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F127.5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8477(2025)06-0136-06
產業是推動共同富裕的重要支撐,綠色發展是基礎。當前湖北積極推進新能源發展和電動化轉型,依靠頭部企業東風集團,“鏈長 + 鏈主 + 鏈創\"共建新能源汽車強省。2025年3月20日,湖北啟動新能源汽車“雙百躍升\"活動,助力東風汽車跨越新能源汽車產銷100萬輛,“湖北造”新能源汽車產量100萬輛目標。
一、湖北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發展現狀與反思
(一)湖北突破性發展新能源汽車
2024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年度產銷量首次突破1000萬輛,新能源汽車乘用車市場滲透率超過50% 。湖北突破性發展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等優勢產業,2024年武漢地方政府工作報告5次提及新能源汽車,2025年湖北對符合條件的新能源汽車補貼2萬元。東風公司加快業務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扎實推進新能源轉型升級行動,加快發展新業務,制勝新賽道。湖北堅定不移走制造強省之路,努力建成全國重要的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創新中心和生產基地。“漢孝隨襄十\"汽車產業走廊擴能增效,助力湖北汽車產業規模突破萬億級,打造世界級汽車產業集群。[3]
作為中國傳統汽車基地之一,湖北新能源汽車起步較早,2009年,“東風混合動力電動城市客車的開發\"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全面提升湖北汽車業科技水平。東風首批進入“十城千輛\"計劃,武漢首款自主品牌乘用車東風風神S30下線。湖北頭部企業東風集團是第一批進入湖北試點碳排放權交易的企業,東風乘用車有限公司、東風商用車有限公司、神龍汽車公司、東風汽車有限公司(十堰地區)風神襄陽汽車有限公司、東風汽車零部件有限公司、東風汽車襄陽熱電廠和東風汽車公司熱電廠等均已加入碳排放權交易。
(二)近年來湖北新能源汽車發展困境與反思
汽車工業是湖北重要的優勢特色產業,但近年來新能源汽車發展相對滯后,技術、規模和產業化等方面與發達地區相比均有較大差距,被列入首批國家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城市的僅有武漢和襄陽,2023年武漢跌出全國新能源汽車產量前10城市。在綠色低碳政策導向下,中國汽車產業正經歷巨大調整,傳統燃油汽車企業均遭遇新能源轉型成本大的困境。新能源浪潮改變了中國汽車產業的城市格局,一些原本汽車工業不發達的城市比如深圳,抓住機遇大力發展新能源汽車,成為新的汽車主產地,而一些傳統汽車城市比如武漢因為沒有跟上新能源汽車發展的步伐,汽車產業地位開始下滑,東風汽車由于新能源業務前期投入巨大,2023年出現上市以來首次虧損。
1.初期過于依賴合資企業的傳統燃油汽車優勢,妨礙了新能源汽車發展進程
湖北頭部企業依賴合資品牌支撐,忽略了新能源發展大趨勢,后又趕上汽車價格戰,合資車企頹勢、新能源汽車爆發和價格內卷等市場變化導致合資企業曾經的豐厚利潤大幅縮水,傳統汽車優勢導致轉型成本大,阻礙新能源汽車發展。“雙碳”目標下,綠色低碳發展大勢所趨,我國傳統汽車巨頭面臨著巨大挑戰,迫切需要在新能源領域尋求突破。同時,大型企業復雜的層層管理,難以應對靈活多變的市場。大型企業管理層往往思維固化,對市場缺乏足夠的了解。在新能源和智能化浪潮下,應更多關注國家的產業政策調整,思考如何通過不斷創新、及時轉型,才能讓企業在激烈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2.湖北新能源汽車消費市場很長一段時期偏冷
我國新能源汽車是在政策扶持下發展起來的,初期缺少明確的技術路線,可供購買的新能源車型不多,加上地方保護主義壁壘難以打破,車企過于關注財政補貼而忽略市場需求,造成政策“雷聲大雨點小\"和“政熱市冷\"的局面。盡管有多種的政策優惠,但消費者環保意識不足、使用不方便、售后服務滯后、使用成本高和配套設施不健全。因此,在很長一段時間,新能源汽車是“叫好不叫座”銷售不景氣,湖北也在所難免,新能源汽車市場偏冷,消費者熱情不高。
