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717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9052(2025)07-0025-03
引言
隨著大數據、人工智能、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人類社會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生產力變革。新質生產力,以“算力”和“網力”為代表,其內涵日益清晰,旨在通過生產要素的創新性配置、技術的革命性突破、產業的深度轉型升級,全面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伴隨新質生產力的崛起,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也發生了深刻變化,教育領域因此圍繞新質生產力的需求,革新了教育理念,創新了教育內容,改革了教育方法,并積極推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1]。在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的語境下,我們可以借助新質生產力的力量,實現其常態化教育,從而提升學生培養的針對性、有效性和實效性。
一、新質生產力賦能理想信念教育的目標指向與本質意蘊
(一)新質生產力賦能理想信念教育的目標指向
新質生產力賦能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的目標,在于利用信息網絡技術拓寬教育的維度,增強理想信念教育的深度與廣度,并構建實踐場域,全面提升學生培養的整體質量與成效。在這一過程中,新質生產力不僅作為教育工具深入滲透到理想信念教育的各個環節,更成為推動教育深化、常態化的關鍵驅動力[2]。它旨在借助信息技術覆蓋面廣、傳播速度快、信息容量大等優勢,提升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的日常性和即時性;同時,通過富有感染力和新穎性的網絡渠道和教育途徑,使理想信念教育內容更易于被接受和理解,從而激發大學生的精神動力,為他們提供更好的指導和引領。總體而言,新質生產力賦能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的目標,是將新質生產力的高精度、高效率特性融入理想信念教育之中,使其成為推動大學生全面發展的實踐動力,進而在提升學校人才培養質量的基礎上,進一步助力社會的穩定與繁榮發展。
(二)新質生產力賦能理想信念教育的本質意蘊
新質生產力賦能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的本質,在于將技術創新轉化為高校教育實踐的創新路徑,從而推動高校理想信念教育與時代發展的深度融合。同時,新質生產力賦能理想信念教育也是一種全新的育人模式,通過創新教育方法、更新教育理念等方式,拓寬理想信念教育的維度,確保教師能夠運用新手段和新方法,將共產主義理想和信念傳遞給大學生,使他們肩負起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時代使命,積極投身于社會建設和民族復興的偉大事業中[3]。此外,新質生產力賦能理想信念教育還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場景、話語、思維、理念等多方面的融合,需要教育工作者進行長期而深入的工作,構建多元化、多樣化的數字化理想信念教育場域,確保各類技術元素、教育元素以及教育主客體能夠實現深度整合。總之,新質生產力賦能理想信念教育是一種創新路徑、育人模式及系統工程,它為理想信念教育提供了多樣化的手段和方法,改變了傳統的教育模式、體系及思想觀念。
二、新質生產力賦能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的圖景展現
(一)“信息化場景”強化教育的實踐性
新質生產力中的虛擬現實技術、增強現實技術為高校理想信念教育提供了一個自由無拘的實踐空間。通過信息化場景,教師可以將難以還原或獲取的實踐資源以虛擬化、仿真化、云端化等方式呈現出來,滿足大學生參與理想信念教育的實踐需求。同時,在信息化場景的沉浸式體驗中,大學生能夠身臨其境地感受社會現象、歷史事件、革命遺址等實踐資源,從而拉近了具體實踐與抽象理論之間的距離[4]。此外,在信息化場景的構建過程中,教師幫助大學生更深刻地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優越性、馬克思主義的真理性以及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力量等道理,增強大學生的理性思考和感性認知能力,進一步促進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提高理想信念教育的實效性、針對性和有效性。
(二)“數字化平臺”助力教育的持續性
