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80-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25)17-0142-04
Research on Strategies for Enhancing the Curriculum ldeological andPolitical AbilitiesofWushuProfessionalTeachers
L1 Xiancnen HU Jiaxin Wushu Academy,HenanUniversity,Kaifeng,Henan Province,475ooo China [Abstract] Themainpurposeis toimprove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ofcuriculumideologicalandpolitical education forWushu teachersandenhance theircurriculum ideologicalandpoliticalabilities.Theliteraturereviewmethodand interviewmethod were used todiscussthecuriculumideologicaland politicalabilityof Wushuteachers.Research has found that there are main problems in the current implementationofcurr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yWushu teachers,including sufficientawarenessandabilityof ideological andpolitical education,insuficint integration of teaching content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lagging teaching methods and evaluation mechanisms,lackofcuriculumresourcesandculturalatmosphere,andabsenceof trainingand institutional guarantees. Based onthis,thearticle proposes the following strategies: Wushu teachers should establish correctcognition,enhance ideologicalandpoliticaltheoreticaliteracy,arangereasonableteaching methods,andimprovethequalityofexplora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Keywords] Wushu teacher;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bility improvement; Lide Shuren
進人新時代,我國經濟、文化等事業步人發展“快車道”。在物質文明快速發展的同時,國民精神文明建設也需緊跟時代步伐,確保兩大文明協調共進。青年群體作為祖國的未來,肩負著民族復興的歷史重任,其思想觀念與道德修養已提升至國家教育事業的戰略高度。教師作為青年學生傳道授業解惑的引路人,不僅能夠在專業領域給予指導,更對學生塑造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具有重要影響。近年來提出的課程思政理念,與新時代對專業教師德能并重的核心素養要求高度契合。將思政元素融入專業教學,已成為教學改革的核心任務。
武術教育作為弘揚傳統文化、增強學生體質、培養團結協作意識、錘煉頑強拼搏精神、樹立個人信心的重要手段,具有天然的思政教育屬性。在新時代發展背景下,武術專業教師如何在精進專業技能的同時全面提升思政育人能力,如何系統構建科學有效的思政能力培養體系,這些問題的解決不僅關乎武術教育的創新發展,更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課題。
該研究在系統梳理課程思政相關文獻的同時,剖析當前武術專業教師在課程思政教學實踐中的現實困境,提出武術專業教師課程思政能力提升策略,旨在為新時代武術專業課程思政建設提供理論參考與實踐指導。
1課程思政與武術
1.1課程思政的提出與發展
