.3不明原因消瘦。不明原因消瘦包括但不限于體質性、家族遺傳及隱匿性疾病等。國外一系列前瞻性和回顧性研究表明,盡管患者的年齡有很大差異,經過長達3年的廣泛調查顯示, 16%~28% 的消瘦待查患者仍然沒有明確病因[6,25-26]。而一項針對2 677例非刻意體質量下降患者的前瞻性研究發現,在375例( 14% )不明原因的患者中,經過28個月隨訪,有19例( 5% )患者被檢測出惡性腫瘤,其他仍原因未明[27]

2.1.3 特殊人群消瘦

2.1.3.1兒童消瘦。蛋白質-能量營養不良(protein-energy malnutrition,PEM)是兒童消瘦的常見原因之—[31],常見于食物過敏、喂養不當、小于胎齡兒、反復呼吸道感染、先天畸形、全面發育落后、Silver-Russel綜合征(silver russellsyndrome,SRS)、可疑遺傳代謝性疾病、染色體異常的嬰兒或兒童[32]。除了營養不良,感染性疾病、慢性疾病等因素,社會經濟因素如貧困、家庭收入低、母親教育水平低、家庭規模大等因素影響家庭對營養和醫療服務的獲取,增加了兒童消瘦的風險[33-36] 。不衛生的生活環境、缺乏清潔飲用水、不良的衛生習慣(如隨意排便)以及寄生蟲感染等環境因素以及精神緊張、挑食偏食、進食障礙(如厭食癥)等心理和行為因素均可導致兒童消瘦[37-38] 門

2.1.3.2青少年消瘦。神經性厭食癥、神經性貪食癥在青少年群體中較為多發,嚴重影響正常進食行為,使機體無法獲得充足營養,進而引發消瘦「39]。而過度挑食以及偏食等不良生活習慣在青少年中普遍存在[40],使得日常飲食中各類營養成分攝人不均衡或不足,無法滿足身體正常生長發育所需,長此以往導致消瘦。青少年正處于身心發展的特殊時期,對自身身體形象較為敏感,易出現認知偏差,容易采取過度節食、濫用減肥藥等極端減重措施,最終導致消瘦[41]。而青少年運動量過大,若未能及時合理地補充足夠的營養物質,身體能量消耗長期大于攝入,也會出現消瘦[42]

2.1.3.3老年消瘦。國外DENT等[20]在對老年人營養不良的研究中表明,食欲下降、吞咽困難、肌肉質量下降、疾病、心理因素、經濟困難、社會孤立、多重用藥、消化吸收障礙都是引起老年消瘦的原因。而SHABBIR等[43]對老年人意外體質量減輕的調查研究中總結到,老年患者非刻意性消瘦的常見原因包括以下疾病:惡性疾病( 16%~36% )、抑郁癥( 9%~42% )、胃腸道疾病( 6%~19% )、內分泌失調(尤其是甲狀腺功能亢進)( 4%~11% )、心血管疾病( 2%~9% )、營養障礙或酒精中毒( 4%~8% );呼吸系統疾病(約 6% )、神經系統疾病( 2%~7% )、慢性感染( 2%~5% )、腎臟疾病(約4% )、結締組織疾病( 2%~4% )、藥物引起的體質量減輕(藥物不良反應)( 2% )、不明原因( 10%~36% )。

2.2 發病機制

消瘦的發生與機體能量代謝及營養物質密切相關,各種原因引起機體的營養物質攝入減少、消耗增加或消化、吸收、利用障礙,導致可提供能量代謝的營養物質不足以滿足機體需求,造成能量供需失衡及負氮平衡,從而引發消瘦。具體機制可因個體差異和基礎疾病不同而有所不同,尚未明確。此外,遺傳因素和個體體質差異亦是消瘦發生的重要因素。

2.2.1營養物質攝入不足。(1)吞咽困難:常見于口腔、消化系統疾病,機體無法經口攝取營養物質。(2)食欲下降:常見于消化、神經系統疾病及慢性消耗性疾病[20,44]。如腫瘤或慢性炎癥產生的細胞因子,腫瘤壞死因子 ∝ (TNF- ∝ )、白介素6(IL-6)、白介素 1β ( IL-1β )、趨化因子2(CCL2)等能夠作用于神經中樞,通過誘導骨骼肌分解代謝、抑制胃排空、阻礙控制食欲激素的作用等對食欲產生負面影響[45]。此外,腫瘤產生的生長分化因子15(GDF-15)與腦干后區(AP/NTS)的GFRAL受體結合,激活RET信號通路,進而抑制下丘腦外側區(LHA)的攝食行為,導致攝入減少[45-46]。(3)老年人生理特點(如味覺減退、胃容受性下降)和瘦素增加導致食欲下降[44,47]。(4)主動限制飲食(如減肥)或社會心理因素(如壓力、不健康飲食認知)影響進食行為。社會心理因素,如壓力會激活交感神經系統,致去甲腎上腺素釋放增加,抑制食欲。

(5)藥物(如雙胍類、α-糖苷酶抑制劑、胰高血糖素樣肽1受體激動劑)抑制食欲或干擾營養吸收。(6)不良嗜好(如酗酒、藥物依賴)損害營養攝入。

2.2.2營養物質(能量)消耗增加。(1)慢性疾病或炎癥(如惡性腫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重癥結核等)通過炎癥反應增加代謝,導致負氮平衡及肌肉分解[48]。Janus激酶(Januskinase,JAK)是一個激酶家族,JAK通過活化信號轉導及轉錄激活蛋白(signaltransducerandactivatoroftranscription,STAT)的轉錄水平來介導細胞因子的信號傳導。JAK/STAT通路在多種疾病狀態(包括實體腫瘤)中被激活[49],引起肌肉的消耗。(2)腫瘤細胞快速生長分裂,消耗大量營養[20]。此外,腫瘤分泌的胰島素生長因子結合蛋白(insulin-likegrowthfactorbindingproteins,IGFBPs)可以通過阻斷胰島素 / 胰島素樣生長因子-1(IGF-1)信號和促進胰島素抵抗來刺激營養豐富組織的分解代謝[50],蛋白質分解因子(proteolysis-inducingfactor,PIF)可以直接刺激肌肉蛋白質的分解。此外,ATP-泛素-蛋白酶體途徑及由腫瘤產生的脂質動員因子(lipid-mobilizingfactor,LMF)可能促發肌肉及脂肪組織消耗。(3)甲狀腺功能亢進癥等代謝性疾病加速能量消耗。(4)過度運動導致能量需求增加。(5)激素異常,如壓力、應激、腫瘤產生介質GDF-15等刺激下丘腦-垂體腎上腺(HPA)軸致皮質醇過高,引起脂肪和肌肉分解[51]

2.2.3營養物質利用障礙。(1)消化系統疾病(如炎癥、腫瘤、手術)導致消化液不足,影響營養吸收。(2)糖尿病等疾病因胰島素缺乏或抵抗,導致細胞無法利用糖分。(3)某些藥物(如抗癲癇藥)可能會干擾營養物質的吸收[2]。(4)酗酒或藥物依賴損害營養吸收和代謝功能。

2.2.4遺傳和個體差異。家族遺傳因素及個人體質會引起消瘦,某些個體的靜息能量消耗相對較高,可能與體內甲狀腺激素水平相關「25],基因多態性包括瘦肉型基因與肥胖型基因、能量代謝相關基因以及食欲調節相關基因等影響個體的脂肪分布和肌肉質量,從而導致消瘦體型。

3診斷

【陳述1】接診以消瘦為主訴的患者,醫生需開展詳細且全面的病史詢問。

臨床上,導致消瘦的原因多種多樣。在接診時,應通過詳細且全面的病史詢問,涵蓋患者的性別、年齡、既往史、個人史和家族史情況,進行全面且系統的體格

檢查,并關注患者的睡眠、社會心理及生活習慣等因素,結合相關的輔助檢查進行綜合分析,以明確導致消瘦的具體原因及其程度。

3.1詳細問診

醫生接診消瘦患者時應進行詳細問診,可以采用RICE問診法(表2),并針對病史要點進行深人詢問。當消瘦伴有預警癥狀時,應高度警惕嚴重疾病的可能性(表3)。

3.1.1 營養物質攝入及消耗情況

3.1.1.1營養物質攝入情況。需評估患者的每日膳食攝入情況,包括糖類、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纖維素和維生素等的攝入量是否充足,膳食結構是否均衡合理;同時,應了解患者是否存在偏食、飲食不規律等不良飲食習慣;是否存在神經性嘔吐、厭食等;以及每日進餐量及進餐頻次是否減少,是否存在為了控制體質量而采取少吃或辟谷等刻意性措施導致消瘦的情況

3.1.1.2營養物質消耗情況。需評估患者的能量消耗情況,包括其日常活動量是否增加,以及生活、工作和運動習慣的變化。具體包括:工作時間是否延長,是否從主要從事腦力勞動轉變為體力勞動,出行方式是否從乘坐交通工具改為騎車或步行,運動頻率和強度是否增加,排便次數是否增加等。