數字化平臺打破了地域和時間的限制,使高校理想信念教育具備了跨越時空的能力,得以實現全方位、全過程、全員的育人目標[5]。深人推進數字化理想信念教育平臺的建設,不僅延伸了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讓教師能夠更深人地走進學生的日常生活,加強彼此之間的情感紐帶,還進一步推動了理想信念教育資源的系統化發展,形成了縱橫交織的教育網絡。這意味著社會、高校、家庭等各方主體都能借助數字化平臺積極參與到理想信念教育的實踐中,共同構建起一個強大且廣泛覆蓋的育人體系,確保了理想信念教育的持續性和長久性,使其能夠更好地延續下去。此外,數字化平臺還為理想信念教育帶來了多樣化的學習方式,不僅拓展了課堂教學的邊界,還讓學生能夠將理想信念的學習融入日常生活和社會實踐中。
(三)“數智化表達”深化教育的日常性
在新質生產力的推動下,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的呈現形式和表達方式發生了深刻變革,數智化表達成為一種全新的表達方式。教師可以利用數字技術和智能技術,以更加通俗易懂、親切細膩的話語來表達觀點、分享生活,從而幫助學生將理想信念等抽象概念具象化、生活化,使理想信念教育更加貼近實際、貼近生活。具體來說,通過智能化表達,高校理想信念教育能夠在日常化、通俗化的話語環境中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認知,把握精神實質,進而在有趣、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有效深化對理想信念的理解和認識。同時,在數智化表達的過程中,高校理想信念教育還能實現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思想碰撞、心靈交流、情感共鳴,強化學生的內在動力。
三、新質生產力賦能高校理想信念教育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理想信念教育信度受信息環境干擾
在新質生產力背景下,信息傳播渠道變得多元化且碎片化,各種觀點和價值立場在虛擬空間中相互交織、碰撞。特別是西方意識形態的滲透以及社會多元文化思潮的影響,使得理想信念教育的合法性和權威性受到了嚴峻挑戰。雖然人工智能技術能夠被廣泛應用到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的場域中,用于識別和甄別一些負面言論,但仍難以確保教育話語環境的純粹性和純凈性。這導致大學生對理想信念教育內容的信任度降低,長此以往,必將影響理想信念教育的說服力,甚至可能引發大學生對教育體系的質疑,不利于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的常態化發展。
(二)教育主體受數字技術消解影響
伴隨新質生產力的應用和發展,高校雖然獲得了全新的理想信念教育場域、途徑、方法及內容體系,但也帶來了教育主體消解的問題。這容易導致理想信念教育的溫度和熱度受到影響。具體而言,理想信念教育是一種價值觀塑造和精神信仰增強的育人過程,它旨在幫助大學生明確奮斗方向和生活目標,為實現個人價值和社會進步而奮斗。因此,它涉及個體對理想社會的追求和信念,不局限于理論知識的傳遞,而是聚焦于個體的精神信仰和價值觀的塑造。這需要教育者以人文關懷和情感引導為抓手,循序漸進地對大學生進行引導。然而,新質生產力更傾向于將復雜多樣的教育主體簡化為虛擬化、數據化的符號,使得教師可能過于依賴技術應用而忽視情感引領。如果教師過分滿足于深度學習、算法推薦所帶來的教育形式,那么其自身的感性引導和主體職責就可能被弱化,從而影響理想信念教育的效能。
(三)信息技術素養的差異性依舊明顯
新質生產力是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獲得發展、創新、改革的重要支撐,它使得教育形式更加靈活、教育內容更加多元、教育空間更加廣闊。然而,個體之間信息技術素養的差異卻影響了育人資源的接受深度。一方面,信息素養較低的大學生難以從豐富的智能化、數字化、信息化資源庫中有效地獲取針對性的教育資源。面對海量的理想信念教育資源,他們往往感到無從下手,難以篩選出有價值且符合自身學習特點的內容。另一方面,在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的支持下,教師雖然可以根據個體的興趣點、學習風格進行精準化的信息推薦,但這也可能導致信息接收的同質化,即同一個體在長時間內被同一類信息所包圍,難以獲得更深入、更廣泛的知識,進而影響大學生對理想信念知識的系統性、整體性、邏輯性的思考和學習。
四、新質生產力賦能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的策略
(一)降低信息環境的干擾,提高理想信念教育的信度
在新質生產力背景下,大學生面臨著信息傳播渠道的碎片化及多元化,以及社會多元思潮和西方負面言論的干擾,這容易削弱他們對理想信念教育的認識和理解。為此,高校應進一步優化信息化環境,減少負面信息的干擾。例如,加強與主流媒體的合作,共同打造一個積極、健康的信息傳播平臺,及時發布權威信息,澄清謬誤,確保大學生能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深化對理想信念的認知。同時,高校還應引入多種人工智能技術,提高信息過濾和篩選的效率,減少不良信息的傳播。其次是優化理想信念教育的內容,培養大學生的信息識別能力。教育工作者應結合新質生產力背景下的信息傳播形態,引入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負面信息案例,通過馬克思主義理論學說及觀點,揭示其謬誤和負面的本質,引領學生認清網絡負面言論的真相,深化對理想信念教育內容的理解。此外,學校還應優化培養大綱和目標,將信息素養、信息鑒別能力作為學生教育的基本目標,確保大學生能夠辨別信息的真偽,批判性地接受和分析信息,不被虛假信息所迷惑。最后是開展社會實踐活動,降低負面思想所帶來的影響。在開展理想信念教育的過程中,教育工作者應結合網絡負面言論、信息對學生所產生的影響,制定實踐教學方案,引導學生在社會實踐中感受到理想信念的力量,認識到負面信息的錯誤之處。