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是我國教育事業長期穩步發展的重要環節。黨的二十大以來,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視程度提升到了新的高度,提出要將思想政治教育貫穿高校教育工作的各個環節。2015年,《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建設體系創新計劃》明確將思想政治理論課程作為貫徹立德樹人理念的主干渠道,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優化教學內容,開展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教育。隨后,2017年通過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以立德樹人為基礎,梳理專業課程中的思政教育元素,將其融入教學各個環節以發揮作用。緊接著,在教育部、財政部和發展改革委聯合印發的《關于高等學校加快“雙一流”建設的指導意見》中,提出課程思政的發展方向要與思想政治理論課保持同頻,二者互為補充,共同引導學生成長成才,加強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和國情教育。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也對課程思政提出期望,要求各個學科在課程思政建設工作中發揮作用,承擔好思政教育的責任田。隨后,《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簡稱《綱要》)指出,高校課程思政教學體系的設計要從公共基礎課程、專業教育課程和實踐類課程出發,打造具有專業特色的思政元素。該《綱要》的出臺標志著推進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工作在政策層面已趨于成熟。
1.2武術本體的思政功能
探討武術課程思政必然繞不開武術本身。武術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發展過程中沉淀并傳承下來的文化形態,具有顯著的文化適應能力和社會協調功能。它在汲取中華文明養分的同時,也為民族發展注入了勃勃生機。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百花園中的獨特瑰寶,武術在中華文明的精神浸潤下,原本蘊含的格斗決勝等技擊屬性逐漸升華,轉化為以教化規訓為核心的人文載體,最終形成以技藝傳承為表征的文化范式,持續推動民族文明的演進。
結構性互補的“武化\"范式。尹永佩等人提出,文化賦予人知識與學問,是理性層面的;而武化在文化基礎上,成就人更為感性的、活生生的理性,其價值在于促進人的身心全面發展,塑造靈魂和肉體和諧的人格。楊祥全等人2基于文化結構主義理論框架,解析武術教育系統的深層結構特征,揭示其在現代社會語境中的特殊教育價值。武術教育體系不僅體現在制度層面的門規戒律、代際傳承機制與師徒關系建構等具象維度,更深入觀念層面的武德倫理范式、價值信仰體系及認知圖式塑造等抽象維度。這種雙重結構特征通過文化符號的再生產機制,構建了獨特的武術教育生態系統,為現代人格培育提供了傳統文化維度的發展動能。
從教育學視角審視,武術作為具身化教育實踐的重要載體,其核心教育價值在于通過身體技術的規訓實現個體的社會化發展。這種內外兼修的獨特機制不僅體現在身體技藝的認知內化層面,還通過建構擬態社交場域,在技擊互動中培育主體間的交往理性,使技術習得過程同步完成認知圖式重構、交往倫理形塑與審美意識覺醒的三維整合,最終實現人的社會屬性從生物本能向文明自覺的進階演化。楊建營[3以史為鑒,指出以武為核心的民族自強精神的興衰是影響中國不同歷史時期朝代命運的決定性因素。他通過正反兩方面的歷史對比,揭示了尚武精神的衰弱如何導致民族“精氣神”的流失,進而使中國在近代化進程中付出慘重代價。從民族復興的戰略高度出發,應加快布局以武術教育為載體,培育青少年剛健自強的精神,凝聚中華民族“精氣神”的戰略定位。
2武術教師開展課程思政的主要問題
為確保研究的真實性與有效性,對一線武術教師進行了走訪調查,以了解課程思政在武術教學中的實施狀況。在此過程中發現,阻礙教師開展課程思政的問題主要集中在教師思政意識與能力不足、教學內容與思政元素融合不足、教學方法與評價機制滯后、課程資源與文化氛圍欠缺、教師培訓與制度保障缺失等幾個方面。
2.1教師思政意識與能力不足
武術作為我國源遠流長的傳統體育項目,本身蘊含著極為豐厚的德育功能。從傳統武術傳承中不難發現,其對習武者品德修養、意志錘煉以及價值觀塑造具有深遠影響。然而,在當下以學校為載體的武術授課過程中,部分教師深陷重技能輕德育的教學理念泥沼。這種思政意識的淡薄,嚴重阻礙了課程思政在課堂教學中充分發揮其應有的作用與效果。課堂上,教師往往將大量時間與精力聚焦于武術動作的拆解、技巧的傳授,而忽視了武術背后所承載的德育內涵,如堅韌不拔的毅力、尊師重道的品德以及愛國奉獻的精神等。
基于這一理論框架,部分學者提出了與文化形成 再者,不容忽視的是,部分武術教師由于未曾接受過系統且專業的課程思政相關培訓,在教學實踐中,面對傳統武術文化這座蘊含豐富思政內容的寶庫,顯得力不從心,無法充分挖掘并將其中的思政元素巧妙運用于日常武術教學之中。他們對武術文化中所包含的哲學思想、民族精神、道德規范等思政要點缺乏深入理解,致使教學時僅僅停留在武術技能的表面傳授,難以將思政教育與武術教學有機融合,錯失了眾多寶貴的育人契機。