筆者2008年曾在湖北走訪調研發現,只有少數行業專家和相關研究人員了解并關注新能源汽車,對于是否發展新能源汽車仍存在較大爭議。2010年媒體新聞報道稱武漢僅兩座充電站進入正式運行,即三角湖國家充電站和車城北充電站。但筆者實地考察發現實際與報道不一致,武漢首座充電站三角湖國家充電站雖已建成,但當時仍未投入使用。2012年武漢189份政策調查問卷分析結果顯示,對“關于武漢市新能源汽車發展哪一點最影響你的使用意愿\"選項,絕大部分受訪者選擇“優惠政策不夠”“高車價令人望而卻步”和“技術不夠先進”。
3.地方新能源汽車政策也有一定影響
武漢“十二五”規劃就提出將新能源汽車發展作為重點,但后續數年并沒有實質性進展。2017年出臺的推廣新能源汽車政策,重點是消費應用層面而非生產領域,湖北錯過了新能源汽車消費補貼力度最大的市場和品牌培育關鍵期。早期地方政策扶持力度不大或支持面窄,2014年才開始對購置新能源汽車免征購置稅。地方政府配套扶持力度不夠,湖北省設立的電動汽車發展專項基金,從2010年起每年安排2000萬元,不及外省一家大企業的研發投入,對我省新能源汽車引導作用不大。與此同時,充電樁等配套設施建設滯后、數量不足和新能源汽車價格高等,導致我省消費者認同度不高。2008年的武漢專家訪談顯示,市民對新能源汽車戰略鮮有了解,對發展純電動還是插電式混合,專家各執一詞,認為我省政策雷聲大雨點小,新能源汽車市場良莠不齊。
傳統汽車工業大省湖北擁有全國領先的汽車制造業產業基礎和技術工人隊伍,在鞏固傳統汽車制造業優勢的同時,需要大力發展新能源汽車產業。“雙碳”目標下,發展新能源汽車成為“關鍵的關鍵”。新能源轉型升級是湖北的應對之策,湖北提出2025年建成全國重要的新能源汽車生產基地的總體目標,規劃新能源汽車產能在250萬輛以上。綠色轉型與整個汽車產業鏈相關聯,應深人貫徹落實國家穩鏈、強鏈、固鏈號召,通過補鏈、強鏈、延鏈推進跨界融合創新,以創新為驅動、綠色發展實現合作共贏,加強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協同發展,打造現代汽車新質生產力。
二、2018和2024年湖北消費者市場對比實證分析
我國缺乏傳統燃油汽車的核心技術,低碳經濟更促使汽車產業結構加速調整。行業增長主要依靠新能源和出口拉動,競爭日益加劇,以價換量的競爭更加慘烈,新能源汽車能否贏得市場認可是關鍵。消費是拉動增長的主要驅動力,消費者市場重點是購買意愿,為更好了解湖北新能源汽車市場,本文基于湖北消費者市場調查數據,對湖北新能源汽車消費者購買意愿的影響因素進行實證分析。
(一)2018年湖北消費者購買意愿實證分析
2018年是雙積分辦法正式實施的第一年,補貼退坡導致新能源汽車價格上升,國際油價低落和國內傳統燃油汽車降價削弱新能源汽車性價比。針對湖北新能源汽車消費者市場,課題組進行過問卷調查,此次調研共發放300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297份,主要針對補貼政策、雙積分政策、“碳寶包”App的推廣等方面展開實證檢驗,采用orderedlogit模型和安慰劑檢驗等分析方法。
結果顯示,在不同價格區間,新能源汽車購買意愿與價格相關性并不趨同,對價格20萬以下的新能源汽車,雙積分辦法和“碳寶包”App等有正向作用,對價格為21萬一95萬的新能源汽車則沒有正向作用。這說明愿意花較低或者一般價格購買新能源汽車的消費者,對于碳積分兌換機制采取接納態度,愿意用自己的低碳行為換取商品,而雙積分辦法和“碳寶包\"App等對于愿意花較高價格購買新能源汽車的消費者則失效。究其原因,雙積分辦法和“碳寶包”App等綠色低碳機制設計具有行政命令色彩,消費者存在對行政命令的抵觸,企業或個人有應付與交差的思想,雙積分辦法和“碳寶包\"App等旨在調動市場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引導向綠色低碳的生產和生活方式轉移。實證結果見表1。
實證分析顯示,應繼續推行雙積分政策,促進企業重視研發,政府對其研發進行激勵,從而降低價格。對個人消費者政策來說,需完善碳積分兌換機制,轉變補貼模式,從政府補貼轉向市場補貼。
(二)2024年湖北消費者購買意愿實證分析
近年來汽車價格戰愈演愈烈,消費者成為市場重心,2024年課題組再次基于湖北消費者市場調研數據進行調研。此次調研主要針對新能源汽車政策補貼力度、充電設施、購置稅政策、限行政策等方面做實證檢驗,探討政策對消費者購買意愿的影響。對湖北消費者市場進行抽樣調查,共發放調查問卷350份,回收有效問卷300份。通過SPSS等進行數據統計,分析政策支持對湖北消費者購買意愿的影響。實證分析顯示,政策補貼力度、充電設施、購置稅政策、限行政策均對湖北消費者購買意愿有顯著正向影響。影響顯著程度依次為充電設施完善、免征購置稅和不限行,結果顯示,湖北仍然需要以政策激發新能源汽車消費者的內生動力,回歸結果見表2和表3。