3.1.2 發病情況及特點

3.1.2.1消瘦發生的誘因。需探究導致消瘦的可能誘因,包括但不限于不合理的飲食習慣、情緒和睡眠的變化、特殊藥物的使用以及活動量的變化等。

3.1.2.2消瘦發生的時間及速度。若消瘦是緩慢發生的,通常可能與慢性器質性疾病有關;若消瘦發生迅速,則可能與嚴重感染或惡性腫瘤相關。

3.1.3伴隨癥狀。詳細詢問伴隨癥狀可為消瘦的診斷提供重要線索,具體伴隨癥狀詳見消瘦的預警征(表3)部分。

3.1.4診療經過。是否因消瘦就醫,包括就醫時間、地點及就診科室;進行了哪些檢查,接受了哪些治療措施,以及治療后的反應等。

3.1.5既往史。是否有心臟病、慢性肺病、胃腸道疾病、肝臟疾病、腎臟疾病、腫瘤、結核及內分泌疾病史;是否有創傷及手術史,尤其是胃腸道手術;是否曾應用減肥藥物、瀉藥、甲狀腺素制劑、苯丙胺或影響營養代謝的藥物及以及中醫藥等治療方式。

3.1.6家族史。是否有遺傳性疾病及腫瘤家族史。

3.1.7個人史。籍貫和居住地是否在高海拔地區[52]是否有寄生蟲等病原接觸史等;工作性質及壓力情況,工作生活環境是否高溫、高濕等;是否有不良嗜好或飲食習慣,如偏食、挑食、藥癮、酒精依賴、吸毒史等;經濟狀況是否影響食物攝人;是否長期睡眠時間不足及質量差。

【小結1】消瘦病因復雜,缺乏特異性且較為隱匿,病史詢問是診療的首要步驟,為后續診斷和治療奠定基礎。通過詳細的病史詢問,醫生可以初步掌握患者的癥狀、病程長短、既往病史、家族史等關鍵信息,為進一步的檢查和治療提供方向。

表2消瘦的RICE問診 Table2 RICE history-taking method for emaciation
表3消瘦的預警征及可能嚴重原因Table 3Warning signs of emaciation and potential severe causes

3.2體格檢查

【陳述2】針對以消瘦為主訴的患者,醫生應進行全面且系統的體格檢查。3.2.1判斷有無消瘦和消瘦的程度。測量患者體質量、身高、皮褶厚度,計算出BMI或者體脂百分比確定患者是否存在消瘦及消瘦的程度,通過對患者體格檢查鑒別患者消瘦的可能潛在原因。3.2.2系統體格檢查。根據以下思維導圖(圖2)進行全面且系統的體格檢查。

【小結2】對消瘦患者實施全面且系統的體格檢查是診治流程中的關鍵環節。體格檢查有助于醫生評估患者的整體病情,為后續的檢查和治療提供依據。醫生可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制訂個性化的檢查和治療方案。

3.3輔助檢查

【陳述3】當患者主訴消瘦時,醫生應在深入問診和全面系統體格檢查的基礎上,結合患者具體情況,進一步評估并開展必要的輔助檢查(表4),全面掌握患者的健康狀況,以明確病因并制訂針對性的診療方案。

【小結3】在全科接診過程中,醫生應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在完成詳細問診和體格檢查后,有針對性地選擇輔助檢查項目。優先進行常規檢查,必要時再選擇特殊檢查項目,不僅有助于精準診斷,亦能減輕患者經濟負擔,合理節約醫療資源。

3.4診斷

消瘦病因復雜,缺乏特異性且較為隱匿,醫生接診以消瘦為主訴的患者時,首先需評估患者是否確實存在消瘦,排除患者主訴體質量下降卻無實際體質量下降證據的情況。一旦消瘦診斷明確(診斷標準詳見第一部分),再結合詳細的病史詢問、全面體格檢查和選擇性的輔助檢查,遵循莫塔安全診斷策略[53](圖3),明確導致消瘦的原因。

【小結4】消瘦病因復雜,缺乏特異性且較為隱匿。臨床醫生接診以消瘦為主訴的患者時,診療流程分為三步:第一步,評估患者是否存在消瘦,排除無實際體質量下降證據的主訴情況;第二步,通過詳細的病史詢問,涵蓋發病情況及特點、伴隨癥狀、診療經過、既往史、家族史、個人史等,初步判斷疾病是器質性還是非器質性;第三步,進行全面體格檢查以及選擇性輔助檢查。綜合以上信息明確導致消瘦的具體原因。

圖2消瘦的體格檢查Figure2 Physical examination protocol for emaciation
表4消瘦的輔助檢查 Table4 Auxiliaryexaminationsforemaciation
注:HAMA 漢密爾頓焦慮量表, PHQ-9=9 項患者健康問卷,MMSE=簡易精神狀態量表, MeCA= 蒙特利爾認知評估量

4治療

【陳述4】消瘦的治療主要為對因治療,具體治療措施包括一般治療、病因治療、營養治療、康復治療、中醫中藥治療等,針對特殊人群,則需注意采用不同的治療方法。

4.1 治療原則

針對刻意性消瘦問題可給予健康教育、飲食指導,調整生活方式等干預改善結局。針對非刻意性消瘦的器質性病因患者,明確診斷后對因治療,必要時需轉診至專科進一步治療;非刻意性消瘦的非器質性病因患者,采取個體化干預措施。不明原因的消瘦,評估與干預相結合,適時調整治療方案,以確保治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注: HIV= 人類免疫缺陷病毒。圖3消瘦的莫塔安全診斷策略 Figure3 Motta's safe diagnostic strategy for emaciation

4.2 治療措施

4.2.1一般治療。包括生活方式調整、膳食補充、適當運動等。

首先,消瘦患者無論有無器質性疾病均應對其進行生活方式指導[2],如戒煙限酒、按時作息、保障充足睡眠時間等。其次,規律飲食,進行營養指導及適當的膳食補充,結合患者消瘦病因及具體情況,優化和改變飲食結構,給予高能量膳食、增加食物攝入量[2]、增加進食次數、調整義齒、輔助喂養等,必要時口服營養補充品。除此之外,還應進行適當的運動,增強體質、增強進食意愿。定期監測BMI,從而適時調整營養攝入及運動量[6]。因挑食、漏餐、過度疲勞、精神壓力大等引起的消瘦,通常在調整生活方式后能恢復到正常體質量,無需特殊治療。

重度消瘦患者,應注意加強護理,使用氣墊床,翻身枕,泡沫敷料等保護易受壓部分,避免碰傷及褥瘡。對于嚴重營養不良的患者,腸內腸外營養的初始階段可能會并發再喂養綜合征,應積極監測及維持患者電解質水平,評估心血管系統,預防心力衰竭。

4.2.2病因治療。病因治療主要針對非刻意性消瘦。

4.2.2.1 器質性疾病

4.2.2.1.1非腫瘤性疾病。應以控制原發病為基礎,積極治療或控制原發疾病,減緩病情進展「54]。改善免疫系統功能,防止免疫低下導致的進一步消瘦,同時給予營養支持,具體措施參見營養治療部分。

4.2.2.1.2腫瘤性疾病。腫瘤與消瘦之間存在相互促進的關系[55]。在癌癥診斷時, 15%~40% 的患者存在消瘦,且這一比例在治療期間顯著增加,尤其是在疾病進展階段,可高達 。此外,消瘦也影響約 75% 的腫瘤患者,甚至更高[57-58]。因此,腫瘤性疾病引起的消瘦,不能單純通過補充能量和營養物質來解決。治療應采取多靶點、綜合性策略,既包括癌癥本身的治療如手術、化療、放療、靶向治療等,又需重視毒副作用的管理,如化療引起的食欲喪失、嘔吐、味覺改變等[59],這些毒副作用因素會進一步影響患者的營養攝人[60]4.2.2.2非器質性疾病。(1)藥物不良反應。需識別并調整或替換引起消瘦的藥物,避免進一步加重代謝紊亂。對于藥物引起的食欲減退、惡心等厭食癥狀,可使用促食欲藥物或抗惡心藥物。

(2)社會心理因素。 ① 社會因素。需動用社會家庭資源,給予相應的支持,必要時可進行心理疏導,調整情緒和認知,減輕焦慮與壓力。 ② 心理因素。應針對性給予心理治療及家庭治療與支持,必要時抗抑郁藥物、鎮靜安眠藥物輔助改善及緩解癥狀,從而改善消瘦狀態[6,61]。 ③ 行為因素。通過健康教育,利用家庭資源,糾正不良飲食行為,規律睡眠,堅持運動,戒煙、限酒,有酒精依賴的患者可輔助心理治療或請專業醫生指導,如去戒煙門診就診。

4.2.3 營養治療

4.2.3.1 確定目標。設定合理的體質量增長目標,可設定為 0.5~1.0kg/ 周,同時改善身體功能和營養狀況,如提高血清蛋白水平、增強肌肉力量等。

4.2.3.2熱量計算[62-63]。依據患者的基礎代謝率、活動水平及體質量增長目標來確定每日所需熱量。基礎代謝率是指人體在靜息狀態下維持基本生理功能(如呼吸、血液循環、細胞修復等)所需的能量。活動水平是決定每日總能量消耗的重要因素。活動水平可分為以下幾類:久坐少動(日常活動較少,如辦公室工作或臥床休息)、輕度活動(日常活動較多,如散步或輕度家務勞動)、中度活動(定期進行中等強度的運動,如快走、游泳或騎自行車)、高度活動(從事高強度體力勞動或進行高強度的體育鍛煉)。為了達到體質量增長和體成分改善的目標,每日熱量攝入應高于其能量消耗,通常建議熱量盈余為 500~1000kcal/d

根據上述因素,消瘦患者的熱量需求可以按以下方式估算:

久坐少動的患者:需要 30~35kcal?kg-1?d-1 輕度至中度活動的患者:需要 35~40kcal?kg-1?d-1?

