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高校人才培養的過程中,注重人才的思政教育是提高人才培養規格的關鍵一環。在此背景下,基于人才培養目標,立足于高校所在地的文化資源,提高文化資源與高校思政教育資源之間的融合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與價值。在公共關系視角下,積極構建文化資源與高校思政教育資源之間的融合機制,對于打破文化資源所存在的局限性、提高資源互補性和優化文化傳承、提升思政教育效果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本文從公共關系視角出發,探討山西博物院文化資源轉化為高校思政教育資源的具體實現路徑,這對于推動整個高校思政教育體系,尤其是教育資源體系的優化,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一、文化資源轉化為高校思政教育資源的內涵
(一)山西博物院文化資源的界定與分類
從綜合層面來看,山西博物院的文化資源極為豐富,擁有著諸多重要的非物質文化資源。其中包括書畫、青銅器、陶瓷等。這些文物不僅見證了山西的歷史發展,也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和社會價值。從其所涵蓋產品的范圍來看,包括山西地區的風土人情、歷史故事、晉商文化以及傳統技藝等。這些也都充分地彰顯了山西地區人民的智慧以及文化創新水平。
(二)高校思政教育資源的內涵與特征
高校思政教育資源是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重要基礎,它包括相關思政教育要素的總和。如教材、課程、師資團隊、實踐活動等。從具體層面來看,高校思政教育資源具有思想性和教育性。其目的主要是提高學生的思想認知水平,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1]。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高校思政教育資源的內容、形式,也在積極地補充與完善。
(三)公共關系視角下轉化機制的構成要素與運行原理
在公共關系視角下,其所涵蓋的轉化要素包括山西博物院、高校學生以及相關的社會組織及團體。從山西博物院的角度來看,作為資源的提供者,要利用所藏的文化產品以及專業知識與高校的思政教育進行對接,從而更好地助力學生的成長。從這一層面來看,學生是公共關系視角下資源轉化的受益者。在進行轉化機制的具體運行中,還需要考慮到相關關系要素之間的協作與互動,完善溝通的渠道以及合作的模式。一方面,山西博物院需要立足于自身的文化資源特點,提高資源的整理和挖掘水平;另一方面,高校也需要圍繞教育人才的培養目標,注重資源與課程的適配性,實現文化資源與教育教學內容方法的融合,從而實現文化資源向思政資源的有效轉化。
二、文化資源轉化為高校思政教育資源的意義
(一)豐富高校思政教育資源,提升教育質量
在當前的高校建設優化發展過程中,豐富高校思政教育資源、提升教育質量,就需要有效挖掘相關的教育資源,為學生的成長成才提供更為多樣的素材。例如,借助山西博物院藏品的相關歷史文化背景的展示,有助于學生更好地了解歷史發展的進程。學生在模擬的環境中獲得更好的學習體驗。通過文化資源與思政課程之間的有效融合,學生學習的動力以及課堂教學環境的感染性也會得到相應的提升。這些進步都有利于高校思政教育資源以及教育質量的豐富與提升。
(二)弘揚山西地域文化,增強文化自信
增強文化自信是新時期人才培養的一個重要方向。文化自信來源于對文化內在價值的高度認同。在公共關系視角下,注重積極地推動山西博物院文化資源向高校思政教育資源的轉化,可以對地方文化進一步進行弘揚。引導高校學生了解本地的歷史文化、風土人情,從而增強學生對歷史的認同感?;诖?,深刻地感受文化所具有的獨特價值以及深刻的歷史底蘊[2]。同時,強化學生的認同感和民族自豪感,進而為學生文化自信的進一步培養,奠定扎實的基礎。
(三)促進館校合作,實現資源共享與優勢互補
教育資源需要不斷地進行優化和整合,從文化資源向思政資源的轉化,離不開場館與高校之間的密切配合。在公共關系視角下,立足于高校與場館之間的發展目標,在必要的資源專業方面提供支持。在實踐經驗、教育理論等方面進行共同研究,可以有效地實現優勢的互補。同時,推動文化資源與教育資源之間的高度融合,從而實現人才培養、文化傳承等方面的相得益彰的預期[3]。