湖北消費者從完全不了解、逐漸接受到比較認同新能源汽車國家戰略,消費市場接受度大幅提升。調研和實證分析顯示,消費者最關心的是價格和使用的便利,新能源汽車碳普惠和碳寶包等激勵類產品引導綠色低碳的出行和生活方式,促進新能源汽車的銷售和使用。隨著新能源汽車保有量增加,消費者激勵機制將變得越來越重要。新能源汽車價格已基本與傳統燃油汽車持平,如果售后服務仍然欠缺,購買補貼減少或終正可能削弱新能源汽車對消費者的吸引力。
三、“雙碳”目標下湖北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發展的思考
綠色發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需要全社會共同推進。我國發展新能源汽車方向已明確,應積極探索具有湖北特色的新能源汽車機制創新,基于頭部企業推進我省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綠色治理,趕上新能源汽車蓬勃發展浪潮。應理性看待并科學分析新能源汽車和傳統燃油汽車的博弈與均衡,認真考慮湖北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節能減排問題,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把湖北從“汽車大省”建設成為綠色低碳的\"制造強省”。



(一)有效激發我省新能源汽車企業的內生動力,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湖北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
國家明確研究建立雙積分辦法和碳交易市場銜接機制,結合湖北碳市場基礎和優勢,呼應國家號召,積極探索我省新能源汽車碳資產貨幣化路徑。國務院國資委為推動中央企業新能源汽車業務提速發展,對東風集團等3家央企的新能源汽車業務進行單獨考核,更加注重考核技術、市場占有率和未來的發展等,將進一步加快中央企業新能源業務轉型發展的步伐,湖北合資車企業轉型迫在眉睫。政策層面的引導固然重要,市場發展動力的激發關鍵在于企業的內在積極性。東風集團扎實推進\"新能源轉型升級三年行動(2023—2025)”,“中國車谷”成為全球汽車產業最密集的區域之一,打造綠色化經濟增長新引擎,成為先進生產力發展高地之一。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被列入湖北突破性發展優勢產業進行布局,“漢孝隨襄十\"汽車產業走廊擴能增效,將傳統制造業優勢轉化為新質生產力,力爭湖北新能源汽車躋身全國第一方陣。基于東風汽車促進全省汽車產業產值加強突破萬億元,推進重要的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創新中心和生產基地建設,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
(二)基于湖北汽車產業鏈優勢培育綠色發展新動能
推動湖北新能源汽車從“政策扶持\"轉向“市場自立”。武漢有強大的汽車產業技術和研發能力,湖北是我國汽車產業化程度最高、產業鏈條最完整的省份之一。發揮湖北基礎和優勢,積極探索行業級新能源汽車碳普惠,推動形成綠色生產和生活方式,促進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低碳發展,培育綠色生產力。協調政府、企業和消費者權責利,推進“鏈長 + 鏈主 + 鏈創”機制,補鏈強鏈調動內在動力,由政府主導逐步轉向政策和市場共同驅動。激勵節能降碳減排和綠色技術創新,把發展新能源汽車作為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任務和突破口,基于湖北汽車產業鏈優勢培育綠色發展新優勢,持續推動能源低碳轉型,催生綠色發展新動能
(三)積極把握后補貼時代新能源汽車積分管理的發展機遇,發揮湖北碳市場優勢探討后補貼時代新能源汽車市場激勵機制
