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推動大學生的全面發展上相互交互,具有較強的耦合性,通過以美養德、以德塑魂,兩者結合能夠提升高校育人的實效性。本文通過對美育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耦合性分析,指出美育和大學生思政教育在人格塑造方面的同一性、理想信念的共通性、科學與美的互補性上產生的內在聯系,美育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結合可以達到寓教于樂見真知、潤物無聲揚品德、情感化人潤心靈的外在效應。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教育,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發展素質教育,促進教育公平。美育是純潔道德、豐富精神的重要源泉,對于立德樹人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作為新時代大學生思想道德、價值引領、政治方向的重要環節,是高校立德樹人的重要內容。美育和思政教育的協同發展旨在構建全面發展的人才,兩者擁有共同的教育目標、教育本質、教育內容,具有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耦合性。
美育與大學生思政教育的耦合性分析
各高校必須嚴格按照立德樹人、以美育人的原則和要求,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培養體系,促進我國高校人才培養質量和效率的全面提升。美育和德育在人才培養體系里是密不可分的,在內容與形式上的耦合,能夠幫助大學生健全人格、全面發展。
從古至今,美育與德育都有著萬縷千絲的關系,自西周的禮樂教化和孔子的“克己復禮”“仁者愛人”,美育與思政教育的耦合共同致力于“仁政”;《禮記·大學》中專門有一整篇文章來論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理念,“修身”是通過德育與美育共同涵養自身的修養,即德育和美育對人的陶養相互交匯、相互促進。大學階段,學生不僅關注自己的外在形象,同時也會較之前關注自己的內在素養,對美的需求達到一定的高度。美的教育可以激發大學生潛在內心深處的情感,觸動靈魂,樹立正確的審美意識,達到內在與外在的和諧統一。席勒曾言“只有了解審美的人才能發展成為道德的人”,美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媒介,能夠以傳遞美的過程進行素質教育,增強大學生的道德修養,摒棄不良習慣。以美育人,強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感召力,激發對善惡的理解,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不斷樹立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
大學生思政教育是基于科學理論指導下對“人”的教育,通過提高大學生的思想政治覺悟,幫助大學生培養優秀品質、堅定理想信念,激發大學生的民族意識和愛國情懷。思想政治教育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和是非觀念,美育則是啟發大學生通過對事物的欣賞和觀察來培養大學生發現美的能力,提高大學生審美創造力和創新能力。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美育最終的目標是引導大學生走向真、善、美,通過思想和審美共同塑造大學生全面協調發展。“做好美育工作,要堅持立德樹人,扎根時代生活,遵循美育特點,弘揚中華美育精神,讓祖國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長。”將美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育人育才的必然要求,在教育主體、方式、內容、環境等方面進行互通,實現全面、全方位、全過程的耦合,整合高校的育人資源,增強美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向心力,推動高校美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融合,明確各自的發力點和優勢,順應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發展的方向和以美育人的時代使命。
高校是大學生的主陣地,是意識形態工作的前沿陣地,將以美養德和以德塑魂高度融合,充分發揮協同育人作用,致力于新時代青年的成長。美育和思政的耦合性使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加活力有效,符合新時代大學生的思想特點。
美育與大學生思政教育的內在聯系
在我國各大高校所推行的教育建設中,思想道德建設和美育建設雖然含義不同,但是在為國家培養棟梁之材的過程中都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美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能夠提升大學生的綜合素質,樹立堅定理想信念,幫助大學生完成真善美人格的塑造、情操的陶冶、心靈的溫潤、創新創造活力的激發,兩者內在的同一性和共通性,是科學性與藝術性的碰撞。
