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2025.18.022
Research on the Value and Application of Clinical Diagnostic Think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Medical Education
WANG Kehua
(Linxia Modern Vocational College, Linxia, Gansu )
AbstractAgainst the backdrop of healthcare industry transformation and increasing demand for primary healthcare services,vocational medicaleducation is crucial for cultivating applied primary healthcare talents.Thearticle focuses on the value and application strategies of clinical diagnostic think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medical education.By comparing higher vocationaleducation with undergraduate and graduate medicaleducation,the unique valueof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clarified.Teachers can adopt teaching strategies such as case guidance,simulated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group case discussons,andthe introduction ofremote medicalresoures to effectively enhance the clinical diagnostic thinking abilityof vocational medical students,and provide professional talents with solid diagnostic thinking for thegrasroots medicalindustry,highlighting thekeyroleofvocational medicaleducationinthecultivation of grassroots medical talents.
Keywordshigher vocational medical education; clinical diagnostic thinking; grassroots medical services
隨著健康中國戰略的推進,基層醫療服務體系逐步完善,對高職醫學人才培養提出更高的要求。臨床診斷思維作為醫學人才應具備的核心能力,在高職醫學教育中具有不可忽視的地位。與本科、研究生醫學教育的側重不同,高職醫學教育面向基層醫療崗位,需培養學生快速、準確診斷常見疾病及初步處理復雜病癥的能力。然而,當前高職醫學教育在臨床診斷思維培養方面存在不足,亟待探索有效的價值實現路徑與應用策略,以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滿足基層醫療服務需求。
1臨床診斷思維在高職醫學教育中的價值
1.1助力理論知識整合
高職醫學教育著重培養應用型人才,在理論知識學習中聚焦于常見疾病和基層醫療相關知識體系。臨床診斷思維促使高職醫學生整合這些實用知識,從常見病癥出發,快速關聯基礎醫學理論,如常見感冒癥狀與微生物學、病理學的聯系。這與本科、研究生教育注重更廣泛、深入的知識體系建構不同,本科可能涉及罕見病知識,研究生則深入前沿醫學研究知識,而高職醫學教育則以基層實用知識為核心,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記憶,從整體上把握基層醫療所需的知識架構,提升知識的實用性和針對性。
1.2提升臨床實踐能力
高職醫學教育的臨床實踐,以基層醫療崗位需求為導向。臨床診斷思維指導高職醫學生在有限的醫療設備和資源條件下,高效采集病史,篩選關鍵信息,進行簡單且有效的體格檢查。面對復雜情況,高職醫學生則運用所學的實用知識進行初步分析,決定轉診等基本處置。本科教育實踐更注重對復雜病例的全面診療,研究生則側重科研導向的臨床實踐。通過診斷思維訓練,高職醫學生能迅速適應基層臨床工作節奏,提高解決基層實際問題的能力,將所學理論精準應用于實踐。