(二)加強教師引導及培訓,增加理想信念教育溫度
打造高質量的理想信念教育體系,需要強化教育者的情感引導及人文關懷能力,確保教師在技術應用中能深化與學生的聯系,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為此,學校應通過教師培訓的方式,進一步提升教師的情感駕馭能力及人文素養。例如,通過舉辦研討會、工作坊等形式,幫助教育者認識到新質生產力對理想信念教育所帶來的影響,明確人文關懷、情感引導的育人作用,從而幫助教師明確自身的定位,科學、合理地應用信息技術、智能技術及數字技術,提高理想信念教育的實效性。其次是加強對教師的指導。在教學評估、質量考核的過程中,學校應深入分析教師在將技術融入教育時是否保持對教育本質的堅守,是否學會在算法推薦及深度學習之外尋找與學生心靈溝通的途徑,能否利用共情、理解、傾聽等方式深人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為他們提供個性化的價值引導及精神關懷。如果教師存在不足,學校應及時提供引導和指導,幫助其優化教學方法、模式,完善教學體系,確保理想信念教育有溫度、有深度、有效果。此外,在參與相應培訓提升自我的同時,教師還要通過教學探討、經驗交流、自我反思等方式,明確新質生產力與情感引導、教師功能之間的關系,探索出更好、更有效的理想信念教育思路。
(三)優化教育資源供給形式,提升大學生信息素養
通常來講,由于大學生信息素養的差異,教育資源供給往往難以呈現出針對性和精準性的特點。為此,理想信念教育應充分利用新質生產力的優勢,不斷優化教育資源的供給形式,以提高教育效果。首先是優化數字化、智能化教育資源的呈現方式,使其更加生動、直觀,適應不同信息素養的學生群體。例如,可以開發多類型、多層次的數字化理想信念教育資源,如圖文結合資料、互動問答、視頻教程等,以滿足不同興趣特點、素養水平、學習風格的大學生的學習需求。或者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及大數據技術優化資源推送機制,為每位學生提供個性化的教育資源。即通過人工智能技術收集并分析學生的學習數據,判斷其學習需求,再借助大數據技術進行教育資源的精準推送和配置。其次是著力提升大學生的信息素養。高校應開設信息素養相關課程,或者通過舉辦工作坊、座談會等活動,幫助學生掌握信息檢索的方法和技巧,使其學會從海量資源中篩選出有價值的學習內容,提升其批判性思維能力及信息鑒別能力,進而使大學生更好地學習和理解理想信念教育方面的理論知識,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以及崇高的共產主義理想信念,并積極參與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去。
結語
新質生產力賦能教育領域的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價值。它能夠從教育方式多樣化、教育內容創新、教育理念改革等多個維度人手,拓寬高等教育的視野,強化學生培養效能,并顯著提高理想信念教育的實效性,構建出常態化的理想教育生態和格局,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相信新質生產力將更好地融入理想信念教育之中,幫助學生堅定共產主義理想信念,積極投身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中,成為對國家、民族、社會、人民有益的優秀人才。
參考文獻:
[1]徐為結,宋冠澎.井岡山精神融入高校輔導員理想信念教育的方法探析及路徑探索[J].大連大學學報,2024,45(04):96-101.
[2]姜婷,詹玉姝,曹嶸巍.“時代新人”視域下民辦藝術高校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制度化研究[N].重慶科技報,2024-07-18(005).
[3]張正文,秦良澤,郭鵬翔,等.地方高校理工類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制度化的實踐路徑[J].西部素質教育,2024,10(03):93-96.
[4]王建東,李雪瑛.新時代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現實困境與優化策略—基于遼寧省部分高校的調查[J].陜西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41(02):
[5]唐玉,唐曉雯.新媒體背景下開放大學開展老年教育的路徑探索[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23,(03):46-48.
(責任編輯:張秀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