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圖書分類號:R743
循環缺血性眩暈是臨床常見的一種腦部疾病,其形成與高血壓病、糖尿病、高脂血癥密切相關。多數患者可出現旋轉性眩暈或平衡障礙的情況,少數患者伴有記憶力減退,嚴重影響其日常生活。倍他司汀作為血管擴張藥物的一種,通過激動頸動脈竇壓力感受器的反射性引起血管擴張,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然而,僅單一藥物治療無法全面應對循環缺血性眩暈的復雜性。因此,探尋有效的聯合治療方式以提高循環缺血性眩暈治療效果是臨床亟須解決的課題之一3。從中醫角度分析,循環缺血性眩暈多由瘀血阻滯經絡、清竅失養所導致,治宜活血化瘀。鹽酸川芎嗪注射液是從中藥當中提純的一種藥物,其能夠抗血小板聚集、擴張小動脈、改善微循環
基于此,本研究選取2023年3月一2024年3月威海海大醫院收治的80例循環缺血性眩暈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旨在探究鹽酸川芎嗪注射液聯合倍他司汀治療循環缺血性眩暈的可行性,并進一步探究對患者臨床癥狀及血液流變學指標的影響,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23年3月—2024年3月威海海大醫院收治的80例循環缺血性眩暈患者作為研究對象,以簡單化隨機法分成對照組(39例)和觀察組(41例)。對照組男性21例,女性18例;年齡43~60 歲,平均年齡( 53.92±3.68) 歲;病程6~12d ,平均病程 (9.71±1.08) d;體質量 57~ 86kg ,平均體質量! (73.50±10.26) ) kg 。觀察組男性25例,女性16例;年齡41~63歲,平均年齡( 55.17±5.30) 歲;病程 5~11d ,平均病程?9.59±1.12? d;體質量 54~83kg ,平均體質量(71.87±9.26) ) log2 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gt;0.05) ,具有可比性。患者及其家屬對本研究知情同意。
納入標準:存在頭暈、平衡障礙癥狀;符合《中國后循環缺血的專家共識》診斷標準;具備本次治療方案適應證。
排除標準:妊娠期或產褥期婦女;伴有阿爾茨海默病;伴有帕金森病;伴有腦卒中或腦梗死。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倍他司汀注射液治療。將 20mg 鹽酸倍他司汀注射液稀釋于 250mL 質量分數 0.9% 的氯化鈉注射液中,以 1mL15~20 滴緩慢靜脈滴注,1次/d。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以鹽酸川芎嗪注射液聯合治療。將 80mg 鹽酸川芎嗪注射液稀釋于250mL 質量分數 0.9% 的氯化鈉注射液中,以 1mL 15~20 滴緩慢靜脈滴注,1次/d。
2組患者治療周期均為2周。
1.3 觀察指標
(1臨床癥狀。比較2組患者治療前后臨床癥狀,采用臨床癥狀進行評估,包括綜合癥狀(O~6分)、伴隨癥狀(0\~5分)及體征(0\~5分),分值越低代表臨床癥狀越輕。(2)血管內皮功能。比較2組患者治療前后血管內皮功能,使用酶聯免疫吸附對患者治療前后空腹血清內皮素-1、一氧化氮水平進行測定。(3)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2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指標,采集患者空腹血 3mL ,使用全自動血液流變儀對患者治療前后血液黏度、紅細胞聚集指數、高切全血黏度、低切全血黏度進行測定。(4)動脈血流速度。比較2組患者治療前后動脈血流速度,使用超聲經顱多普勒診斷儀對患者治療前后基底動脈、右側椎動脈、左側椎動脈血流速度進行測定。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6.0統計學軟件對本研究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
表示,行 χt 檢驗。 Plt;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臨床癥狀
治療后,2組患者的臨床癥狀評分均比治療前更低,且觀察組評分均比對照組更低( (Plt;0.05) ,見表1。
2.2 血管內皮功能
治療后,2組患者的內皮素-1、一氧化氮水平比治療前更優,且觀察組治療后內皮素-1、一氧化氮水平比對照組更優( (Plt;0.05) ,見表2。
2.3 血液流變學指標
治療后,2組患者的血液黏度、紅細胞聚集指數、高切全血黏度、低切全血黏度水平均比治療前更低,且觀察組比對照組更低 (Plt;0.05) ,見表3。
2.4 動脈血流速度
治療后,2組患者的基底動脈、右側椎動脈、左側椎動脈水平均比治療前更快,且觀察組均比對照組更快 (Plt;0.05) ,見表4。








3 討論
循環缺血性眩暈是心腦血管科的常見病,該病發生與高血壓病、腦動脈硬化癥、貧血等有關,臨床上通常是以視物眩暈、視物旋轉、視物模糊為主要表現,可伴隨肢體無力、言語不清的情況。倍他司汀是一種主要用于治療缺血性腦血管病的藥物,其有直接擴張血管的作用,能夠增加腦血流量,降低腦血管阻力8。然而,單一用藥有其局限性,在臨床上部分患者因對藥物不耐受導致藥物療效降低。據了解,聯合用藥可提高療效,延緩機體耐受性[。