總之,在公共關系視角下,山西博物院文化資源轉化為高校思政教育資源,對于高校思政教育體系的完善、人才文化自信的培養以及資源共享與優勢互補,都有著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
三、文化資源轉化為高校思政教育資源機制構建存在的問題
上文簡要地分析了山西博物院文化資源轉化為高校思政教育資源機制構建的主要價值,在具體的實踐過程中,由于受到內外因素以及主客觀相關因素的影響,還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不足:
(一)溝通協調機制不暢,合作深度不足
為了獲得預期的發展效果,在文化資源轉化為高校思政教育資源的過程中,需要在必要的溝通協調機制以及合作的范圍和深度等方面,進行全面優化和發展。相比較而言,當前的山西博物院與地方高校在具體的工作協調和相關的溝通方面,還存在著一定的不足。溝通的全面化、深層化以及相關活動開展的效果性和對文化資源的挖掘等方面,依然存在較大的提升空間。此舉為今后在公共關系視角下,山西博物院的文化資源轉化為高校思政教育資源的構建,提供了發展方向[。只有立足于溝通和協調合作的深度和廣度,今后的具體轉化效果,才能夠得到更好地彰顯。
(二)資源轉化方式單一,缺乏創新性
山西博物院擁有極為豐富的文化產品以及史料,這些都為高校思政教育資源提供了重要的素材。然而,在具體的轉化過程中,由于受到資金、技術等相關因素的影響,資源的轉化方式相對較為單一,缺乏生動的、科學的、創新性技術的融入。其不僅影響了大學生深度學習體驗的效果,也不利于高校思政教育資源的優化。因此,在今后的發展過程中,如何從資源的特點出發,對傳統的轉化方式進行多元化發展,提高學生的沉浸式體驗效果,顯得尤為重要。
(三)評價體系不完善,效果難以衡量
教育教學工作的開展,特別是思政教育工作的開展,需要以目標為導向,以學生的發展作為重要的評價思路。只有以評價作為重要的基礎,相關的教育教學工作,才能夠更好地發現不足,補齊短板。相比較而言,在公共關系視角下,圍繞山西博物院文化資源轉化為高校思政教育資源在具體的評價方法、評價指標以及評價反饋的時效性等方面還存在一定的不足。這就直接導致了相關的轉化效果,難以得到可視化地衡量和評估,不利于問題的發現以及后續工作的改進。因此,在今后的公共關系視角下,山西博物院文化資源轉化為高校思政教育資源的具體實踐過程中,有必要對現有的評價體系進行系統地完善。
(四)公眾認知度不高,參與度有限
在公共關系視角下,無論是相關的場館,還是高校學生以及公眾都應該發揮出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圍繞文化資源向高校思政教育資源的轉化,提供必要的支持。從目前來看,公眾對于轉化工作的價值和意義,并未在思想層面得到高度的認識。這就導致了相關的作用以及參與性沒有得到相應的調動,工作的效果不盡如人意。由于缺乏廣泛的參與度以及相關資源的整合,在具體的轉化效果方面,還存在較大的提升空間?;诖?,積極調動公眾認知度,積極提升公眾的參與水平,應該是后續公共關系視角下山西博物院文化資源轉化為高校思政教育資源的重要路徑之二[5]
總之,在溝通協調機制方面、資源轉化形式、評價機制以及公眾認知度等方面都存在一些不足。這些不足,都為未來的公共關系視角下,山西博物院文化資源轉化為高校思政教育資源,提供了極具參考價值的發展思路。
四、文化資源轉化為高校思政教育資源機制構建優化策略
在當前的高校發展過程中,資源的豐富和融合,對于提升人才培養水平具有重要的價值。本文立足于公共關系視角下,山西博物院文化資源轉化為高校思政教育資源機制構建中,所存在的短板與不足,嘗試從以下幾個方面提出具體的優化建議,以供參考:
(一)加強溝通協調,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
積極構建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是公共關系視角下山西博物院文化資源轉化為高校思政教育資源的關鍵所在。在長期穩定合作關系的框架下,應該積極履行雙方的義務。通過深層次溝通,明確合作的方向以及合作的目標。同時,做好必要的人才培養和交流工作。在了解雙方共同需求的同時,圍繞自身的發展方向,進行深層次、多元化的合作。只有建立專門的溝通協調機構,在必要的框架制度方面,提供相應的保障,山西博物院文化資源與高校思政教育資源的轉化才能夠更加通暢,進而提升轉化水平[]
(二)創新資源轉化方式,提升教育吸引力與實效性