高度活動的患者:可能需要 40~45kcal?kg-1?d-1 或更多。

若體質量增長過緩,可在此基礎上增加500\~1000kcal/d。

4.2.3.3 營養成分分配[64]

4.2.3.3.1蛋白質。蛋白質的補充是改善消瘦有效的干預手段。消瘦患者需要增加蛋白質的攝入量,以促進肌肉生長和維持身體正常功能。應優先選擇優質蛋白質,如牛奶、蛋類、魚類等,將蛋白質攝入分散到各餐中,避免空腹補充蛋白和一次性攝入過多,以利于更好地吸收和利用。推薦動物性蛋白總攝入量不低于 120g/d 液態奶或等量的奶制品總攝入 300~500mL/d ;大豆及其制品是植物中唯一的優質蛋白,建議攝入量不低于15g/d。

4.2.3.3.2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是重要的能量來源,消瘦人群應以谷物為主,谷薯類食物所提供的能量應占膳食總能量的 60% 。推薦一日三餐都要攝入充足的谷類食物,不低于 250g/d 。

4.2.3.3.3脂肪。消瘦患者需要適量增加脂肪攝入,以提供額外的能量,幫助增加體質量,但同時應避免過量,以免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建議脂肪供能占總能量 18%~25% 。不推薦攝入反式脂肪和飽和脂肪。建議選擇富含優質脂肪的食物,如香仁、核桃等堅果10\~15粒 /d ;三文魚、鱈魚等富含 0mega-3 脂肪酸的魚類,200~400g/ 周。

4.2.3.4 膳食安排

4.2.3.4.1增加餐次。可從每日三餐改為五餐或六餐,以少量多餐的形式保證營養持續供給并提高消化吸收率。例如除早、中、晚三餐外,上午和下午各加一次點心餐,晚上睡前可適當加餐。

4.2.3.4.2保證食物多樣性。每天攝入12種以上食物,每周25種以上,涵蓋谷薯類、蔬菜水果類、畜禽魚蛋奶類、大豆堅果類等[62]

4.2.3.5營養補充劑。根據患者具體營養缺乏情況,合理補充維生素(如維生素D、維生素C等)、礦物質(如鈣、鐵、鋅等)及其他營養素。例如,對于維生素D缺乏的患者,可補充適量的維生素D制劑;對于缺鐵性貧血的消瘦患者,補充鐵劑并搭配維生素C以促進鐵吸收。無法保證規律日常飲食或存在咀嚼、吞咽等部分消化道功能障礙的患者,可處方全胃腸營養補充劑或特殊配方營養制劑[65]。腸外營養僅在經消化道攝人營養物質嚴重受限的患者中推薦使用[66],且應積極治療原發病,盡早恢復消化道功能。

4.2.4康復治療。根據消瘦病因選擇不同的方法及儀器,例如腫瘤,需根據患者的個體情況和需求選擇不同的康復治療方案,在腫瘤術后可以配合進行微波理療、紅外線照射等物理治療改善手術部位血液循環,促進身體恢復;胃腸動力紊亂型疾病引起的消瘦可以選擇胃腸動力治療儀進行胃腸起搏治療,通過對胃腸的起搏點進行刺激使紊亂的胃腸功能恢復正常;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可選擇體外膈肌起搏治療改善呼吸功能、促進食欲進而提高生活質量等。使用任何康復設備前,建議在專業醫師或者治療師的指導下進行。

4.2.5藥物治療。目前消瘦治療尚無特效藥物。研究顯示,米氮平可改善食欲并促進體質量增加,用于治療食欲下降的抑郁癥患者[3,67]。甲地孕酮可改善癌癥患者和艾滋病相關厭食-惡病質綜合征患者的食欲并促進體質量增加[68]。奧曲肽通過抑制飽腹感及腸道激素反應來刺激食欲和增加體質量,適用于上消化道癌癥術后的意外體質量減輕[69]

4.2.6中醫藥治療。消瘦的病位側重于脾、胃,且虛多實少[70],故治療以健運脾胃為主,同時需顧護他臟。常見辨證論治如下(本證型劃分以病機為主導,涵蓋病因-病機-癥狀的動態關聯):

4.2.6.1脾胃虛弱。主癥:納少,面色萎黃,形體消瘦,氣短乏力,次癥:肢體倦怠,大便溏。舌質淡,苔薄膩,邊有齒痕,脈細。治法:益氣健脾,和胃助運。代表方:參苓白術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71-72]。 。

4.2.6.2胃熱津虧。主癥:形瘦能食,口燥咽干,氣短乏力,次癥:口渴引飲,小便頻數量多,或小便混濁,疳積,大便溏或大便黏滯不爽。舌質紅有齒痕,苔薄,脈弦細。治法:滋陰益氣,潤燥生津。代表方:玉女煎(《景岳全書》)〔73」。本證可見于糖尿病性消瘦(消渴病)或甲亢(癭病),其共性病機為胃火灼津。中西醫聯合治療(百合知母湯 + 甲疏咪唑)使甲狀腺功能復常率達82% ,癥狀緩解時間縮短 30%[74] 。中藥玉女煎聯合胰島素治療,3個月后患者平均體質量增加 2.3kg[75]

4.2.6.3肝脾不調。主癥:形瘦便溏,善太息,胸悶脅滿,次癥:失眠,女性月經不調,男子性欲下降。舌淡或有齒印,舌苔薄,脈弦。治法:調和肝脾。代表方:逍遙散加減(《太平惠民和劑局方》)[72]

4.2.6.4氣血兩虛。主癥:形體消瘦,神疲乏力,氣短懶言,面色淡白或萎黃,次癥:頭目眩暈,唇甲色淡,心悸失眠,納呆厭食。舌淡苔少,脈細無力。治法:補氣養血。代表方:人養榮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72]。人參養榮湯,既適用于失血后消瘦(病因:血脫),亦契合腫瘤惡病質(病因:癌毒耗損)的氣血雙虧證候,體現“異病同治”。具有補氣養血的八珍湯聯合抗結核藥物(HRZE方案),患者體質量恢復速度較對照組快28%[76]

4.2.6.5肺腎陰虛。主癥:形體消瘦,咳嗽痰少,或痰 中帶血,咽干或聲嘶,腰膝酸軟,次癥:骨蒸潮熱,盜 汗,顴紅。舌紅少苔,脈細數。治法:滋補肺腎。代表 方:百合固金湯(《醫方集解》)[77]

4.2.6.6脾腎陽虛。主癥:形體羸瘦,面色萎黃,足冷跗腫,次癥:耳鳴耳聾,足膝軟弱,小便清長,大便溏,腰脊疼痛。舌淡,苔白,脈弱。治法:溫補腎陽。代表方:右歸丸(《景岳全書》)[78]

4.2.6.7蟲積腸道。主癥:小兒面黃體瘦,胃皖嘈雜,時作腹痛,或嗜食異物,大便排蟲,睡中磨牙,面部或白晴見蟲斑,次癥:或腹部按之有條索狀物,甚或腹部劇痛而汗出肢厥,嘔吐蛔蟲。舌淡紅,苔黃白,脈弦。治法:驅蛔殺蟲,消積清熱[79]。代表方:肥兒丸(《太平惠民和劑局方》)[72]

除辨證論治外,還可配合中醫的推拿按摩或針灸治療[80]。通過推拿按摩或針刺特定的穴位和經絡,如足三里、中皖、關元等,可以調理脾胃功能,促進氣血運行,增強身體的吸收能力。中華中醫藥學會將針灸聯合中藥治療營養不良的療效評定為B級推薦(證據級別:Ⅱa)[81]。此外,推拿按摩可以幫助放松身心,緩解壓力,改善睡眠質量,同時,針灸還可以提高機體的免疫力,增強抵抗力,有助于改善消瘦癥狀[82]

4.2.7 特殊人群的治療

4.2.7.1兒童、青少年消瘦。向兒童提供特殊配方食品,無論配方或劑量如何,都可能增加體質量恢復,縮短恢復時間[83」。對于厭食癥、幽門螺桿菌感染者需給予足夠的重視,及早治療,不僅需根除幽門螺桿菌,還應予綜合微量元素的補充攝人「84]。加強對兒童青少年、家長和教師群體的營養教育,以促進兒童青少年體質健康發展[18]。個性化營養干預,可以達到更佳的干預效果[85]。