人格塑造的同一性。古今中外關于美育的界定各有見地,但對完整性、完美性人格的塑造上,一致成為美育教育的最終目標,培養大學生“成人”的全部教育過程,強調大學生內在精神的完整和綜合培養的全面。思政教育注重高校大學生的全面綜合發展和思想道德修養,為塑造完美的人格、精神上的自覺,即美育和思想道德教育在人格塑造上具有同一性。
高校大學生正是人格塑造關鍵時期。人格的塑造往往包含了一個人的性格、品德、情操、品質、信仰、良心,以及由此形成的尊嚴魅力等共同形成一個有機整體。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國精神文明建設的首要內容,通過科學的理論指導來塑造大學生的人格修養和思想價值,精神引領新時代大學生的人生方向。美育能夠幫助大學生養成純潔高尚的人格。中國的發展進人了嶄新的征程,是將人民放在至高無上位置的新征程,體現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培養德才兼備、全面發展高質量人才,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堅定的政治立場。美育涵養性靈、頤養精神,在此熏陶下,大學生在心靈和精神上得到一種積極、陽光、美好的內驅力,自發按照美的標準進行自我引導,對全面發展高質量人才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美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在人格塑造上具有同一性,塑造完美的人格能夠成為全面發展的人,全面發展的人離不開完美人格的塑造,兩者之間相輔相成,內在耦合。
理想信念的共通性。美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在對大學生理想信念的陶養上具有共通性,以不同的方式引導大學生樹立堅定的理想信念,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思想道德、人生理想與追求,共同推動了大學生砥礪品格、堅定道路方向。
思政教育強調用曉之以理、以理服人的方式引導大學生樹立理想信念。美育是通過審美情感將人生理想浸潤到人們內心,在物欲橫流的社會中指引人們找到理想信念,消除躁動和煩惱來改造人心和社會,這種審美情感和思想政治教育情感是共通的,都是超功利性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美是道德純潔的強大源泉”,即美育能夠使大學生樹立高尚的道德、堅定的信念,從對美的發現、學習和體驗產生審美情感,滋養大學生的心靈。美育使思想政治教育理在情中,以情動人激發大學生心靈深處的真善美,以情育人陶冶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思想政治教育引領學生發現美、認識美、感受美、理解美,培育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美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耦合作用是情與理的結合,情通理達,情理交融。
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肩負著提高和完善大學生理想信念、價值觀念的任務,形成高尚的思想道德、優秀的個人品質和完美的精神世界。美育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在理想信念上的共通較好地詮釋了以情感人和以理服人,使育人成效最大化、實際化、心靈化。
科學與美的互補性。美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目的、教育本質、教育內容具有同一性和共通性,一是重美感從藝術性出發,二是重明理從科學性出發,科學與美的碰撞,相互彌補了彼此的缺憾。
思想政治教育蘊含著科學性和規律性,其教育內容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為科學理論指導,包含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具有思想政治教育規律、教書育人規律、學生成長規律,科學地總結了新時代育人育才的規律。愛因斯坦曾經指出:“用專業知識教育人是不夠的。通過專業教育,他可以成為一種有用的機器,但是不能成為一個和諧發展的人。要使學生對價值有所理解并且產生熱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須獲得對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鮮明的辨別力。否則,他一一連同他的專業知識一一就更像一只受過很好訓練的狗,而不像一個和諧發展的人。”不言而喻,在科學規律的指導下,將理性的思政教育和感性的美育結合協同育人,才能培養成為一個和諧發展的人,獲得真、善、美。
美育是以情感和愉悅使大學生在心靈和精神上獲得滿足,通過美育形象、美育趣味、美育情感、美育觀念、美育實踐、美育創造培養學生;美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在美與科學方面的碰撞,以科學性和規律性對大學生進行培養,以美的形式彰顯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學理論,以美的規律傳遞思想政治教育的真理,把立德樹人融入美的情感和規律,共同筑起美的思想政治教育。