在進行文化資源的轉化中,其主要的落腳點是以人為本、以學生的成長和發展為本。這就意味著,在公共關系視角下,山西博物院文化資源向高校思政教育資源的具體轉化中,需要對現有的轉化方式進一步進行創新。尤其是借助大數據、網絡云空間、人工智能的相關技術模塊所具有的價值和作用,在提高資源有效性、資源時效性和資源吸引力的同時,讓更多的學生在實踐中,感受到山西地域文化所具有的價值,從而更好地了解民族成長的歷程,在其中獲得良好的成長與發展。在進行創新資源轉化中,還應該將創新的理念和創新的方式進行常態化發展。
(三)完善評價體系,確保轉化效果可衡量、可評估
轉化效果的價值與否,在很大層面上需要借助于必要的評價工作實施。在評價維度、評價指標、評價方法以及評價的時間周期等方面,都應該以制度為模板,進行全面落實。借助制度層面的框架所具有的價值,進一步地發揮出評價自身所具有的教育、指導等相關的積極作用。在評價的具體完善中,一方面,需要對傳統的評價指標進行補充和完善,將學生的掌握情況、學生的行為改變方式等方面作為評價的維度;另一方面,還應該積極落實評價和反饋工作。尤其是圍繞評價中所發現的不足,第一時間進行短板的補齊。借助更為多元的數字化、信息化手段來提高評價的可視化水平,以此來形成良好的評價溝通機制,為后續的工作開展提供更大的發展空間。
(四)提高公眾認知度,擴大參與范圍與影響力
在整個文化資源向思政教育資源的轉化中,公眾自身的主觀能動性、積極性都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圍繞公眾的實際需求,在必要的文化宣傳以及相關載體的利用方面,要進一步地進行發展。借助微信公眾號、短視頻等方式,讓更多的公眾參與、了解文化資源向思政資源轉化的價值和必要性。同時,借助更為豐富多彩的活動,其中包括家長會、專題講座等,吸引公眾參與其中,為整個轉化機制的構建提供更大的支持。需要特別強調的是,提高公眾的認知度是一個系統的過程,還應該積極地根據公眾的實際需求,在必要的活動形式、內容等方面進行推介,從而獲得良好的支持效果[7]。
總之,在未來的公共關系視角下,山西博物院在將文化資源轉化為高校思政教育資源機制的優化中,應該將長期穩定合作關系的構建以及創新資源轉化方式,完善評價體系等方面作為重中之重進行強化。唯有如此,其整體的轉化效果、轉化路徑,才能夠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更好地體現和提升。
結語
在當前的地方文化資源向思政教育資源的轉化中,需要積極挖掘文化資源自身的價值優勢,提升轉化的目標實現的效果,也需要發揮出公共關系視角下相關主體的積極性。本文立足于山西博物院文化資源向高校思政資源轉化中所存在的不足,探討了未來的優化發展方向,旨在推動轉化效果,為地方文化的弘揚以及整體人才的培養,提供必要的參考。
本文系1.山西省教育廳2024年度山西省高等學校教學改革創新項目(思想政治理論課)“天思政課”基地結對項自《“大思政課”背景下山西博物院文化資源轉化為高校思政教育資源的機制研究》(課題編號:2024JGSZ112);2.2023年度山西省哲學社會科學課題《山西紅色基因融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課題編號:2023YJ150);3.2025年度山西省青少年工作研究課題《“Z世代”青少年參與山西非遺文化傳承的創新路徑研究》(項目編號:qsngz25116)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張欽.“大思政課”視域下甘肅高職院校思政課與地域文化“三融三通”實踐育人策略研究[J].才智,2025,(15):29-32.
[2]耿向陽.公共關系視角下時政要聞播報融入“大思政課”建設路徑探究[J].公關世界,2025,(09):94-96.
[3]姚麗麗.鄉村博物館賦能高校“大思政課”實踐教學路徑與價值[J].遼寧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5,27(03):46-50.
[4]鄭恬靜,張丹.依托上海紅色建筑文化資源開展高職思政課實踐教學研究[J].吉林教育,2025,(14):31-33.
[5]石玉,陳馳.高?!按笏颊n”用好地方文化資源的現實困境與突破路徑[J].嘉興大學學報,2025,37(03):121-126.
[6]楊晶晶.優秀傳統文化課程思政融入路徑探析一以秘書學專業公共關系學課程為例[J].秘書之友,2024,(07):41-45.
[7]楊國輝,鄧景文.基于“大思政課”的大學生社會實踐雙驅雙效育人模式探究[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25,46(02):82-86.(作者單位:1.山西工商學院2.山西省太原市劉家堡鄉便民綜合服務中心)
(責任編輯:宋宇靜)