4.2.7.2老年消瘦。盡早開始營養支持,取消飲食限制。營養補充劑可以提供額外的能量,但不應替代正餐。優化社交支持,備餐或進餐過程中給予陪伴,臨床醫生需了解患者對延長生命和最大限度地提高功能和舒適度的愿望。盡管藥物可能有助于促進非刻意性消瘦老年患者的食欲和體質量增加,但不應將藥物視為一線治療[86]。

【小結5】目前無特效藥物治療消瘦,主要應針對病因治療,同時配合營養、康復、中醫中藥等綜合治療。對于特殊人群,需注意個體化營養干預。不明原因消瘦患者應重視監測和隨訪。無論有無器質性疾病,均應對消瘦患者進行生活方式指導。

5社區管理

由于消瘦的病因多樣,不同疾病的預后不一,良好的社區管理工作有助于及時發現并處理潛在的健康問題。通過對消瘦患者的管理與隨訪(診斷與管理流程見圖4),可為消瘦患者提供個性化的健康管理,評估治療效果,提高患者自我健康管理能力及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

5.1管理

5.1.1認知管理。對于能夠明確病因的消瘦,需要根據相關疾病管理規范進行疾病管理;如果尚不能明確引起消瘦可能的疾病,需要與患者充分溝通,做好心理疏導,告知除監測體質量變化以外,其他需要自我觀察的癥狀、體征和實驗室檢查指標,督促患者定期復查,動態觀察其他相關指標變化,并同時做好營養、運動宣教。

圖4消瘦的診斷與管理流程 Figure 4 Diagnostic and management flowchart for emaciation

5.1.2心理管理。精神心理因素是導致消瘦的原因之一,非器質性消瘦多與此相關,可通過門診、電話、手機APP和家庭訪視等形式進行量表評估,了解患者的心理健康狀況,給予相應的健康指導。

5.1.3營養管理。建立消瘦患者專病檔案,通過營養不良風險篩查,結合基礎疾病營養管理指南和《中國居民營養膳食指南》做好營養指導并動態評估。

5.1.4用藥管理。在消瘦患者的治療中,藥物治療并不是首選,而是應該結合患者的病因及現狀進行個體化和針對性的治療[2]。根據美國老年醫學會的“醫生的明智選擇(choosingwisely)”運動建議,應避免使用缺乏長期生存和生活質量證據的食欲興奮劑和高熱量補充劑[3]

考慮到消瘦患者的個體差異,藥物管理應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個體化調整。臨床醫生必須收集患者服用所有藥物的完整病史,充分考慮藥物之間的相互作用。定期監測患者體質量變化和藥物反應,評估藥物的療效和副作用,及時調整治療方案。

需要關注治療原發病的藥物所引起的如惡心、嘔吐、味覺和嗅覺變化、口干等不良反應,均可能導致體質量減輕。

5.1.5運動康復管理。消瘦患者多有肌肉量不足,因此要強調阻力和力量訓練,以增強肌肉生長。根據現有的體脂水平調整上肢力量訓練的強度[87] 。

長期消瘦患者推薦進行康復管理。如根據評估結果,制定個性化的康復計劃,包括具體的康復目標、康復措施、康復時間和評估指標等;通過實地的環境評估,建議合適的家居改裝或改建工程,以改善居住環境,預防跌倒風險,確保家居安全[88]

5.1.6患者自我管理。充分利用自身、家庭、社區和各級醫療衛生保健機構的資源,提高有效的自我管理方法和技能,并及時對自我管理措施進行評價和修訂完善,學習赴醫院就診的時機,增強對消瘦的自我管理信心[89]

5.1.7多學科合作管理。非器質性消瘦多與社會、心理、行為因素相關,需協調心身醫學科、營養科等專科共同進行管理;器質性消瘦,需排查病因,根據不同原因協調各專科進行綜合管理,關注腫瘤患者營養支持是否會增加腫瘤細胞增殖和轉移的同時,更應綜合關注腫瘤病情與患者生活質量及生存時間[90],爭取幫助患者獲得最高的生活質量。全科醫生、護士、營養師、藥師、康復治療師及專科醫師可共同決策消瘦相關健康問題,進行跨學科綜合管理[91]

【小結6】(1)消瘦病因多樣,需要多學科合作,及時診治。(2)全科醫生對消瘦患者可提供包括認知管理、心理管理、營養管理、用藥管理、運動康復管理、多學科合作管理等,非器質性消瘦和器質性消瘦的管理側重點不同,需要制訂個體化的治療方案,對消瘦患者進行綜合管理。

5.2 隨訪

5.2.1隨訪內容。包括體質量變化及伴隨癥狀、飲食營養狀況、心理精神狀態、運動情況、睡眠作息習慣、是否明確了病因,監測使用藥物的療效和安全性,同時動態評估體質量變化。應重視和警惕不明原因消瘦,追蹤觀察長期隨訪,必要時與患者及家屬共同決策治療和隨訪方案。代謝監測是對消瘦者隨訪的重要部分。建議監測如血糖、胰島素、C肽、游離脂肪酸、糖化血紅蛋白等代謝參數以及循環系統中代謝中間體的變化。

在隨訪過程中,BMI并不是唯一的評價標準,即使BMI顯示正常或偏低,個體的身體成分有可能不均衡,可能存在肌肉量不足或體脂率偏高的情況〔92]。因此也需要對身體成分進行評估。綜合醫院采用雙能X線吸收法作為金標準;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可用低成本、易操作的生物電阻抗分析法作為適合的替代選擇,但要注意在消瘦兒童中的脂肪量測量誤差[93] O

5.2.2隨訪頻率。對于首次就診的消瘦患者,如果初步評估發現患者存在嚴重的消瘦或潛在的健康風險,應注意追蹤隨訪,對轉診上級醫院后的患者1\~2周隨訪一次;如為病情穩定的消瘦患者,全科醫生可為其建立專病健康檔案,每1\~3個月隨訪一次。每半年到一年進行主要臟器功能的評估。長程的隨訪管理有助于明確診斷和監測病情變化。

【小結7】(1)由于消瘦病因多樣,早期未能明確病因時,通過隨訪可及時發現潛在線索,早診斷早治療可以阻斷疾病的發展、預防不良預后。初步檢查及明確患者消瘦的病因是全科醫生的重要任務。(2)消瘦患者病因明確后,全科醫生可以建檔隨訪,關注病情進展并及時發現異常情況進行相應處理。

5.3轉診

5.3.1上轉指征。(1)經過全科醫生的初步檢查,無法確定病因者。(2)懷疑有器質性疾病,且需要較為更高級別醫療資源的診斷評估。(3)對初步經驗性治療反應不佳,且出現其他癥狀者。(4)有明顯的預警征象發生時,如體質量下降顯著加劇、進食障礙、腹部疼痛等。(5)合并嚴重的心理或精神異常,有自殘、自殺風險者。

5.3.2下轉指征。患者消瘦診斷明確后,需在專科診治,待治療方案確定并治療后,伴隨臨床情況基本控制穩定,體質量無進行性下降或 BMIgt;18.5kg/m2 ,可轉回社區,由社區全科醫生對患者進行長期監測和隨訪管理。三級醫院長期無法明確消瘦病因的患者仍應長期隨訪,可以下轉至全科醫生處建立健康檔案,方便跟蹤觀察疾病的進展變化。

【小結8】(1)當患者因消瘦就診時,全科醫生應高度重視,識別預警征。(2)出現轉診指征時應及時轉診至上級醫院。(3)下轉至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消瘦患者,全科醫生可通過維護專病健康檔案,跟蹤消瘦的進展變化。

5.4 三級預防

根據消瘦的病因學做好一級預防(預防營養相關慢性病發生),二級預防(預防慢性病的進展),三級預防(預防急性疾病發作事件和內在能力減退)。

5.4.1一級預防。對一般人群的教育和生活方式的改善。應普及消瘦相關知識,提高公眾對消瘦及其相關疾病的認知。鼓勵定期進行體檢,指導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不合理的膳食習慣或不良的喂養方法,以預防營養不良引起的消瘦。重視心理健康,減少不良心理狀態對身體健康的影響。合理平衡工作與生活。

5.4.2二級預防。對消瘦的高風險群體(如飲食不規律、挑食、過度節食、有慢性疾病史、長期壓力大等)進行篩查和隨訪,對已識別的危險因素進行積極控制和管理。提升醫患雙方對消瘦的認知程度,及早識別和明確診斷。醫務人員可利用評估量表,如營養風險篩查2002(NRS2002)[94]、營養不良通用篩查工具(MUST)[95]、營養篩查工具(MST)[9]等,進行篩查和評估,以便早期發現消瘦的跡象[97]

5.4.3三級預防。對已消瘦的患者提供有效的治療和康復措施,密切關注患者的病情變化,及時發現并處理可能出現的并發癥,避免疾病進一步加重、復發和殘留后遺癥。為患者制定個體化的治療方案和管理計劃。對于病情不穩定、已發現潛在嚴重問題的患者,以及1\~2周隨訪診療仍不能明確消瘦病因者,需要密切觀察并積極查找消瘦的病因。加強患者的跟蹤和隨訪,指導合理用藥及不良反應監測,確保治療方案的有效性和及時調整。鼓勵患者的家庭成員參與康復過程,提供情感支持和幫助。必要時轉診至上級醫院全科門診、消瘦門診或未分化疾病門診進行進一步診療。

