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歌曲融入小學音樂課的實踐研究聚焦于將中國傳統文化與音樂教育相結合,旨在通過古詩詞歌曲的課堂教學促進學生的文化傳承、審美培養和跨學科學習。本研究探討了“襄陽名人名詩詞”創新教學方法,強化了學生對襄陽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為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提供了有力支持。此外,該研究可以優化教學策略,推動教學內容的深入發展。
研究價值和意義
一、研究價值
一是文化傳承與素質提升。融入古詩詞歌曲的音樂課堂能加深學生對中華文化的理解和傳承,提升文學素養和表達能力,促進跨學科知識整合。二是價值觀塑造。古詩詞中的價值觀念和哲理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正面價值觀和獨立世界觀,為傳播中華文化打下基礎。三是審美與創新培養。古詩詞歌曲的審美價值和創作實踐能增強學生的審美情趣、藝術鑒賞力及創新思維。
二、研究意義
一是探索與實踐。通過古詩詞歌曲教學,學生對襄陽音樂文化的理解得到加深,如《襄陽歌》等,促進文化傳承和家鄉情感的培養。二是綜合素質培養。“襄陽名人名詩詞”教學策略有效提升了學生的語言、音樂和創造力,如學生通過創作表達對《宿建德江》的理解,強化了情感體驗和人文理解。
課堂實踐分析
一、教唱研究
通過教唱研究,分析適合不同年齡段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策略。
融合詩韻和音樂。在小學音樂教育中,古詩詞藝術歌曲的融合能夠創新音樂教育,推動詩樂的融合,真正地傳承藝術和文化。結合現代作曲技法。將古代詩詞與現代作曲技法相結合,能夠教育學生積極向上,結合當代文化音樂發展和教育要求。
奧爾夫音樂教學法。奧爾夫音樂教學法強調一種對待音樂教育的態度,通過深入研究世界各國的音樂教學法,形成獨到的教育思想觀念和教育體系。
豐富學生的感受和想象力。通過古詩詞中的場景描述,如刀光劍影的古戰場或冰天雪地的塞北風光,進一步豐富學生的感受,激發出學生的想象力,讓學生在聯想中產生深刻的理解。
教學方法需適應學生的發展階段。低年級采用游戲化教學,如角色扮演,增強學習興趣。中年級通過合唱、小組合作,提升團隊精神和音樂表達。高年級則通過深入分析詩詞,培養批判性思維和文化理解。通過多媒體資源的輔助,使教學更加生動。
第一,低年級(一、二年級)教學方法。
游戲化教學。利用游戲的形式教學,如通過音樂游戲活動,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古詩詞。
角色扮演。讓學生扮演詩詞中的角色,通過動作、表情和聲音來表達詩詞內容,增強學習的互動性和趣味性。
故事化學習。將古詩詞內容轉化為故事,配合生動的圖片或動畫,幫助學生理解詩詞背景和情感。
節奏律動。結合詩詞的節奏和韻律,設計簡單的舞蹈動作,讓學生在模仿和創造中學習。
第二,中年級(三、四年級)教學方法。
合唱教學。通過合唱的形式,教授古詩詞歌曲,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音樂協調能力。
小組合作。鼓勵學生分組合作,共同完成詩詞歌曲的學習和表演,通過小組討論和分工,提升團隊合作能力。
音樂創作。引導學生為古詩詞創作旋律或伴奏,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和音樂表達能力。
情境模擬。創建與詩詞內容相關的情境,讓學生在模擬的情境中表演,加深對詩詞情感的體驗。
第三,高年級(五、六年級)教學方法。
深入分析。引導學生深入分析詩詞的意境、情感和文化內涵,通過討論和反思,培養批判性思維。
文化理解:結合詩詞的歷史背景和作者生平,幫助學生理解詩詞的文化價值和時代意義。
跨學科學習。將音樂與語文、歷史、地理等學科相結合,通過跨學科的項目學習,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
公開演講。鼓勵學生就學習的古詩詞歌曲進行主題演講,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自信心。
第四,多媒體資源的輔助。
視覺輔助。利用多媒體展示詩詞相關的圖片、視頻或動畫,增強視覺感受,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詩詞內容。
音頻輔助。播放詩詞歌曲的錄音或現場演奏,讓學生感受音樂的美,提高聽覺審美能力。
互動技術。使用電子白板、平板電腦等互動技術,設計互動游戲或模擬活動,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和學習興趣。
二、傳唱研究
通過傳唱研究,研究學生對“襄陽名人名詩詞”的傳承路徑。傳唱活動強化學生對“襄陽名人名詩”的傳承,提升音樂與人文素養。通過跨學科的方式,學生在音樂學習中理解詩詞的文化背景,增強對傳統的尊重和熱愛。定期舉辦演唱活動展示學習成果,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和參與熱情。
教師創新音樂課堂教學方式,讓學生體會到音樂教學的樂趣。在教學實踐中推陳出新,使課堂教學不斷煥發生機和活力。通過挖掘教材中的跨學科主題元素,豐富音樂課程教學設計,強化音樂課程的育人功能,增加課堂的趣味性、人文性以及創新性,調動學生的課堂參與度。