中醫認為,循環缺血性眩暈多由瘀血阻絡、氣血不暢、腦失所養所致,治療原則為活血化瘀°。鹽酸川芎嗪注射液是臨床主要用于缺血性心腦血管疾病的中藥注射劑,具有擴張小血管、改善微循環、活血化瘀的作用]。血管內皮是人體最重要的代謝和內分泌器官之一,其能夠調節血管張力、促進血液流動和維持血管的完整性。長期后循環供血不足會減少血管內攜氧量,促使血管內皮受損。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臨床癥狀中綜合癥狀 (2.09±0.60) 分、伴隨癥狀( 1.76± 0.31)分及體征 (1.57±0.26) 分均比對照組更低1 (Plt;0.05) ;治療后,觀察組內皮素-1( 70.58±7.14) ng/mL 、一氧化氮( 72.48±8.21) μmol/L 等指標均比對照組更優 (Plt;0.05) 。這提示,鹽酸川芎嗪注射液聯合倍他司汀治療可緩解后循環缺血性眩暈患者的相關臨床癥狀,改善血管內皮功能。分析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幾點:(1)鹽酸川芎嗪注射液通過抗血小板聚集,擴張小動脈以及改善微循環和腦血流,從而緩解眩暈癥引起的頭暈、惡心等癥狀;(2)鹽酸川芎嗪注射液通過抑制中樞神經系統中前列腺素 E2 的合成,減少神經遞質的釋放,從而起到改善患者頭痛的作用;(3)鹽酸川芎嗪注射液有效成分為鹽酸、川芎嗪,川芎嗪對血管的作用機制通過減輕氧化應激抑制內皮細胞凋亡維持血管內皮功能;(4)鹽酸川芎嗪注射液有效成分可以通過對NO/cGMP信號途徑的調節促進一氧化氮增多[13]。
臨床研究顯示,血液流變學水平的異常與眩暈癥的發生及轉歸有密切關系,故其可作為觀察病程以及判斷治療效果的一項指標[14。本研究中,觀察組治療后血液黏度 (1.36±0.08) ,
、紅細胞聚集指數( 4.07±0.34? ) % 、高切全血黏度(4.80±0.72)
、低切全血黏度( 45.19± 3.35)
等指標均比對照組更低 (Plt;0.05) 。觀察組治療后動脈基底動脈 (36.51±1.70) cm/s 、右側椎動脈( 29.74±1.65 cm/s 、左側椎動脈0 29.61±1.63 O cm/s 等血流速度均比對照組更快(Plt;0.05) 。這提示,鹽酸川芎嗪注射液聯合倍他司汀治療可改善后循環缺血性眩暈患者血液流變學的異常狀態,加快動脈血流速度。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1鹽酸川芎嗪注射液對血小板體內外聚集有明顯的抑制作用,血液黏度、紅細胞聚集指數、高切全血黏度、低切全血黏度明顯下降,從而改善患者的血液流變學狀態5。(2)鹽酸川芎嗪注射液通過抑制血小板聚集和黏附減少血液凝固,使血液流通更加順暢。此外,鹽酸川芎嗪注射液還可以增強毛細血管的通透性,促進血液循環,從而達到加快動脈血流速度的目的。
綜上所述,將鹽酸川芎嗪注射液聯合倍他司汀用于治療后循環缺血性眩暈可行。該聯合用藥方案能夠緩解患者臨床癥狀,調節血管內皮功能,改善血液流變學,加快動脈血流速度。
參考文獻
[1]李雪,黃石嬌,岳文華,等.后循環缺血性眩暈機制研究及中西醫治療研究進展[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22,24(3):60-63.
[2]代曉杰,樊同.馬來酸依那普利葉酸片聯合甲磺酸倍他司汀對后循環缺血性眩暈患者眼震電圖、神經功能及凝血功能的影響[J].陜西醫學雜志,2023,52(4):456-459,463.
[3]楊歡歡,廖春群,許輔歡.天麻素聯合倍他司汀治療周圍性眩暈的臨床療效及安全性觀察[J].現代診斷與治療,2023,34(2):184-186.
[4]王燕燕.基于文獻的后循環缺血性眩暈中醫證素組合規律研究[D].鄭州:河南中醫學院,2015.
[5]王會議,楊安民.鹽酸川芎嗪注射液聯合倍他司汀片治療眩暈的療效分析[J].臨床研究,2024,32(2):105-108.
[6]中國后循環缺血專家共識組.中國后循環缺血的專家共識[J].中華內科雜志,2006,45(9):786-787.
[7]高旭萍,謝高生,閆榮.眩暈與椎基底動脈血管變異(病變)的研究進展[J].臨床神經病學雜志,2016,29(3):232-234.
[8]閔坤,徐俊.醒腦靜注射液聯合鹽酸倍他司汀治療后循環缺血性眩暈的近期療效觀察[J].基層醫學論壇,2018,22(1):45-47.
[9]王冬梅,尹杰,馬艷華,等.化痰定眩方聯合倍他司汀治療老年眩暈的療效及對腦血流速度的影響[J].中國老年學雜志,2024,44(6):1295-1297.
[10]翟昂帥,郭曉辰,張軍平,等.病證結合模式在后循環缺血性眩暈中的應用初探[J].中醫雜志,2013,54(10):829-830,842.
[11]柯來順,劉華斌,涂燕芬.鹽酸川芎嗪注射液聯合尤瑞克林對急性腦梗死患者血液流變學及血栓彈力圖的影響[J]·中國當代醫藥,2022,29(13):62-65.
[12]楊春昆,潘清泉,吉奎,等.川芎嗪對心血管的保護機制綜述[J].中國中藥雜志,2023,48(6):1446-1454.
[13]李芳芳,張琪.川芎嗪對血管內皮損傷的保護作用機制研究進展[J].中國醫藥導報,2020,17(8):25-28.
[14]張益發,張秋貴,朱富高,等.眩暈癥與血液流變學關系的探討[J].青島醫學院學報,1992,28(1):44-46.
[15]尉娜,楊純生,李素芳.川芎嗪對急性腦梗死患者全血黏度及紅細胞聚集指數的影響[J].新鄉醫學院學報,2007,24(6):588-590.
(編輯:肖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