美育與大學生思政教育外在效應
美育教育強調的是不教而教的教育,在潛移默化中通過潤物無聲的感性顯現和理想認知引領大學生發現美,進而去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思想政治教育是用科學理性的方式明確方向和道路,闡釋理論與思想。美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在耦合效應體現為寓教于樂見真知、潤物無聲揚品德、情感華化人潤心靈,共同培養大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寓教于樂見真知。美育具有豐富性和趣味性,高校大學生能夠通過輕松愉快、自由舒暢的方式獲得精神上的慰藉,享受愉悅的同時受到更加深刻的教育。“寓教于樂”也是同理,將美育的“寓教于樂”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明理真知相結合進行教學,把審美意識傳遞給學生,帶進課堂,結合時代的特征,與時俱進,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探索欲和觀察力、想象力、創造力,產生寓理于樂見真知的外在效應,打破傳統的枯燥乏味的學習氛圍。美育的藝術性為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學營造出良好的審美環境和氛圍,將抽象的、晦澀難懂的思想政治內容藝術化、形象化、趣味化,進而打動學生。運用美育的藝術思維推動思想政治教育的課堂教學、社會實踐等,使學生在感知自己、理解他人和感知社會的過程中感受到內在的價值感和幸福感,以審美化的觀念通過寓教于樂的方式體驗思想政治教育的真理。
潤物無聲揚品德。美育教育大學生體悟自然世界生機勃勃和五彩斑斕的美,在自然風光中得到美的享受和慰藉,從而精神得到愉悅、情操得到陶冶、智慧得到開發、靈感得到啟迪,進而凈化心靈、塑造品質。營造美的校園環境與氛圍,優化資源的配備,構建美育校園的人文和自然文化,以美化人,讓思想政治教育審美環境化,通過身邊的美學元素滋養大學生,感染到積極健康向上的政治素養、思想道德和價值觀念,讓大學生的生活和學習處于審美環境中,以美養德,以德塑魂。將美育潛移默化地融合在與思想政治教育中,外在的育人成效會在潤物無聲中起到陶養品德、塑造人格、觸動靈魂的作用,美美與共和思想價值相交映,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和精神引領的優勢在潤物細無聲中生根發芽。
情感化人潤心靈。不論是美育還是思想政治教育都是針對人的教育,需要以學生為本,既要重視育人的規律性,又要重視育人的情感性,只有觸動學生心靈深處以情感人,才能打動學生,使思想政治教育入腦入心。“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高校教師肩負著立德樹人的重任,師德師風是大學生心悅誠服、尊師重道的重要因素,一個具有人格美、自身充滿魅力的思政教師能夠更好地感染和教化學生,高校思政教師還應該讓大學生在學習中得到一種美的享受,在情感上得到一種美的浸潤。將美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日常教學,以美感人,滿足大學生對理想課堂的愿望,重視他們的情感體驗,從而找到自己的人生價值。思想政治教育側重理性、科學、規律,而美育強調感情、柔和、隱性,兩者的結合符合時代新青年在思想政治教育上學習的需求,能夠激發大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產生情感共鳴、學習興趣和積極向善向上的正能量。
美育的情感性互補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學理性,情感的激蕩啟迪大學生充分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讓大學生能夠自主學習和體悟。
新時代,高校對大學生的培養離不開思想政治教育和美育,兩者在教育目標、教育內容、教育本質上是共通的,都是為了培養全面發展的人,致力于高校立德樹人的育人目標。審美化和情感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幫助大學生提升人格精神、正確認知審美、激發創新和創造力。在思想政治教育引領下的美育能夠通過豐富的思想價值和精神內涵滿足大學生的個性化、審美化需求。美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耦合性,在協同發展的過程中相互促進,相互補償,體現了人格塑造的同一性、理想信念的共同性、情與理的交融性,兩者科學有效地融合,以審美教育推動思想政教育,以思政教育引領美的實踐,強化大學生的綜合素養,形成三全育人的格局。
作者簡介:
侯佳鑫,1993年出生,女,碩士,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美術學。本文為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思想政治工作專題項目,課題名稱:美育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意義的探索;課題編號:2022SJSZ0239。作者單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金城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