5.5健康教育

為消瘦患者定期心理認知、營養、運動、藥物等相關知識的健康教育,提高對消瘦的認知,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5.5.1心理認知相關知識教育。良好的情緒有助于改善消瘦。改變消極思維模式,建立積極的自我對話,精神放松、情緒穩定、作息規律,培養個人興趣愛好,構建積極的人際關系網,適當參加戶外活動。

5.5.2營養相關知識教育。特殊生理狀態或病理狀態時,對營養素的需求量增加或消耗增多,導致人體營養素攝入量相對不足,引起消瘦。正確的飲食方式應做到:

(1)食物粗細搭配合理且多樣化。(2)保證每日有足夠的優質蛋白質和熱能。(3)合理分配食物:總熱能中碳水化合物占 55%~60% ,脂肪占 20%~30% ,蛋白質占 15%~18% 。(4)改進烹調技術:科學的烹調加工能有效地提高營養素的利用率,使食物的色香味俱全,在用餐時應保持愉悅的心情,極力避免思考不愉快的事情,以免影響消化功能。

5.5.3運動相關知識教育。運動鍛煉可以幫助增加肌肉量、提高身體素質,并促進食欲的增加,消瘦患者因原因不同、體質差異比較大,由專業醫師制訂運動計劃,選擇合適的運動方式和運動強度,并定期咨詢調整,以確保運動安全并達到運動效果。通過結合適當的有氧運動和力量訓練來提高代謝率、增加肌肉質量和改善身體組成。鍛煉時間最好為加餐后的半個小時。

選擇合適的運動方式:如力量訓練、有氧運動和高強度間歇訓練等。力量訓練:通過舉重和其他形式的力量訓練可以增加肌肉質量,從而提高代謝率。每周進行2\~3次全身和分組訓練,重點鍛煉大肌肉群。有氧運動:健身操、跑步、游泳、騎自行車等有氧運動可以消耗脂肪并增強心肺功能。高強度間歇訓練:這種訓練方式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消耗更多的脂肪。例如,進行 30s~ 1min 的高強度運動,然后休息 1~2min ,再次進行。重復5\~10次,2\~3次/周。

逐漸增加運動強度并做到持之以恒:從輕度運動開始,逐漸增加運動的強度和時間。避免過度運動導致身體過度疲勞。

5.5.4藥物知識教育。消瘦患者在使用藥物時應注意藥物的相互作用、身體的變化以及飲食的選擇。強調藥物應在醫生指導下使用,以確保安全和有效。指導患者認識和了解藥物,包括藥物名稱、主要作用、不良反應、預防和處理措施及特別注意事項,使患者能夠主動配合治療。

5.6特殊人群管理

5.6.1兒童與青少年。對于兒童,隨訪時采用年齡和性別專屬的生長圖表,以便及時發現生長遲緩或消瘦的異常趨勢,亦可通過人體成分分析、骨齡監測個體的整體發育情況,尤其應加強監測女童[98]。對于嚴重營養不良的未成年人,醫務人員應當保持高度警惕,落實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強制報告制度。

青春期是個體生理和心理迅速發展的關鍵階段。在“瘦”這個由大眾宣揚的審美標準和生長發育問題的雙重壓力下,青春期群體中消瘦現象尤為突出[99],且與不良心理健康狀況密切相關[100]。倡導父母以身作則改善家庭飲食結構,倡導規律的家庭用餐以預防飲食失調[85]。通過認知行為療法、情緒調節訓練、教育講座等形式,家庭與社會共同參與,鼓勵適當運動,改善生活方式,重視營養充足的均衡飲食,以確保生長所需的多種營養素,并關注進食行為,避免偏食和節食行為。5.6.2老年人。老年人常伴有牙齒問題和長期用藥的慢性疾病,應關注老年人的進食與營養吸收狀況,及日常用藥的不良反應。在營養師的指導下,為老年人適當補充營養素,如維生素D、鈣、蛋白質等,保障營養供給及吸收。

鼓勵老年人根據自我身體情況進行適量的運動鍛煉,如散步、太極拳等,延緩肌肉質量下降。在老年人運動同時需要避免過度運動和勞累,防止摔倒或運動損傷。

特殊人群的診療和管理流程見圖5。

6結語

在當前階段,消瘦的診治與管理面臨諸多挑戰,由于病因復雜且發病機制尚未完全明確,現有的標準化診治流程和隨訪管理模式尚不完善,這對臨床醫生尤其是全科醫生的崗位勝任力和資源整合能力提出了較高要求。

未來在醫教研協同發展的基礎之上,亟需重點推進的工作如下:

6.1優化診療模式,探索針對消瘦患者的分層分級管理策略。通過消瘦專病門診/未分化疾病門診、綜合醫院與社區全科遠程醫療門診的建立,構建多學科協作一體化管理框架。

6.2強化教培能力,著力構建住院醫生及帶教師資的置信職業行為能力評價體系,開發基于醫療大語言模型的臨床思維教學平臺,結合臨床實踐,提升全科醫生對消瘦患者的接診和綜合管理能力。

6.3深化機制研究,包括營養代謝、炎癥通路、心理社會因素和遺傳學等方向,建立消瘦生物樣本庫,通過大數據分析挖掘消瘦相關生物標志物等危險因素,注重學科交叉并將研究成果向臨床轉化,為消瘦的早期診斷、個性化治療及精準預防提供科學依據。

相信未來在消瘦診治與管理領域必將取得進一步成果,不僅能體現未分化疾病在全科醫學領域的學科標識度,更將為提升患者診療效果、完善服務體系及助力“健康中國”建設提供重要支持。

《消瘦診治與管理專家共識(2025)》執筆專家組名單

共識專家組組長:任菁菁(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

"

共識專家組副組長(按姓名拼音排序):蔡東平(蘇州高新區獅山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陳偉峰(深圳市第二人民醫院/深圳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劉穎(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茹晉麗(山西醫科大學第二醫院),吳亞楠(昆明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共識專家組(按姓名拼音排序):蔡東平(蘇州高新區獅山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陳俊榕(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陳偉峰(深圳市第二人民醫院/深圳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陳向紅(海南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崔麗萍(寧夏醫科大學總醫院),鄧倩(中山市中醫院/廣州中醫藥大學第十臨床醫學院),董國霞(濟寧醫學院附屬醫院),杜慶鋒(南方醫科大學中醫藥學院、南方醫科大學附屬中西醫結合醫院),馮桂波(重慶醫科大學附屬永川醫院),高強(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郭愛珍(上海市楊浦區中心醫院/同濟大學附屬楊浦醫院),郭李玲(甘肅醫學院附屬醫院),國麗茹(河北醫科大學第四醫院),何國樞(深圳市薩米醫療中心/深圳市第四人民醫院),胡夢杰(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黃劫(嘉興大學附屬醫院/嘉興市第一醫院),籍欣欣(濱州市人民醫院),姜春燕(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姜睿(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金希(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李兵(河南省人民醫院),李晶菁(南通大學附屬醫院),李萍(曲靖市第一人民醫院),李萍(西安交通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劉梅(上海市閔行區中心醫院),劉沛(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劉(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劉穎(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寧宗(廣西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任菁菁(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任天成(南京醫科大學附屬江寧醫院),任延平(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茹晉麗(山西醫科大學第二醫院),邵樂文(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蘇增鋒(安徽醫科大學附屬巢湖醫院),孫俊生(深圳市龍崗中心醫院/廣州中醫藥大學深圳臨床醫學院),唐平(深圳市羅湖區人民醫院/汕頭大學醫學院羅湖臨床學院),王佳賀(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盛京醫院),王為強(安徽醫科大學附屬宿州醫院/安徽省宿州市立醫院),魏錦(天津大學中心醫院/天津市第三中心醫院),吳杰(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吳亞楠(昆明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姚晨姣(中南大學湘雅三醫院),俞玉珊(寧波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張勻(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周新榮(淳安縣汾口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專家協作組名單

專家協作組顧問:巴德年(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勁松(浙江大學),李國棟(世界家庭醫生組織),梁萬年(清華大學萬科公共衛生與健康學院),毛壽龍(中國人民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祝堪珠(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