1.3培養職業素養
高職醫學教育培養的職業素養更側重于基層醫療服務所需求的特質。臨床診斷思維要求高職醫學生在基層工作中嚴謹對待每一位患者,不放過影響診斷的細節,培養其對基層群眾健康負責的責任心。在分析病情時,基于基層醫療實際情況客觀判斷,形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同時,在基層團隊協作中,與同事、患者及其家屬有效溝通,提升溝通協作能力。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可能更強調學術研究、高端醫療服務中的職業素養,而高職醫學生在診斷思維培養過程中,塑造出符合基層醫療服務需求的職業素養。
1.4適應醫療行業變革需求
醫療行業變革背景下,基層醫療承擔著首診、慢性病管理等重要任務。高職醫學生畢業后多投身基層,臨床診斷思維助力他們在基層有限的資源下,準確判斷常見疾病,在分級診療制度下做好患者分流。本科和研究生畢業后可能更多進入大型醫院,參與復雜病癥的診療,而高職醫學生憑借診斷思維,靈活應對基層醫療中的各種情況,為基層醫療服務注入活力,適應行業變革對基層醫療服務質量和效率提升的要求,凸顯高職醫學教育在基層醫療人才培養中的獨特價值。
2臨床診斷思維在高職醫學教育中的培養策略
2.1開展案例引導式教學,啟蒙臨床診斷思維
為有效啟蒙醫學生的臨床診斷思維,教師可實施案例引導式教學策略。教師需嚴格篩選案例,從基層醫療機構收集一手病例資料,確保所選案例涵蓋基層常見疾病,如呼吸道感染、消化道疾病等,同時適當納入部分疑難雜癥。案例應具備詳細癥狀描述、體征信息以及完整的病程記錄3]。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先向學生展示案例基本信息,引導學生仔細研讀疾病的癥狀與體征。例如,對于腹痛患者案例,教師可提問學生從腹痛部位、性質、發作時間等方面能獲取哪些信息。隨后,組織學生分組討論。每組學生針對案例提出初步診斷假設,有的學生可能依據腹痛伴腹瀉癥狀,假設為腸道感染;有的學生考慮到腹痛位置與放射痛特點,假設為膽囊炎。學生還可依據解剖學、病理學、診斷學等醫學知識,闡述假設背后的推理過程。
教師在小組討論時開展巡回指導。當學生推理存在邏輯漏洞,如僅憑單一癥狀就確定診斷時,教師應及時引導學生思考其他可能因素,提醒學生綜合分析癥狀、體征及患者生活背景等多方面的信息。通過這種案例引導,學生逐漸學會從臨床表現出發,逆向推導疾病本質。比如,從患者發熱、咳嗽、肺部啰音等表現,推導至肺部炎癥的病理變化。這種教學方式能激發學生主動思考,促使他們將零散的醫學知識串聯起來,為后續系統構建臨床診斷思維奠定堅實的基礎。
2.2實施模擬診療訓練,強化臨床診斷思維流程
為強化高職醫學生臨床診斷思維流程,搭建模擬診療實訓平臺不失為一種良策。平臺構建中需精心模擬基層醫療環境,按照基層診所或社區醫院布局,設置候診區、診療室、檢查室等功能區域。配備基層常用醫療設備,如聽診器、血壓計、簡易心電圖機等,營造真實的診療氛圍。
學生進入模擬場景,正式扮演醫生角色。首先開展病史采集,學生需主動與模擬患者交流,詢問發病時間、癥狀演變、既往病史、家族病史等信息。比如面對一位頭痛患者,學生要細致詢問其頭痛發作頻率、疼痛程度、是否伴有惡心嘔吐等。接著進行體格檢查,依序檢查患者生命體征,對相關身體部位進行視、觸、叩、聽,不放過任何可能的體征線索。完成基礎檢查后,學生依據初步判斷,合理選擇輔助檢查項目,如血常規、尿常規、X光檢查等。
實訓期間,教師全程密切觀察。一旦發現學生在診斷思維流程中出現問題,即刻予以糾正。若學生在病史采集中遺漏關鍵信息,如未詢問患者近期用藥史,教師應當場指出并引導學生思考該信息對診斷的影響。當學生診斷邏輯跳躍,僅憑某個體征就匆忙下結論時,教師應引導學生回顧整個診斷流程,強調綜合分析的重要性4。學生在多次模擬診療中,不斷重復病史采集、體格檢查、輔助檢查選擇及診斷結論推導等環節。每一次練習都是對診斷思維各環節的打磨,逐漸使學生的操作更加熟練,診斷邏輯更加精準,進而全方位提升其整體診斷思維能力,為日后投身基層醫療工作作好充分準備。
2.3組織小組病例研討,深化臨床診斷思維深度
為深化高職醫學生臨床診斷思維的深度,定期組織小組病例研討活動是一種重要策略。教師可精心挑選復雜病例,病例來源涵蓋基層醫療實踐中的疑難雜癥、多系統復雜病癥等。如選取既有呼吸系統癥狀,又伴隨消化系統異常表現的病例,以激發學生深入探究。
每組分配病例后,成員迅速分工。部分成員負責查閱權威醫學教材、專業數據庫文獻,梳理類似病例診療經驗;部分成員專注分析病情,從癥狀發作順序、嚴重程度變化
