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國家出臺了一系列加強和改進思政教育的方針政策,強調數字化技術在教育領域的創新應用。高校輔導員作為思政教育的重要力量,肩負著引導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提升綜合素質的重要使命。結合當前數字媒體技術的快速發展和大學生網絡化生存的現狀,本文從數字媒體視域下高校輔導員網絡思政教育的現狀進行分析,對創新路徑進行研究,旨在解決傳統思政教育在覆蓋面、互動性與時效性等方面的不足,為實現高校思政教育的數字化轉型、增強教育的吸引力和實效性提供理論依據與實踐路徑,為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素養、構建網絡思政教育新生態提供新思路。
高校輔導員網絡思政教育創新路徑研究的現實價值
一、促進思想政治成長
網絡已成為新時代大學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5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統計,截至2024年12月,中國網民規模達11.08億人,互聯網普及率升至 78.6% 。高校學生是互聯網用戶中思想最為活躍的群體,經濟技術伴隨數智時代的發展,粉絲文化、惡搞文化等網絡青年亞文化層出不窮,對青年群體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產生了多元而復雜的影響。
面對信息過載、多元文化交織及價值觀念碰撞的復雜環境,大學生的價值觀形成和思想道德建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相比之下,傳統單向灌輸式教育已經難以滿足新時代大學生的多樣化需求,而新時代網絡思政教育模式又強調互動性和參與性,需要學生能夠在主動探索中形成正確的價值認知。通過網絡思政教育創新路徑的研究能夠有效幫助學生在復雜的網絡環境中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顯著提高學生的信息篩選能力和批判性思維。同時,以學生為中心,通過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多樣化的支持體系,滿足不同學習風格和興趣的學生需求,幫助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提升信息篩選能力和批判性思維。
二、提升輔導員專業素養和技術應用能力
在復雜多變的網絡環境中,如何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提高信息篩選能力顯得尤為重要。因此,網絡思政教育創新路徑的研究不僅能促進學生的思想政治成長,還能促進輔導員專業素養和技術能力的提升。網絡思政教育的新模式要求高校輔導員順應時代變化,不斷學習與適應新技術,學會運用大數據分析、虛擬現實(VR)等新興的數字媒體手段,更準確地了解學生的心理需求和思想動態。同時,利用多媒體資源豐富教學形式,設計個性化的在線課程和互動性強的線上討論活動,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在數字媒體視域下,思想政治教育不再局限于單一領域,通過跨學科的研究項目或與技術人員共同開發數字化教學資源,使得高校輔導員提升其分析問題的綜合能力,能夠更全面地應對復雜的教育場景,在創新中不斷成長,在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事業中發揮作用。
三、推動高校思政教育整體發展
網絡成為連接學生與教育資源的重要橋梁,而傳統的單向灌輸式思政教育往往局限于課堂教學和線下活動,覆蓋面有限且難以滿足不同特點學生的需求和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參與感。高校必須要利用自身資源,建立在線學習平臺,進行精準推送,從而實現教育資源的廣泛傳播和個性化分配,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使得更多學生受益于優質的思政教育資源,也能為偏遠地區的學生提供高水平思政教育的機會。因此,在實施網絡思政教育時,高校可以與社會各界建立合作關系,共同開發思政教育資源,利用當前新興媒體技術,開展網絡思政教育創新的研究,形成多方聯動的教育合力,為學生提供更多元的學習機會和社會實踐渠道,提升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影響力,為培養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新時代人才提供了有力保障。
高校輔導員網絡思政教育創新路徑研究可行性分析
一、高校輔導員網絡思政教育創新路徑研究的需求與緊迫性
隨著時代變化,學生群體的特點也在不斷變化,高校輔導員面臨的網絡思政教育任務日益繁重,網絡思政教育創新路徑研究已成為一項緊迫而重要的任務。首先,大學生獲取信息和參與思想交流的渠道發生了根本性變化,面對面教學方式難以滿足新需求。這種背景下,輔導員必須具備更強的技術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才能有效開展網絡思政教育。其次,新時代的大學生多為“數字原住民”,對廣泛使用的新媒體社交平臺有較高的依賴性,并且通過互聯網獲取信息的速度和廣度遠超以往,總習慣于通過社交媒體、短視頻平臺等多種渠道進行信息消費和互動交流。如果輔導員仍固守傳統的面對面教學模式,難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也難以有效傳遞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因此,網絡思政教育創新路徑研究具有緊迫性,如果能夠充分進行創新性的教學設計,不僅能提高教育效果,還能增強與學生的互動,是保障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時代持續發揮重要作用的關鍵所在。
二、創新路徑研究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