專家協作組成員(按姓名拼音排序):邊波(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陳德雄(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陳紅(四川省醫學科學院·四川省人民醫院),陳文姬(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程莉(西藏自治區人民醫院),崔麗萍(寧夏醫科大學總醫院),方舟(紹興第二醫院醫共體漓渚分院),葛承輝(杭州市拱墅區文暉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葛偉(空軍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龔放(重慶醫科大學附屬永川醫院),顧申紅(海南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郭李玲(甘肅醫學院附屬醫院),郭實(福州市臺江區瀛洲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胡杰(江西省人民醫院),胡杰波(寧海市第一醫院),黃敏(南京醫科大學附屬蘇州醫院),江孫芳(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李潔華(安徽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林海南(廈門燕來福醫院),劉穎(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劉錚然(內蒙古科技大學包頭醫學院),柳沙利(吉林市中心醫院),羅熒荃(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馬力(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天壇醫院),孟佳(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穆瓊(貴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寧宗(廣西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彭雯(華中科技大學協和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喬學斌(南京中醫藥大學),任菁菁(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任天成(南京市江寧醫院),任文(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茹晉麗(山西醫科大學第二醫院),宋守君(濱州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蘇增鋒(安徽醫科大學附屬巢湖醫院),孫俊生(深圳市龍崗中心醫院),唐寬曉(山東大學齊魯醫院),田雨(浙江大學生物醫學工程與儀器科學學院),王佳賀(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盛京醫院),王杰萍(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復興醫院),王榮英(河北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吳國琳(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席小青(新疆石河子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徐國焱(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姚晨姣(中南大學湘雅三醫院),楊秋萍(昆明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尹向輝(青海紅十字醫院),尹朝霞(深圳市羅湖區人民醫院),于德華(同濟大學附屬楊浦醫院),張丹霞(深圳市社區衛生協會),張連山(中國人民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趙付英(北京市朝陽區高碑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趙光斌(四川省人民醫院),趙廣志(新鄉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周洪蓮(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周煒(浙江省臺州醫院)。

本文無利益沖突。

參考文獻

[1]PERERALAM,CHOPRAA,SHAWAL.Approach to patientswithunintentionalweightloss[J].MedClinNorthAm,2O21,105(1):175-186.D0I:10.1016/j.mcna.2020.08.019.

[2]馬仁杰,陳央央,任菁菁,等.消瘦的全科診療思路[J].中國全科醫學,2021,24(23):3009-3012.D0I: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0.439.

[3]GADDEY HL,HOLDERKK.Unintentional weight lossin olderadults[J].AmFamPhysician,2021,104(1):34-40.

[4]CEDERHOLMT,JENSENGL,CORREIAMITD,etal.GLIMcriteriafor the diagnosis of malnutrition-aconsensusreport from theglobalclinical nutritioncommunity[J].ClinNutr,2O19,38(1):1-9.D0I: 10.1016/j.clnu.2018.08.002.

[5]劉鳳奎,羅意帆,王國興.消瘦的臨床診斷思路[J].中國臨床醫生雜志,2017,45(12):14-15.D0I:10.3969/j.issn.2095-8552.2017.12.004.

[6]李誕,崔檬,王佳賀.老年人常見未分化疾病:消瘦的流行病學及診治進展[J].實用老年醫學,2022,36(3):223-227.DOI:10.3969/j.issn.1003-9198.2022.03.003.

[7]馬麗娜,吉彤,李海龍,等.老年人營養不良多學科決策模式中國專家共識(2023)[J].中國臨床保健雜志,2023,26(4):433-445.DOI: 10.3969/J.issn.1672-6790.2023.04.001.

[8]李嬌嬌,劉曉紅.GLIM營養不良診斷標準臨床實踐[J].中國臨床保健雜志,2020,23(6):721-724.D0I:10.3969/J.issn.1672-6790.2020.06.001.

[9]MARTON K I,SOX HC Jr,KRUPP JR. Involuntary weight loss :diagnostic and prognostic significance[J].Ann Intern Med,1981,95(5) : 568-574.D0I:10.7326/0003-4819-95-5-568.

[10]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學齡兒童青少年營養不良篩查:WS/T 456—2014[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14.

[11]Risk Factor Collaboration(NCD-RISC)N C D.Worldwide trendsin underweight and obesity from 1990 to 2022:a pooled analysis of3663 population-representative studies with 222 million children,adolescents,and adults[J].Lancet,2024,403(10431):1027-1050. DOI: 10.1016/S0140-6736(23)02750-2.

[12] COMPHER C,HIGASHIGUCHI T,YUJC,et al. Does low bodymass index predict the hospital mortality of adult western or Asianpatients?[J].JPENJParenter Enteral Nutr,2018,42(2):467-472. DOI: 10.1177/0148607117713182.

[13]GYENES M, WANG I Y, SINHA S K. Assessing and managingunintentional weight loss:a global survey of geriatrician practiceand their use of ice cream to address it[J].JFrailty Aging,2021,10(4):350-356.D0I:10.14283/jfa.2021.11.

[14] ZABA T,CONKLE J,NYAWO M,et al. Concurrent wasting andstunting among children 6-59 months:an analysis usingdistrict-level survey data in Mozambique[J].BMC Nutr,2022,8(1):15.DOI: 10.1186/s40795-022-00508-9.

[15]張帥,李成躍,阿力木江·依米提·塔爾肯.2000—2019年中國漢族大學生消瘦及超重肥胖的變化趨勢[J].現代預防醫學,2024,51(12):2270-2276.D01:10.20043/j.cnki.MPM.202402041.

[16]王付曼,姚屹,楊琦.中國七個城市學齡前兒童消瘦、超重和肥胖狀況的隊列研究[J].中華疾病控制雜志,2019,23(5):522-526.DOI: 10.16462/j.cnki.zhjbkz.2019.05.05.006.

[17]房玥暉,趙麗云,于冬梅,等.2010—2012年中國6\~17歲兒童青少年生長遲緩和消瘦狀況[J].衛生研究,2018,47(1):27-31.DOI:10.19813/j.cnki.weishengyanjiu.2018.01.007.

[18]鮑冬紅,張輝,王博,等.安徽漢族兒童青少年消瘦性營養不良現狀及動態分析[J].中國公共衛生,2017,33(3):490-492. DOl: 10.11847/zggws2017-33-03-39.

[19]YUENEYN,ZALETAAK,MCMANUS S,et al. Unintentionalweight loss, its associated burden,and perceived weight status inpeople with cancer[J].Support Care Cancer,2020,28(1):329-339.D0I: 10.1007/s00520-019-04797-y.

[20]DENTE,WRIGHTORL,WOO J,et al. Malnutrition in olderadults[J].Lancet,2023,401(10380):951-966.DOI:10.1016/s0140-6736(22)02612-5.

[21]MAJ M,HALMI K,LOPEZ-IBOR JJ,et al.Psychologicalinterventions for eating disorders[J]. Drug Ther Bull,2016,54(12):141-144.D0I: 10.1136/dtb.2016.12.0445.

[22]COST J,KRANTZ MJ,MEHLER P S. Medical complications ofanorexia nervosa[J].Cleve Clin JMed,202O,87(6):361-366.DOI: 10.3949/ccjm.87a.19084.

[23]KONTTINEN H. Emotional eating and obesity in adults:the role ofdepression,sleep and genes[J].Proc Nutr Soc,2020,79(3):283-289.DOI: 10.1017/S0029665120000166.

[24]MARTON KI, SOX HCJr,KRUPPJR Involuntary weightloss:diagnostic and prognostic significance[J].Ann Intern Med,1981,95(5): 568-574.D0I:10.7326/0003-4819-95-5-568.

[25]HU SM,ZHANG XY,STAMATIOUM,et al. Higher thanpredicted resting energy expenditure and lower physical activity inhealthy underweight Chinese adults[J].Cell Metab,2022,34(10):1413-1415. D0I:10.1016/j.cmet.2022.05.012.

[26] GROVER S, ANEJA J, SHARMA A,et al. Do the variouscategories of somatoformdisordersdifer from each other in symptomprofile and psychological correlates[J].Int JSoc Psychiatry,2015,61(2):148-156.D0I:10.1177/0020764014537238.

[27]BOSCH X,MONCLUS E,ESCODA O,et al. Unintentional weightloss: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outcomes in a prospective cohortof 2677 patients[J].PLoS One,2017,12(4):e0175125.DOI:10.1371/journal.pone.0175125.

[28]劉艷.390例消瘦待查患者的病因構成及臨床特征分析[D].銀川:寧夏醫科大學,2023.

[29]WUJM,LIN MH,PENG L N,et al. Evaluating diagnosticstrategy of older patients with unexplained unintentional body weightloss:a hospital-based study[J].Arch Gerontol Geriatr,2011,53(1): e51-54. DOI: 10.1016/j.archger.2010.10.016.

[30]WESTMORELAND P, KRANTZ M J, MEHLER P S. Medicalcomplications of anorexia nervosa and bulimia[J].AmJMed,2016,129(1) :30-37. D0I:10.1016/j.amjmed.2015.06.031.

[31]AHMED T, HOSSAIN M I, ISLAM M,et al. Protein-energymalnutrition in children [M]//Hunter's Tropical Medicine and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Amsterdam:Elsevier,2020:1034-1041.

[32]唐梅,楊凡,王旖旎,等.兒童保健門診蛋白質-能量營養不良患兒病因分析[J].中華婦幼臨床醫學雜志(電子版),2023,19(1):69-76.DOI:10.3877/cma.j.issn.1673-5250.2023.01.010.

[33]MERTENS A,BENJAMIN-CHUNG J,COLFORD JM Jr,et al.Child wasting and concurrent stunting in low-and middle-incomecountries[J].Nature,2023,621(7979):558-567.DOI:10.1038/s41586-023-06480-z.