此外,部分武術教師自身思政素養及育人能力不足,也是導致課程思政流于表面的關鍵因素。在教學過程中,他們難以精準把握思政教育的切入點與滲透方式,使得課程思政的實施浮于形式,無法真正觸及學生的內心深處,進而導致思政效果大打折扣。學生在這樣的教學環境下,雖掌握了武術技能,卻未能在思想道德層面得到應有的提升與滋養。
2.2教學內容單一與思政元素融合不足
當前武術教學形式多以技法及套路教學為主,技法本身之外的武術歷史、文化、哲學等元素未被充分挖掘與運用。單一的技法教學不僅使學生感到武術課程內容枯燥,也不利于課程思政的順利開展。此外,當前所使用的武術教材多以技術動作及教學訓練方法為主,缺乏與專業相對應的思政內容,導致教學缺乏深度遞進。
武術在傳承過程中與中國傳統文化深度融合,武術人展現出的愛國情懷以及“仁義禮智信”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未被系統梳理。在教學實踐中,“拳打方遍,其義自現”所體現的意志錘煉、人格塑造未被充分轉化為思政教育內容?,F代武術應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度融合,通過弘揚尚武精神、強化規則意識與集體觀念,彰顯其在促進社會和諧中的獨特價值。同時,需進一步明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武術發展的核心引領作用,推動武術運動成為傳遞主流價值的重要載體。
2.3教學方法與評價機制滯后
教學方法的使用直接影響學生學習效果的呈現,好的教學方法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課程思政的起步階段,多數教師還處于為了思政而思政的狀態,課程思政的手法較為生硬,難以激發學生主動思考武術技術、文化、歷史、哲理背后所蘊含的深刻價值觀、世界觀問題。
再者,教學評價作為課程質量的核心監測機制,其標準設計直接關涉教學導向與育人效能。當前武術課程評價體系存在明顯的結構性失衡,過度聚焦技術動作規范性,而將道德品質、協作精神、文化認同等思政維度排除在評價框架之外。這種重技能輕價值的單一化標準,不僅窄化了武術的育人內涵,更導致課程思政在實踐層面難以有效落地。
2.4教師培訓與制度保障缺失
課程思政是近年來在專業課程中開展的一項旨在提高學生專業素養與德育素養并行的舉措,其關鍵在于提升專業教師的思政能力。目前,雖然部分高校已開展相關教師思政能力提升培訓,但仍存在普及率不足、專業性不強等問題。針對武術專業教師的思政專題培訓雖屬當務之急,但究其根源,癥結在于教師資源協同機制的缺失。
此外,教師參與課程思政改革的主動性普遍不高。盡管教育部門與學校已對課程思政提出明確要求,但系統性配套制度尚未建立健全。對此,需要專項政策制度設計與長效激勵機制建設雙軌并進,構建教學創新的正向引導體系,激發教師在課程思政領域的創造性實踐。
3武術教師課程思政能力提升策略
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提出,要堅持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統一,挖掘各類課程與教學方式中蘊含的思政元素,實現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同時,《綱要》也指出,要梳理各專業課程教學內容并結合專業特點,有機融合思政元素,達到潤物細無聲的育人效果。國家政策方針的提出為各專業教師落實課程思政提供了方向?;诖?,武術教師要有效實現上述轉型,需構建主體意識覺醒與思政素養提升的雙向驅動機制,具體表現為樹立正確的認知、加強思政理論素養、安排合理的教學方式、提升課程思政元素挖掘質量等方面,形成“認知一理論一方法一實踐”的閉環式發展。
3.1 樹立正確的認知
認知理論的諸多代表人物指出,主體大腦中既有的知識結構對其認知活動具有主導性作用[4]。作為近年教育改革的重要內容,課程思政將引發武術專業教學在目標設定、方法創新與內容重構等維度的系統性變革,而這些教學要素的革新本質上依托于武術專業教師群體。具體而言,武術教師的教學行為范式轉型,根本上取決于其對課程思政建設的認知深度與實踐轉化能力。
武術專業教師需建構課程思政的系統性認知框架,將育人理念的價值內核轉化為教育實踐自覺。通過動態調適教學定位,建構專業實踐與德育目標的融合機制,最終實現教學活動價值引領效能的范式升級。此外,武術專業教師需系統解構課程思政建設的價值邏輯(為何為)實踐內容(何為)與實施路徑(如何為),通過技術動作解碼、文化情境創設等教學策略,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基因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武術化轉譯。這種認知建構不僅構成了課程思政理念落地的邏輯起點,更是形塑“術道融合”教育范式的基礎性工程。
3.2 加強思政理論素養