|科教導刊
等細節入手。針對上述復雜病例,成員分別整理呼吸系統疾病常見癥狀組合與消化系統病癥關聯因素。成員基于資料查閱與病情分析,從不同學科知識角度提出診斷思路。有的從病理學角度,依據組織器官病變特征推斷可能的疾病;有的從藥理學方向考慮藥物使用史對病情的影響,進而給出鑒別診斷方案。
小組內展開充分的交流討論。成員闡述各自觀點時,其他成員進行批判性思考。針對某一診斷思路,追問證據是否充分、推理是否嚴謹。例如,若有成員提出某癥狀可能由特定罕見病導致,小組會共同探討該罕見病在當地發病的概率、患者生活背景是否契合等因素。成員在交流中,深挖病例背后的深層次病理生理機制,如疾病發生發展過程中,各系統間相互影響的路徑。同時,探討可能影響診斷的因素,像患者隱瞞病史、基層醫療設備檢測誤差等。教師全程參與,在小組成員思維受阻時,提供引導性問題,拓寬學生的思考維度;當討論偏離重點時及時拉回主線。通過持續參與小組病例研討,學生逐漸突破單一思維的局限,養成從多學科、多角度深層次分析問題的臨床診斷思維習慣,為應對復雜臨床場景筑牢思維根基。
2.4引入遠程醫療資源,拓寬臨床診斷思維視野
為拓展高職醫學生的臨床診斷思維視野,引入遠程醫療資源是行之有效的策略。學校應與上級醫療機構建立穩定的遠程醫療合作關系,搭建專門的遠程醫療教學平臺。此平臺需具備高清視頻傳輸、實時數據共享等功能,保障教學過程流暢進行。
學校應安排學生定期參與遠程會診觀摩。在每次遠程會診前,教師提前向學生介紹會診病例的基本信息,包括患者的癥狀、已完成的初步檢查結果等,引導學生基于現有信息形成初步診斷思路。會診過程中,學生通過遠程平臺,實時觀看專家與當地醫生的交流。專家詳細詢問患者病史,不放過任何細微之處,如患者近期生活環境變化、特殊飲食習慣等。在體格檢查結果討論環節,專家對各項體征進行深入分析,判斷其與疾病的關聯性。學生仔細觀察專家如何整合各類信息,從多維度思考病情,逐步推導診斷結論。會診結束后,教師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分享各自觀察到的專家診斷思路要點,引導學生反思自身思維與專家思維的差異,強化學習效果。
同時,學校應充分利用遠程平臺獲取上級醫院的典型病例庫。病例庫按疾病類型、病情復雜程度分類整理,涵蓋不同地域患者的病例。學生登錄平臺后,可自主選擇病例學習。例如,針對某一復雜心血管疾病病例,學生能查看詳細的病史資料、完整的檢查報告,包括心電圖、心臟超聲等影像資料。學生還可閱讀上級醫院醫生撰寫的診斷分析,了解從最初懷疑疾病到最終確診的全過程,以及在診斷過程中如何排除其他相似病癥。學生基于這些資料,結合所學知識,嘗試分析診斷思路,然后與專家給出的診斷方案對比,總結經驗教訓。學校可定期組織基于病例庫病例的研討活動,鼓勵學生分享從不同病例中學到的診斷思維方法,促進學生間的交流與學習。通過持續接觸遠程醫療資源,學生可從中接觸到上級醫院先進、多元的臨床診斷思維模式。他們不僅了解到不同地域的疾病特點及診斷側重,還學習到在復雜病情下如何綜合運用各類資源進行精準診斷,從而拓寬思維邊界,顯著提升應對復雜病癥診斷的能力,為未來投身基層醫療工作積累豐富的診斷思維經驗。
3結語
臨床診斷思維在高職醫學教育中展現出多方面的重要價值,對學生的理論知識整合、臨床實踐能力提升、職業素養塑造及適應醫療行業變革意義重大。通過實施案例引導式教學、模擬診療訓練、小組病例研討及引入遠程醫療資源等一系列應用策略,能有效啟蒙、強化、深化及拓展學生的臨床診斷思維,不僅有助于提升高職醫學生的專業能力,還能確保其畢業后迅速適應基層醫療工作,為基層醫療服務注入活力,在提升基層醫療服務質量與效率的同時,彰顯高職醫學教育在基層醫療人才培養中的獨特價值,為構建完善的基層醫療服務體系提供有力支撐。
參考文獻
[1]林春燕,陳新,李曉丹.癥狀學理論教學中的臨床診斷思維培養[J].中華診斷學電子雜志,2020,8(4):223-226.
[2]陳婷,周云,閔旻,等.情景式教學法在診斷學臨床診斷思維教學中的應用探討[J].湖北科技學院學報,2022,42(6:142-146.
[3]黃世英,黃圣婷,孫芳,等.醫學本科生內分泌代謝疾病臨床診斷思維能力的提升策略[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2020(1):156-157.
[4]梁培禾,張元峰,陳渝龍,等.醫學生臨床診斷思維培養淺談[J].課程教育研究,2018(25):10-11.
[5]任璐,王東偉,孫漾麗,等.以癥狀學為中心的臨床診斷思維在全科門診教學中的運用評價[J].全科醫學臨床與教育,2024,22(7):624-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