當前網絡環境下存在著信息碎片化、虛假信息泛濫等諸多難題,大學生面臨信息篩選能力不足,容易被虛假信息誤導,在接觸多元文化與極端觀點時,容易導致部分學生價值觀動搖。大學生對網絡的高度依賴導致其虛擬社交行為顯著增加,現實人際交往能力下降,甚至可能因復雜的網絡環境引發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高校輔導員作為思政教育的重要力量,對信息辨別能力和教育引導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數字媒體視域下的輔導員需要具備更敏銳的洞察力,應對各種復雜的網絡思政教育場景,能夠通過創新的手段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并且還需要應對來自不同文化的思想碰撞和交流。綜上,開展高校輔導員網絡思政教育創新路徑研究不僅是適應當前信息化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應對國家政策、學生特點和全球化挑戰的重要舉措。
三、以創新路徑研究破解網絡思政教育困境的重要性
數字媒體視域下,網絡思政教育面臨資源分散、內容同質化、學生參與度低等困境,創新驅動力的重要性愈發凸顯。通過創新驅動,高校輔導員能夠突破現有局限,開發更具吸引力和實效性的網絡思政教育資源,提升自身的專業素養和教學能力。同時,幫助學生從信息碎片化、價值觀沖擊中找到定位,增強其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感。以創新為引領,推動網絡思政教育在內容設計、傳播形式和技術應用上的突破,實現教育資源的高效整合與精準投放。開發和研究創新路徑是破解當前網絡思政教育困境的關鍵,提升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激發輔導員的工作熱情,增強學生的參與感與認同感,為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注入新的活力,滿足國家和社會對高素質人才培養的需求,助力大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目標實現。
數字媒體視域下高校輔導員網絡思政教育創新路徑研究
一、政策支撐與制度保障:構建創新路徑研究的基礎支撐
近年來,國家通過一系列政策文件持續推進網絡思政教育的發展。2017年,教育部制定《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提出“網絡育人質量提升體系”和“創新推動網絡育人”,旨在將思想政治工作的傳統優勢與信息技術相結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于2019年印發《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要求建設思政課網絡教學資源庫。此外,《關于新時代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強調要加強網絡思想政治工作,實施網絡內容建設工程,提高網絡傳播能力。這些政策共同推動了網絡思政教育的發展,促進了思想政治工作與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現階段,高校輔導員可以通過“學習強國”平臺、教育部在線教育資源平臺、高校自有媒體及各類社交媒體應用等多渠道開展網絡思政教育,在此基礎上創新形式,促進思想政治教育與信息技術深度融合,提升教育質量和吸引力。
二、隊伍建設與能力提升:提升輔導員創新驅動力的關鍵路徑
優化隊伍結構,吸引創新能力人才,通過分層次、個性化的專業培訓和學術研究實踐,顯著提升輔導員的專業素養和技術應用能力。高校要利用與拓展現有資源,搭建團隊協作平臺,促進經驗分享與創新思路的碰撞,激發輔導員的內在動力。強化技術支持,積極為輔導員提供數字媒體和數據分析等方面的能力提升機會,幫助其更好地應對新時代網絡環境的變化。在輔導員隊伍的專業素養和創新能力得到顯著提升后,能夠更高效地應對學生需求的變化,推動網絡思政教育內容與形式的創新,最終實現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高質量發展,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提供堅實保障。
三、數字賦能與技術應用:推動網絡思政教育的創新路徑實踐
通過數字賦能與技術應用推動網絡思政教育,是順應信息化時代要求、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的重要途徑。利用數字技術定位學生的思想動態和需求特點,實現教育內容的個性化推送和針對性引導,例如,通過各類調查收集和分析學生的線上行為數據,輔導員可以更準確地了解學生的價值觀傾向和思想困惑,并據此設計更有吸引力的教學內容。其次,優化網絡思政教育資源的傳播方式,例如,分析學生的興趣與需求,有針對性地推送相關思政教育內容和符合認知特點的宣傳文案和教學案例,提升教育內容的接受度和影響力。此外,學會利用虛擬現實(VR)和增強現實(AR)等新興媒體技術,為思政教育提供更加沉浸式的學習體驗。只有讓網絡思政教育突破時空限制,實現教育資源的高效整合與精準投放,才能提升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實效性,為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注入新的活力。
在數字媒體視域下,高校輔導員創新路徑研究能夠實現網絡思政教育突破傳統模式的局限,在信息化時代煥發新的活力。以創新驅動力為核心,著力加強隊伍建設與能力提升,培養具備數字化思維和技術應用能力的輔導員隊伍,推動教育資源的整合與優化。通過技術支持和實踐探索,構建精準化、個性化、多樣化的網絡思政教育體系,實現內容與形式的雙重突破。通過多種渠道、多種方法、多種創新路徑,破解網絡思政教育的困境,不僅能夠有效應對網絡環境對學生思想和行為的影響,還能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注入持續動力,助力培養符合時代要求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推動高等教育事業邁向更高水平。
作者簡介:
葉瑤,1997年生,女,廣西梧州人,助教,本科,工學學士,主要從事電子科學技術、學生管理工作;曹婉婷,通信作者,1984年生,女,廣西梧州人,講師,本科,管理學學士,主要從事學生教育、管理工作。本文系2024年廣西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課題“數字媒體視域下高校輔導員網絡思政教育創新路徑研究”(項目編號:2024SZ173)成果。作者單位:梧州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