隨著產銷規模擴大,財政補貼終止,中國新能源汽車從補貼走向積分管理。國務院《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一2035年)》明確“營造良好政策環境,完善雙積分辦法,有效承接財政補貼政策,研究建立與碳交易市場的銜接機制”。[4工信部提出適時研究建立雙積分辦法與其他碳減排體系的銜接機制;研究雙積分管理政策向碳排放管理轉變。國家發展改革委提出擬將新能源汽車碳配額引入全國碳市場。雙積分辦法認可度和影響均較高,它強調降低油耗和強迫生產新能源汽車,一定程度出清新能源汽車市場,并促進傳統燃油汽車節能減排。新能源汽車與碳交易市場結合已大勢所趨,武漢市新能源汽車出行碳普惠已經正式交易,應積極把握后補貼時代新能源汽車碳積分管理帶來的挑戰和機遇。2024年,武漢正式推出新能源汽車出行碳普惠。湖北自2014年開始碳排放權交易,是中國第一批進入碳交易的試點省份,有較為成熟的碳市場運作經驗。2017年12月,全國碳交易注冊登記系統落戶湖北,2024年度湖北碳排放配額總量為2.56億噸,湖北碳排放配額總量、市場交易量和碳金融創新連續創全國第一,湖北具有將新能源汽車減排納入碳市場交易的良好基礎。湖北已高標準建成全國碳排放權注冊、登記和結算系統,成為全國碳資產的神經樞紐,正建設全國碳市場和碳金融中心。順應新能源汽車與碳交易市場結合的產業發展趨勢,建議將激勵性新能源汽車減排納入湖北碳排放權交易體系,結合湖北獨特的基礎和優勢推進雙積分辦法和碳交易市場銜接和優勢互補,激勵企業和消費者內生動力,同時落實國家新能源汽車未來政策,探討具有湖北特色的后補貼時代新能源汽車市場激勵機制。
(四)以新能源汽車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推進湖北汽車產業鏈、創新鏈、政策鏈和資金鏈融合發展
要借鑒成功經驗,構建兼具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新能源汽車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政策,打造新能源汽車碳普惠的湖北特色,促進我省汽車產業綠色發展,推動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創新鏈、政策鏈和資金鏈深度融合,落實國家綠色發展政策,優化我省汽車產業結構。結合湖北基礎和優勢,推進雙積分辦法銜接碳交易市場,形成合理的碳減排價格體系,穩定生產和經營預期,降低市場波動風險。以新能源汽車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推進實現雙積分管理和碳排放管理銜接聯動,推動規范汽車產業鏈數據采集和碳排放核算,培育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動能,把“雙碳\"指標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綜合體系,基于湖北面向全國重塑低碳汽車市場,厚植高質量發展綠色底色。論文部分數據來源于課題研究報告)
參考文獻:
[1]湖北省經濟和信息化廳.雙百躍升丨2025年,湖北汽車產業“雙百萬”目標確定![EB/OL].http://jxt.hubei.gov.cn/bmdt/cyfz/202503/t20250320_5583111.shtml,2025-03-20.
[2]搜狐網.2025湖北省新能源汽車促消費政策發布,最高補貼2萬元,武漢、宜昌、仙桃政策出臺[EB/OL].https://www.sohu.c0m/a/873686524_121019331?scm=10001.7312_13-100000-0_922.0-0.0.a2_5X151X1053,2025-03-20.
[3]湖北省經濟和信息化廳.雙百躍升丨湖北發布《支持全省汽車產業發展若干措施(2024—2027年)》[EB/OL]. http://jxt.hubei.gov.cn/bmdt/cyfz/202503/t20250321_5584595.shtml,2025-03-21.
[4]中國政府網.關于印發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的通知[EB/OL].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11/02/content_5556716.htm,2020-11-02.
[5]工信部.乘用車企業平均燃料消耗量與新能源汽車積分并行管理辦法[EB/OL].https://www.gov.cn/xinwen/2017-09/28/c0ntent_5228217.htm,2017-09-28.
責任編輯 郁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