設計多樣化的音樂教學活動。充分發揮跨學科的優勢,創造多樣化的音樂教學活動,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綜合素質。強化課程內容的內在聯系與結構化設計。在新課標視角下,小學音樂的跨學科融合與應用顯得至關重要。這種強化課程內容的融合緊密契合新課標的核心理念,內在聯系與結構化設計,注重學科內部知識、能力與素養的有機整合,同時突出學科間的交融與互通。
傳唱活動通過課堂和課外藝術實踐相結合的方式,提升音樂與人文素養。通過跨學科的方式,學生在音樂學習中理解詩詞的文化背景,增強對傳統的尊重和熱愛。如定期舉辦全市詩詞歌曲展示活動,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和參與熱情。
古詩詞曲目整理
本研究以襄陽市昭明小學、海榮小學、大慶路小學以及襄陽市二十中學為案例,詳盡記錄了古詩詞歌曲在音樂課堂中的融合過程。案例分析結果顯示,采用創新的教學策略和多樣化的教學活動,能夠顯著提高學生對古詩詞歌曲的興趣和認知水平。
一、古詩詞歌曲的曲目選擇方法
本研究根據小學生不同年級的認知能力和心理發展,篩選出適宜的古詩詞曲目。低年級學生適合簡單、旋律活潑的曲目;中年級學生可選擇節奏和旋律較復雜的作品;高年級學生則適合情感豐富、意境深遠的曲目,挑戰更深層次的文學欣賞。根據小學生不同年級的認知能力和心理發展篩選適宜的古詩詞曲目,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詳細分析:
其一,低(一、二)年級。
認知能力:這一階段的小學生主要依賴機械記憶,注意力集中時間較短,容易受到外界干擾。心理發展:這一階段是培養自信心的關鍵期,但情緒容易不穩定,自控力不強。適宜的古詩詞:選擇內容簡單、節奏明快、易于記憶的古詩詞,如《靜夜思》《憫農》等。這些詩詞語言簡潔,意境清晰,有助于激發學生的興趣和記憶能力。
其二,中(三、四)年級。
認知能力:學生的注意力逐漸增強,開始具備一定的理解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心理發展:這一階段學生的情緒逐漸穩定,自控力有所提高,但仍然需要關注其心理變化。適宜的古詩詞:可以選擇一些稍有難度但內容有趣的古詩詞,如《春曉》《登鸛雀樓》等。這些詩詞不僅語言優美,還能引導學生初步理解詩意和情感。
其三,高(五、六)年級。
認知能力:學生的認知能力進一步提升,能夠理解和分析較為復雜的古詩詞內容。心理發展:這一階段的學生逐漸形成自信心,情緒更加穩定,自控力較強。國慶節前,指導學生吟唱《登鹿門山懷古》,“襄”伴童行,我與祖國共慶生。
適宜的古詩詞:可以選擇一些意境深遠、情感豐富的古詩詞,如《望廬山瀑布》《江雪》等。這些詩詞不僅語言優美,還能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和理解詩意。
二、古詩詞歌曲曲目庫整理
調查問卷結果分析
襄陽市城區小學音樂教師調查問卷分析:
第一,對于融入古詩詞歌曲的看法。根據數據表格顯示, 88.89% 的受訪者認為古詩詞和歌曲融入音樂課堂可以增加學生對傳統文化的了解,僅有 2.22% 的受訪者認為無法增加。建議在音樂課堂中加入更多古詩詞和歌曲元素,以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傳統文化。同時,針對那些不確定的受訪者,可以進行更深入的教育和宣傳,提高他們對這種教學方式的認可度。
第二,引入襄陽原創古詩詞歌曲的數量。大部分教師引入 1~3 首襄陽原創古詩詞歌曲。
第三,使用古詩詞歌曲的主要方式。與音樂欣賞結合和與古詩詞學習結合是主要方式,分別占 77.78% 和 57.78% 。
第四,支持增加更多“襄陽”古詩詞歌曲的教學曲目。大多數受訪者( 86.67% )支持在音樂課堂中增加更多“襄陽”古詩詞歌曲的教學曲目,少部分受訪者持一般態度( 11.11% ),極少數受訪者不支持( 2.22% )。建議在音樂課堂中增加更多“襄陽”古詩詞歌曲的教學曲目,以滿足大多數受訪者的需求,同時也可以適當考慮一般態度的受訪者的意見。
創作更多“襄陽名人名詩詞”歌曲的必要性。基于絕大多數人認為有必要創作更多“襄陽名人名詩詞”歌曲引入課堂的觀點,可以考慮增加相關歌曲的創作和引入,以豐富課堂內容,提升學習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同時,對于持一般態度、認為沒必要或無所謂的人群,可以通過宣傳推廣、教育引導等方式,讓更多人了解并支持這一舉措。
第五,古詩詞歌曲資源主要來源。根據數據表格顯示,教師在教學中使用古詩詞歌曲的資源主要來源于學校教材( 48.89% )和網絡資源(33.33% ),而個人創作和其他教師或專家推薦的比例較低(分別為 2.22% 和 15.56% )。針對這一情況,建議教師可以多利用網絡資源進行教學,以豐富教學內容和提升教學質量。同時,可以鼓勵教師進行個人創作,為教學注入更多創新元素。
綜上所述,大多數教師支持在音樂課堂中融入更多襄陽古詩詞歌曲,認為這有助于增加學生對傳統文化的了解。他們認為需要創作更多襄陽名人名詩的古詩詞歌曲引入課堂是必要的。
通過研究,深入探討了古詩詞歌曲融入襄陽城區小學音樂課堂的實踐效果與實施策略。研究結果表明,該教學模式不僅有效提升了學生的文化素養和審美能力,還增強了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通過創新教學方法和豐富教學內容,學生對古詩詞的學習興趣和參與度顯著提高。未來,建議進一步深化該教學模式的應用,加強師資培訓,豐富教學資源,以實現音樂教育的創新發展。
作者簡介:
郭慧珍,1984年生,女,湖北襄陽人,博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音樂教育。作者單位:湖北文理學院音樂與舞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