[34]BENJAMIN-CHUNG J,MERTENS A,COLFORD JM Jr, et al.Early-childhood linear growth faltering in low-and middle-incomecountries[J].Nature,2023,621(7979):550-557.DOI:10.1038/s41586-023-06418-5.

[35]MERTENS A,BENJAMIN-CHUNG J,COLFORD JM Jr,et al.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child growth faltering in low-resourcesettings[J].Nature,2023,621(7979):568-576.DOI:10.1038/s41586-023-06501-x.

[36]PRASETYO Y B, PERMATASARI P, SUSANTI H D. The effctof mothers' nutritional education and knowledge on children'snutritional status: a systematic review [J]. Int J Child Care EducPolicy,2023,17(1):11.D0I:10.1186/s40723-023-00114-7.

[37] SINGH K D,ALAGARAJAN M,LADUSINGH L. Householdcontext and child wasting in northeast India [J].2015.

[38]ELOVAINIO M,PULKKI-RABACK L,HAKULINEN C,et al.Psychosocial environment in childhood and body mass index growthover 32 years[J].Prev Med,2017,97:50-55.DOI:10.1016/j.ypmed.2016.12.023.

[39] SWANSON SA,CROW SJ,LE GRANGE D,et al.Prevalenceand correlates of eating disorders in adolescents.Results from thenational comorbidity survey replication adolescent supplement [J].Arch Gen Psychiatry,2011,68(7):714-723.DOI:10.1001/archgenpsychiatry.2011.22.

[40]BRYDEN K S,NEIL A,MAYOURA,et al. Eating habits,bodyweight,and insulin misuse.A longitudinal study of teenagersand young adults with type 1 diabetes[J].Diabetes Care,1999,22(12): 1956-1960.D0I:10.2337/diacare.22.12.1956.

[41]LAPORTA-HERRERO I,JAUREGUI-LOBERA I,BARAJAS-IGLESIAS B,etal.Bodydisatisfaction inadolescents with atingdisorders[J].Eat Weight Disord,2018,23(3):339-347.DOI:10.1007/s40519-016-0353- δ*X

[42]MAJIDHA,AMIRI M,MOHD AZMI N,et al.Physicalactivity,body composition and lipids changes in adolescents:analysis from the MyHeART Study[J].SciRep,2016,6:30544.DOI:10.1038/srep30544.

[43]ALIBHAI S MH,GREENWOOD C,PAYETTE H. Anapproach to the management of unintentional weight loss in elderlypeople[J].CMAJ,2005,172(6):773-780.DOI:10.1503/cmaj.1031527.

[44]萬學紅,盧雪峰.診斷學[M].10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24.

[45]FERRER M,ANTHONY TG,AYRES JS,et al. Cachexia:a systemic consequence of progressive,unresolved disease [J].Cell,2023,186(9):1824-1845.D0I: 10.1016/j.cell.2023.03.028.

[46]SURIBENR,CHEN M,HIGBEEJ,et al. Antibody-mediatedinhibition of GDF15-GFRAL activity reverses cancer Cachexiain mice[J].Nat Med,2020,26(8):1264-1270.DOI:10.1038/s41591-020-0945-x.

[47] SENKUS K E,CROWE-WHITE K M,BOLLAND A C,et al.Changes inadiponectin:leptin ratio among older adults with obesityfollowing a 12-month exercise and diet intervention[J].NutrDiabetes,2022,12(1):30.D0I:10.1038/s41387-022-00207-1.

[48] SENKUS K E,CROWE-WHITE K M,BOLLAND A C,et al.Changes in adiponectin:leptin ratio among older adults with obesityfollowing a 12-month exercise and diet intervention[J].NutrDiabetes,2022,12(1):30.D0I:10.1038/s41387-022-00207-1.

[49]QUINTAS-CARDAMA A,VERSTOVSEK S.Molecularpathways:JAK/STAT pathway:mutations,inhibitors,andresistance[J].Clin Cancer Res,2013,19(8):1933-1940.DOI:10.1158/1078-0432.ccr-12-0284.

[50]SHIRAI Y,MORITA S,IWATA T,et al. Anti-inflammatory andnutritionalimprovementeffctsofdietarysupplementationcombinedwith fish oil in patients with epithelial cancer[J]. Oncol Lett,2022,24(3):306.D0I:10.3892/ol.2022.13426.

[51]CIMINO I,KIM H,LORAINE TUNG Y C,et al. Activation of thehypothalamic-pituitary-adrenal axisby exogenousand endogenousGDF15[J].Proc Natl Acad Sci USA,2021,118(27):e2106868118. DOI: 10.1073/pnas.2106868118.

[52]普珍,次仁央宗,其梅,等.西藏不同海拔地區藏族青少年消瘦狀況調查[J].高原科學研究,2023,7(1):65-70.DOI:10.16249/i cnki.2096-4617.2023.01.008.

[53](澳)John Murtagh,著.全科醫學[M].張澤靈,劉先霞,譯.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9.

[54]DRARENI K,BENSAFIM,GIBOREAU A,et al. Chemotherapy-induced taste and smell changes influence food perception in cancerpatients[J].Support Care Cancer,2021,29(4):2125-2132.D0I: 10.1007/s00520-020-05717-1.

[55]BOSSI P,DELRIO P,MASCHERONI A,et al. The spectrum ofmalnutrition/Cachexia/sarcopenia in oncology according to diffrentcancer types and settings:a narrative review[J].Nutrients,2021,13(6):1980.D0I:10.3390/nu13061980.

[56]RAVASCO P.Nutrition in cancer patients[J].JClin Med,2019,8(8):1211.D0I:10.3390/jcm8081211.

[57]TOSATOM,MARZETTIE,CESARI M,et al.Measurementof muscle mass in sarcopenia:from imaging to biochemicalmarkers[J].AgingClin ExpRes,2017,29(1):19-27.DOI:10.1007/s40520-016-0717-0.

[58]ALVARO SANZ E,GARRIDO SILES M,REY FERNANDEZL,et al.Nutritional risk and malnutrition rates at diagnosis ofcancer in patients treated in outpatient settings:early interventionprotocol[J].Nutrition,2019,57:148-153.DOI:10.1016/j.nut.2018.05.021.

[59]MURATORE A F,ATTIA E. Current therapeutic approaches toanorexia nervosa:state of the art[J].Clin Ther,2O21,43(1):85-94.DOI:10.1016/j.clinthera.2020.11.006.

[60]中華醫學會心身醫學分會進食障礙協作學組,中華醫學會精神醫學分會進食障礙研究協作組,陳涵,等.中國神經性厭食癥診療專家共識[J].中國全科醫學,2024,27(5):509-520.DOI: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728.

[61]許家豪,王俊杰,談善軍,等.癌性惡病質診斷、評估及治療進展[J].中國臨床醫學,2023,30(6):1074-1079.DOI:10.12025/j.issn.1008-6358.2023.20210598.

[62] COLLINS N. Calculating your patient's caloric needs [J]. OstomyWound Manage,2009,55(2):10-12.

[63]YOSHIMURA Y,WAKABAYASHI H,MOMOSAKI R,et al.Stored energy increasesbodyweight and skeletal muscle massinolder,underweight patients after stroke[J].Nutrients,2021,13(9):3274.D0I:10.3390/nu13093274.

[64]中國營養學會.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22.

[65]BISCHOFFSC,AUSTINP,BOWYKENSK,etal.ESPENpractical guideline:home enteral nutrition[J].Nutr Hosp,2023,40(4): 858-885.D0I:10.20960/nh.04796.

[66]LAL S,PAINE P,TACK J,et al. Avoiding the use of long-term parenteral'support in patients without intestinal failure:a position paper from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Clinical Nutritionamp; Metabolism,the European Society of Neurogastroenterologyand Motilityand the Rome Foundation for Disorders of Gut-BrainInteraction[J].Neurogastroenterol Motil,2024,36(9):e14853. DOI: 10.1111/nmo.14853.

[67]FAWCETT J,BARKIN R L.Review of the results from clinicalstudies on the efficacy,safety and tolerability of mirtazapine for thetreatment of patientswith majordepression[J].JAffectDisord,1998,51(3):267-285.D01:10.1016/s0165-0327(98)00224-9.

[68]RUIZ GARCIA V,LOPEZ-BRIZ E,CARBONELL SANCHISR,et al.Megestrol acetate for treatment of anorexia-Cachexiasyndrome[J].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2013(3):CD004310. D0I:10.1002/14651858.cd004310.pub3.

[69]DEHESTANIB,LE ROUX C W.The role of the small bowel inunintentional weight loss after treatment of upper gastrointestinalcancers[J].JClin Med,2019,8(7):942.DOI:10.3390/jcm8070942.

[70]姜曉晨,王桂彬,劉福棟,等.基于“象思維”考辨脾臟之名與實[J].世界中醫藥,2024,19(7):994-999.

[71] LIU J, SHUANG W,YING Z. Efficacy of Shenling Baizhu Sanon Weight gain in chronic malnutrition: a randomized controlledtrial[J].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2O21,278:114320.

[72](宋)太平惠民和劑局.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十卷[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59.

