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提出“人的全面發展”理論,其中要求人擺脫“人的依賴關系和物的依賴性”,促進人的勞動能力、智力、志趣和道德品質等多方面的充分、自由和諧的發展。人的全面發展是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價值導向和邏輯起點,但是面臨著教育資源分配不均衡、教育方法僵化等問題。基于這些問題,從注重教育資源均衡分配、創新教育模式等方面提出優化路徑,促進教育強國發展的同時賦能人的全面發展。
高質量發展是教育的生命線、是建設教育強國的新途徑,要超越一定的基準目標,向著更高層次發展。人的全面發展要求實現個性自由的發展,在勞動能力、體力、智力、才能、志趣和道德品質方面都得到充分的和諧發展。教育高質量發展促進了人的知識構建,提升了個人的創新能力等。
堅持把高質量發展作為各級各類教育的生命線,是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的新要求。高質量發展首先指向教育在最終成效上的高水平,即達到或超越一定的基準指標,邁向更加專業化的發展新階段。教育高質量發展蘊含著對教育發展的更高要求,期許著教育能夠堅持把立德樹人為主要任務,回歸育人初心。
人的全面發展是指人擺脫“人的依賴關系和物的依賴性”,實現自由個性的發展,是一種自我實現的需要。作為人的自由聯合體的社會,其發展形式和發展目標都圍繞著人的需要而展開。馬克思提出“人的全面發展”是指人的勞動能力、智力、體力、才能、志趣和道德品質等多方面的充分、自由和諧的發展是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價值導向和邏輯起點。
教育高質量發展有利于對主體的知識體系構建。教育通過高質量的教材、師資等教育資源,幫助個體系統地掌握知識,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提高個人的認知,有利于培養個體的智力和才能。教育高質量發展有利于創新環境的營造,提高個體創新能力。
馬克思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理論涉及智力、體力以及人的才能和志趣多個方面。教育的高質量發展能夠促進個體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促進個體的智力、體力等多方面發展,但是還存在教育資源分配不均衡、教學教育模式僵化、教育內容與全面發展的要求相脫節等問題。
教育平等是教育層面追求的一個目標,教育資源均衡分配是達成這個目標的重要途徑。一般認為,教育資源是投入到教育過程中的各種社會資源的總稱,包括但不限于人力、物力、財力、信息和時間。由于各地的經濟差異比較大,一些比較發達的地區,有良好的實驗環境、實驗器材等教育資源,學生能夠參與各種教育活動享受到高質量的教育服務。然而,在另一些貧困地區和偏遠地區教學設施簡陋,師資力量薄弱等,難以滿足學生勞動能力、志趣和道德品質等方面自由和諧的提高。
傳統的教育以教師為中心、注重知識灌輸,對于學生的主體地位不夠重視壓抑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目前教育面臨著形式單一化、固態化等問題,與當前倡導的創新教學方式相矛盾。根據《高等教育方法概論》指出,現代教育理念下高校教學創新應包括明確教育理念、強調探究式教學和推進啟發式教學。教學模式的僵化會導致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難以促進學生發展。
人的全面發展要求體力、智力、勞動能力、志趣、道德品質等全面發展。教育高質量發展面臨著教育資源分配不均、教學體系僵化,利用教育高質量發展賦能人的全面發展需要解決這些問題。從優化教育資源配置、促進教育公平、創新教育教學模式、激發學生潛能加強五育融合建設、豐富教育內容方面優化教育高質量發展賦能人的全面發展的路徑。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立足服務國家區域發展戰略,優化區域教育資源配置。”加大對薄弱地區和學校的扶持力度可以通過制定并實施針對教育資源薄弱地區和學校的專項扶持政策,如教師流動崗、師資定向培養、加大財政支出等逐步縮小區域、城鄉之間的教育差距,為個體提供優質教育機會。
傳統教育教學以教師為中心,缺少對學生主體地位的關注,壓抑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創新教學模式把教學與數字新媒體深度結合,探索多元化呈現方式。以課本知識基礎,通過直播、短視頻及VR等技術創新手段進行授課,使知識能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展現,寓教于樂。課堂上注重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提高培養學生智力、能力、品德等的水平,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教育高質量發展賦能人的全面發展要著眼于人的體力、智力、思想品質等自由和諧的發展,反對機械的教學。注重教育資源的分配,促進各地區之間的教育公平;創新教學模式,破除僵化教學的弊端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接受全面教育;豐富教學內容,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內容選擇,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作者單位:廣西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