在課程思政視域下,武術專業教師應踐行立德樹人的育人使命,筑牢專業技能與教學能力的雙基工程,構建“師德涵養一政治素養\"的耦合矩陣,實現課程定位與時代訴求的精準對接。這要求教師既要具象化術精德厚的育人者畫像,更要動態把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實踐坐標,通過武術育人體系的價值重構,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轉化為可操作的教學行動邏輯[5]。在此過程中,教師政治敏感度的學術化提升與政策執行力的教學轉化,構成了“五育\"并舉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樞紐。
此外,武術專業教師需建構以馬克思主義認識論與方法論為元理論框架,精準錨定武術技藝傳承與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的價值耦合點;通過“術理闡釋一文化解碼一思政映射”的教學策略,實現傳統武術技能傳授向現代價值引導的范式轉換。例如,將套路演練升維為文化敘事,樁功訓練轉化為精神淬煉,最終在潤武無聲的教學過程中完成傳統文化精髓的時代轉譯,形成“渠暢其流、田沃其實”的育人新生態,系統培育學生契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知圖式。
3.3安排合理的教學方式
武術教學應建構以學生發展為中心,專業知識傳遞與思政要素滲透的雙螺旋結構,通過教學內容重構(知識譜系)、方法創新(具身策略)場域再造(文化情境)三重維度激活課堂主渠道效能。教師需遵循\"明道、循理、優術”的思政建設邏輯,創設武術文化具身認知共同體。在套路演練中植人家國敘事,于勁力訓練中熔鑄精神品格,使價值引領通過軀體記憶編碼與文化符號解碼的雙向機制實現深度內化。這種教育革新實現了從技理傳習向價值共生的范式躍遷,最終達成學生“身載武道而不覺,心印德理而自化\"的育人境界[6]
武術課程思政建設需建構雙維耦合機制。在方法論維度,應遵循“隱介藏形、順性而導”的融合策略,通過建構專業技法要義、思政價值映射的適配性教學模態,實現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的范式統合。在實踐維度,需構建拳種特質與思政要素的匹配矩陣,運用“技理闡釋一文化轉譯一情境再造”三重路徑,達成“因課賦形,以術載道\"的育人實效。具體而言,實施“基因式植入”,將思政元素編碼于套路攻防邏輯與勁力運行法則,借助案例推演、對比研習等具身化教學策略,使價值認同伴隨軀體認知自然生發。最終形成“以武演道,以術弘文”的育人新范式。
3.4提升課程思政元素挖掘質量
武術作為承載中華文明基因的民族身體文化,兼具強體魄的體育屬性與鑄魂神的思政育人載體雙重功能。在課程思政建設語境下,武術專業教師應通過系統挖掘武術課程內蘊的尚武精神淬煉意志品質、攻防哲思涵養家國情懷、陰陽之道啟迪辯證思維等思政質素,構建套路即敘事、勁力即品格、功法即修為的教學模態。具體而言,實現技法教學價值化,將長拳八法轉譯為剛正精神符號;達成訓練過程情境化,在推手練習中植入和諧共生理念;實現文化闡釋時代表達化,運用現代技術再現傳統武術的家國敘事場域。依據長拳之剛正、太極之守中、南拳之勇毅等技法特征,開發匹配度達標的拳種思政資源庫。如此方能實現從術的傳習向道的承繼的范式躍遷[],使武術教育真正成為鑄魂、強體、潤心的立體化育人工程。
4結語
課程思政作為中國特色教育體系建設的核心路徑,其本質在于通過專業教育與價值引領的協同創新,培養兼具家國情懷與專業競爭力的復合型人才。針對當前武術專業課程思政實踐中存在的教師思政意識與能力不足、教學內容與思政元素融合不足、教學方法與評價機制滯后、課程資源與文化氛圍欠缺、培訓與制度保障缺失等現實困境,該研究提出武術專業教師要在樹立正確的認知、加強思政理論素養、安排合理的教學方式、提升課程思政元素挖掘質量等方面加強提升。這種改革路徑不僅有助于武術教育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更為傳統技藝類課程的思政建設提供了可資借鑒的范式。
參考文獻
[1]尹永佩,姜傳銀.武以成人:甲骨文“我\"字的尚武基因及其教化價值[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22,46(11):61-74.
[2]楊祥全,王立峰.新時代中國武術的價值探究[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21,36(5):594-599.
[3]楊建營.基于民族復興目標的武術教育之價值定位:培育剛健自強精神[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21,36(3):293-299.
[4]董捷浩,姚績偉,孫波,等.體育專業課教師有效落實課程思政理念的邏輯、問題與實踐路徑[J].體育學刊,2024,31(2):82-90.
[5]董翠香,樊三明,李夢欣,等.體育專業課程思政建設應解決的問題及實施路徑[J].體育學刊,2021,28(2):65-71.
[6]蔣占峰,劉寧.高校教師提升課程思政育人能力的價值意蘊、現實挑戰與邏輯進路[J]中國大學教學,2022(3):70-76.
[7]許家燁.論課程思政實施中德育元素的挖掘[J].思想理論教育,2021(1):7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