[73]BENSKY D,GAMBLE A,KAPTCHUK T J. Chinese HerbalMedicine:Materia Medica[M].Third Edition.Eastland Press,,1986.

[74]陳宇,李曉峰,王瑞.百合知母湯聯合甲巰咪唑治療 Graves病的隨機對照研究[J].中華中醫藥雜志,2021,36(5):1024-1022.

[75]劉佳,趙輝,孫磊.玉女煎輔助治療糖尿病性營養不良的療效評價[J].中醫臨床研究,2020,12(24):45-43.

[76]黃偉,周敏,張強.八珍湯聯合抗結核藥物治療結核病相關性消瘦的臨床觀察[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22,29(3):67-71.

[77]汪昂.醫方集解[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

[78](明)張介賓,著.孫玉信,朱平生,校.景岳全書[M].上海:第二軍醫大學出版社,2006.

[79]HSU C,JING C,AND YING L. Fei Er Wan(Pediatric MassPill ) for parasitic infection-induced malnutrition:a double-blindRCT[J]. Journal of Pediatric Gastroenterology and Nutrition,2017,64:231-236.DOI:10.1097/MPG.000000000001387.

[80] ZHANG L,MING L,AND QING W. Acupuncture for improvingappetite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diseases:a systematic reviewand meta-analysis [J]. Evidence-Based Complementaryand Alternative Medicine,2020(2020):8868051.DOI:10.1155/2020/8868051.

[81]中華中醫藥學會.營養不良中西醫結合診療專家共識(2022版)[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22,42(6):701-708.

[82]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 traditional medicine strategy2014-2023[R].Geneva: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2013.

[83]PADHANI Z A,CICHON B,DAS JK,et al. Systematic reviewof management of moderate wasting in children over 6 months ofage[J].Nutrients,2023,15(17):3781.DOI:10.3390/nu15173781.

[84]康麗娜,李妮芝.幽門螺桿菌感染與兒童厭食伴消瘦的相關性探討[J].臨床醫學研究與實踐,2017,2(22):49-50.DOI:10.19347/j.cnki.2096-1413.201722024.

[85]黃珍茹,娜迪拉·巴吾爾江,高潤穎,等.個性化營養干預對改善學齡兒童消瘦肥胖的效果評估[J].中國學校衛生,2017,38(11):1618-1620,1625.D0I:10.16835/j.cnki.1000-9817.2017.11.006.86.

[86]HUFFMAN GB. Evaluating and treating unintentional weight loss inthe elderly[J].AmFamPhysician,2002,65(4):640-650.

[87]YUAN W, ZHANG Y,CHEN L, et al. Lean body mass positivelyassociate with blood pressure in Chinese adults:the roles of agesand body fat distribution[J].BMC Public Health,2O23,23(1):2453.DOI: 10.1186/s12889-023-17312-0.

[88]ALLEGRANTEJP,WELLS MT,PETERSON JC. Interventionsto support behavioral self-management of chronic diseases [J].Annu Rev Public Health,2019,40:127-146.DOI:10.1146/annurev-publhealth-040218-044008.

[89]VELEZ M,LUGO-AGUDELO L H,PATINO LUGO D F,et al.Factors thatinfluence theprovision of home-based rehabilitationservices for people needing rehabilitation:a qualitative evidencesynthesis[J].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2023,2(2):CD014823.DOI:10.1002/14651858.CD014823.

[90]張有成,王滿才.癌癥患者的消瘦問題[J].腫瘤代謝與營養電子雜志,2014,1(1):18-20.

[91]王輝,趙付英,姜岳.全科醫生主導的多學科團隊服務模式管理老年人共病的實踐與思考[J].中華全科醫師雜志,2019,18(8): 798-800. DOl: 10.3760/cma.j.issn.1671-7368.2019.08.022.

[92]LEBIEDOWSKA A, HARTMAN-PETRYCKA M,BLONSKA-FAJFROWSKA B. How reliable is BMI? Bioimpedance analysis ofbodycompositioninunderweight,normal weight,overweight,andobese women[J].IrJMed Sci,2021,190(3):993-998.DOI:10.1007/s11845-020-02403-3.

[93]GOLUBNITSCHAJA O,LISKOVA A,KOKLESOVA L,et al.Caution,“normal”BMI:health risks associated with potentiallymasked individual underweight-EPMA position paper 2O21[J].EPMAJ,2021,12(3):243-264.D0I:10.1007/s13167-021-00251-4.

[94]KONDRUPJ,ALLISON SP,ELIA M,et al. ESPEN guidelinesfor nutrition screening 2002[J].Clin Nutr,2003,22(4):415-421. D0I: 10.1016/s0261-5614(03)00098-0.

[95] STRATTON R J, HACKSTON A, LONGMORE D,et al.Malnutrition in hospital outpatients and inpatients:prevalence,concurrent validityand ease of use of the'malnutrition universalscreening tool'('MUST') for adults[J].BrJNutr,2004,92(5):799-808.DOI:10.1079/bjn20041258.

[96]FERGUSON M,CAPRA S,BAUERJ,et al. Development of avalidand reliable malnutrition screening tool foradult acute hospitalpatients[J].Nutrition,1999,15(6):458-464.DOI:10.1016/s0899-9007(99)00084-2.

[97] ISENRING E,ELIA M. Which screening method is appropriatefor older cancer patients at risk for malnutrition?[J].Nutrition,2015,31(4):594-597.D0I:10.1016/j.nut.2014.12.027.

[98]高海濤,李陽,李輝.不同營養狀況下兒童青少年骨齡發育提前或落后的風險分析[J].中國循證兒科雜志,2020,15(2):114-117. DOI: 10.3969/j.issn.1673-5501.2020.02.006.

[99]KUSUMAJAYA A A N. Individual and social environmental factoras risk factor of bmi-for-age in school children[J]. Internationaljournal of health sciences,2021,5(2):89-98.

[100] SATTLER F A,EICKMEYER S,EISENKOLB J. Body imagedisturbance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with anorexia nervosa andbulimia nervosa:a systematic review[J].Eat Weight Disord,2020,25(4):857-865.D0I: 10.1007/s40519-019-00725-5.(收稿日期:2025-01-15;修回日期:2025-03-20)(本立纻 旺翠)

猜你喜歡
醫院疾病患者
超聲醫生帶你探秘肛管疾病
吸煙:呼吸道的隱形殺手
家庭百事通(2025年8期)2025-08-18 00:00:00
守護心腦健康遠離“頭號殺手”侵襲
健康向導(2025年6期)2025-08-18 00:00:00
乳腺癌的安全用藥和護理
冠心病介入治療后如何護理
守護心臟
肺癌病人及其配偶家庭韌性對疾病接受度的主客體互倚模型分析
循證護理(2025年13期)2025-07-31 00:00:00
我不想去醫院
兒童繪本(2018年10期)2018-07-04 16:39:12
萌萌兔醫院
帶領縣醫院一路前行
中國衛生(2015年8期)2015-11-12 13:15:20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日本中文字幕乱码中文| 99精品免费在线|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 国产全黄a一级毛片| 国产v精品成人免费视频71pao | 无码一区中文字幕| 色综合天天综合中文网| 国产成人免费视频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无线观看| 国产丝袜无码一区二区视频| 伊人丁香五月天久久综合| 亚洲精品国产首次亮相| 在线免费无码视频| 欧美五月婷婷| 欧美一区二区自偷自拍视频| 国产青榴视频| 99999久久久久久亚洲| 亚洲国产91人成在线| 天天色天天综合| 999在线免费视频| 日韩视频免费| 在线五月婷婷| 国产欧美在线观看一区 | 91国语视频| 日韩国产综合精选| 噜噜噜综合亚洲| 72种姿势欧美久久久久大黄蕉| 国产无码网站在线观看| 欧美精品不卡| 激情国产精品一区| 亚洲欧美不卡视频| 毛片视频网| 日本黄色a视频| 青青草91视频|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 超碰免费91| 熟女视频91|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国产精品永久不卡免费视频| 国产欧美日韩综合一区在线播放| 日韩最新中文字幕| 青青青伊人色综合久久| 国产内射一区亚洲| 亚洲三级电影在线播放| 色有码无码视频| 91免费在线看| 国产黄色视频综合| 亚洲av无码成人专区| 成人韩免费网站| 国产青青草视频| 亚洲国产日韩一区| 99精品伊人久久久大香线蕉| 免费看一级毛片波多结衣| 欧美国产综合色视频| 日韩中文精品亚洲第三区| 国产草草影院18成年视频| 91福利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成年人网| 国产波多野结衣中文在线播放| 国产成人精品第一区二区| 免费毛片在线| 国产在线麻豆波多野结衣| 国产日韩久久久久无码精品| 美女国产在线| 在线视频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91视频精品| 日韩二区三区无| 成人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情精品国产品免费| 久久精品国产91久久综合麻豆自制| 国产打屁股免费区网站| 国产精品三级av及在线观看| 亚洲黄网视频| 国产一级毛片yw| 亚洲综合色区在线播放2019| 亚洲男人的天堂久久香蕉| 午夜精品一区二区蜜桃| 91人人妻人人做人人爽男同| 思思热在线视频精品| 久久夜色精品| 国内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